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原⽂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1
减字⽊兰花·春怨
朱淑真〔宋代〕
独⾏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伤神,⽆奈轻寒著摸⼈。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译⽂
⽆论⾏⾛还是静坐,⽆论独⾃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卧倒床榻,我都独⾃⼀⼈;久久的站着凝望
让我倍加伤神,更⽆奈这春寒招惹我的愁绪。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原先的粉妆
冲洗得⼀丝不留;愁病交加,把灯芯挑了⼜挑,终究难以⼊眠。
注释
独⾏:⼀⼈⾏路;独⾃⾏⾛。独坐:⼀个⼈坐着。独唱:独⾃吟咏、吟唱。独卧:泛指⼀⼈独眠。
伫⽴:久⽴。伤神:伤⼼。⽆奈:谓⽆可奈何。轻寒:微寒。残妆:亦作“残妆”。指⼥⼦残褪的化
妆。⼀半:⼆分之⼀。亦以表⽰约得其半。相仍:相继;连续不断。寒灯:寒夜⾥的孤灯。多以形容孤
寂、凄凉的环境。不成:不⾏,不可以。
赏析
朱淑真是是⼀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律、⼯处流的才⼥,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处
欢,故处流中“多忧写怨恨之语卧。相传她出⾝富贵之家,⾄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其说不⼀。有
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卧,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
说法可信,有⼀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流与她婚姻上的
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卧两句,连⽤五个“独卧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卧字
贯穿在她的⼀切活动中。“伫⽴伤神卧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且描绘出她的伤⼼失神。
特别是“⽆奈轻寒著摸⼈卧⼀句,写出了⼥流⼈对季节的敏感。“轻寒卧⼆字,正扣题⽬“春怨卧⼆字
的“春卧字,全流⽆⼀语及春,惟从“轻寒卧⼆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卧⼀流,宋⼈处流中屡见,
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处:“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着莫⼈。卧杨万⾥《和王
司法⾬中惠处》处:“⽆那春写着莫⼈,风颠⾬急更黄昏卧。“著摸卧即“着莫卧,朱淑真流与杨万⾥处⽤
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写,失去爱情幸福的⼥流⼈深有体会。处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
候,最难将息卧(《声声慢》);对⾃⼰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伤神卧之际,不禁发出“⽆奈
轻寒著摸⼈卧的吟咏,⾜见两位⼥流⼈在“轻寒卧季节,有着共同的伤⼼之处。
下⽚进⼀步抒写⼥流⼈写怨。“此情谁见卧四字,承上启下,⼀语双兼,“此情卧,既指上⽚的孤独
伤情,⼜兼指下⽂的“泪洗残妆⽆⼀半卧写出了⼥流⼈以泪洗⾯的写苦。结⽳处的两句,描绘⾃⼰因写
⽽病,因病添写,写病相因,以⾄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流语⾔⾃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以五个“独卧字,写出了⼥流⼈因内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孤闷难遣⽽导致的焦灼⽆宁、百⽆⼀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伤神卧两句,转向写静态的
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动⽽逼真的图画:⼀幅是泪流满⾯的少妇,眼泪
洗去了脸上⼤半的脂粉;另⼀幅是她⾯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卧的落脚点不在“剔卧字(剪剔灯⼼的动作),⽽在“尽卧字。“尽卧字是体现时间的。所
谓“梦⼜不成灯⼜烬卧(欧阳修《⽟楼春》),显然是彻夜⽆眠。对于孤凄写病的闺中⼈,只写这⼀
泪、这⼀夜的悲苦,其他⽇⼦⾥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何况是“此情谁见卧,⽆⼈见,⽆⼈知,⽆⼈
慰藉,⽆可解脱!⾃写苦情,情长流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男性作家拟闺情之流所能及者。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宋代⼥诗⼈,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作家
之⼀。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说浙江
钱塘(今浙江杭州)⼈。⽣于仕宦之家。夫为⽂法⼩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
传淑真过世后,⽗母将其⽣前⽂稿付之⼀炬。其余⽣平不可考,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
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2
代春怨
朝⽇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杨柳千条尽向西。
译⽂
暮春时节,独守空闺,每天都有⼏只残莺陪伴着叫个不停;卷起珠帘,⽬之所见草⽊繁茂,春⾊⽆
边。
庭院⾥时时有东风吹⼊,千万条杨柳随风全都向西飘摆。
注释
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个闺妇⾝份来写这⾸诗。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暗⽤《楚辞·招隐⼠》春草、王孙意。意诣征⼈未归。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赏析:
1、题原作“春愁”,据《全唐诗》改。
2、见:原作“有”,据《全唐诗》改。萋萋:茂盛貌。
这是⼀⾸代⾔体的诗,要“⾔”的是“春怨”。诗中⽆⼀“春”字,但从写景可见;⾄于“怨”字,则只能从
字⾥⾏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犹⽇⽇,时俗⼝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暮春,独守空闺,⾃然怨忧满怀,偏偏
⼏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愁肠百结。愁之⽆奈,只好拉
开窗帘,⽬之所见,芳草萋萋,碧⾊天涯。这⽆边的春⾊,既能勾起往⽇“草⾊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
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
外楼⾼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限伤怀。她只得
再次将视线移开——“庭前时有东风⼊,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时有东风⼊”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
出了眼前景⼜传递出⼼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
象概括了那离魂倩⼥,⽟⽴亭亭,忧思万缕,终⽇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不
露,扣⼈⼼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在”。这⾸诗句句写景,却句句“有⼈在”,⼈与⾃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之所见所
闻,既是情的触媒,⼜是意的流向,“⼈”之情动⼼驰,与物之声⾊势态融为⼀体,是情化的⾃然,是⾃
然的情化,两者浑然⽆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3
原⽂:
春怨
唐代:郑愔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飞向紫烟。
译⽂: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飞向紫烟。
注释: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qiān)罗幌(huǎng),还来著锦筵。
褰:1.揭起:“⼦惠思我,~裳涉溱”。2.古代称套裤。罗幌:丝罗床帐。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飞向紫烟。
赏析:
郑愔这⼀⾸有名的五律,其妙处在于,诗⼈以雄劲的笔触,描写春怨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
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
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耐⼈寻味。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4
担⼦挑春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声声叫,帘⾥鸦鬟⼊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翻译
担⼦虽⼩却挑着⽆限风光,⽩⽩红红的花朵,每样花都很好。卖花⼈每⽇穿街过巷,巷东家、巷西
家四处吆喝。
帘外⼀声声⾼叫,帘内丫鬟进去禀报。询问着⼥主⼈:买买花还是买桃花好?
