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
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
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
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
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
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
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
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
又缺乏毅力。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
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
武器等问题的思考。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
致的体现。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
峻方向发展。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
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
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
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
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
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
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
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鲁迅同时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
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
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表现人生、
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
2
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
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
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最令我们痛心的
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
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
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
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
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
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
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他用一种
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
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从而批
判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
的毒害与咀嚼。小说同时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典型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阿Q这个人
物了,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
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
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
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
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
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
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
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
耍赖,更甚至明里、暗地耍流氓,调戏妇女。阿Q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
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阿Q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
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
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
3
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
怯天性的表现。
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
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
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
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
泪的原因所在。“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贱与
健忘等含义。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
"“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
反讽。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如:阿Q与人家
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
打起老子来了。”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于
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冷峻的语言风格
鲁迅是第一个以白话写小说的人。他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以辩驳地证明
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其小说中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
又透着幽默.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
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
暗。
《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
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
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小
说《狂人日记》中,“早上,我静坐了一老五送饭来……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
知是鱼是人……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些话是出自一
“狂人”之口,狂人的话似乎每句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
刻的道理。这里,作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言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
体事实,进一步提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通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
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也说了许多“疯
话”.“这明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嘿,跪下叫首,‘呵Q饶命!’……搬得
不快打嘴巴。"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
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
4
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
他睡着了。此时的阿Q,还是沉浸在精神胜利之中.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
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小
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
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
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
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鲁迅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而且讽刺之余,又批
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善于调用各种比喻及其辛辣的笔调,总之,其文学作
品正是通过其精练的艺术语言再现风格和韵味,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的。
经典的细节描写
在小说创作中,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突出主题思想的
重要手段.文学大师鲁迅的小说中,充满了大量像生活一样真实、鲜明、典型的
细节描写,它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艺术价值.
小说《药》中采用客观描绘生活画面的手法,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他的
细节描写是很严格的,不可随意变动。如小说开头通过写“遍身油腻的灯盏”、
“满幅补丁的夹被”以及“小栓吃泡饭”等细节就交代了华家的经济状况,华家
是一个穷苦人家。
动作细节描写。小说中对动作的描写也很细腻、逼真。写华大妈在枕头底
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来,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
了两下”(课文中多次重复写这一动作).这一系列的“掏”、“抖抖的"、“按
了两下”动作描写,体现了这包钱来之易,放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两下,看看是否
真的把钱装进衣袋了.接下去写了华老栓去取“人血馒头”的时候,两次用“抖
抖的”手“按了按”衣袋,感到“硬硬的”东西还在。“硬硬的"指的是揣在怀
里的银元,作者为什么几次写华老栓用“抖抖的"手呢?“抖抖"就是手在发抖,
因为这些银元都他的血汗钱,不是可以轻易地花掉的,是为了儿子的性命才拿出
来的,这也包含着他对儿子的爱,所以他的手在发抖。这个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真
实地表现出华老栓当时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动作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的真实性。又如小说写华老栓到了刑场,康大叔过来交给他“人
血馒头”时,华老栓不敢接,康的动作是“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
老栓;”“抢、扯、裹、塞”这系列的动作细节的描写把一个凶残、恶棍形象活
5
脱凸现出来了。特别是当华老栓把钱给了康大叔时,康大叔对银元只是“捏一
捏”就走了。“捏一捏”也是一个动作细节的描写。为什么鲁迅先生写康大叔接
过钱时“捏一捏",而不是写他数一数,或者是对着银元吹一吹放在耳朵旁听一
听,或者是看一看钱够不够呢?鲁迅先生只写他“捏一捏”就走了,很轻松的样子
啊.因为康大叔这种人是地头蛇,是当地的恶棍、恶霸,他说要十块钱,别人是不
敢给他九块九的,所以他很放心,只要“捏一捏”捏一下就走了,他不怕谁亏了
他.通过这一“捏”字就把这凶残、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形象写活了。这就是动
作细节的真实性。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反映了20世纪初中
国的社会现实。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
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艺术形式上是全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
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22:3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5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