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乡愿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9 22:17:36 阅读: 评论:0

高考100天能逆袭吗-篾的读音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眼睛痛)

《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论语·尧⽈》记载,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唯⼀告诫的话是,⼀定要做到“允执其

中”,“允”是信的意思。传位者说:如不真诚地实践“中”道,四海的百姓穷困,你的禄位就会永绝。

使⽤、奉⾏中道,是圣王相授受的经国⼤道。今天,我就和⼤家分享⼀下“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与庸及孔⼦的“中庸”思想

(⼀)中与庸

什么是“中”?什么“庸”?什么是“中庸”?

“中”字的本义,有⼏种说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状;⽴⽊表测⽇影的正昃;像旗⼦,⽒族⾸领⽴旗于中,以聚四⽅之⼈

等。《说⽂》:“中,内也。从⼝、∣,上下通。

”这“中”字,相对于“外”来说是“内”,⾥⾯;在⽅位上,相对于四周来说是等距离的“中⼼”;在程度上,是相对于上等与下

等的中等;在过程中,是相对于全程来说的“⼀半”;⽽相对于“偏”来说,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我们今天讲的“中庸”之“中”,即是指适中,正当,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过⽆不及的标准。

“庸”字的本义,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钟,通“镛”;有⼈说是城,通“墉”;有⼈说是劳义,通“佣”;有⼈说是功义,

以钟记功等。

“中庸”之“庸”有三个意思:第⼀,何晏讲是“常”,程⼦讲“不易之谓庸”,即恒常⽽不易之理,变中不改变的道理;

第⼆,朱⼦讲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复观讲是每个⼈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为;

第三,《说⽂》:“庸,⽤也。”就是运⽤。郑⽞讲,《中庸》这篇⽂章,是记中和之⽤的。

(⼆)孔⼦论“中庸”

在孔⼦那⾥,“中庸”既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是⼀般的思维⽅法论。

⾸先,我们看修养的境界。孔⼦说:“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境界,⼀般⼈很难

达到。

孔⼦称赞“中⾏”之⼠。“⼦⽈:不得中⾏⽽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者⼀意向前,是豪迈慷慨之⼠,⼼地坦然。狷者毫不苟取,不要不义之财,个性独⽴⼜有修养。孔⼦说,实在是找不

到⾔⾏合乎中道的⼈交朋友,那⼀定要交狂狷之⼠做朋友呀!

进取的狂者与有操守的狷者都很不错,但还不是第⼀等⼈,第⼀等⼈是综合了两者之优长的中⾏之⼠。孔⼦的弟⼦说孔

⼦“温⽽厉,威⽽不猛,恭⽽安”,这是性情上的中道,也是修养的境界。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的⼈,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批评这种⽆原则的滑头主义,说:“乡愿,

德之贼也。”有⼈说儒家、孔⼦及其道德论是“乡愿”,说“中庸”之道是折中主义、苟且偷⽣,当然是毫⽆根据的说法。

其次,我们再看⼀般⽅法论。孔⼦的“中庸”⼜是普遍的⽅法学。

《礼记·中庸》引孔⼦的话说:“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这⾥提出了“时中”的问题。孔⼦

是“圣之时者”,最有时间意识,不舍昼夜,⾃强不息。

“时中”的意思是随时制宜,随时符合标准。如果⼀定时空条件下的“礼”是标准与原则的话,“时中”的要求是指⼈的⾏为与

时代的要求相符合。“⽴于礼”,符合礼,不是机械地拘执僵死的教条、规范。

孔⼦有“叩其两端⽽竭焉”的⽅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端点(如阴阳、强弱、⼤⼩)去叩问,去启发,去思考

并解决问题。他⼜提倡“执其两端,⽤其中于民”,即“执两⽤中”,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统⼀平衡的契机,具体分析,

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中庸》的思想要点

我们通过细读原⽂来把握《中庸》的⼏个要点。古书要诵读,不能只是看。读书出声,抑扬顿挫,朗朗上⼝,读出其韵

味与真意。读书百遍,其意⾃现。

(⼀)性、道、教的关系与“致中和”

《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全书的纲。意思是说,上天所赋予⼈的叫做“本

性”,遵循着本性⽽⾏即是“正道”,使⼈能依其本性⽽⾏,让⼀切事合于正道,便叫做“教化”。

“率性之谓道”,“率”⾳“帅”,是循的意思,率性是循其性,⽽不是任性。⼀切⼈物都是⾃然地循当⾏之法则⽽活动,循其

性⽽⾏,便是道。⼀切物的存在与活动,都是道的显现。

如就⼈来说,⼈循天命之性⽽⾏,所表现出来的便是道。如⾯对⽗母,便表现孝。⼈因为⽓质的障蔽,不能循道⽽⾏,

所以须要先明道,才能⾏道,⽽使⼈能明道的,便是教化的作⽤。⼀般⼈要通过修道明善的⼯夫,才能使本有之性表现

出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中节”的“中”念“众”,符合的意思,“节”即法度。

情感未发之前,⼼寂然不动,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这种状态叫“中”。“中”是道之体,是性之德。如果情感抒发出来能合