注释
昭君怨:本调四⼗字,前后阕相同。第⼀、⼆、三句,正与﹝如梦令﹞句法相同;惟﹝如梦令﹞第
三句不⽤韵,此则换⽤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协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鸦鬟:丫环。
赏析
上⽚以“担⼦挑春虽⼩“起笔,花担虽⼩.怕挑起的却是整个春天。接下来笔锋⼀转.不写春天.⽽把⽬
光投向担⼦⾥的花⼉,那⽩⽩红红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句“卖过巷东家,巷西家”以不免重复的⽅
式写出了卖花⼈⾛街串巷的情形,通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卖花⼈那熟悉⽽⼜悠长的叫卖声在曲折⽽
深幽的⽼巷⾥回荡。
下⽚紧接着写这叫卖声穿帘⼊户’被帘⾥的丫环听到,问道⼩姐"买梅花?买桃花?”
在春⾬过后的早提,俏丽的⼩丫环倚在窗边等待着这卖花的⼀声声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报
着主⼈:卖花的已在门外了。她们等的岂只是那些花,俨然是春天的到来。最后以"买梅花?买桃花?"这
样⼀个菏单的问句收尾.既让我们再次回咏起担花郎担⼦中的⽩⽩红红的花,⼜让我们不禁去猜想,主
⼈家到底是想要悔花还是桃花呢?没等揭晓答案.整⾸词就戛然⽽⽌了,留下⼀丝回味。
整⾸词作并不长,却为我们描绘了⼀个鲜活的情景剧:在⼀个春⾬后的早晨,卖花郎挑着红红⽩
⽩的⼀担花,就象挑起了按个春天⼀样.⾛街串巷。他悠长的叫卖声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后镜头⼀
转,⼀个俏丽活泼的丫环出现了,她迫不及待的问主⼈要梅花还是要桃花?还没等主⼈回答.幕布便拉
上了。这其中有⼈物、有声⾳、有⾊彩、有对话,让⼈过⽬难忘。此外,全词最⼤的特⾊在于以平实的
⽣活语⾔为我们描绘了⽣活中最常见、最⽣动、最真实的⼀幕,因⽽显得明具⼀格。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5
代春怨
朝⽇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杨柳千条尽向西。
古诗简介
《代春怨》是刘⽅平写的⼀⾸代⾔体的诗。截写了思妇在⼀个早晨⾥的所闻所见所思。写出了她在
暮春时节对久戍西疆的丈夫的离惜别绪。⾔辞虽⽆怨字,“怨意”却⽆形中流露了出来。
翻译/译⽂
时⾄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
扯起珠帘,扑⾯映⼊满眼芳草。
⼀阵东风从⼩院⾥吹过;
千万条柳枝便如同千万缕离情,⼀条⼀缕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守戍的地⽅。
注释
①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个闺妇⾝份来写这⾸诗。
②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③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暗⽤《楚辞·招隐⼠》春草、王孙意。意指征⼈未归。
④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隐居时所作。由于隐⼠⽣活单调,取材范围狭窄,⼥性题材给了他探索另⼀个⼼灵世
界,在故事化的虚构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写下这⾸诗来表达久处深阁的妇⼥对丈夫的思念。
赏析/鉴赏
这是⼀⾸代⾔体的诗,要“⾔”的是“春怨”。诗中⽆⼀“春”字,但从写景可见;⾄于“怨”字,则只能从
字⾥⾏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犹⽇⽇,时俗⼝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暮春,独守空闺,⾃然怨忧满怀,偏偏
⼏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愁肠百结。愁之⽆奈,只好拉
开窗帘,⽬之所见,芳草萋萋,碧⾊天涯。这⽆边的春⾊,既能勾起往⽇“草⾊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
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
外楼⾼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限伤怀。她只得
再次将视线移开——“庭前时有东风⼊,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时有东风⼊”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
出了眼前景⼜传递出⼼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
象概括了那离魂倩⼥,⽟⽴亭亭,忧思万缕,终⽇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不
露,扣⼈⼼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在”。这⾸诗句句写景,却句句“有⼈在”,⼈与⾃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之所见所
闻,既是情的触媒,⼜是意的流向,“⼈”之情动⼼驰,与物之声⾊势态融为⼀体,是情化的⾃然,是⾃
然的情化,两者浑然⽆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6
独⾏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伤神,⽆奈轻寒著摸⼈。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翻译
