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诊脉
一般来说,手指对脉搏的感觉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1.心脏搏动的强度、速率和节律。这是引起脉搏强弱、快慢、节律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2.血管壁的弹性和紧张度。这是引起脉搏软硬变化的主要因素。血管弹性好、紧张度低,
那么脉搏就柔和;而血管弹性差、紧张度高,那么脉搏就僵硬。
3.动脉中血液的充盈程度。这是影响脉搏粗细的主要因素。血液充足,则脉搏形状就粗大;
血液不足,则脉管不能充分扩张,脉搏就细小。
4.血液对血管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是由心脏搏动的力量、血液的充盈度以及血流的速度
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冲击力大,则脉搏就容易触及;冲击力小,则脉搏需要重按才能触
及。
5.血液粘滞度大小。这是造成脉搏通畅程度变换的主要因素,血液粘滞度大,则血液流动
时受到的阻力大,血液速度缓慢而涩滞‘血液粘滞度小,则血液流动时受到的阻力小,
血流速度快的流畅。
为什么要把“寸口”分为三个部分来分别诊察呢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上把人体分为
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包括了人体头面五官、横隔膜以上的胸腔以及其中的脏器(如心、
肺),中焦包括了人体横隔膜以下到脐以上的上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脾、胃、肝胆),下
焦则包括了人体脐以下的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肾、膀胱、大肠、小肠)。寸关尺正好和
人体的三焦相对应,寸部位置最高,能反应上焦的情况,尺部位置最低,能反映下焦的情况,
而关部位置居中,能反映中焦的情况。
浮脉:
中医对浮脉的描述为“如水漂木”指手指感觉到的脉象就像漂在水上的木头,一是脉象表浅,
轻按就能感觉到,二是重按脉象反而减弱。所以中医称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是表
证(外邪侵犯人体肌肤表,人体正气外出亢邪,在肌肤表发生争斗而产生恶寒发热等症状的,
称为表证。)的主要脉象。表证为什么会出现浮脉呢表证是人体正气和外来邪气在肌肤表发
生争斗而产生的一种症候,正气外出抗邪,势必鼓动脉管,从而形成浮脉。
沉脉
2
沉脉正好与浮脉相反,浮脉是浮在肌肤表的一种脉象,而沉脉则是需要重按才能触摸到的一
种脉象。浮脉与沉脉反映了脉象位置的深浅,距肌肤浅的为浮脉,距肌肤深的为沉脉。脉的
位置深浅往往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体肌肉的厚薄。肌肉厚者往往脉位较深,肌肉薄则脉
位较浅;二是人体气对脉的鼓动作用。这就好比吹气球,气足的话,脉管就膨胀的大,就容
易摸到,从而表现为浮脉;气亏则脉管瘦瘪,脉象深藏于内而表现为沉脉。沉脉多见于两种
情况:一是元气亏耗,无力鼓动脉管而引起,这种沉脉常常沉而无力。另一种情况是邪气深
入于脏腑,人体正气聚集在体内以抗击邪气,或是正气被邪气围困,不能外出到肌表,这也
会导致气对脉管的鼓动作用减弱,从而出现脉沉。但这种沉脉由于元气没有亏耗,所以脉位
虽沉,但是脉的搏动力量往往还较强,还可以和元气亏耗所引起的沉脉相区别。
迟脉
迟脉,是指脉搏跳动缓慢,每分钟低于60次的一种脉象。脉的快慢,取决于心跳的快慢。
心跳的快慢和寒、热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可以使心跳加快,而寒则可以使心跳变慢。
所以尺脉主要是寒症的表现。寒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外寒,也就是外界的寒邪侵犯人体
引起的疾病,如关节、胃脘的冷痛等;二是内寒,这主要是人体元阳亏耗,不能正常温煦机
体而产生的疾病,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等。
数脉
数,就是快的意思,数脉也就是脉搏跳动过快,每分钟高于120次的一种脉象。数脉所住的
疾病主要是热证。热证和寒症一样,也有内外的区别,外感热邪或火热内生都会表现出数脉。
洪脉
洪是什么意思洪水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可以用“波涛汹涌、冲墙倒壁”这八个字来
形容脉象,足可见这种脉象给人的感觉是极度有冲击力的。洪脉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击力,和
脉管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产生的压力差有关,压力差越大,脉象的冲击感就越强。所以当体
内邪热极度亢盛,引起心脏收缩过于强烈,就会在脉象上表现为洪脉。
细脉
脉形细小,称为细脉。逆可以试着把手指按在绷紧的丝线上,这种感觉就是细脉的特征。细
脉的产生主要和气、血两个因素有关,气可以鼓动脉管,血可以充盈脉管,这两者的充足程
3
度最终决定脉的粗细形状。所以细脉主要是体内气血亏耗在脉象上的一种反映。
滑脉
滑就是指圆滑流利,中医形容滑脉“如珠走盘”,意思就是象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中滚动一样,
丝毫没有阻滞和羁绊。脉象圆滑流利,往往是体内气血充足、往来流利的一种表现,所以正
常人出现滑脉并不一定是病态。女性还有一种特殊状态下会出现滑脉,那就是怀孕的时候!
