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桂冠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9 23:01:37 阅读: 评论:0

小学试题网-天涯的成语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录取结果一般什么时候出来)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11)

不可不知的古代文学典故(11)

1.中山狼:【出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清·曹雪芹《红

楼梦》第五回。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目前学术界

较为认同以下对该判词释议:子系中山狼——“子”,对男

子表示尊重的通称。“系”,是。“子”“系”合而成“孙”,

隐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语出无名氏《中山狼传》。这是一

篇寓言,说的是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狼将被杀时遇到东

郭先生救了它。危险过去后,它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所以,

后来把忘恩负义的人叫做中山狼。这里,用来刻划“应酬权

变”而又野蛮毒辣的孙绍祖。他家曾巴结过贾府,受到过

贾府的好处,后来家资饶富,孙绍祖在京袭了职,又于兵部

候缺题升,便猖狂得意,胡作非为,反咬一口,虐待迎春。

目前亦有其它解释,尚无定论,特列出供阅者参考:一般把

“子”“系”合并在一起,比喻“孙绍祖”是忘恩付义的中

山狼。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子”是你,“系”是“是”的意

思。其实是说贾迎春是中山狼,因为这首诗是迎春的判词啊,

是写迎春的,根本不是写孙绍祖的,如果这是孙绍祖的判词,

你可以这样去理解,而孙绍祖的前世恰恰是东郭先生。红楼

梦这本书是一本讲因果报应的书,宣扬一种宿命,开头就说

贾宝玉的前世为神瑛使者,林黛玉为绛珠草,为报灌溉之恩,

在人间实现一种以泪还水的因缘关系。“子系中山狼”是说

贾迎春的前世是中山狼,猎人一走,它便对东郭先生“猖狂”

起来,而孙绍祖就是那位可怜的东郭先生,当时中山狼针对

东郭先生犯下忘恩负义的大罪,那么就要来世以同样的方式

还掉这种业债,就象林黛玉以泪还水的方式一样。

春秋时期的故事是说,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

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

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

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

先生咬去。

2.麒麟楦:qilinxuan出处:冯贽《云仙杂记》卷九《朝野佥

载》:“唐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

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

驴耳。无德而朱紫,何以异是?’”唐朝人称演戏时装假麒

麟的驴子叫麒麟楦。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才的人物。比如,

宋陆游《斋中杂兴十首以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为韵》之

五:“薶骨亦何悲,吾非麒麟楦!”清孔尚任《桃花扇·题

画》:“热心肠早把氷雪嚥,活寃业现摆着麒麟楦。”

3.辽东豕liáodōngshǐ: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

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

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

也。”比喻知识浅薄,少见多怪。故事是说:东汉大将彭宠

跟随刘秀打天下,并没有得到重用,他不服幽州长官朱浮的

调遣想起兵反叛,朱浮写信给他,说有个辽河农夫因为生了

一头白头猪就想去进献给皇帝,可走到辽东一带发现那里都

是白头猪就只好打道回府,你就像那个农夫一样。“辽东豕”

正好形象地用来比喻井底里的那只青蛙。

4.明镜不疲: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①。

车武子②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

又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

曰:“何尝见明镜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①私庭讲习:

在自己家里给一些人开讲。②车武子:车胤,字武子,家贫

勤学。译成现代文就是:晋孝武帝将要给大臣们讲《孝经》,

谢安、谢石两兄弟在家里和一些人讲授和学习。车胤也在

其中,他听后有疑难,但又不敢问谢家兄弟。于是,对袁羊

说:“我不问吧,怕把精彩的讲解遗漏了;多问吧,又怕劳

烦谢家兄弟。”袁羊说:“我看他俩决不会因你多问而嫌厌

的。”车胤问道:“你怎么知道呢?”袁羊说:“哪里见过明

亮的镜子厌倦人们常照,清澈的流水害怕和风吹拂!”意思

是,明镜不疲屡照。这则故事指出了先生应该怎样对待学生

的提问。“明镜不疲于屡照,清流不惮于惠风”,语言富有哲

理,形象而生动。而作为学生也应该勇敢地向先生请教。有

的人觉得向别人请教会麻烦别人。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真

的有品位有学识,就不会以别人向他请教为烦;相反,他会

以此为荣。因为这证明了他的才学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而且

通过给别人讲解,不仅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

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潜心研究,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有的人又觉得向别人请教会丢面子,特别耻于向不如自己的