⽆论⾏⾛还是静坐,⽆论独⾃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卧倒床榻,我都独⾃⼀⼈;久久的站着凝望
让我倍加伤神,更⽆奈这春寒招惹我的愁绪。
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原先的粉妆冲洗得⼀丝不留;愁病交加,把灯芯挑了
⼜挑,终究难以⼊眠。
注释
独⾏:⼀⼈⾏路;独⾃⾏⾛。
独坐:⼀个⼈坐着。
独唱:独⾃吟咏、吟唱。
独卧:泛指⼀⼈独眠。
伫⽴:久⽴。
伤神:伤⼼。
⽆奈:谓⽆可奈何。
轻寒:微寒。
残妆:亦作“残妆”。指⼥⼦残褪的化妆。
⼀半:⼆分之⼀。亦以表⽰约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旧。
寒灯:寒夜⾥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不成:不⾏,不可以。
赏析
朱淑真是是⼀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律、⼯诗词的才⼥,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
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相传她出⾝富贵之家,⾄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其说不⼀。有的
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
可信,有⼀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
有密切关系。
“独⾏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
在她的⼀切活动中。“伫⽴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且描绘出她的伤⼼失神。特别
是“⽆奈轻寒著摸⼈”⼀句,写出了⼥词⼈对季节的敏感。“轻寒”⼆字,正扣题⽬“春怨”⼆字的“春”字,全
词⽆⼀语及春,惟从“轻寒”⼆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词,宋⼈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
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着莫⼈。”杨万⾥《和王司法⾬中惠诗》
诗:“⽆那春愁着莫⼈,风颠⾬急更黄昏”。“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诗⽤法完全相同。轻寒为
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词⼈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
声慢》);对⾃⼰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伤神”之际,不禁发出“⽆奈轻寒著摸⼈”的吟咏,⾜
见两位⼥词⼈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之处。
下⽚进⼀步抒写⼥词⼈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的孤独伤
情,⼜兼指下⽂的“泪洗残妆⽆⼀半”写出了⼥词⼈以泪洗⾯的愁苦。结⽳处的两句,描绘⾃⼰因愁⽽
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词语⾔⾃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以五个“独”字,写出了⼥词⼈因内⼼
孤闷难遣⽽导致的焦灼⽆宁、百⽆⼀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
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动⽽逼真的图画:⼀幅是泪流满⾯的少妇,眼泪洗
去了脸上⼤半的脂粉;另⼀幅是她⾯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的动作),⽽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
不成灯⼜烬”(欧阳修《⽟楼春》),显然是彻夜⽆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只写这⼀泪、这⼀夜
的悲苦,其他⽇⼦⾥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何况是“此情谁见”,⽆⼈见,⽆⼈知,⽆⼈慰藉,⽆可解
脱!⾃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创作背景
朱淑真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分不幸,这⾸词正是由于⾃⼰的婚姻的不幸,所嫁⾮偶,⽇夜思念⾃
⼰的意中⼈所写。朱淑真书写时⼼中充满⽭盾,但字⾥⾏间却透露着对知⾳的渴望,对⾃我才华的肯
定,对⾃我实现的期待。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7
春怨
⽩马⾦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低轩窥烛尽,飞花⼊户笑床空。
古诗简介
这⾸《春怨》是唐代伟⼤诗⼈李⽩创作的⼀⾸七⾔绝句。此诗表现了⼥主⼈公因思念丈夫,内⼼产
⽣的忧愁苦闷之情。
翻译/译⽂
那呆⼦骑着⽩⾊骏马,黄⾦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
我这⾥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
⽉下西⼭,⽉光透过窗户偷窥,只见蜡烛燃尽,⼈还未⼊睡。
落花乘春风飞⼊室内,也笑:怎么只有⼀个⼈!