这就是我们燥电视上或小说上看到的“喜脉”。这是因为女性在妊娠时期要给胎儿提供营养,
体内的气血会异常充盛,同时气血在体内的循环也会加快,所以在脉象上表现为滑脉。除了
妇女妊娠以及正常人会出现滑脉,滑脉还是痰饮病的主要脉象。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
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痰饮的特性是湿浊粘滑,这个特性反映在脉象上就是滑脉!
弦脉
中医形容弦脉“如按琴弦”,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出,弦脉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脉管具有
一定的紧张度和绷紧感,这才能产生“如按琴弦”的感觉;二是脉象在形态上比细脉要粗略,
而且有一定的力度。所以弦脉往往不是体内的气血亏耗所引起。从这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
推断出,弦脉的产生往往是血管收缩的一种表现。那什么原因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呢现代医
学认为,人体的交感——肾上腺系统是引起血管收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体在某种紧急条
件下(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创伤、疼痛、寒冷刺激、失血等),交感——肾上腺系
统就会被调动起来,使血管产生收缩。我们再来看中医兑弦脉的认识,中医认为弦脉是肝气
郁结、疼痛或是疟疾的主要脉象。肝气郁结是情绪抑郁或紧张导致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疟
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人体红细胞的破坏,加上疼痛,这三者不就是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兴
奋和血管收缩的条件吗
紧脉
紧脉脉形如按紧绷的绳索。紧脉和弦脉类似,都是血管收缩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脉形,但紧脉
在血管收缩程度伤要超过弦脉。从琴弦和绳索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紧脉在脉的形状上要比
弦脉更粗大,在力度上更胜弦脉,甚至可以感到脉搏在指下有左右弹手的感觉。紧脉的形成
机理和弦脉相似,多见于寒邪侵犯人体。如果结合前面的浮脉或沉脉,就可以判断寒邪所在
的位置。如脉象紧而兼浮,那么就说明这个寒邪在肌肤表;如脉象紧而兼沉,则说明寒邪已
4
经深入脏腑。另外,剧烈的疼痛也会出现紧脉,他的形成也是因为人体的交感——肾上腺系
统兴奋引起的血管收缩。
长脉
脉的长度超过三个手指所按的部位的,中医称为长脉,长脉是体内气血有余的表现,所以常
见于体质健壮之人。如果脉象长而兼弦那又常是肝火过旺的表现。
短脉
短脉和长脉相反。就是指脉的长度不能充盈寸关尺三部。三个手指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如
果寸部不能满指或是尺部不能满指,这种脉象称为短脉。短是一种不足的表现,如果是寸部
不能满指,则说明心肺精气不足(因为寸部对应的是心脏和肺脏),如果是尺部不能满指,
则表明肾脏精气亏损(因为尺部对应的是肾脏)。此外,如果体内有痰浊或淤血阻滞经络,
气血不能正常流通,也会出现短脉,这就需要结合全身其他症状加以鉴别和区分。
弱脉
弱脉就是软弱无力的意思,中医把沉而无力的脉象称为“弱脉”。脉象无力,当然是人体脏
腑气血亏损的表现。脉搏力量的大小和心脏搏动的力度、脉管中血液的充盈度、气兑血液的
推动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脉象弱,是人体内元阳、气血亏耗的一种外在反映。
孮脉
孮是葱的古称,中医形容孮脉“如按葱管”。葱管的特性就是“中空”,所以孮脉的特征也就
是“中空”。怎么理解,脉象的“中空”呢那就是轻按可以摸到脉,重按也可以摸到脉,唯
独中等力度下却感到脉象空空如也,中医把它形容成葱管,是不是很形象这种脉象的出现往
往是由于血急剧减少,不能充盈血管,而血管却仍然维持有一定的容积和紧张度,所以表现
出“中空”的特征,常见于急性失血或大吐、大泻导致津液大量丢失等疾病。
结脉
脉搏跳动过程中出现有规律性的停跳,停跳间隔时间较长,称为代脉,往往是心脏室性早搏