人请教。其实做学问是没有等级之分的。一个真正的求学者,

是不会在乎这些的。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而好

学,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知识。

5.开卷有益:出处: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

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

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朝初年,宋太宗赵

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

—《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

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

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

《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

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

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

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

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

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

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

有好处的。”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

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

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

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

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6.折桂:源于《晋书·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

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

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

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敏中

及第偶示所怀》中有“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之句。唐杜甫《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

年知。”宋张抡《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

秀发,折桂争先。”清李渔《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

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王毓岱

《示和甫》诗:“撷芹复折桂,亲非由我显。”折:摘取;桂:

桂树的枝条。因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七八月间,恰逢桂花开

的时候,故借喻高中状元,获得第一。

折桂的中国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

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

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

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

刚,是汉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间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欢当

樵夫,于是他就请白发神仙教他仙术,可是他学了很久都没

有学成,后来,他又请白发神仙教他神游到月亮上,因为它

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白发神仙很生气,就把他留在月

宫,并说:“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砍倒桂树,你就可以获得仙

术”可是,吴刚每次砍完一段时间,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他不断地砍

下桂树,桂树不断的愈合。而大诗人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

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我国以前科举时代俗称考试及第

者为月宫折桂。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

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

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

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

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

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

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

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

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

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

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

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

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

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

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

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

惊人。”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

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

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蟾宫折桂,也有一此传说和掌故。其中以明初宋濂的《重荣

桂记》所叙最详。文章说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

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

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

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做烧柴,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

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

葱。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

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当年

寇准病故,人们为凭吊他插下的竹枝竟都生笋,田氏兄弟闹

分家,其家的荆树无故枯萎,兄弟和好不分,树又复荣,可

见周家又将复兴。不入,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

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的以

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

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

汉晋以后,又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太平御览》引《淮

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记载则进一步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

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

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

始终砍不倒树。关于月中桂树的传奇故事被古人演绎附会得

五花八门,尤其以唐宋两代为盛。月中桂树又被命名娑罗树、

骞树,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月中桂

子”。反映了古人对月中桂树的确深信不疑,文人学士每当

中秋望月,吟诗作服,都把月中桂树、桂子作为常用的典故。

因有月中桂树的传说,所以人们又称月亮为“桂月”、“桂宫”、

“桂窟”、“桂轮”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

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

楼梦》第九回仲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

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

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7.“探骊得珠:出处《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

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

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骊:古指黑龙。在

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

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典故是说: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

子过得非常贫困。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

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

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

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

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

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

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

里。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

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

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

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

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

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

家跑。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

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

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

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

子列御寇》。

8.为天下谷:出自老子的话。老子说:“知其荣,受其辱,

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天

下谷”,就是人世间的最低处。这是圣人的境界:领略荣华

又承受屈辱,甘愿置身于天下最低谷。身居低谷,其品德才

是最高尚最富足;而品德的至高无上,则又使之与大自然溶

为一体,归真返朴。世人大多称颂高山的巍峨,奇峰的峻美,

而老子何以垂青于低沉的峡谷?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

处流”,人们习惯于“天天向上”,为着各自的目标而景仰、

而攀登、而追逐。惟有老子的眼光“顺流而下”,再往下,

凝固于世间最底部!从中,他发现了这里的平凡、伟大与富

庶!

9.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典故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据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

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

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

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

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

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

襄子。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

孟谈建议到地形较好的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智

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

伯无法取胜。于是智伯采用水攻的办法,把晋阳围困了整整

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

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

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

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

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当天夜晚,

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

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

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

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胜利

后的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辞官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

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

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之

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

了。从此,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一句成语,

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10.吴下阿蒙: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

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故事是:三国时,据有江

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他身居要职,但因小

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

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吕蒙不以为然他

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孙权开导说:

“我的军务比你们要繁忙多了。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

没有读过《周易》。掌管军政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

感到大有益处。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不释卷,

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

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教育。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很

快大大超过一般儒生读过的书。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

和吕蒙谈论政事。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

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

些军事方面的谋略罢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

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吕蒙笑笑:“离别多天,

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

呢?”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

为鲁肃提供了三条对策。鲁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

出去。后来,孙权赞扬吕蒙等人说:“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

蒙那样自强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

之后,更要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轻视财富,看重节义。这

种行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11.未能免俗:【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

