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年号、溢号、庙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
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在的
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
炎”,是指南宋端宗极为,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
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
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
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时期,年号为“后元”(前163年
—前156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
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
年中算起。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
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
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年号、
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
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
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
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
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
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
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
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
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
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
唐兴。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
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
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
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
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
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
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
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
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
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
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
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
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
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
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
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
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
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
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
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
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
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
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
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
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
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
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
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
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
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
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
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
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
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
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
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
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
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
瓦剌俘虏去,明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
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
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
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
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
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
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
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
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
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
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
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
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
哀、怀、愍、悼等。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
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
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
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
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
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
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
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
残暴。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
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
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
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
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
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
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
是在特定场合用。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
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
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
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
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
如加谥,也变质了。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
源於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
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
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
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於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
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
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
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
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
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
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
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
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
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
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
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
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漤,始於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
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
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皇帝的庙号
自从先秦以来实行皇帝和大臣的谥号以来,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这一
思路展开的,现在,我就自己的心得来简单谈一谈,不当之处,请指正之。
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不行,这个典型的
独夫民贼连自己的儿子都信不过,就是死后还要钳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
二世而亡。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但是,权谋远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汉朝恢复
了谥法制度,不仅如此,刘邦还给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隐王陈胜祭扫坟墓。开立了
一个很好的先例,至少让人看到这位君临万国的天子的气度,所以,后人以为史
迁敢于给项羽列为本纪是史家的第一勇气,其实,刘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
呢。
先说说庙号。皇帝的庙号不是随便就给予的,而是有相当的讲究,虽则昭穆制度
的制约,但是,更是封建礼法的必须,所以,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是六
七人而已。特别搞笑的是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
然也没有身后的庙号,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汉景帝误杀晁错、激杀周亚夫、
废杀刘荣,如果上面没有个好爹汉文帝,下面没有好儿子汉武帝,汉家的江山最
初的断送者就一定不是汉元帝而是这位仁兄了。但是,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
历史也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不过,最为热闹与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不
知道是喝多了还是睡过了,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而曹睿也居然
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1、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
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
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
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
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
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
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
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太祖
这是自从宋元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则在此之前皇帝开国立
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
3、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
起,总计大小十余几,晋太宗(司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
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
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
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
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
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比较值得
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晋、东晋虽然是一个祖宗,竟然有两个太宗,西晋的太宗是
司马昭,而东晋的太宗则是简文帝司马昱,礼制之糊涂由此可见。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
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
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
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
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
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
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
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
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
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没有世祖,也没有世宗,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
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
始仁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真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
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
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
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
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
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5、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
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大抵上
因为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是汉世祖,此后,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
宋孝武帝、南齐武帝、北齐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这样的由来。
6、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
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窝囊废唐高宗和北魏高
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唐世祖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
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
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
上述是比较重要的庙号,下面再简单说一下其他常见的庙号和历史巧合。
7、仁宗
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
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这在蒙元只有世祖
时期才有过的事情。
8、英宗和穆宗
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多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
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闹了一场大礼议,元英宗闹了一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
明英宗还有两场,一个是土木堡之变,一个夺门之变。其实明英宗在位时间虽然
长,死的时候也才34岁,和宋英宗差不多的年龄。所以,异常迷信的满清从来
不选英宗作为先帝爷的庙号的。穆宗多数是短命的,唐穆宗、明穆宗、清穆宗无
一不是短命。
9、神宗和德宗
这两个庙号也不是什么好家伙,虽则当时上庙号的时候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但是,
从历史巧合来看,也是麻烦多多,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
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万历的所作所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满清也不选神宗
作为庙号。德宗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庙号,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遭遇离乱,
当然,这些和庙号本身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重要的还是王朝和皇帝本身的作为。
10、中宗
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中兴之宗。
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晋中宗(东晋元帝)、唐中宗。
三位中除了汉宣帝还当得起中兴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是尸位素餐,晋中宗是被
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为封建,从意识形态上说是非常迷信的,这也是封建礼法的一
个重要内容,比如宋徽宗这个庙号,宋钦宗这个庙号不能说有什么贬义,但是,
后代没有再使用这样的庙号送给他们的先帝的。特别是明清两代尤其严重,所以,
宋明清以来,再也没有皇帝的庙号叫做中宗了。宋高宗可以说是中兴宋朝的皇帝,
但是,儿子也没敢送给他中宗的庙号。康熙称得上满清的救命皇帝,但是,也没
有得到中宗的庙号,而是抬高一格,升为祖,这也是满清自己特有的礼法,一个
王朝出了三个祖(太祖、世祖、圣祖。严格的说,其实还是两个祖,因为太祖的
时候还是后金呢)。明成祖的庙号是后来嘉靖皇帝自认为自己的外藩地位和明太
宗朱棣类同,所以,追尊为成祖,成为非常有名的明人口中的二祖列宗。
此外,像孝宗、宣宗号称是小治(东晋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
等,清宣宗就一塌糊涂了),文宗号称小乱(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
一一介绍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6:2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7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