赏析/鉴赏
此诗⼤意是写⼀个妇⼈思念在那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夜很深了,也⽆法⼊睡。“落⽉低轩
窥烛尽,飞花⼊户笑床空”是拟⼈的写作⼿法。⽉亮西落,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烧
尽的蜡烛,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表现出妇⼈因思念丈夫,内⼼的忧愁苦闷。全诗对仗⼯整
有趣。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8
怨王孙·春暮
帝⾥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是多沾惹。难拚舍⼜是寒⾷也。秋千巷陌,⼈静皎⽉初斜。浸梨花。
古诗简介
《怨王孙·春暮》是宋代词⼈李清照的词作。此词主旨为思妇念远,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以及
⼥主⼈公对“远信”的痴想,⽣动地刻画了⼀个京城思妇独处深闺的形象。全词语⾔⼯巧,情感真挚,尤
其是词的结尾以⽩描⼿法描摹⽉⾊,更见词⼈遣词之精⼯。
翻译/译⽂
在京城的暮春时节,在重重门庭、深深院落中,阶前绿草萋萋,黄昏的天空,看不见⼤雁的踪影。
伫⽴楼上等候⾳讯,⽽⾳讯全⽆,⼼中幽恨绵绵不绝。
多情⼈当是多烦恼,想不思念⼼⾥却⼜难以割舍,倏忽间寒⾷节⼜到了。夜深⼈静,秋千空荡,巷
陌寂寂,皎⽉初斜,洁⽩的梨花沉浸在银⾊的⽉光⾥。
注释
⑴怨王孙:词牌名,有多体。据《词谱》,此调以秦观同名单调词为正体。此词为变格,双调五⼗
三字。
⑵帝⾥:犹帝乡、帝京,指皇帝住的地⽅,也就是京城。这⾥指东京汴梁。
⑶远信:远⽅的书信、消息。
⑷拚(pàn)舍:割舍,舍弃。
⑷寒⾷:节⽇名,在清明前⼀⽇或⼆⽇,焚⽕三天,只吃冷⾷,所以称寒⾷。
⑹梨花:此处为见梨花思远⼈之意。梨,谐⾳“离”。
创作背景
这⾸词当为李清照婚后作于汴京,或与《⼀剪梅·红藕⾹残⽟簟秋》作于同时,是在暮春时节,赵
明诚出游不归,李清照幽居独处所作。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词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和描绘主⼈公对“远信”的痴想,刻画了少妇独处深闺的形象。爱⼈
不在⾝边,闺中寂寞⽆聊,⼜正是红花衰败,“草绿阶前”的暮春时候,闺中少妇更提不起兴趣外出赏春
游玩,只是深院重门紧闭,独对空闺,任凭离别的思绪纠缠环绕于⼼头。思念丈夫之情难却,盼⼈不
归,登楼眺望也是⽆济于事。更何况天⾊已昏⿊,连能够为⼈传送书信的⼤雁也看不见。所以,即使是
将⾃⼰⼀腔的相思情怀写成书信,也⽆由寄达。词⼈⾃知“多情”⽆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这时,闺
房外⾯的秋千⽆⼈问津,周围静悄悄的,惟见明⽉升起,将银辉洒向梨花,也洒向⼤地。词⼈在闺楼⾥
枯坐了⼀天,从⽩天到昏暮到皎⽉升起。闺阁思妇对丈夫感情之浓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见。
开篇“帝⾥春晚”点明时地。京城汴梁是热闹繁华的所在,暮春是莺啼花开的季节。“重门深院”,是
李清照独处时的周遭环境氛围。“重门”显其府第之森严,“深院”微露幽深闺中之寂寞惆怅。在京城的暮
春时节,本是热闹繁华,莺飞燕舞的⼤好时光,⽽⼥词⼈却是独⾃在“重门深院”⾥,⽆法与丈夫⼀同去
亲近⼤⾃然,不禁叫⼈顿⽣愁怨。“草绿阶前,暮天雁断”两句意味⼗分深厚。庭前草绿,让⼈忆及“王孙
游兮不归,春草⽣兮萋萋。”暮天雁断,古时传说称雁能传书。《⼀剪梅·红藕⾹残⽟簟秋》“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此处是说雁书已断,⾳讯不知。“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李清照在西楼
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渐晚,天边归雁已⽆踪影。雁且知归,⼈竟不返,勾起她⽆穷怨意。如今雁
影都不见,⾳讯杳⽆,⼼中幽恨绵绵不绝。
过⽚“多情⾃是多沾惹,难拼舍,⼜是寒⾷也”三句把词⼈内⼼⽆⽐复杂的感情很精当巧妙地表现出
来。她⾃怨多情善感,登楼望远易⽣挂念,⽽多情则多烦恼。然⽽却⼜难以割舍,倏忽间发觉⼜⼀个寒
⾷已近。这⼀句“⼜是寒⾷也”很是⽣动,虽然语⾔浅近,但是格调雅致。最后“秋千巷陌,⼈静皎⽉初
斜,浸梨花”三句托出⼀个凄清皎洁、如梦如幻的境界。夜来寂静⼀⽚,秋千⽆⼈打,巷陌⽆⼈⾏,唯
有清辉皎洁的⽉光,宛如⼀汪清⽔,浸润着梨花。这⾥运⽤谐⾳双关,“梨”借作“离”。那⽉光下的梨花
不由触起了⼈的离情别绪。这离愁轻如云,薄如雾,如⽉光绵绵不绝,在⼼头萦回不去。这个结尾写得
幽静、清奇、梦幻。帝⾥暮春,夜深⼈静。秋千架空荡荡地随风摇曳,街巷⾥已经不见⼈影。天上斜挂
的明⽉皎洁轻寒。那树树梨花沐浴在⽉光下,如梦如幻。“梨花”有时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
在春末开花,其花⾊⽩⽽艳美,故古⼈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楚楚动⼈的眼泪。“泪带梨花”的名句
有唐⽩居易《长恨歌》:“⽟容寂寞泪阑⼲,梨花⼀枝春带⾬。”故此处“秋千巷陌,⼈静皎⽉初斜,浸梨
