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5-02-01
[作者简介]张彦群(1974-),男,河南上蔡人,黄淮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到”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分析
张彦群
(黄淮学院中文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 要]“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D+(N),(2):(S)//D+N+VP,(3):
(S)//V+D+(◆),(4):(从)X到Y。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到”的
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应作不同的分析。
[关键词]“到”;词性;句法结构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05)03-0115-05
现代汉语里,“到”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
种情况:(1)“(S)//D+(N)”(S代表主语,D代表“到”,N
代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下同);(2)“(S)//D+N+VP”
(VP代表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以下同);(3)“(S)//V+D+
(◆)”(◆表示VD后面的成分);(4)“(从)X到Y”。
学术界对第一类,如:“老王到了/他今年二十岁都不
到/我到过延安/所有的货物都到了/又到月末了”等中
“到”的词性归属认定及相应的句法结构分析并不存在异
议。这类结构中的“到”具有“到达”、“达到”的意思,充当
了谓语或谓语中心,“到”后面可以带上“了、过”等助词,
“到”在这一类句法结构中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显然是一
个动词。分歧较大的是后三类,虽然在学术界曾经就有关
问题进行过讨论,但是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到”的词性
与句法结构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一些句法结构的分析,
目前,国内通行的几本《现代汉语》教材对“到”的词性及相
关句法结构的处理也不尽一致,学术界对此问题也没有取
得令人十分满意的结论。本文拟就后三类中“到”的词性
及相关的句法结构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S)//D+N+VP类
我们先来看例子:(1)他到北京学习。(2)大家到操场
跑。(3)到长春来。(4)他是昨天到这儿来的。(5)你到哪
儿去?(6)到我那儿去谈吧。(7)到博物馆参观去。(8)到
外面去躲躲。
这种类型,“到”后面一般是表方所类的词语,很多学
者认为,在这种结构中“到”和后面的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
状语。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2003)、胡裕
树主编的《现代汉语》(1991)、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
(1991)、吕冀平的《汉语语法基础》(2000)等都是这样分析
的。邢福义先生认为,把“到”作为介词看待,一是可以避
免对连谓式的干扰,二可以避免在介词和动词的区分上造
成解不开的疙瘩[1](P218)。
我们认为,把这类结构中的“到”看成动词更合适些。
这类句子,从意义来看,“到”具有明显的动作意义,对主语
有直接的陈述作用,表意重点是在“到……”,“到”有一个
明显的位移义,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如“他到
北京学习”肯定是从北京以外的地方到北京。这类中的
“到”往往还可以换为动词“上”、“去”等,意思完全相同,这
说明“到”具有动词的特征。例如:你去哪儿?到图书馆借
书。/上图书馆借书。/去图书馆借书。“到屋里坐”、“到
屋里谈”可省说为“屋里坐”、“屋里谈”。有“到”时,是连谓
句;没有“到”,“屋里”只是表示“坐”、“谈”的处所,失去了
“到”的动作意义,就只能分析为处所状语。
从形式来看,第一,在这类结构中,虽然“到”后面不能
加上“了、过”等助词,这一点和介词极为相似,但是,此时
的“到”更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和功能。比如:他上北京学
习/他去北京学习。这两个例子一般都认为是连谓式。连
谓式的特点就是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所有的谓词性
成分共用一个主语;而且每一个连谓项都可以连着主语单
说。如上面两例可以分解成:
他上北京学习※他上北京/他学习
他去北京学习※他去北京/他学习
而例(1)(2)也是可以这样说的:
他到北京学习※他到北京/他学习
大家到操场跑※大家到操场/大家跑
根据介词的语法特征,“到”如果是介词,“他到北京”
便不可能成句。但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我到济南”、“他到
天津”之类的话。这种句子中的“到”一般都认为是动词。
如果说“他到北京”句中的“到”是动词的话,为什么在“北
京”之后加上类似于“学习”、“玩”、“参观”等动词后,“到”
就变成了介词呢?这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只能算是一种硬
性的规定。否则,根据类推或变换原则,“上”、“去”便也可
作介词看待了。
如果再从结构的扩展形式来看:
他到北京学习※他自从到了北京才认真学习
试比较:
他上北京学习※他自从上了北京才认真学习
他去北京学习※他自从去了北京才认真学习
1152005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可以发现,三句的扩展式是一样的。这里,“到”和
“上”、“去”一样可以在后面附加动态助词,而这也是介词
所不具备的语法特点。
第二,这类结构中的动词可以是“来”或“去”,如(3)
(4)(5),有时动词前后可以添上“去”或“来”,如(6)(7)
(8),而“去/来”只是说明移动的方向,可以去掉,句子结构
和意义仍然完整。例如:
问:到哪儿去呀?
