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
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
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
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
幽默风趣。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
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
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
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和机智。
【作者介绍】
刘义庆(
403-约444
)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
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
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
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
《典叙》、
《世
说》10卷
、《集林》200卷
、《幽明录》20卷
、《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有
《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
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
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
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
》等,编成该书。刘义
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
,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
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
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
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
、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
,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筹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
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
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吾)
(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
孺
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
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
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
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
一节文言文一一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
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
儿子。“杨氏
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出示课件】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
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
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
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刘义庆(403年一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
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夕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
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
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
,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I司。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
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仓i”,二是“应
声”的“应”读“yi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作者是从
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
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
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
【
出示课件】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5
.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
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
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
.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之子》。
二、再读课文,了解意思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
的儿子,非常聪明。
)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板
书:杨氏子)
②“聪”的意思是一一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
”,“惠”的意思是一
一智慧。
③“甚”是“非常”的意思。“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
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看注释)
(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
甚
)
为什么?(一个“甚
”字
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
(
6)教师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
起全文的作用。
【出示课件】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
平是谁吗?(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
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
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
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小孩的父亲)“诣”是什么意思?
(拜见。)
(
3)“乃”是什么意思?(就,于是。)“其”是什么意思?(他,指杨氏子。)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
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5)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
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
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6)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
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
?(端来,摆上。)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
自然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老朋友来
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
(
2)孩子端出多少水果
?(多种。)你是从哪里看出
来?(果有杨梅。
)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
)
(4)读一读,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读出对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的赞扬。
【出示课件】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谈话过渡:此时,孔君平和大家一样,对这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心生
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一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理解词语“曰”是什么意思?(说。)“
此”是什么意思?(这,这
里指杨梅。)“应声”是什么意思?(马上回答。)“未闻”是什么意思?(没听说
过。)“夫子”是什么意思?(旧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
君平。)
(
3)句子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
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4)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
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
生您家的鸟。”)
(
5)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孔君平看到杨梅,
联
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板书:杨梅杨家
果)
(
6)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
巧妙在哪里吗?【出示课件】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由孔君平的
“孔”姓想到了
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
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
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板书:孔雀一一孔家禽)
(7)指导朗读,分角色表演朗读,读好人物对话。
4.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三、互相交流,体会巧妙
1.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
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
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
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以见得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
.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
【出示课件】
(1)孔雀是君家禽。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
委婉的语气来。
(
2)夫子:
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
4.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
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
说话有礼貌,
)
5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6
.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
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四、熟读成诵
1.独立朗读
,熟读成诵。
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3.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背诵比赛。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课堂小结:
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
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通过今天的学习,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希望大家善于运用语
言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2.拓展阅读:搜集并阅读《世说新语》中更多的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如
《谢太傅篇》、《徐孺子篇》等
。
六、拓展阅读。
课后请你读一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并把这个故事的内容告诉给你的爸爸
妈妈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甚聪惠
孔君平杨梅杨家果
杨氏子孔雀孔家禽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出示名言,了解古文。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应当弄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开课伊始,我课件
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
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说一说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使
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等特点。通过交流,一方面为
学生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懂读美。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
读,如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告诉
学生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讲究断句,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
把古文读通、读顺。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在读中体会句
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然后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
“甚聪惠”进行思考: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答
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
受杨氏子回答之妙,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
应有的礼貌。最后,引导学生读出对杨氏子喜爱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
把课文读美。
三、适当引导,感悟学法
在探究交流、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看注释、
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学习兴致正浓时,拓展《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
,
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
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
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世说新语》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
》,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
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
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
“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
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
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
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
,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
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一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
卷9门一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
都是正面的褒扬。另有下卷23门一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
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谪、黜免、俭啬、汰侈、忿狷、
谗险、尤悔、纸漏、惑溺、仇隙。
主要思想:
《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弈所刻三卷本,共36门。其上
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
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
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
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
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世
说新语》
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
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
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
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世说新语》善用对照、
比喻、
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
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
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后世影响:
《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
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
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
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
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梁国
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
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东、成两郡建立梁国,
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O
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
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
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
)规模宏大、景色秀丽。
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
枚乘
、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
客,是为汉赋之源,在梁国主打梁园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
(一)《谢太傅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
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
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
: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
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
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
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
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
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
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
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
,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
幽默风趣。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
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
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
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和机智。
【作者介绍】
刘义庆(
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
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
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
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
《典叙》、
《
世
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有
《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
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
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
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
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
,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
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
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
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
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
.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
《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
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
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
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
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
尊重,“之”的意思是一一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一一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
》《世说新书
》,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
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
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
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
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
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
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
“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
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
2
.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
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
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练读。
(4)比赛朗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
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3
.再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
慧”,智
慧的意思。)
2
.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
但是很聪明。)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
岁,非常聪明。)
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甚”字用得好。一个“甚”字将杨
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
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谈话过渡: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孔君平)
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孔子第26代后人,
晋朝人,孔坦(285-335
),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
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
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
光禄勋,谥“简二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3
.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
4
.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
悉。)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7.指导朗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
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3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
4
.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
的孩子。
)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1.谈话过渡:
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
梅“,于是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
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我
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
3
.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①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②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
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③教师小结: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一一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④谈话过渡: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①自由读一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
果,
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那么杨梅又怎么会
是我家的果呢?)
②对比理解,感悟巧妙。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
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
③理解“应声答曰”。
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
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4.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敏
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赞“聪惠”。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他又会做什么?想什
么?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
.学生独立思考、书写。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
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
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
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五、熟读成诵
1.谈话过渡: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
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
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
。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一一甚聪惠
孔君平杨梅杨家果
杨氏子孔雀孔家禽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出示名言,了解古文。
要想学好文言文
,首先应当弄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开课伊始,我课件
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
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说一说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使
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等特点。通过交流,一方面为
学生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通读顺
,读懂读美。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
读,如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告诉
学生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讲究断句,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
把古文读通、读顺。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在读中体会句
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然后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
“甚聪惠”进行思考: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答
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
受杨氏子回答之妙,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
应有的礼貌。最后,引导学生读出对杨氏子喜爱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
把课文读美。
三、适当引导,感悟学法
在探究交流、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看注释、
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最后,在学生学习兴致正浓时,拓展《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
,
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
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
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6:4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7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