花”也有离情难抑以致眼中噙泪之意。李清照笔下的这种离⼈凭楼望远、⽉浸梨花的景象和温庭筠《菩
萨蛮·满宫明⽉梨花⽩》中的“满宫明⽉梨花⽩,故⼈万⾥关⼭隔”的情境⾮常相似。词的最后以⽩描⼿
法,将⽉⾊描摹得如此传神,可见作者动笔的灵巧,遣词的精⼯。
名家点评
明·杨慎:(评“多情⾃是多沾惹”句)⾄情。(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
明·沈际飞:贺词“多情多感”,犹少此“难拚舍”三字。⼜云:元⼈乐府率以“也”字叶成妙句,殆祖
此。(《草堂诗余正集》卷⼀)
明·李攀龙:(眉批)以“多情”接“恨绵绵”,何组织之⼯!(评语)此词可以“王孙不归兮,春草萋萋
兮”参看。(《草堂诗余隽》卷⼆)
明·卓⼈⽉:元词多以“也”字叶成妙句,殆祖此。(《古今词统》卷七)
清·王⼠禛:“皎⽉”“梨花”本是平平,得⼀“浸”字,妙绝千古,与“⽉明如⽔浸宫殿”同⼯。(《花草蒙
拾》)
清·吴灏:易安以词擅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最爱其“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极似唐⼈。(《历
朝名媛诗词》卷⼗⼀)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9
长门怨·桂殿长愁不记春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
赏析/鉴赏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相传司马相如曾为陈皇后作了⼀篇《长门赋》,凄
婉动⼈。实际上,《长门赋》是后⼈假托司马相如之名⽽作的。⾃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
题发抒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
第⼀句就提出了“愁”字,⽽且还是“长愁”。⼥主⼈公这种铭刻内⼼的宫愁并不只是因为秋风萧瑟才
引起的,⽽是时时刻刻萦绕⼼间,⽆法排遣的。在她的⼼⽬中,⾃从离开了黄⾦屋以后,其实在失宠以
后,哪怕是在“⾦屋”之中独处的⽇⽉⾥,也就是只剩下“秋风霜箭”,简直是长年都⽣活在愁怨之中,所
以不论何时望去,屋⼦⾥只有不尽的“秋尘”。从失宠以后,似乎就再也没有领略过⼀丝⼀毫春天的⽓
息。
⽆论⼈世间的⽣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四季中的变幻⼜如何⽓象万千,对她来说,⼀切都是⼀潭死
⽔,⼜“四壁秋尘”,春花也罢,夏⾬也罢,秋叶也罢,冬雪也罢,在她眼中都是与⾃⼰个⼈的命运毫不
相⼲的。⼀个⼈如果对春天失去了兴趣,实际上也就是对⽣活失去了兴趣。所以,这座被汉武帝所遗忘
了的“黄⾦屋”也就完全失去了⽣机,再没有任何温情与欢爱可⾔,再在这⾥呆下去,可能连精神都会崩
溃的。只有离开这⾥,独⾃去长门宫⼀个⼈默默地忍受⽣活的不幸和失宠的苦果。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这两句,是出⾃司马相如《长门赋》中的“悬明⽉以⾃照兮,徂
清夜于洞房”的意境,此时与前⼀⾸诗的意境有所不同,那⾸是说的“⽉光欲到长门殿”,也就是还没有照
到,是将来未来,想照未照之际,则是把整个长门殿都完全笼罩在清冷的⽉光下⾯了,或许当⼀切都躲
在夜⾊之中时,似乎也能把愁思⼀起掩盖似的,连愁思都在这明亮的⽉光下暴露得⼀览⽆余,⽆处藏匿
了。
在⽉光照耀下的长门宫是那样的冷寂,⽆望,没有任何欢声笑语,甚⾄连⼀个活动的⼈影、⼀丝热
闹的响动都没有,这种独闭深宫的滋味,如果不是长期⾝处其间,⼜是如何能体会出来,感受得到
呢!“独照”两字更加重了忧思的份量,⽉光在天下是⽆所不照的,不管你是恃宠得意也罢,失宠落魄也
罢,可是如果有了当初喜沐皇恩、共赏明⽉的那⼀幕幕光景,独受清光、⽆⼈理睬的痛楚就愈发显得触
⽬惊⼼、伤痛难捱了。这是⼀件多么残酷的事情。
七⾔绝句是李⽩最擅长的诗歌体裁之⼀,从风格上看,既可以写得轻灵飘逸,如《早发⽩帝城》,
也可以写得哀怨感⼈,如《春夜洛城闻笛》。从题材上看,⽆论是赠别、怀远、写景、⾔情,都是随⼼
所欲,挥洒⾃如,可以说李⽩的七绝已经到了⼀种出神⼊化、⽆所不能的境界了。这⾸《长门怨》可以
让我们领略李⽩七绝中⼀种不同以往的格调。
在李⽩的《长门怨》中,⽉亮作为最重要的、唯⼀两次出现的景物,是被拟⼈化了,正因为这有情
的⽉亮不忍⼼给陈皇后带去伤痛,所以它才在第⼀⾸诗⾥显得犹豫不决,可是这毕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亮⽆论如何总是要升上中天的,其实它已经⼀拖再拖了,⼀直拖到“天回北⽃挂西楼”了,才情不由⼰
地照到了长门宫。⽐起这多情的⽉亮来,皇帝的寡恩,后宫的倾轧,就显得格外的残忍与冷酷了。
唐⼈⽤《长门怨》题写宫怨的诗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沈佺期的《长门怨》有“⽟阶闻坠
叶,罗幌见飞萤”句,张修之的《长门怨》有“⽟阶草露积,⾦屋⽹尘⽣”句,都是以类似的景物来渲染环
境⽓氛,但⽐不上李⽩这两句诗的感染⼒之强。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10
思边/春怨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雪暗秦云。
⽟关去此三千⾥,欲寄⾳书那可闻?
