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液膜萃取技术的介绍
班级生物技术121
学号2012013432
姓名倪佳辉
2
液膜萃取技术的介绍
摘要
本文是对液膜萃取技术的介绍,主要包括液膜萃取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分离机理,
主要应用范围以及液膜的几种构型,介绍液膜分离在工业上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液膜萃取;分离技术;环境保护
液膜萃取的历史
由于固体膜存在选择性低和通量小的缺点,故人们试图用改变固体高分子膜的状态,使穿
过膜的扩散系数增大、膜的厚度变小,从而使透过速度跃增,并再现生物腹的高度选择性迁
移。这样,在60年代中期诞生了一种新的膜分离技术――液膜萃取法(Liquidmembrane
paration),又称液膜分离法(Liquidmembraneextraction),这是一种以液膜为分离介
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液膜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和节能的一种新型的膜
分离方法。由于固体膜存在选择性小和通量小的缺点,故人们试图改变固体高分子膜的状
态,使穿过膜的扩散系数增大,膜的厚度变小,从而使透过速度跃增,实现生物膜的高度
选择性,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一种新的萃取技术,即液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技术由于
其特点,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冶金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学、海水淡化等领
域。
液膜的分类
液膜分离涉及三种液体:通常将含有被分离组分的料液作连续相,称为外相;接受被分离
组分的液体,称为内相;成膜的液体处于两者之间,称为膜相。三者组成液膜分离体系。
在液膜分离过程中,被分离组分从外相进入膜相,再转入内相,浓集于内相。如果工艺过
程有特殊要求,也可将料液作为内相,接受液作为外相。这时被分离组分的传递方向,则
从内相进入外相。
当液膜为水溶液时(水型液膜),其两侧的液体为有机溶剂;当液膜由有机溶剂构成时(油
型液膜),其两侧的液体为水溶液。因此,液膜萃取可同时实现萃取和反萃取。这是液膜
萃取法的主要优点之一,对于简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速度、降低设备投资和操作成本是
3
非常有利的。
液膜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多种,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乳状液膜
在乳状液膜体系中,通过制乳工序,将含待分离混合物的料液加入乳化剂溶液形成乳状液,
此乳状液悬浮到反萃剂溶液中形成复相乳液体系,料液相与反萃相之间形成膜溶液,液膜
的内、外两侧分别称为内、外相,萃取过程在内相进行;反萃过程在外相进行,萃取与反
萃过程通过液膜耦合关联,液膜的选择性传质性能,使料液相中待分离组分分别进入反萃
相或留于萃余液中,达到分离目的。在同~体系中完成萃取与反萃取工序后,进行破乳工
序,将萃余液、膜溶液、反萃液分开,以上工序完成后,原料液中的不同组分存留于不同
液相中,得到分离富集不同组分的效果。
2支撑液膜
在乳状液膜体系中,液膜的稳定性及破乳工序都有不利因素存在,支撑型液膜体系对此有
所改进。支撑液膜体系采用液膜支撑体作为支撑物,与载体形成有促进传递作用的支撑液
膜,其能动输送传质功能已接近生物膜,有着较强发展潜力
及较广应用前景。液膜支撑体材料常用的聚砜、聚四氟乙烯、醋酸纤维素、聚丙烯等,由
此类材料制成惰性多孔膜,微孔的毛细管力使液膜溶液含浸于孔内。含浸有液膜的多孔支
撑体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并有助于液膜选择性的提高。支撑液膜分离过程的工艺原理:
将支撑液膜置于料液与反萃液中,液膜具有选择性的促进传输作用,料液相中不同组分被
选择性传输到反萃相中,完成萃取过程。支撑液膜分离过程具有渗透量高,选择性高的优
点,其缺点是由于液膜相(包括溶剂及载体)从支撑体微孔中的流失产生的不稳定性及使
用寿命短,此为该技术工业应用的主要障碍。
3包容液膜
包容液膜又称为流动液膜。在支撑液膜体系及其改进性型体系中,静止不动的液膜层因膜
液流失而具有不稳定性,其传质阻力随其厚度增大而升高。既要提高液膜的稳定性,又降
低传质阻力,可以采用驱使膜液流动的方法,即流动液膜。在流动液膜体系中,流失于料
液相或反萃相中的膜液可被随时补充到微孔中,其液膜稳定性优于支撑液膜体系。该体系
的缺点为膜相传质阻力较高;所用器件制作难度大;膜孔道粘污与阻塞及膜溶液流失问题
依然存在。
液膜技术的特征
液膜实际上是用来分隔与其互不相溶的液体的一个中间介质相,,它是被分隔的两种液体
4
之间的“传递桥梁”。由于中介相是与被分隔的两相互不溶的液体,所以称为液膜。不同
溶质在液膜中有不同的溶解度及扩散速率,液膜对不同溶质的选择性渗透,实现了溶质之
间的分离
液膜技术和溶剂萃取技术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以下的两张图可以看出,液膜技术与萃
取技术一样,都是有萃取和反萃取这两步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在液膜分离过程中,萃
取和反萃取是同时进行,一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萃取和反萃取分别发生在液相的左右
两侧界面,溶质由料液相被萃入膜相左侧,并经由液膜扩散至膜相右侧,再被反萃进入接
收相,实现了同级萃取和反萃取的耦合。
与传统的溶剂萃取相比,液膜萃取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质推动力大,所需分离级数小。由于在液膜分离过程中,萃取与反萃取是同时进
