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一、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例一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
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
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尤其尾联的“艰难苦恨”,并分承五六两句。对个人
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
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
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
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例二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
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
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
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
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
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
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
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
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
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
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
堤柳。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
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例三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惆怅”是诗中具有浓厚感情的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
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变化中得知。柳树抽线浅绿变为深绿,继而柳
絮飘飞,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
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
(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
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强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正是强
烈的白色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它暗示了盛极将衰,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
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接抒
情,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因此,我们抓住了有极浓厚情感的词句的感情线索,
再联系景物特征就能探测到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暂的情怀。
例四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整诗单纯写“夜”无一“倦”字。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
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
──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
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
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
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诗人把从入夜到破晓的过程
描述的非常细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
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原来诗人为“万事干戈里”而彻夜难眠,诗人深切地
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
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因而“空悲”二字,抒发
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二、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例五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诗人通过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
中。起句的“旧苑荒台杨柳新”一句之中,“旧苑荒台”,以极衰之景象,引出极
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
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
对比,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更加深了凭吊
古迹的感慨。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
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这里所表述的
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
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
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例六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
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
露。特别是“独怜”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
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诗人在春天繁荣的景
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用
“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表达作者
对生活的热爱,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例七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时的词作。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田园
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作的农人、有红花、有绿
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鈎。这恬静、这安逸、这秀丽的乡村风光怎不令
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面对人生遭际的变化,诗人似乎采用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
度。用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
的村野情趣。
三、紧扣“诗眼”入手
例八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一般旅
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
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而鸡声
和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又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
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而“槲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
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
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
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
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
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
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
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
的表现。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
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例九菊花
唐·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十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诗开头“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诗人开头“万里愁”用意何在呢?下文的“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
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一个“汀
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
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是乡思之始。咸阳
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
鸟,不识兴亡。因此“万里”之愁?抑或“万古”之愁?耐人寻味。
例十一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尤其是在夜间,是不大可能被人觉察的。夜深人静,谁会去注意
桂花的坠落呢?可是“人闲”,也就是说由于人的内心闲适平静,居然连桂花下落
这样一个细微的动态也捕捉到了。夜,阒寂无声,人,闲适平静,自然会觉得春山
静谧而空寂了。“空”字十分传神,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深山的寂静和群山的空旷,
感受到大自然的百物万象此刻仿佛都不复存在了。
四、从“意象”入手
当然,古诗中还有猿鸣、蝉声、落花、流水……等。所以通过分析鉴赏古诗中
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歌的主
旨。
五、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
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例十二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
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本诗运用1.寓情于景。诗人将冬郎父子的赞许之情寄寓在所描绘的令人神往
的想象图景中。2.映衬。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清脆悦耳的鸣叫声。3.比喻。将
冬郎父子比为凤凰。4.夸张。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在诗中
作者将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赞扬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的真切赞美。
古典诗歌的鉴赏除了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题材类型入手,因为题材类型相
同,从而使的表达感情上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和相类性。当然,诗人的情绪千差万
别,我们在鉴赏时,还需要根据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以上提到的一些方法进行赏
析,从而更好地品味诗歌。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21:1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49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