翻译
还记得我们去年什么时候分别的吗?那是南边花园绿草地上飞蝴蝶的时候——春天。
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已经到了,西⼭顶的⽩雪在云层下更显幽暗。
⽟门关离我这⾥有三千⾥地,我想给你寄封信,恐怕你也难得⼀见。
注释
去年:刚过去的⼀年。
南园:泛指园圃。
绿草:亦即春⽇之时。
今岁:今年。
⽩雪:即寒冬之⽇。
秦云:秦地之云,此暗指思妇家在秦地。秦,泛指陕西,唐⼈诗中往往特指长安。
⽟关:即⽟门关,汉朝故址在敦煌西北⼩⽅盘城,六朝移⾄今⽢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汉代⼤将霍
去病破⽉⽒,开⽟门关,⾃此成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
⾳书:⾳讯,书信。⼆句⾔⾳讯不通,存亡难知。
创作⽐较
此诗约作于唐⽞宗天宝初年(742—744)李⽩在长安待诏时期。安旗《李⽩全集编年注释》系此
诗于天宝⼆年(743)。
赏析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开头两句,是思妇对去年与丈夫离别时情景的追忆。这两句
妙在不纯⽤叙述笔调,⽽采⽤思妇⾃问⾃答的写法,显得波峭有致。“南园”⼀句,因是化⽤晋代诗⼈张
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其⼋)的诗句,故“南园”可理解为某处的⼀所花园,未必实有所指。其
时正当春天,南园⾥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对即将离别的夫妻,⾯对如此良⾠
美景,尤其是看到那成双作对的蝴蝶,不禁触景⽣情,肝肠⼨断。但这种哀伤情绪并未在字⾯上流露出
来,诗⼈描绘的反⽽是⼀派明媚的春光,这正是王夫之在评论《诗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雪霏霏”四句时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姜斋诗话》卷上)的⼿法,从⽽把哀伤之情反
衬得更为强烈。对这对夫妻家在何处、为何事离别、丈夫⼜去向何⽅等问题诗中均未作交代。这就给读
者设置了悬念,也为引出下⼆句埋下了伏线。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雪暗秦云。”中间两句,⽤的也是思妇⾃问⾃答的写法,写思妇在丈夫离
家⼀年之后对他的怀念。但诗中并未正⾯倾诉离愁别恨,⽽是分别描绘了“西⼭⽩雪”与“暗秦云”两幅惨
淡的画⾯,借景⾔情。“西⼭⽩雪”四字,看似景语,其实是借此点明丈夫离家的原因及其戍守之地。“暗
秦云”三字,不仅点明了他们夫妻原来家居之地,同时也借思妇在家遥望云天之所见,来刻画她翘⾸期
待之状以及悒郁愁苦之情。前两句留下的三点悬念,⾄第四句⽅才释然⼤⽩。这种写法,较之⼀开头便
和盘托出,更耐⼈寻味,此诗构思布局之妙,于此可见。
“⽟关去此三千⾥,欲寄⾳书那可闻!”末尾⼆句,写思妇与丈夫天各⼀⽅,难通⾳信。秦地距⽟关
达三千⾥之遥,欲传尺素,⼜⽆鱼雁。夫妻⼆⼈,⼀别经年,满腹相思,⽆由倾吐,这就使思妇更感痛
苦万分。诗中,思妇的丈夫戍守之地为“西⼭”,并⾮“⽟关”,思妇欲往“⽟关”投寄“⾳书”,貌似南辕北
辙,前后牴牾。其实这并⾮李⽩失之粗疏。盖“⽟关”⾃汉代以来,即为汉族统治者与西北各少数民族政
权经常发⽣战争之地,也是闺怨诗中思妇经常梦魂萦系之地。如王昌龄《从军⾏七⾸》其四云:“青海
长云暗雪⼭,孤城遥望⽟门关。黄沙百战穿⾦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夜吴歌四⾸》其三亦
云:“……秋风吹不尽管总是⽟关情。何⽇平胡虏,良⼈罢远征。”此类诗句,唐诗中不胜枚举。在这
⾥,“⽟关”并⾮实指,⽽是泛指征战戍守之地,“⽟关”⾃然也包括其中。诗⼈之所以⽤“⽟关”取代“西
⼭”,很可能是出于修辞的需要。由于第四句已出现“西⼭”⼆字,故第五句换⽤“⽟关”,以免重复。
征夫怀归、思妇闺怨,是中国古典词歌中⼀个传统的题材。⾃《诗经》以来,作者代不乏⼈,留下
了⼤量脍炙⼈⼝的名篇。即如李⽩,此类作品亦⾃不少。《思边》这⾸⼩诗,在李⽩闺情诗中虽算不得
出类拔萃之作,但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颇可注意。第⼀,如上⽂所述,⾸⼆句叙别离之悲,中⼆句诉相
思之苦,均不落⾔筌,须待读者细加咀嚼⽽后出,可谓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第⼆,全篇虽⽤思妇⼝
吻,但“去年何时君别妾”⼆句是从丈夫⼀⽅着笔,“今岁何时妾忆君”⼆句是从⾃⼰⼀⽅着笔,这种对仗
的句式从两⽅落笔的写法,既具整饬匀称之美,⼜见回环往复之致,与缠绵缱绻的诗情妙合⽆垠。末尾
⼆句,出语虽稍嫌直露,但可使题旨表达得更为强烈醒豁,收结更为斩截有⼒,⽩璧微瑕,故未⾜深
病。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11
原⽂
纱窗⽇落渐黄昏,⾦屋⽆⼈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译⽂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情⽆绪把门关紧。
注释
⾦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屋藏阿娇事。这⾥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赏析
这是⼀⾸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句“⾦屋⽆⼈见泪痕”。句中的“⾦屋”,⽤汉武帝幼⼩时愿
以⾦屋藏阿娇(陈皇后⼩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是幽闭在宫内的少
⼥。下⾯“⽆⼈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是其⼈因孤处⼀室、⽆⼈作伴⽽不禁下泪;⼆是其⼈
⾝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得见,⽆⼈同情。这正是宫⼈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
痕”两字,也⼤可玩味。泪⽽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总共只⽤了七个字,就把诗中⼈的⾝
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句是全诗的中⼼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句、烘托这⼀句的。
起句“纱窗⽇落渐黄昏”,是使⽆⼈的“⾦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
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落、黄昏降临⽽越来越昏暗,如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独⾃怎⽣得⿊”,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的“⾦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固然使⼈感到孤寂,假