乎节度,恰到好处,⽆所乖戾,⾃然⽽然,这就叫做“和”。

“和”是道之⽤,是情之德。“中”是天下事物的⼤本,“和”则是天下可以通⾏的⼤道,谓之“达道”。君⼦的省察⼯夫达到尽

善尽美的“中和”之境界,那么,天地安于其所,运⾏不息,万物各遂其性,⽣⽣不已。

(⼆)修⾝的五达道与三达德

《中庸》指出:“故君⼦不可以不修⾝;思修⾝,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思知⼈,不可以不知天。”这

是说,治国君⼦不可不讲修⾝;想修⾝,不可不侍奉双亲;要侍奉双亲,不可不懂尊贤爱⼈;要懂尊贤爱⼈,不可不懂

天理。

本书托孔⼦之⾔,指出五伦为五达道,即⼈⼈共由之路,普遍之道;智慧、仁爱、勇敢为三达德,即实践五条⼤路的三

种⽅法。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之者三。⽈:君⾂也,⽗⼦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之者⼀也。”通过五伦关系的实践过程来修⾝,也即是通过⽇常⽣活来修

养⾃⼰。

(三)贯通“天道”与“⼈道”的“诚”,及“诚”与“明”

关于天与⼈、天道与⼈道的关系,《中庸》是以“诚”为枢纽来讨论的。“诚”是《中庸》的最⾼范畴。“诚”的本意是真实⽆

妄,这是上天的本然的属性,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诚者不勉⽽中,不

思⽽得,从容中道,圣⼈也。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

”天道公⽽⽆私,所以是诚。“诚之者”,是使之诚的意思。圣⼈不待思勉⽽⾃然地合于中道,是从天性来的。普通⼈则有

⽓质上的蔽障,不能直接顺遂地尽天命之性,所以要通过后天修养的⼯夫,使本具的善性呈现出来。这是经由求诚⽽最

后达到诚的境界的过程。

求诚的⼯夫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这是五种⽅法。⼴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谨慎地思

考,缜密地辨析,切实地践⾏,这“五之”⾥⾯就包含有科学精神。

《中庸》认为,由⾄诚⽽后明善,是圣⼈的⾃然天性;⽽贤⼈则通过学习、修养的⼯夫,由明德⽽后⾄诚。由诚⽽明,

由明⽽诚,⽬的是⼀样的,可以互补。

(四)成⼰与成物,极⾼明⽽道中庸

《中庸》⽈:“诚者⾃成也;⽽道⾃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物。是故君⼦诚之为贵。诚者⾮⾃成⼰⽽已也,所以

成物也。成⼰,仁也。成物,知(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是讲⼈道。

意思是说:诚是⾃⼰所以能实现、完成、成就⾃⼰,⽽道是⼈所当⾃⾏之路。诚是使物成其始终的⽣⽣之道,没有诚也

就没有万物了。

所以君⼦把诚当作最宝贵的东西。诚⼀旦在⾃⼰⼼中呈现,就会要求成就⾃⼰以外的⼀切⼈、⼀切物。当⼈的本性呈

现,即仁⼼呈现时,就从形躯、利欲、计较中超脱出来,要求向外通,推⼰及物,成就他⼈、他物。

仁与智,是⼈性本有的,扩充出来,成⼰成物,即是兼物我,合外内。⼈之本性圆满实现,⽆所不通,举措⽆有不宜。

凡俗⽣活中有⾼明的境界。《中庸》提出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平凡与伟⼤的统⼀:“故君⼦尊德性⽽道问学,

致⼴⼤⽽尽精微,极⾼明⽽道中庸,温故⽽知新,敦厚以崇礼。”

既保护、珍视、养育、扩充固有的善性仁德,⽽⼜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既有远⼤的⽬标,⽽⼜脚踏实地,不脱离凡

俗的⽣活世界,在平凡的⽇常⽣活中,在尽伦尽职的过程中追求真善美的合⼀之境,实现崇⾼。⾼明的境界离不开凡俗

的⽣活,就在凡俗的⽣活中实现。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22:1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5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读书卡怎么写
下一篇:巷组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