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道三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以法治国,主张人治,反对法治;法家主张“法”“术”“势”三
者统一;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依法治国,主张人治反对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意思是说,用政治来引导,用刑
法来统一,老百姓就会免于刑罚但不知羞耻;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统一,老百姓就会有羞
耻感并且不会犯法。儒家把治国寄希望于有道德的君主身上,主张君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儒家
主张人治,认为法制禁令是人制定的,法令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令最终靠人来执行,愚笨
的人遵守法令,聪明的人制定法令。儒家也主张无为而治,但前提是为政以德,“恭己”。“子
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程颐说:“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章句集注》)“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与?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
法家主张“法”“术”“势”。“法”是政府制定发布的法律条文;“术”是君主驾奴臣下的方
法,是用人之道;“势”代表当权者的政治权威。“法”,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法律规章,法令
彰显,号令严明。不过法令的推行,必须有专政权力,即“势”的支撑。君主必须占据把握
巩固特定的势位,掌握足够大的实权,他才能控制臣民,立法用术。势位具体表现为君主的
“二柄”,即赏罚,也称为刑罚或刑德。赏罚必须“必”,当赏则赏,当罚则罚。君主如何确
定官员的赏罚呢?这就牵扯到“术”的运用。“术”包含了权诈,阴谋,勾心斗角,党同伐
异,玩弄手段等勾当,堪称“国粹”,是政治最黑暗险恶惹人生厌的部分。不过法家所称的
“术”的更明确含义是“审合刑名”。一个官职有一个官名(“名”)对应于特定的任务(“形”
或“实”)官员名实吻合则受赏,否则挨罚。这就叫“循名核实”。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国家百姓有其自身发展的轨道,反对国君过多的干预社会干扰百姓。
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意思是
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治理天下总是无所事事,等到有事可做,就不配治理天下了。
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若烹小鱼”,河
上公的注释是“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小鱼如果去肠去鳞的话,
很容易烂掉,“不敢挠”是指不要随便搅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是要人尽量无为而治。
老子讲:“太上,下而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
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人
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并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
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最好的统治者,都是那么悠闲,他
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老子描绘出了
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道家反对有为,反对以智治国。老子讲:“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人民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他们智巧
太多。因此以智巧来治国,是国家的祸患;不以智巧来治国,是国家的福气。老子讲:“民
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喜欢有所作为,
因此难以治理。
儒家,虽然讲政治,也有从政之心,但不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他对于政治的见解多偏于
理想而远离实际。他面对社会历史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希望社会和平过渡,各阶级
能够和平相处,共同获益。他想用一个药方救治所有社会弊病—掠夺、冲突、战争、道德败
坏,至于君主的权利和国家的统一并非他们的急务。儒家重礼治,德治,构想了一个
“礼仪的乌托邦”,儒家的思想起初并不为统治者接受,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但实质上封建统治者阳儒阴法,儒家思想被用来伪装粉饰封
建的统治,成了封建统治的点缀。
法家的人多是职业政治家,对实际政治的阴暗面理解的很深,对社会现实也观察得透彻,因
而乐于承认现实就是合理的,宁愿向现实妥协而非向理想妥协。法家都是彻头彻尾的冷酷无
情的现实主义者,对世界没有一丝温情的念头。法家教君主玩弄赏罚权术,利用人的弱点让
天下人人自为,然后君主坐收渔翁之利:富国强兵,巩固王权。法家迎合了诸侯的心理,法
家的思想为诸侯们所采用。秦孝公重视法家人物商鞅,实行商鞅变法,实行连坐法,鼓励发
展生产,奖励军功。商鞅的变法使秦国迅速的强大起来,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是法家思想的胜利。但是秦朝建立后,实行暴政,法令繁多而且重,
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堪重负,导致秦朝迅速灭亡。这就暴漏了法家思想的缺陷和
不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讲,“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
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法家一切以法为准绳,不讲人情,
统治者严而少恩,容易引起人民不满,失去民心。后世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将法家思想与
儒家思想相结合,外儒内法,既获取民心又实现自己的权利,维护了自己的统治。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人治,把治国寄希望于有道德的君主身上,一个朝代碰上有道德能
力的君主,则国家兴盛,碰上没有道德没有能力的君主,则国家衰落甚至灭亡,君主以个人
的好恶来统治国家,容易影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政权的稳定性,导致政权的交替
更迭频繁,引起社会的混乱,经济社会的倒退,有极大的弊端。
法家虽然主张以法治国,但实质上,法家所推行的依然是人治。因为封建社会的法是君主制
定的,体现了君主个人的意志,并且君主的权力大于法,当法与君主的权力利益相抵触时,
法要服从于君主的个人利益和权力。“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法只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
利益,统治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人治有其根本的缺陷,所以现代国家都实行法治,依法治
国,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保持了内政外
交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保证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实行法治是现代各国的共识,是历史的选择。同时道德对治理一个国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作
用,所以治国必须重视道德,依法治国,辅之以德。中国就是依法治国辅之以德治国。
道家的思想往往为一朝开国时统治者采用,用于缓和阶级矛盾,予民以休养生息,恢复社会
生产。西汉初期,文景二帝,就采用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轻徭薄赋,少干扰百姓,让
人民休养生息,使社会生产迅速恢复,国力日渐强大,终于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为
汉武帝朝征伐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社会生产恢复起来后,阶级关系复杂,社会事
务繁多,需要国家采取政策,调节阶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与外国交往,甚至发动战
争抵制外侮,再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合适宜了。现代国家吸取道家的思想,“有所为,
有所不为”,该由政府主导干预的政府就主导干预,不该由政府干预的就不干预,例如对于
市场经济,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总而言之,儒家法家道家治国的思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不可全盘肯定,也
不能一概抛弃,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3:2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66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