答:就到你们村呀。
上例问话中有“去”,而答话中由于明确说出去向,所
以没用“去”。两个句子中的“到”的意义和功能相同,如果
说答话中的“到”是动词,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问话中的
“到”不是动词。
此外,如果要提问,也是用“到”的肯定否定相叠的形
式:到不到外面去躲躲?到没到长春来?到不到里边去?
因为一般只有动词或形容词才用“V不V”的格式提问,所
以“到”应看成动词做谓语中心语,“去、来”是趋向补语。
因此,无论从语法功能、特点还是意义上看,这一类结
构中的“到”应该是动词。这类结构分析为连谓式比较合
适。
当然,动词前的“到”也不全是动词,也有些时候“到”
是介词,下面句子中的“到”就与上面的不同:(1)自幼失
学,所以到现在还在中学里。(2)十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
还没忘。(3)到毕业我就满21岁了。(4)如果中间没有人
加塞儿,到21世纪上半叶你一定可以分到自己的房子。
这些句子中,“D+N”表示时间的终点(起点是不言自
明或不需说明的),对主语没有直接的陈述意义,位置可在
主语前也可在主语后;“到”的意义比较虚灵,往往可以去
掉。我们认为这种句子里的“到”才是介词,“到+N”是介
词短语作状语。“到”后的介词宾语不一定是名词性词语,
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如例(3)。
二、(S)//V+D+(◆)类
这一类最复杂,分歧也最大。我们把这一类分为三小
类:
第一小类是表示动作、感知等有了结果或着
落[2](P340);“到”后边成分是名词(或谓词)或名词(或谓词)
性短语,有时是主谓短语;能够回答“到什么”等问题。例
如:(1)八里之外就闻到香味了。(2)这个事故影响到安全
生产。(3)她已经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4)我现在感觉
到冷了。(5)我看到他在跟小王谈话。(6)我们总算找到
了学校。
第二小类是表示人或物随动作到达某处或者状态的
变化达到某处,有的表示动作或性状持续到某一时间[3];
“到”后边成分是方所或时间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是
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能够回答“到何处”、“到
何时”等提问形式。如:(1)汽车停到学校门口。(2)他跑
到操场。(3)他把她骗到屋里。(4)连长走到队列前面。
(5)书放到那儿。(6)他一直走到天明。(7)活到老学到
老。(8)顽固到最后,他不得不同意我的意见。(9)四婶起
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10)
他在河边玩到太阳落山。
第三小类是表示性状、情感或动作、变化达到某种程
度[3];“到”后的成分是表示程度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有
时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能够回答“到何程度”
等问题。如:(1)他兴奋到了极点。(2)事情败坏到不可收
拾的地步了。(3)亩产提高到600斤。(4)华大妈见这样
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5)阿Q站着看到自己发
烦。(6)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象羲皇时候一般太
平。(7)小巷窄到只能通过一个人。
对这三类中“到”的词性,有的认为“到”是介词,它与
后面的成分组成介词结构,作前面谓词性成分的补语,以
赵元任[4]、张志公[5]、丁声树[6]等为代表;有的认为“到”
是介词,用在谓词后并与这个谓词“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
一个动词”,以胡裕树[7]、邢福义[8]等为代表;有的认为
“到”是助词,“粘附在别的动词之后,共同组成合成动词使
用,这`到'字应看作助词”,以李人鉴[9]、邓守信[10]为代
表;有的认为“到”是构词成分,以黎锦熙[11]、郭翼舟[12]等
为代表;有的认为“到”是动词,“到”与前面的谓词性成分
构成动补结构,“到”后的成分是“V+D”的宾语,以吕叔
湘[13]、朱德熙[14]等为代表。我们认为,虽然这一类中
“到”的分布相同或大体相同,但在词性的表现上却不尽一
致,需要分别对待,以确定其词性,分析与其相应的句法结
构。
先看第一、二小类。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到”看作介
词,让它与后面的成分组成介词结构,做前面谓词性成分
的补语的话,那么按照一般情况,介词后面的成分是名词
或名词性短语,而从以上的举例来看,“到”后面可以跟上
谓词性成分和主谓短语,“到”后的谓语性词语表示的意思
是“到……的时候”。如果把“到”看成介词,分析成让“D
+◆”作补语,有几个困难:一是从语音看,“V+D”结合较
紧,停顿在“到”后。“到”后可以出现“了”,而介词与宾语
之间是不能出现“了”的。“到”后有无“了”并不影响结构
的类型和层次。如果把“跑到了操场”看成是动补短语整
体带宾语,层次是“跑到了/操场”;而“跑到操场”少一个
“了”,层次就变成“跑/到操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二是
