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不道离情苦,“别”有滋味在心头——研磨王昌龄《芙蓉
楼送辛渐》的思考与收获
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众多古诗词作品中,送别诗各具魅力。边塞诗人王昌龄,其七绝送别
诗《芙蓉楼送辛渐》紧扣意象“寒雨”“孤山”抒发离别之情,却在结尾借“冰心玉壶”传情明志,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贬谪生活,在众多送别诗中可谓独树一帜。送别不道离情苦,尺
幅之间见隽永。诗人“轻描眼前景、重抒别后情”的独特方式,带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豪情万
丈、刚正清明的有志之士。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仅二十八个字,却令我们读到了一份别
样的送别,读到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关键词:送别诗王昌龄独特方式别样的情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除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别离,则是另一个常唱不衰的主题,许多
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辞章都与送别有关。离别,总是令人心碎令人伤感,但吟读这几首送
别诗,却别有一番情趣。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到的是一份友谊;从“渭城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到的更多则是一份祝福;
再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内心早已无“相见时难别亦难”之苦,有的只是热
潮涌动。反复吟诵,更是为王昌龄清刚爽朗的情绪感染。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这首
诗可谓独树一帜,绪密思清。于是决定研磨这首诗。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王昌龄被尊称为“七绝圣手”,我们相对熟悉他的边塞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字里
行间读到的都是一个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诗人形象。那该如何借助对王昌龄已有的认知进
行教学,使这个人物更加丰富形象呢?
为了更快地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把目光重点聚焦在人物身上,试图通过诗人这个人物形
象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于是设定了这样的导入。
课件出示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齐读诗句。提问:透过诗句,你们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
师:同学们,这些诗句出自同一位诗人的作品,你们所读到的这位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人
其实正是诗人自己。他便是被后人称为“诗家天子”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今天我们学习他
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
随后补充王昌龄的材料,丰满人物形象。
两块内容的铺垫之后切入送别题材的古诗,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但在执教过程中暴露出
几个问题:开篇时间较长;环节之间气氛脱节。更重要的是,材料的补充似乎并没能很好地
对这首诗起到烘托与推动作用,反而成了鸡肋。
古诗言简意丰,短短几十字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为了提高导入的有效性,教师常常会引入一些材
料。拓展性材料的补充,运用得当,可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那么,导入新课的材料如何取
舍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呢?对于这首别样的送别诗,该如何让课堂伊始就融合在整个阅读
教学过程之中,与学生感悟文本的需要应运而生呢?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将导入进行了调整,
结合小学阶段接触的一组送别诗点面结合,强化积累、应用,触发“送别”的生长点。
以诗会友,酿诗情
课件出示: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师:能一眼看出这三首都是什么诗吗?
【板书:送别诗。】
送别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篇目很多,什么原因呢?(生谈)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真是“相见
时难别亦难”。因此,也催生出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篇。
那提到“送别”一词,你的心里会不自觉地洋溢一种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送别诗,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
“以诗会友”借助熟悉的送别诗确实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课堂一开始便洋溢一种诗意的
情绪。《芙蓉楼送辛渐》不再是孤独的一篇作品,而是众多送别诗中的一员,它与其它送别
诗有其相似之处。这份补充材料的选取还意在让学生明白“送别”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群
体现象。而对于这位“七绝圣手”王昌龄来说,“送别”对他又有着特别的意味。他一生所写的
一百八十多首诗中,送别诗便占五十二首。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更是他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的作品。
二、一山一水皆离愁
送别诗往往有着共同的特点:作者总习惯于借助诗作倾诉自己的牢愁、悲苦;诗中所描写的
一景一物都具有凄凉、晦暗等特征;诗人还擅长借助意象表情达意。我们所熟悉的,如《诗
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白居易《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因“柳”与“留”谐音,多被诗人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原本
的青青柳色,因诸多因由成了诗人笔下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借“月”表达的亦颇多,当你吟
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时,月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它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
变化,成为离别时的感情观照。除“柳”和“月”,送别诗的意象比较常见的还有长亭、酒、山、
水等。在王昌龄的五十二首送别诗中,较为常见的意象有江、夜、山、水、海、舟、雨等。
而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将寒雨、江、夜、吴地等意象并列连接,一开始
就为全诗笼罩了阴冷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意象让学生与诗人进行第一次碰撞。仅仅抓住“寒雨”“寒雨连江”,通过想象画
面身临其境,就足以将读者深陷于广袤、凄寒的图景中,诗人的那份孤寂、愁苦、悲伤之感
便随着那冰冷的江雨扑面而来。
抓住意象,悟诗情
诗句中哪些词语强烈地传递出这份离别的忧愁与感伤呢?请你默读诗句,圈出来。
1.寒雨
(1)理解“寒雨”“寒雨连江”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雨?
生:毛毛细雨;狂风暴雨;……
师:王昌龄用“寒”来形容这雨有点特别。从字面上理解,“寒雨”是指?
什么时节的雨寒意逼人呢?