所引起。由于心室过早搏动后会有一个完整的代偿间隙,所以表现为停跳有规律,间隔时间
长。代脉在中医上的意义类似于结脉,也是心脏所藏的精气亏耗所引起。
以上是疾病状态下常见的脉象,基本上都还具有胃、神、根三个特性。若果脉象失去了胃、
5
根、神三个特性,那就意味着人体胃气衰败,脏腑功能衰竭,生命易经垂危,这个时候,疾
病往往已经难以治疗了。这种没有胃根神的脉象,中医称“真脏脉”。亦称怪脉、死脉、绝
脉。也叫七绝脉。
釜沸脉
釜是煮东西用的锅子,沸是沸腾的意思,釜沸的意思就是锅子中沸腾的水。脉象和沸腾的水
一样,可以说是脉搏极浅,几乎是浮在皮肤之上,按之无根,脉跳极快,不能数清楚脉搏次
数,此起彼伏,这种脉象多出现在临死之前。
鱼翔脉
鱼的活动一般是通过尾部的摆动来实现的,所以鱼翔脉的具体表现就是脉搏浮在皮肤表面,
头部固定而尾部摇摆不定,就像鱼在水中游动一样。出现这种脉象,往往说明体内阳气耗竭。
虾游脉
虾在水中游动有一个特点,他能产生一种弹跳,因此,虾犹脉是指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
而跳跃指下,并伴有躁动不安的迹象的一种脉象。虾游脉的出现,意味着大肠精气耗竭。
屋漏脉
破屋漏雨往往是一滴滴下,良久再来一滴,既缓慢又无冲击力。屋漏脉就好比破屋漏雨,脉
搏极慢而无力,许久才搏动一下,这种脉象多见于胃气将绝。
雀啄脉
脉在筋肉之间,脉搏的跳动就像麻雀啄食一样,一会儿急来三五下,一会儿又停止不来,脉
搏来止无定数,这种脉象是脾气将绝的表现。
解索脉
脉在筋肉之间,脉搏跳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时密时疏,散乱无序,就像是解乱绳一样,
这种脉象是肾气衰竭的表现。
弹石脉
脉位较沉,脉象极硬,劈劈弹指,就像是按在坚硬的岩石之上,毫无柔和软缓的迹象,这种
脉象多见于肾气将绝之候。
6
清朝名医程钟龄在他的【医学心语】中总结11条不可发汗的禁忌证:
脐之左右上下有动气者不可发汗;脉沉咽燥,病已入里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少阴证,但
厥无汗者不可发汗;少阴中寒不可发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尺脉弱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
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发汗;伤寒病在少阳不可发汗;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
来者不可发汗。
探究和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凡正气不足(如阴、阳、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亏耗)的患者都应该慎用汗法。
如果非用汗法不可的,一定要在扶正的基础上选择发汗和缓的药物,以免加重对正气的损伤。
第二: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的疾病,如果邪易经入里或是进入到半表半里的层次,那就不能
再用汗法。
十四经脉的特点
1、手太阴肺经:本经联系肺、大肠、胃、气管、鼻、上肢内侧等处,故有病时可出现腹痛、
肠鸣、腹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手臂内侧前缘疼痛、掌心发热等症
候。因与大肠表里联络,故可治疗痔疮,大便有血等大肠疾病。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联系大肠、肺、下排牙齿、鼻、人迎、颈、上肢外侧等处,故有病
可出现腹痛、肠鸣、腹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下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上肢外
侧疼痛、肿痛或寒冷等症候。
3、足阳明胃经:本经联系胃、脾、上排牙齿、乳房、咽喉、胸、膝等处,故有病可出现肠
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易有饥饿感或口角歪斜、咽喉肿痛、鼻易出血;有时还
可有乳房、胸部、膝盖等部位疼痛,甚或发热、狂躁等。主要治疗肠胃,头面,口牙齿,
眼及发热等病。
4、足太阴脾经:本经联系脾、胃、心、舌、咽喉及膝、大腿内侧等处、故有病时可出现胃
痛、腹胀、进食作呕、嗳气、大便稀溏、身体困重乏力、黄疸、舌根强痛、大腿股膝内