有时可以去掉“到”后边的宾语,“V+D”独立表意,如:我
要求你们5分钟就跑到操场,跑到没有?跑到了。/他说
十点把孩子送到家里,现在11点了,还没送到。如果是介
词,是不能去掉后边的介词宾语的。三是“V+到”还可以
构成“V+得+到”和“V+不+到”的格式表示可能性,如:
每年,伙计都干不到秋天就累跑了。苦人儿跟苦人儿才说
得到一块儿哩。只有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才能加“得/不”
变为可能补语,而介词是没有这种特征的。此外,有些
“到”和其后面的成分不能组合在一起,如第一小类中的例
(1)-(5)。虽然(6)中的“到了学校”可以组合,但这种组
合和原句的意义不一样,原句中的“学校”表示事物,是动
作的受事,而“到了学校”中的“学校”则表示动作行为达到
的地点,所以,不能把“到”归于后面,也不能把“到”看成介
词。
邢福义先生把“到”看成是介词,认为介词有缀向动词
的粘附化特征,使介词“到”附向前面的动词,形成了特殊
116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组合“动介(了)+宾”,如“来到(了)长春”里“长春”是“来
到(了)”的宾语,“来到”是动补结构,“到”是补语性成分。
认为这是突破了介词跟受介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一个
成分的一般格局。邢先生还认为介词“给、在、向”和“到”
一样进入“动介(了)+宾”的格式中[1](P220),如:我把一本
新出的书送给他。聘请专家的任务落在了我的头上。战
士们猛虎般扑向了敌人。但是在这种结构里,介词前面不
能加“得、不”表示可能,如:*“放得在桌子上”,*“飞不向
远方”等。所以如果把“到”看成是介词的话,我们就要对
传统的介词语法特征进行修改,让介词可以和动词组合成
“动介结构”,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动介结构”应
该归属于哪一类短语,如果归属于介词短语的话,我们就
要在介词短语里增加一个小类,同时要修订介词短语的概
念,要么就另立一类短语,这样反而更麻烦,不如把“到”看
成动词方便。
把“到”看成助词,可能是因为“到”跟在谓词后面,具
有粘附性,与谓词组合以后表示“动作的着落”或有完成态
的意义,在这方面,“到”很像助词。但是,“到”又有跟助词
不一样的地方:动词后面带上“到”之后,还能再带“了”或
“过”时态助词,而助词除口语中偶尔有“我吃过了饭就去”
一类说法外,一般不同时出现;“V+D”结构中有可能态的
形式,如:他们看不到我们这种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
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没有这种
情形;助词念轻声,而“到”不一定念轻声,有时为了强调结
果,往往把“到”读作全声调。所以把“到”看成助词也不够
恰当。
把“到”看成构词成分,让“到”和前面的动词“复合起
来作为一个动词”,这种理论不尽符合实际。现代汉语中
“到”确实有做构词语素的功能,如“感到、料到、遇到”等,
其中“感、料、遇”必须带“到”之后才能在进入句子,但像这
种词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情况是
“到”前面的动词都能单独使用。再者,如果“到”前是个双
音节动词的话,再把“VD”看成是一个动词就不十分合适,
如:这个事故影响到安全生产。更何况有些“到”前面的还
不是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这就更难以再把“VD”看成是
一个动词了,如:顽固到最后,他不得不同意我的意见。所
以应该把“到”看作一个独立的词,而不是一个构词成分。
所以,我们认为第一、二小类中的“到”看作动词更合
适些。
再看第三小类,这一小类表示事物在变到某一程度或
达到某一程度。这一类中的“到”一部分和一、二小类中的
“到”有相似的功能,如(1)(2)(3),但并不是所有的“到”全
都一样,它们的区别在于,其中的一些“到”的意义已经虚
化,有的甚至虚化到只剩下语法意义的地步,如(4)(5)(6)
(7),这时候的“到”就跟结构助词“得”相当,并且都可以换
成“得”,如: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得)快要发狂
了。阿Q站着看到(得)自己发烦。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
寂静到(得)象羲皇时候一般太平。小巷窄到(得)只能通
过一个人。“到”的这种用法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
法》(P178)就讲过,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
(P128)“到”字条第5义项也提到过,其实,这时的“到”就
是“得”的前身,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中曾说过,
“得”是“到”的音转。因此,我们认为,第三小类中的“到”
应该分别处理,把不能被“得”替换的“到”当作动词,把那
些能够被“得”替换的“到”作为结构助词来看待。
对(S)//V+D+(◆)类的句法结构的分析是和对
“到”的词性的认定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要对