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

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没能

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故事是:魏晋时期,“竹

林七贤”经常在嵇康家附近竹林中饮酒谈诗赋。阮籍阮咸叔

侄家道清贫,但很清高。根据当时的风俗,每年七月七日,

家家户户都翻箱倒箧把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阮咸也不例

外,他表示不要脱俗。就是未能免于俗例或常情。

12.羽扇纶巾(yǔshànguānjīn):羽扇:用鸟羽制

成的扇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

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

形容态度从容。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太平御览》

卷七○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

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

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13.傅粉何郎(fùfěnhéláng):出处南朝宋·刘义

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

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

色转皎然。”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

子。三国曹魏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晏,才华出众,容

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因

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大热天之

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他

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

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而是“天姿”白

美。后来因他娶了魏公主,被拜为驸马都尉。于是后人就把

“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

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题

丁家公主旧宅》一诗中,就有“何郎犹在无恩泽,不似当初

傅粉时”的诗句。同是唐代诗人的宋(王景)在《梅花赋》

中也有“俨如傅粉,是谓何郎”的语句。

14.阳五伴侣:阳俊之,[约公元五五o年前后在世]字

不详,右北平无终人,阳休之之弟。生卒年不详,约魏孝静

帝武定末年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尝待诏文林馆。俊之

多作六言文,歌辞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

而买之,在市不绝。俊之尝过市取改误字。卖书者道:“阳

五古之贤人,作此伴侣。君何所知?轻敢议论”!俊之大喜。

尝自言“有文集十卷,家兄亦不知我是才士也”。所作六言

文,疑即后代变文,弹词,鼓诃之类,为当时通俗文学之一

体;果如所言,则俊之可称为通俗文学的先驱了。

15.东陵瓜:《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

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

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或作“邵平”。东陵瓜又称

“青门瓜”。《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出南头一

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

出佳瓜,广陵人邵平……种瓜青门外。”召(邵)平本是秦

时东陵侯,入汉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瓜味甚美。后遂:

①用【东陵瓜】【东门瓜】【青门瓜】(骆宾王“黄雀徒巢桂,

青门遂种瓜。”)【召平瓜】【邵平瓜】【邵侯瓜】【故侯瓜】等

指甜美之瓜,或比喻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②用【东陵隐】

【青门隐】等谓弃官归隐;③用【故侯】【东陵侯】【种瓜侯】

等指昔日居官今已隐居故园的人;④用【故侯园】【邵平园】

【邵平田】【邵平瓜圃】【邵生瓜田】【邵圃】等指弃官归隐

的田园。

16.海屋添筹:出处《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

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

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

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

仑齐矣。”以余观之,三子者与蜉蝣朝菌何以异哉?译成现

代文就是:曾经有三位老人相遇,有人问他们的年龄。一人

说:“我的年龄已记不清了,只是记得少年时候和(开天辟

地的)盘谷有交情。”又一人说:“当海水变成桑田时,我就

放一个筹码来记录一次,到现在我的筹码已经满十间屋子

了。”另一人说:“我吃的蟠桃,都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现

在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让我看,这三人和(生命短暂

的)蜉蝣、(朝生暮死的)菌类生物有什么差别?后来用海

屋添筹作为祝寿的词,形容年龄大。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

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旧时用于祝人长寿。

17.鲁鱼亥豕: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

鱼成鲁,帝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

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意思是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

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18.五经扫地:出处《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

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

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

经》扫地矣。’”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

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故事说的是:唐朝时期,皇帝召集群

臣宴饮,国子监察酒祝钦明说自己会跳八风舞,皇帝即刻让

他表演助兴。祝钦明身体肥胖,跳舞丑态百出,时而头点地,

时而做鬼脸,皇帝大笑。侍郎卢藏用评论说:祝公五经扫地,

亵渎文明。

19.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有道德的人,现

在也称品行好的人为君子。交:交情。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

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成语出处《庄子·山木》: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典故说的是:相传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

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

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

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

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

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

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

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

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

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

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

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

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

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

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

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20.梁上君子:[语出]宋·苏轼《东坡志林》:“近日颇多贼;

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

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梁:房梁。躲在房梁上的君子。原

指窃贼。后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脱离实际的人。故事

说的是: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

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

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

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

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

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

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

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

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

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

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

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

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

受,这些人的本性並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

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

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

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

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

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

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

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

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

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

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

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23:0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54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棱镜常数
下一篇:差距英文
标签:桂冠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