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儒家三礼

更新时间:2022-12-09 23:38:34 阅读: 评论:0

smj是什么卷子-相字组词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游戏pk)

国学宝典之儒家相关知识介绍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

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点来说,《易》《诗》

《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

“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

“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

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统

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

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

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

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儒家经典的地位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

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

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

《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

《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

《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

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

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

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

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

人心。最初只有《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剩下五经,随着历史

的发展,便有了七经、十三经、十经等名称。

儒家经典概述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1、《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周易》即《易经》,

《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

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

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

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

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

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

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

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

一为旧势力仍存有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

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

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

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

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尚书》,“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

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最早

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

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

字的中华心法。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

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

灵魂。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

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

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

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

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

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

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

《尚书》多16篇。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

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

《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书》25篇。

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将篇目

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

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3、《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内分“风”、

“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

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是中国古

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

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

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

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

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

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

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

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

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

纳创作而成。《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

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的记载和解释,

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长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

因为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

家的煌煌大典之一。《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

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5、《仪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

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

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文

仪礼56篇,现已遗失。

6、《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

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

篇[1],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

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

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

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

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

一,“十三经”之一。自西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

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

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

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7、《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

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

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

(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8、《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

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

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仅仅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

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

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9、《谷梁传》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春秋

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

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谷梁传》强调

必须尊重君王的,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

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10、《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

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

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点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

《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

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在古

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

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

时期失传。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首轮红外扫描后,海昏侯

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疑似失传约1800年的《齐论语》。

11、《孝经》为论述孝道的专著。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

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

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

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12、《孟子》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专载

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

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

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

《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13、《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尔雅》

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但是辞书之祖,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现已知的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

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

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

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

近于规范。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23:3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56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儒家三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