(S)//V+D+(◆)类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理应遵循层次
分析的结构、功能和意义三原则[15](P206)。按照以上三原
则,第一小类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到”和后面的成分不具
有组合关系,不能组成合法的结构体;②“到”之后可以加
时态助词“了、过”,而“了、过”一般总是出现在谓词性成分
和它的连带成分之间,可以根据“了、过”把动词与宾语、补
语划分开;③在这一小类中,“V+D”之间能够插入“得”、
“不”表示可能;④从语音停顿上来看,语音停顿在“到”之
后,不能在V与“到”之间,“到”总是与它前面的谓词性成
分在语音上粘附在一起,成为一个语音节拍群,而语音停
顿总在结构体的结合处,当然,语音停顿与结构层次有时
不一致,但当语音停顿与层次切分一致时,就可以用语音
停顿来进一步证明层次切分的正确性,而(S)//V+D+
(◆)类的语音停顿的作用就是这样,即语音停顿跟层次切
分相一致。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第一小类应该分析
为(S)//V+
宾语,“V+D”构成中补关系。
在第二小类结构中,“到”之后也可以加时态助词“了、
过”,“V+D”之间能够插入“得”、“不”表示可能,语音停顿
在“到”之后,不能在V与“到”之间,“V+D”与“到”之后的
成分之间是关涉和被关涉的关系,所以,第二小类也应与
第一小类一样应该分析为(S)//V+
后面的成分作“V+D”的宾语,“V+D”构成中补关系。
对第三小类,由于是表示性状、情感或动作、变化达到
某种程度,能够回答“到何程度”等问题。“到”又有动词性
和助词性的区分,所以宜于把它们的句法结构区别对待。
对那些不能用“得”替换“到”的结构,“到”作为动词看待,
这种结构里,语音停顿在“到”之后,不能在V与“到”之
间,“到”之后也可以加时态助词“了”,“V+D”和它后面的
部分是补充说明关系,鉴于此,我们认为,把第三小类中的
这种结构分析为(S)//V+D+/<(◆)>。对那些“到”能
够被“得”替换的结构,由于“到”的意义虚化到几乎只剩下
语法意义的地步,“到”作为助词看待,所以,这时的句法结
构可以分析为(S)//V+D+<(◆)>。
三、(从)X到Y
“从X到Y”是现代汉语里很有特点的句法格式。这
种格式里的“从”有时不出现,则表现为“X到Y”的形式。
对这些格式中“到”的词性,传统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复合
介词结构”说[16],这是把“到”作为介词来看待。一种是
“动宾关系”说,认为整个结构是由“从”构成介宾短语对后
面的动宾进行修饰限定,这是把“到”作为动词来看待[17]。
这里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从)X到Y”的结构和语义特征,
然后确定“到”的词性。先看下列例句:
第一组
117第3期 张彦群:“到”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分析
(1)拉法热已从里斯本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马德里。
(2)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
苍苍,傲然挺立。
(3)她跟曹回英一样,从青训队到八一队,然后进了国
家队。
(4)从北京到上海,两天以后又经杭州去了宁波。
(5)一九一五年,孙中山从北京到太原,经过阳泉的时
候曾经下车察看这里的煤铁矿藏。
(6)从西头到东头,又从东头返回西头,找回的已不到
三分之一。
第二组
(1)他发现从山脚到顶峰的铁栏杆上挂满了各式各样
的锁。
(2)从北京到上海,坐火车大约需要15个小时。
(3)从南边的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到北边的准葛尔
盆地和阿尔泰山,都有他的足迹。
(4)从口腔到胃里,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
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
第三组
(1)这本书,老张可以写第三章到第七章。
(2)一楼到三楼是商场,四楼到六楼是公司办公室。
(3)明天最高温度,二十一到二十三度。
(4)陈先生藏书挺多,有三千到四千册。
(5)本店招收营业员若干名,年龄:十八岁到二十四
岁。
(6)我家先生每月出差两到三次。
把第一组和第二组加以比较,可以看出:第一组中的
“到”后可以插入时态助词,第二组中的“到”不能插入时态
助词;第一组Y后面可以出现趋向动词,第二组Y后面不
能出现趋向动词;第一组中的“到”相当于“达到、前往”的
意义,比较具体、明确,第二组中的“到”意义接近于“以至、
及至”,比较抽象、含糊;第一组中的“从X到Y”在逻辑上
必定有自己明确的施事,在句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第二组中的“从X到Y”在逻辑上常常没有而且也补不出
自己确切的施事;第一组趋向于表示主体行为,而且行为
主体的位置要移动,第二组趋向于表示客观状态,表述对
象的位置不移动[18]。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