如屋外⼈声喧闹,春⾊浓艳,呈现⼀⽚⽣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
⽆⼀⼈,⽽⼜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计留春住”,也如
李雯《虞美⼈》词所说的“⽣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屋”中⼈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句,对诗中之⼈起
陪衬作⽤。王夫之在《⼣堂永⽇绪论》中指出“诗⽂俱有主宾”,要“⽴⼀主以待宾”。这⾸诗中所⽴之主
是第⼆句所写之⼈,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以宾陪主,使⼈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
《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所采⽤的
⼿法与这⾸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句纱窗⽇暮,引出第⼆句
窗内独处之⼈;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
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
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位少⼥置⾝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了。更从⾊彩的
点染看,这⾸诗⼀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之中,为诗篇涂上了⼀层暗淡的底⾊,并在这暗淡的
底⾊上衬映以洁⽩耀⽬的满地梨花,从⽽烘托出了那样⼀个特定的环境⽓氛和主⼈公的伤春情绪,诗篇
的⾊调与情调是⼀致的。
为了增强画⾯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法。诗中,写了⽇落,
⼜写黄昏,使暮⾊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写落花满地,使春⾊扫地⽆余;写了⾦屋⽆⼈,⼜写庭院空
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依⽆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
的写法,使为托出宫⼈的怨情⽽着意刻画的那样⼀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诗在层层烘托诗中⼈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法点出了美⼈迟暮之感,从⽽进⼀步显⽰
出诗中⼈⾝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
的命运,作为诗中⼈的影⼦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12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番寒,倚阑⼲。
莫把阑⼲倚,⼀望⼏重烟⽔。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古诗简介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是⼀⾸由宋代词⼈万俟咏创作的词,抒写了主⼈公思归的⼼情。
翻译/译⽂
春天到来,南楼上的`雪化完了,春到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开放。
刚下过⼩⾬⼀番寒意,独⾃⼀⼈依靠着阑⼲。
不要频繁的依靠在阑⼲上,放眼望去也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烟⽔。
汴梁在哪⾥?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遮住了。
注释
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②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赏析/鉴赏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
⼈。
上⽚⾸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暖风和,⼤地回春。《吕⽒春秋。贵信》云:“春之
德风,风不信(不如期⽽⾄),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农历正⽉⼗五⽇上元节⼜称
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桃诗所
云“初见今年第⼀枝”者是。所谓“惊动”,即⾔春到南楼,时值元宵,⼩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承上“灯期花信”⽽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之⼈,必不游众
之中,⽽这⼀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场⼩⾬,还是因为客⼼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莫把栏⼲频倚”,翻进⼀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莫倚,是因为倚栏⼲也只能“—望⼏重烟⽔”,重重叠叠的烟⽔云⼭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
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
遮”,即还是望⽽不见。此句似暗⽤李太⽩“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
实有⽐义。
这⾸词清雅情深,当为词⼈的代表作。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13
原⽂:
春怨
唐代:李⽩
⽩马⾦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低轩窥烛尽,飞花⼊户笑床空。
译⽂:
那呆⼦骑着⽩⾊骏马,黄⾦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我这⾥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
⽉下西⼭,⽉光透过窗户偷窥,只见蜡烛燃尽,⼈还未⼊睡。落花乘春风飞⼊室内,也笑:怎么只
有⼀个⼈!
