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如梦令诗意

更新时间:2022-11-13 00:09:49 阅读: 评论:0

2019高考听力满分-圆柱的底面积


2022年11月13日发(作者:幼儿园教师是指)

1

一、选材独特,尝试走近李清照

词的教学,尤其是李清照词,最易引起争议的是深浅难易,情感熏陶的把握。

盛老师经过对李清照词的一番斟酌筛选,首选这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老师的用意非常明确,小学生初学宋词,首先是有趣易懂。这首词的意思浅

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学生易于想象;

词的语言精炼优雅,学生易于鉴赏。这样选材就为教学设计定下基调:充分运用

想象,感受如诗如画的美——美景,美酒,美丽的意外,美丽的生活。从教学实

录看,教师确实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各有所得。

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基础上适

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是盲目地以多取胜,而是把经典的代表性和

学生的可读性融合一起,精挑细选,优化组合。

盛教师在教材处理上,还带出另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教师把两首词对照教学,且看如下片断:

师:盛老师把两首词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

生:我发现它们同行的每个字都是对应的。

师:句式一样的,是吗?

生: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

师:题目你还记得叫什么?就是咱们说的?(生齐说:“词牌名”。)你还

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格式都一样。

生: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

生:都写到了醉。

师:哪一句?

2

生:“浓睡不消残酒”

师: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

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

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一篇带多篇,几乎是教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题,

不同诗人的对比(如《送别组诗》);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如《认

识李白》);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如不同作者的《长相思》。这

样教材的优化组合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

盛老师却选教同一词人、同一词牌的组合确有独特之处,通过运用比较教学

法,学生对词人、词牌加深了理解。特别是学生体会到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浓

醉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词的风格有了些初步认识。当然,

如果再比较两首词不同之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的不同;语言精妙处的不

同(“争渡,争渡,”,是心态、动态的描写;“知否?知否?”是人物语言的

写照)会更能品出词的味道。

教材处理的另一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一首作精读,细嚼慢咽;

后一首作略读,点到即止。这样安排教学容量恰到好处,学生亦易于消化理解。

二、读诗想画,从画面中理解诗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经典诗词的妙法。

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诗中画面,从而理解诗意,感悟诗

情,已成为诗词教学一个重要规律。

盛老师把读诗想画,运用得既充分,又独特。在教学设计中有一个“‘胖’

读全词,想象画面”的板块,倾注浓笔艳墨,舍得花大力气。画面的想象先部分,

后整体:分别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再连

贯、整体想象为“一幅流动的画”。所谓“胖”读全词,就是把深厚、凝重的词

意,通过想象成为生动、丰富的画面,化言为画、化虚为实。这也是教师把文本

读“厚”化解为学生读“薄”,教学深入浅出的很好做法。

且看画面想象的教学片断:

画面1:溪亭日暮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和第二句“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3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

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到过

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盛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

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

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这样读诗想画的特色是紧扣词中语言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过程中理解语

言。教师对画面的生动描述,深情的示范诵读更把学生带进画面,入境悟情。尤

其是把诵读、说话训练融入画面想象之中,学生对画面的理解借助诵读、说话表

达出来。

在想象画面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训练。如“藕花深处”

的画面,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说的:

生:“藕花深处”。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两句

给大伙听听。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

动着。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

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

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

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

这样画中有诗,诗中有诗的描述,既丰富了画面的想象,也丰富了学生的语

言,确实把词读“胖”了。在“一滩鸥鹭”的想象中,教师还引导学生不仅如临

4

其景,还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鸥鹭翅膀拍打的声

音”,“争渡,争渡,可能他们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我听到非常急

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我还听到鸥鹭在叫”„„

最后的想象又回复到整体,把单幅的图画想象成连环画。有时间、有地点、

有叙事、有人物,有静态、有动态,教师作了这样的概括描述:“刚才我们边读

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

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

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入’,所以才会惊起‘一

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这样,教学把词语——画面——诵读(说话)三者连成一线,融为一体,学

生说景悟文,说景融情。学词的过程尤如人在画中游荡,人在诗中流淌,诗情画

意,乐在其中。

三、品味词眼,感悟语言精妙

词,是要品的。李清照的词象清香的茶,醇浓的酒,更要细品慢尝,才能悟

出其味道。囫囵吞枣,浅尝即止,无疑是读词的浅薄。教学只停留在字词表层意

思的讲解,也就显得仓白、肤浅。

盛老师教学设计另一个具有特色的板块就是“‘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所谓“瘦”读,就是理清主线,突出重点,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通过引导学生

自己发现、品味词眼,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

且看如下片断:

师:你们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

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我觉得是一个“醉”字。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来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

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5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入,还记得一滩鸥鹭。(生板书:记)

生:我认为应该是“暮”。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她看到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

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生板书:暮)

生:我认为是“兴”,因为她兴致很浓,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

家的路,所以后来才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其实她是兴未尽,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其

实一“兴”未平又起一“兴”。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

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

“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

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

中,还陶醉在哪里呢?