认为,第一组中的“到”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征,是一个动
词,第二组中的“到”具有介词的语法特征,是一个介词。
在句法结构关系上,第一组可以分析为:“[从X]到Y”,介
词“从”和它后面的部分组成介词短语共同作“到”的状语,
“到”和后面的Y构成动宾关系。第二组的句法结构关系
可以分析为:“[从X到Y]……”,让“到”和前面的“从”共
同组成“复合介词结构”,作后面部分的状语或定语。
对于第三组中“到”的词性,刘丹青先生认为是一个连
词[19],“这种`到'所适用的句法框架是固定的,即`数量词
语'+到+`数量词语,'可简作`数1+到+数2'。`到'的
作用,是把数1和数2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复杂的数量单
位,整个数量单位的句法功能跟单纯的数量短语完全一
致”。这里的“到”可以和“———”互相代替,《标点符号用
法》:“另有一些连接号则需要读出来,例如,连接相关的时
间、地点、数目等,表示起止:……连接号读作`到'或
`至'。”这说明,此类“到”和连接号都具有连接的作用。所
以,把这一组中的“到”看成连词是完全可以的。这时的
“X到Y”在句法结构中可以充当主语(如例2)、谓语(如例
3)、宾语(如例1、4)、补语(如例6)、定语(如这次体检的对
象是1945年到1965年出生的人)等。需要注意的是,在
这类结构中,有的X前面可以加上“从”与“到”相呼应,如
(1)从一楼到三楼是商场,从四楼到六楼是公司办公室。
(2)这次体检的对象是从1945年到1965年出生的人。
(3)本店招收营业员若干名,年龄:从十八岁到二十四岁。
如果第三组结构中“到”前面加上了“从”,这时的“到”就具
有了第二组结构中“到”的语法特征,就由连接功能的连词
转变成了介词,对其句法结构分析与第二组同。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殷志平.V+到+X句[A].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黄华.动(形)+到+……的结构分析[J].天津师大学
报,1984,(5).
[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张志公.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6]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7]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8]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李人鉴.谈“到”的词性和用法[J].文史哲,1958,(9).
[10]邓守信.汉语及物性关系的语义研究[M].侯方等译.
黑龙江大学科研处,1983.
[1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2]郭翼舟.副词、介词、连词[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
1957.
[1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1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6]张寿康.说结构[J].中国语文,1978,(4).
[17]张静.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18]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
[19]刘丹青.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J].汉语学习,1992,
(6).
118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MorphologicalFeatureof“Dao”andRelatedSentenceStructureAnalysis
ZHANGYan-qun
(ChineDepartment,HuanghuaiUniversity,Zhumadian463000,China)
Abstract:Thedistributionof“Dao”e:
(1):(S)//D+(N),(2):(S)//D+N+VP,(3):(S)//V+D+(◆),(4):(from)X“to”Y.“Dao”shows
suchdifferentmorphologicalfeaturesastheverb,thepreposition,theconjunction,
analysisoftherelevantntencestructureisdifferentaccordingtodifferentmorphologicalfeaturesof
“Dao”.
Keywords:“Dao”;morphologicalfeature;ntencestructure
(责任编校:剑溪)
119第3期 张彦群:“到”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3:0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6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