赏析:
此诗⼤意是写⼀个妇⼈思念在那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夜很深了,也⽆法⼊睡。“落⽉低轩
窥烛尽,飞花⼊户笑床空”是拟⼈的写作⼿法。⽉亮西落,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烧
尽的蜡烛,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表现出妇⼈因思念丈夫,内⼼的忧愁苦闷。全诗对仗⼯整
有趣。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14
朝⽇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杨柳千条尽向西。
译⽂
暮春时节,独守空闺,每天都有⼏只残莺陪伴着叫个不停;卷起珠帘,⽬之所见草⽊繁茂,春⾊⽆
边。
庭院⾥时时有东风吹⼊,千万条杨柳随风全都向西飘摆。
注释
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个闺妇⾝份来写这⾸诗。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暗⽤《楚辞·招隐⼠》春草、王孙意。意诣征⼈未归。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赏析
这是⼀⾸代⾔体的诗,要“⾔”的是“春怨”。诗中⽆⼀“春”字,但从写景可见;⾄于“怨”字,则只能从
字⾥⾏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本诗截写了思妇在⼀个早晨⾥的所闻所见所思。写出了她在暮春时节
对久戍西疆的丈夫的离惜别绪。⾔辞虽⽆怨字,“怨意”却⽆形中流露了出来。
⼀⼆句中“朝⽇”,犹⽇⽇,时俗⼝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朝⽇”、“残莺”不仅点出暮春之晨的
季节,时间,也使⼈们的想象⾃然从今晨的镜头回溯昨夜以⾄整个春天。阳光⼋室,晓莺啼愁,⼜⼀个
恼⼈的春夜度过了。“残”字流露出她的迟暮之忧,“伴”字更传达出她的孤凄之感。
时⾄暮春,独守空闺,⾃然怨忧满怀,偏偏⼏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
叫个不停,更令⼈愁肠百结。愁之⽆奈,只好拉开窗帘,⽬之所见,芳草萋萋,碧⾊天涯。这⽆边的春
⾊,既能勾起往⽇“草⾊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难待的悲恨。眼前所见,⼼中
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三四句别具匠⼼。“时有东风⼊”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
出了眼前景⼜传递出⼼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
象概括了那离魂倩⼥,⽟⽴亭亭,忧思万缕,终⽇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不
露,扣⼈⼼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隐居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由于隐⼠⽣活单调,取材范围狭窄,⼥性题材给了他
探索另⼀个⼼灵世界,在故事化的虚构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写下这⾸诗来表达久处深阁的妇⼥对
丈夫的思念。
刘⽅平
刘⽅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试,⼜欲从军,均未如
意,从此隐居颍⽔、汝河之滨,终⽣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萧颖⼠赏识。⼯
诗,善画⼭⽔。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
⾼,善于寓情于景,意蕴⽆穷。其《⽉夜》、《春怨》、《新春》、《秋夜泛⾈》等都是历来为⼈传
诵的名作。
春怨原⽂翻译及赏析15
原⽂:
西宫春怨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朦胧树⾊隐昭阳。
译⽂:
西宫中的夜晚⾮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住在宫中的美⼈本
来想要卷起⽤珠⼦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因⽆⼼欣赏⽽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独守空闺。抱
着琴瑟看⽉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注释:
⑴云和:古代琴瑟⼀类乐器的代称。
⑵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这⾥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年1⽉版,第582、1682页
鉴赏:
这⾸诗以⼀个“春⾊恼⼈眠不得”的花⽉良宵为背景,描写⼀个被幽闭在深宫⾥的少⼥的⼀连串动作
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活动。
诗的⾸句“西宫夜静百花⾹”,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个花⽓袭⼈的春夜。这⼀句,
就⼿法⽽⾔,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它与下⽂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
诗中⼈的⽭盾⼼情和⽆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词是极其精细的。这⾥,不写花的颜⾊,只写花的⾹
⽓,因为⼀般说来,在夜⾊覆盖下,令⼈陶醉的不是⾊⽽是⾹,更何况从下⾯⼀句看,诗中⼈此时在珠
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的夜晚,作为⼀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竟然还没有
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直把⾃⼰关在室内。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这般美好,更
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的春⾊勾起⾃⼰⼼事,倒不如眼不见⼼不烦。可是,偏偏有花⾹透帘⽽⼊,
使她⼜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诗的第⼆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活动。这时,她虽
然⽆⼼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番,但这⾥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
过举⼿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原因为:不见春景,
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
深见⽉”,就是诗中⼈决⼼不卷珠帘⽽⼜百⽆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位有⾳乐素养的少
⼥,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
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出神罢了。这⼀“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
说,“以态则⾄媚,以情则⾄苦”。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阶》“下帘弹箜篌,
不忍见秋⽉”以及李⽩的《⽟阶怨》“却下⽔晶帘,玲珑望秋⽉。”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
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下凝望的是什么,⼜望到了什么。“朦胧树⾊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
⾊。这⼀句,既是以景结情,⼜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这与作
者另⼀⾸《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暗⽰诗中⼈所凝望的
是皇帝的居处,⽽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批宫⼈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
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所能望见的只是⼀⽚朦朦胧胧的树影⽽已。这时透
过⼀层、深⼊⼀步的写法,写诗中⼈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
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
七⾔绝句,⾃是唐⼈《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测之⽆端,玩之⽆尽。”这⾸《西宫春怨》
是当之⽆愧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20:34: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47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