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
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
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
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
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
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
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
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
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
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
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李白是屈
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
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
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
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
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知识积累
1.楚国:楚地。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一本作“连”。
6.荆
.
:(jīng)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诗通过述说诗人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长江中游秀美景色的赞叹,抒发
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的思恋之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荆门外雄伟奇丽的景色,表现出青年诗人留恋故乡和奔向广阔天地
的情意,反映出作者的蓬勃朝气和广阔胸襟。诗的想象瑰丽,形象生动,意境高远,语言
清新俊逸,风格雄放飘逸。
把握重点
1.请你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2.本诗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按什么顺序描绘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
由。
本诗写景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它们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鉴赏诗句并说明理由: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
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
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水(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云(近景)
(俯视)(仰望)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景色壮阔
叙事
↓
绘景
↓
抒情
渡
荆
门
送
别
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
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
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
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
出自己思乡情深。
在线阅读
电子课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译文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
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
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拓展阅读
《渡荆门送别》赏析
吴企明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开故乡,固然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长久旅居他乡
的人,更会有浓浓的乡思。李白《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这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首联直
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
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
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
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
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
(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
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大荒,谓海外也。”)
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
之妙,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
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李白在
《古朗月行》里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象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
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
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颔、颈二联,一远景,一近景,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
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尾联二句,拍合到题面上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
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
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沈德潜评
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还是王夫
之《姜斋诗话》说得好:“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意得象外,
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9:35: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4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