生:陶醉在鸥鹭飞起来的时候。

生:还陶醉在日暮里。

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误入藕花深处。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

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这样引导学生品味词眼是独具心思的。一个“醉”字看似平淡,却是画龙点

睛,如教学粗粗略过,就难以领悟其生花妙笔。从教师的教学思路来看,把词读

“胖”是整体感知画面的丰富多彩,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把词读“瘦”是

突出主干,细品语言运用的精妙,重在培养学生对词语的鉴赏能力。整个过程体

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

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

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所列举的“醉”、“暮”、

“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并没有否定哪个词

6

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板书已不仅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体现,

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

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恰当好

处。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

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诗词语言的品味,有的还着重其千古传诵的妙句,警世的佳句;有的着重其

选材的独特,构思的巧妙;有的着重其表达的风格,语言的特色。这都要从教材

和学生实际出发,有不同的品读要求,即使同一班学生,也可有不同水平的解读。

《如梦令》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品味整首词明快的色彩、欢乐的格调,以及语言的

精炼。短短的三十三个字,却包括了景物、叙事、抒情的描写。这就有助于学生

从感性上初步认识李清照词的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

从“争渡,争渡,”到“知否?知否?”,也可以引发我们对教材解读,课

堂教学现状的讨论。“争渡”,就要从语文教学无可适从的状态中闯出一条出路。

误入的虽不是“藕花深处”,而是怕误入貌似繁花深处,在花团锦簇的课堂中迷

途。要持一种冷静的心态,另辟溪径,一径通幽,回归自然。“知否”,就要更

多提出问题,自我反思。课堂教学不必“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正如

盛老师的体会:“绿叶”——回归语文的本体,再繁茂些;“红花”——架空的

情感渲染,再稀少些。“绿肥红瘦”何尝不是一种致高的语文境界呢?

在六备看到有网友和鸿雁一起讨论《如梦令》的教学,又像上次看到网友“东

小六人行”教《冰冻的梦》一样,手心发痒,加上和女儿正在同步读宋词,对这

首词有点儿不读不快的感觉,于是,在不参考别的资料的前提下,和它进行了一

次零距离对话。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首短短六行的小词,传唱了千余年,可见此词的韵味之无穷。

不妨用还原图景的办法来看看词中都写了什么。

词从“日暮、兴尽”写起,而实际上它给人的遐想是从兴起就开始的。

一个风清云淡的日子,词人和朋友一起乘一叶小舟顺流而行,清清的溪水从

脚下缓缓流去,偶尔还可看到嬉戏的鱼儿拍起几朵水花。她们来到一处视野开阔

的水流处,停下来,上岸休息。

溪边的亭下,清风徐徐,送来缕缕荷花的清香。如此景致怎能不让人尽情欢

畅。作诗、吟酒、采荷、戏水,读者可以恣意想像所有可以舒展心情而又不失雅

致的活动。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然而游人们依旧余兴未尽,哪里想立刻回去呢?

任随小船继续顺流前行,却不知离家越来越远,行至藕花深处才猛然醒悟:天啊,

7

走错路了啊!你笑侃我、我嗔怪你,赶紧调转方向吧。一阵忙乱不要紧,惊扰了

已经归家的鸥鹭。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

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小船满载着兴奋回行。

当然,这些都是遥远的回忆了。也许当词人写下这些时正在和朋友一起游玩,

由眼下之景忆起往日之情,也许正独自一人怅然,借这曾经的欢愉慰藉一时的孤

寂。不管怎样,这曾经的欢乐啊,总不能让人忘怀。

这首词在逻辑上的安排非常清晰,因日暮、沉醉而不知归路,不知归路自然

引起误入藕花深处,争渡、惊起鸥鹭皆是按照前面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

这首词哪里让人念念不忘?

首先,词中所营造的生活场景生动如在眼前,景中之人无忧无虑、轻松活泼

的生活状态让人喜爱而向往。这场景和状态也是词人心境和情趣的流露,这些都

让整日为世俗羁绊的我们留连和神往。

其次,“兴尽”一词意味深长。

词中说“兴尽晚回舟”,然而,从后面的词句来看,词人果真“兴尽”了吗?

没有。不然,为什么词作不写先前之兴,反而写下归途之中的插曲?因为词人的

心思还停留在玩兴之上,才会因着醉意而忘记回家的路,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就

算真的发现走错路了,也并不恼怒、并不担心,还是“争渡,争渡”。也许有读

者会说,争渡是为了早点回家啊。其实不然,争渡本身就是一种玩乐。词中连用

两个“争渡,争渡”,极度形象地再现了船上的忙乱和欢闹,进一步凸现这种欢

闹场景的是下一句“惊起一滩鸥鹭”,即便天色已晚,小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

还有闲情看那被她们惊扰的鸥鹭,游兴之未尽可见一斑。也正是这意犹未尽才使

得作品余韵悠长,让人千般沉醉,万般想像。

这首词在教学层面上有哪些可取之处:

一、通过教师的解读引导学生全身心贴近词作的语言,尽可能用自己的想

像还原出词的画面。这画面既是词之意境,又是词人之心境。这乃是本文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二、在此基础上,可有选择地揣摩“沉醉、兴尽、误入、争渡”等词语在

传递词的情趣上所起到的作用。

三、通过对词作意境的把握,初步感受一首好的词作所应具备的特点。此

处不妨和《清平乐·村居》对比。两首词都是语言浅白,意境活泼、清新。

四、由此词而唤起部分女同学对易安的关注和喜爱也未尝不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

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

“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

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8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

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

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

“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

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

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

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

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

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

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

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

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

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

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

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00:0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5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贝子旁
标签:如梦令诗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