侧肿胀、发冷等症候。因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故还可治疗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
5、手少阴心经:本经联系心、小肠、肺、咽喉、眼、上肢前臂内侧及手掌等处,故有病时,
可有心痛,咽干,口渴,白眼珠发黄,胁痛,前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候。可治疗心
7
胸疾病和神志方面的疾病。
6、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联系小肠,心,咽,胃,眼,耳内,面颊等处,故有病时,可见下
腹痛,腰脊痛并放散至阴囊睾丸痛,耳聋,白眼珠发黄,面颊肿胀,咽喉肿痛,肩臂外
侧后缘痛等症候。常可用以治疗头面,五官,神志或发热等病候。
7、足太阳膀胱经:联系膀胱,肾,头项,脑,眼,鼻,颈项,背,腰,臀部等处,故有病
时,可见癫狂,疟疾,遗尿,小便不通畅,眼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出血,头痛,
颈项,腰,背,臀部以及下肢后侧等部位发生疼痛等症候。
8、足少阴肾经:联系肾,膀胱,肝,肺,心,喉,舌根,下肢内后侧等处,有病时可见咳
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腰痛,水肿,便秘,腹泻,腰脊或大腿内后侧痛,软弱乏
力,足心热等症候。
9、手厥阴心包经:联系心包络与上、中、下三焦,并经腋窝至上肢内侧和手掌。故有病时,
可有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腋窝肿胀,臂肘痉挛,掌心发热等病症。
10、手少阳三焦经:联系上、中、下三焦,心包,耳内,眼外角,面颊及肩,背肘外
侧等处。有病时可有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畅,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眼外角痛,
面颊肿胀,或耳后,肩,肘部外侧疼痛等症候。
11、足少阳胆经:联系胆,肝,外生殖器,眼外角,头面,颊部,眼外角痛,头侧及面
颊痛,疟疾,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大腿及下肢外侧痛,或足外侧发热等症候。
12、足厥阴肝经:联系肝,胆,胃,膈、脾,眼,外阴部及小腹,胸胁等处。生病时可
见有腰痛,胸满,呕吐,遗尿,小便不畅,疝气或少腹肿痛等病症。
引起阴阳气血变化的关键是掌后高骨。手太阴脉在尺内的运行,犹如水在大江中流,与体内
血脉是一致的。至关部,由于掌后高骨的阻挡,经脉从深部出于浅部,血脉忽然变细,所以
血流发生了变化。其力量大、阳气足者可以上关,其阴气多而力较小者留于尺内。要冲过关
部,到达寸部以上,是阳气最足的部分。所以,寸部的阴阳气血与心肺部之阴阳气血相当,
关部的阴阳气血与肝、脾、胆、胃部之阴阳气血相当,尺部的阴阳气血与肾部的阴阳气血相
当。
从指下能分清正常脉象,到辨别各种疾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其理论指导仍然是阴阳
五行六气一体化理论。例如:立春前后一月中,肝中阳气初生,脉当微弦缓而时沉时浮,不
8
弦为肝气不足,弦多为肝气太过,胃气虚;不浮为肝阳不足,不沉为肝血肾水不足。肝气初
生,总与震卦一阳二阴之生发相应,气血渐渐入于大经。肝在五行为木,在六气为风。木不
足则生发弱。沉取为阴脉必阴盛为病。沉取为阳脉必阳郁为病。木太过为生发太过。浮取为
阴脉,为风痰为病;浮取为阳脉为肝风为患。若外邪作祟,必有外证可寻。病本已知,参以
望、闻、问的症状,就可分清标本缓急而施治。由此可以明白,每月之脉的阴阳有上限和下
限,突破上限为太过,不及下限为不及。总之,读破脉书,仍当以指下所辨之阴阳、与当时
令之阴阳相合。
指下究竟怎样辨别阴脉与阳脉呢来与去也。无论寸、关、尺何部与浮、中、沉何位,皆宜按
与举比之。按为去,为阴;举为来,为阳。按盛举弱必为阴;按弱举盛必为阳。警如浮脉在
肤,按之盛,举而不鼓指,为阴脉,必内气不足,虽有外证,不可单纯发汗。若按之稍弱,
举反而鼓指,为阳脉,有外证当发汗,驱邪外散。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22:5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5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