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
律的科学真理,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彻底、完整、科学
的思想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
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
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
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
唯心主义的封闭哲学体系窒息了革命的辩证法。
费尔巴:费尔巴哈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主张使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回到现实
的自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人间;
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把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抛弃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直观性猜测性非科学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了历
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在社会本原、本质的问题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
发展的动力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的含义: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4)条件性。
事物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1.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和
实质。(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同一性:相互吸取,相互转化。(2)斗争性:推动矛
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1、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4.矛盾的复杂性(1)复杂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
方面——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2)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3)
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本质和发展方向。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量变、质变的涵义①量变即事物量的变
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基础上的渐进的、微小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②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显著的、根
本的飞跃,是事物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和质
态的根本标志。(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
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事物发展的周期:肯定→否定→否定之
否定从内容上看: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①是事物自身发展的中断和
新发展过程的开始②是事物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继续和必经的环节
五对范畴1、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2)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可能性与现实性
(1)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2)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内容和形式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2)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现象和本质(1)区别:①现象外显,本质内隐;②现象属个别,本质是一般;③现
象多变,本质稳定(2)统一:①现象和本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②现象表现本质,本
质规定现象。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归纳与演绎(2)分析与综合(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4)逻
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
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
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②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间接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
进行思考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
的具体观念;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和谬误统一性: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
有真理,也就无所谓谬误。对立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
定性、无条件性。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近似性、有条件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
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三)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1.逻辑证明的作用不可否认2.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价值标准: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
能。(二)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三)真理与价值的辩
证统一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
追求和服从真理。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
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2、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
出发。3、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实践中坚持
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2、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
方法主要有:(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2)要认真改造主观世界,
提高主体自身素质。(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
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要素: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渗透性
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
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①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②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1.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
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2.作用: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的决定性环节。3.根源:
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4.实质:它是社会形态的变革。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为了交换而
进行生产——基本特征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
例。价值: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
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
价交换。
(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
动与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和所有权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人们在实际生产活动中
围绕物或者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占有关系。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则是所有权,它反映着经济关
系的意志关系。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
法律形态。(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
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一)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
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二)生产剩
余价值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
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
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四)资
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
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
过剩。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
的职能(1)对内职能:对内职能是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2)对外职能:对外职能是
指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
家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机
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等。资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国家内部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而夺取政权或保持政权的
一种政治组织。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现、哲学世界观和宗教
世界观等各种理论和观念。它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斗争中形成,有过积极作用。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1、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2、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3、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生产集中是指随着竞争和危机的发展,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发展使生产要素和社会产品日益
集中到少数大企业,它们在社会生产中占有较大份额。
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结成联盟,以控制和操纵某些部门的生产
和销售市场。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时期存在竞争的原因:
(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垄断组
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
2、垄断阶段竞争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目的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2)
竞争的手段不同。手段是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3)竞争的范围不同。范
围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4)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程度更为激烈和持久;后果
是破坏作用严重。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新型资本,其融合的方式有资本交
织和人事结合。金融寡头是控制大量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资本集团。其在政治上是通过“个
人联合”形式,在经济上是通过“参与制”形式进行统治。
(四)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私人垄断资本统治的实质是通过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服从于私人垄断统治利益的一种资
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2.国家和私人共有、合
营企业3.国家调节和控制下的垄断资本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
用国家政权力量为其服务,来获取高额利润的手段和形式。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动因:(1)进行资本输出获取高额利润;(2)技术输出争夺国际市
场;(3)确保原料和能源稳固来源。2、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基本形式:(1)借贷资本输
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输出。3、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后果:从资本输
出国看:带来高额利润和利息,缓解了国内的矛盾和危机;出现产业“空心化”,加深国家
间的矛盾。从资本输入国看: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国民经
济受冲击,增加外资依赖性。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统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
的变化(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1)没有改变资本主
义私有制经济基础(2)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阶
级地位(4)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8:0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40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