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军中学数学竞赛教练-比例中项是什么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昔孟母 择邻处)一、名词解释
(绪论)1、教育学:(P4)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
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第一章)1、教育:(P36)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P38)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基本因素构成。
2、双轨制:(P56)
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中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
3、教育影响:
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第二章)1、学校:(P66)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P67)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即指由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制度,一般简称学制。
3、学校文化:(P76)
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等。
4、壬戌学制:(P71)
1992 年由北洋政府颁布的一个学制,它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在我国通行了数十年;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章)1、儿童个体发展:(P116)
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2、辐合论:(P110)
是关于儿童发展的一种理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3、(学生)主体性:(P123)
关于主体性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几个基本方面。
(第四章)1、教师:(P128)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
2、教师聘任制:(P147)
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的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3、教育机智:(P138)
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
2
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4、教师资格制度:(P141)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第五章)1、教育目的:(P155)
指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人的全面发展:(P169)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有两个涵义: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第六章)1、德育:(P182)
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智育:(P192)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体育:(P200)
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则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美育:(P206)
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P184)
是指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的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性功能是最高境界。
(第七章)1、课程:(P218)
是指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P233)
课程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P234)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1、教学:(P251)
3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
德。
2、教学模式:(P261)
是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3、教学原则:(P264)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启发性原则:(P268)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5、教学组织形式:(P278)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指向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6、班级授课制:
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其主要特征。
7、小组合作学习:(P282)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九章)1、教学方法:(P286)
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暗示教学法:(P295)
是由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其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3、发现学习法:(P292)
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讲授法:(P287)(重点)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5、非指导性教学法:(P298)
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
斯提出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非指导性教学重视作为个体的学生自己具有生长的可能性,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促进者。
(第十章)1、学生集体:(P311)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特殊群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2、班级:(P320)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主任:(P333)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第十一章)1、学校咨询与辅导:(P341)
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2、系统脱敏法:(P356)
由沃尔普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先是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等方面。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教会患者某种自我放松的技术,然后帮助患者把焦虑和引起焦虑的刺激划分成严重程度不同的等级,再引导患者逐渐地学习用放松反应代替焦虑反应,当患者开始能够做到对严重程序较低的刺激不再感到焦虑时,会得到肯定鼓励,然后再练习适应更严重的刺激,直到焦虑症完全消失。
3、问题预防:(P344)
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
(第十二章)1、学能测验:(P366)
教育测验的一种,又称学能倾向测验,它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
2、教育评价:(P376)
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3、总结性评价:(P377)
教育评价的一种,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
(第十三章)1、学校事故:(P414)
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
的事故。
2、教师申诉制度:(P424)
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学生申诉制度:(P424)
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4、教育国家化:(P393)
19 世纪下半叶,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于是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趋势就叫教育的国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