行,一步完成的。所以,同级萃取反萃取的平衡条件并非是萃取一侧的固有的平衡
条件,而是液膜界面两侧各相中物质相同形态的化学位相等的平衡条件,实验证明,
一级同级萃取反萃取实现的分离就极为可观。同级萃取反萃取的优势对于萃取分配
系数较低的体系更为明显。
(2)试剂消耗量少。络合萃取剂在膜的一侧与溶质络合,在膜的另一侧将溶质释放,自
身可再生,并可循环使用。因此膜相的络合萃取剂浓度并不需要很高,还可以用一
些较为昂贵的络合萃取剂。络合萃取剂在膜内流动,在传递的过程中不断的负载,
再生,不仅络合萃取剂的浓度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液膜体系中膜相与液料相的体积
比,使液膜过程中试剂夹带损失减少,试剂的消耗量比萃取过程中少的多
(3)溶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迁移。液膜技术可以使实现溶质从低浓度侧通过液膜向高浓度
侧转移,实现溶质的迁移分离和浓度富集同时进行。其原理是,在膜两侧界面上分
别存在着有利于溶质传递的化学平衡关系,这两个平衡关系使溶质在膜相内顺梯度
传递,界面两侧的化学位的差异则导致溶质通过液膜界面传递。
实际应用:
a.为了从盐酸溶液中除去Hg2+离子,可以采用三辛胺为载体,聚胺为表面活性剂,二甲苯
为膜溶剂,NaOH溶液为接受相构成的掖膜体系。
b.处理含铬废水时,使用叔胺或季胺盐作为载体,以NaOH或H2SO4溶液为接受相,可得到
很好的效果。
c.处理含铜废水时,最常用的载体是Lix型萃取剂(脂类化合物),此外,P17、P50、SME529、
Kelexl00、D2EHPA、苯酰丙酮等都可以作为裁体。表面活化剂(乳化剂)可用
5
ENJ3029.Span80。常用的有机溶剂为S100N(异链烷烃)、煤油、环己烷、甲苯。接受相(解
脱剂)可用H2SO4、HCl、HNO3溶液。根据连续实验结果估算,采用液膜法处理相同的含铜
废水比萃取法的投资低约40%。
(1)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
实践证明,含有各种不同的流动载体(液态离子交换剂)的液膜系统,能从废水中有效地
去除和回收各种重金属离子。间歇实验结果表明:处理时间l0min,料液合汞浓度由1100ppm
降至0.2ppm,含铬浓度由400ppm降至接近零,含镉浓度由50ppm降至0.5ppm,含铜浓度由
50ppm降至0.3ppm。在连续流动条件下进行液膜分离,同样可以佼这些金属离子降至lppm
以下。
(2)用液膜法从废水中脱酚
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方法不同,处理合酚废水时,所用的液膜为不合流动载体的
乳状液膜。首先用膜溶液(煤油)和0.5%的NaOH溶液、1%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用Span80或其
它)混合制成油包水型乳液,然后在混合器中将乳液与含酚废水搅拌混合(常温、常压、转
速为10rad/s),构成水包油包水三重乳液体系。这时,废水中的酚很快溶于膜相后,再扩
散进入内水相和膜相界面与NaOH作用,生成不溶于膜相的酚钠。由于反应是不可逆的,所
以酚源源不断地从废水相迁移至内水相,直到废水的合酚趋于零。最后将混合相在澄清器
中沉降分离,已脱酚的净化水排放或回用;含酚乳液则经破乳器加酸破乳后,回收液膜材
料循环使用,含酚钠的Na0H溶液可用以回收酚。液膜法脱酚效果很好,处理几分钟时间就
可使废水含酚由l740ppm降至10ppm以下。
6
参考文献
[1]时均,袁权,高从瑎.膜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2]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学工程手册薄膜过程[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3]戴猷元.新型萃取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7.
[4]张瑞华.液膜分离技术[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5]陈洪钫,刘家祺.化工分离过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严忠,孙文东.乳液液膜分离原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5.
[7]factantLMS-2forIndustrial
ApplicationinLiquidMembraneSeparation
[J].WaterTreatment,1988,3(2):
233-237.
[8]汪景文,等.液膜法处理焦化厂含酚废水的中试工艺与设备水
处理技术[J].水处理技术,1988,2(1):57-63.
[9]秦非,等.混合型表面活性剂液膜法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J].膜
科学与技术,1997,17(1):29-32.
[10]秦非,等.液膜法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J].环境化学,1997,16
(3):247-251.
[11]戚秀云,李霞.液膜法处理高浓度的含酚废水的模拟实验[J].
黑龙江石油华工,1999,40-42.
[12]宗刚.乳化液膜法处理含柠檬酸废水的研究[D].西安工程科
技学院,2002.
[13]林立,金美芳,温铁军,等.乳化液膜提取柠檬酸及其溶胀的研
究[J].水处理技术,1995,21(6):331-336.
[14]徐占林,严忠,张河哲.乳状液膜法萃取氨基酸研究[J].环境化
学,1997,16(4):369-373.
[15]《膜萃取技术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8:06: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40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