朗读想象:当你读到“寒雨连江”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过渡:所以说,这份寒意不只在雨中,也在这江中。试问,在萧瑟的秋风中,在绵绵的秋
雨中,站在这江边送别好友的诗人该是怎样的感受呢?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
(孤独,寂寞,伤心,悲伤,愁苦,凄凉……)
师: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呀!这满江烟雨可是给诗人编织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啊!这样的
孤独你会怎么读——这样的愁苦你会怎么读——来,读出诗句中的孤寂——
带着对诗人情绪的理解,当师生通过各种形式吟诵着“寒雨连江夜入吴”时,那阴冷孤寂而又
凉意透心的“江雨”,带着诗人别情的凄凉慢慢漾到我们的心里。然而,对于“寒雨”的解读却
并非戛然而止,紧接着话锋一转——
师:可是,真的只是这满江烟雨带给他寒意吗?请看——
【补充材料: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三十岁左右考取功名,官居要职。但因他刚正不阿,为
人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说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因此朝廷两次将他贬官。公
元739年,被贬岭南(今广东)做官;公元740年年底,被贬江宁(今江苏南京)做官,从
此远离洛阳的亲人朋友。原先的许多同僚和朋友纷纷跟他划清界限,深怕受到牵连。几年以
后,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
若仅仅抓住“寒雨”“寒江”等意象来理解诗人显然是单薄的,诗人为什么把景物描绘得如此凄
寒清苦,暗喻之情又如此孤独伤感呢?上面这份材料,带领我们向诗人迈进了一大步。
王昌龄喜欢以情取景,情景交融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平明送客”
稍稍透露出了离别的气息,初读时全诗似乎是“无我之境”,但静心咀嚼他一生的经历,再细
细品味“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忽而发现“楚山孤”乃“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楚山孤”与“送客”组接,既是“送客”时所见实景,更是诗人
和友人孤独感的外化,既是山之孤,也是人之孤。显然,诗人感伤的情绪外化于自然界的景
物中,移情于景。自然景物在诗人眼中都具有感情,仿佛与诗人同悲楚。“言为心声”,在他
眼中,一景一物都成了自己和友人的外化,使山水都染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当我们吟诵着
诗句,仿佛自己也幻化成诗人,细品诗句,离别之情、身世之感油然而生。
三、送别不道离情苦
送别诗多为抒发诗人离别之情,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分别后难再联系,因此赠别诗往往充
满浓浓的感伤。李商隐“人生除死唯有别”道出“别”带给人的悲伤与痛苦。李白的“请君试问东
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更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无穷的离愁情。王昌龄的诗句背后自然也隐藏
着怀才不遇又逢离别的伤感,正如我们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同样从苍茫
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中体会到诗人浓浓的孤寂之情。
然而,若只停留在体味送别之愁苦的情绪之中,那或许是对诗人最大的误会。因为,诗人虽
写出了送别时的感伤和孤独,写出了周围的凄清和严酷,但他并没有颓唐和潦倒,而是初衷
不改,把一个坚贞顽强的真实自我隐藏在了后两句诗中。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挥毫之间自带豪情万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虽因
“不矜细行”多次贬谪,但建功立业的念头从未泯灭,支撑他积极乐观地面对坎坷的贬谪生活。
他长时间贬谪在屈子之乡,心中也和屈原一样怀着“明君”的美好理想,认为在位皇帝是一个
“明主”,甚至把他比作贤明的尧帝,并且相信自己的贬谪生涯终会很快结束。他不仅自己对
未来充满期望,从他的许多诗作中,能发现他还把这样的正能量传递给同样是贬谪之身的友
人:“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
孤月对猿愁”(《卢溪别人》),“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正
因为他始终对朝廷抱有希望,才有劝慰友人一起等待“还乡”以及不要在月光下听着猿声发愁
的宽慰。正因为他一直相信在位君王是一位明君,
所以无论贬谪何处,诗人的拳拳之心总与青山明月同在。其耿直孤傲的性格、坚贞不屈的意
志、表里澄澈的心灵,都跃然纸上,让观者内心摇荡。
同样,在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在与辛渐的短期相聚后,千言万语化成了“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片冰心”实为化用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
清如玉壶冰”,用冰存的玉壶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清白正直。作者以“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
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以此告慰,以此明志。王延东在《“玉壶”
新解》中更是指出,此处的“玉壶”代指“明月”。诗以明志,无论诗人的内心是“玉壶冰”,还
是“明月”,都让我们看到了“与日月争光”的屈子精神。
借“冰心”“玉壶”传情明志
面对担心他的家人,他说——(这是一份安慰)
面对关怀他的朋友,他说——(这是一份感谢)
这句话,除了说给他的亲朋,以告慰他们的关切,你们说,他还想说给谁听?
面对冷漠的朝廷,他会说——
面对诽谤他的同事,他会说——
当他一贬再贬,身处逆境时,他更是默默地坚定自己、警醒自己——
小结:虽然几经贬谪,仕途坎坷,但王昌龄那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恩报国门的豪壮情
怀从未泯灭,这一切都融入了这“冰心玉壶”中。学到这儿,你对诗人王昌龄又有什么新的了
解吗?
板书:物——志
借助“冰心玉壶”的理解以及材料的补充,随着学生对诗人的进一步了解,《芙蓉楼送辛渐》
逐渐从送别诗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它不是感伤送别诗的代表,它充满的则是一种壮志情怀。
当我们读着“冰心玉壶”时,先前的离别愁苦逐渐消散,站立在我们面前的这位光明磊落、顽
强自信的高洁之士,正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我们,也点燃了我们的赤诚之心。
送别不道离情苦,尺幅之间见隽永。正是诗人“轻描眼前景、重抒别后情”的独特方式,带我
们重新认识了这位豪情万丈、刚正清明的有志之士。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仅二十八个字,
却令我们读到了一份别样的送别,读到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北京出版社,1987
[3]刘古卓.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6)
[4]冯海燕.论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独特魅力.名作欣赏,2015第27期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9:2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4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