第1页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目
与第二目、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目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
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西周时
期高度兴旺、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
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青铜器的用处、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
面表达。青铜器的用处、功能这一局部,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对夏、
商、西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
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这一局部,老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使学生初步
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这局部内容学习完后,老师
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
文明的理解。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表达有关甲骨文的内容,老
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局部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
的造字特点〞是难点。甲骨文记事这一局部,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老师
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老师还可以结
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的发现经过。老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
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好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开展
有深远影响;二是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局
部,老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构造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
认识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
具备了汉字的根本构造,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开展的重要阶段。
1.自我体验法。设问:假设你是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
(如司母戊鼎)?请写出简介,不超过80字。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做讲解员?
2.图文解读法。本课教材内容中给我们提供了几幅工艺精巧的青铜器作品,这充分表达
了夏、商、西周手工业的高度开展。观察司母戊鼎,感受其高超的工艺,多方位观察青铜器
图片,感受其工艺的精巧,进一步认识到青铜器的多样性和分布范围的广泛性。
3.模拟练习法。举办比赛,学写甲骨文。可先对照?甲骨文字形举例?摹写,然后,在网
上搜集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开展摹写活动,最后在班级中组织评比。
图片导入
通过展示上面的三幅图片,介绍我国古代消费工具的演变。结合前两幅图片提问我国使
用相关工具的远古居民。最后通过第三幅图片过渡到青铜器,介绍青铜时代的到来,由此导
入新课。
文物导入
播放视频?步入商代文明的殿堂?。设问:看完这个视频,同学们想理解什么?学生答复:
我想理解商代的文明都有哪些?商代为什么能创造这些文明?如今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
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成语导入
第2页
老师提问:你能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吗?
老师通过列举有关“鼎〞的成语并解释含义,导入新课。如:
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极有分量,能起很大的作用。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场面。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
大名鼎鼎:浩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三足鼎立: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革故鼎新:旧指朝廷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也比喻笔力雄健。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材P25)
1.青铜时代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开展划分为三大阶
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000—4500年;鼎盛期即中国
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年;转变期指战国末期
至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由原来的礼乐兵器(用在礼仪
祭祀、战争活动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
了转折性的变化。
2.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
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千克,
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
鼎耳分铸器身铸型
司母戊鼎的发现者是住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吴培文。1939年3月初的一天,吴培文
和吴希增在野地里发现了司母戊鼎的埋藏痕迹,于次日集合了40多人将鼎挖掘出土。
时值全民族抗战期间,吴培文将宝鼎埋在自家院中,但很快走漏了消息,日本的宪兵队、
铁道警备队、皇协军共100多人企图夺鼎。吴培文见势带着司母戊鼎躲藏起来,日本人没有
得到鼎就分开了。
后来,北京有名的大古董商肖寅卿以20万大洋买到了司母戊鼎,但要求将鼎分成几大块,
以便运走。由于司母戊鼎相当巩固,用尽各种手段也无法将大鼎锯开。最后有人用大锤砸,
费尽了气力也只能砸掉一只耳朵,分鼎只好作罢。
经历几年的躲避辗转,吴培文回到了故土。1946年6月,当时安阳县政府的一位“陈参
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威胁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于是,司母戊鼎连夜被运到了
南京,后来被存放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解放南京时,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被
解放军发现后,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
京,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四羊方尊
铜尊盛行于商朝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
中最大的一件,重达34千克,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
的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
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展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
显示了高超的铸造程度。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
贯穿,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表达了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
第3页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教材P26)
1.甲骨文的含义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由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
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殷〞。商
灭国,遂成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甲骨文的内
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根本上都是由契刻
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
完好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开展有深远的影响。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大局部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
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物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
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通过甲骨文可以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
得知商朝历史开展的状况。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
史是从商朝开场的。
3.甲骨文的研究成果
2014年10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
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被发现
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打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
学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材P27)
1.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中40%是象形字。形声最为进步,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甲骨文是比拟成熟的、有系统的文字,它根本符合后世总结出来的汉字造字规律。最早
由汉代学者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结为“六书〞。班固、郑众在其著作中都提到了“六书〞问题。?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对“六书〞的内涵进展了扼要分析。许慎的“六书〞是指事、象形、形
声、会意、转注、假借。由于许慎的“六书〞理论是根据小篆归纳出来的,而小篆距甲骨文
经历了一千多年时间,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中,文字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开展、完善、
标准。假如以此理论硬套,解读甲骨文,必然会有许多“不合〞的地方。但从文字学研究的
角度讲,许慎的“六书〞理论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便的分析工具。
2.甲骨文与汉字的历史渊源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根本构造,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开展的重要
阶段。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
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根本语法保存至今,成为今天13亿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方块
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开展奠定了
根底。
1.司母戊鼎(教材P26)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
一家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
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
千克,鼎腹呈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商王祖庚
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用的大方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代青铜
工艺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刻有文字的甲骨(教材P27)
第4页
这是记述商王武丁时期一次祭祀大规模狩猎活动的甲骨文,刻于一块牛肩胛骨上,是研
究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整个骨版宏大完好,长32.2厘米,宽19.8厘米。骨版正反两面
均有刻辞,正面100多字,反面50余字。刻辞文字笔画纤细,字体端正,竖向成行,行与行
排列整齐,字体大小依笔画多少随机变化。这种甲骨刻辞,是商王朝的记事文献。
3.甲骨文字形举例(教材P27)
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日明河正借为征
田从柄右借为佑
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
料,而且是研究甲骨文书法的重要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的用笔、
结字、章法三个根本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
的用笔用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拟平衡对称,显
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但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
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这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好的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
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至今已出土商朝和西周的甲骨超过16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
万片,单字约4500个,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1500多个单字来看,它
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1.仔细观察以下图中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处可能是什么?(教
材P28)
[答案]夏代青铜器是饮酒的容器;商代青铜器可以作为炊具;周代青铜器庞大,可作为
礼器。
2.你能识别出以下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教材P28)
[答案]A是人;B是水;C是豕。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7:3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7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