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寒假的重要性-耦犁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瓜熟蒂落造句)这里插一句,所谓的堪舆高手就是风水先生。堪舆术,就是俗称的风水理论。《说文》解释,“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堪舆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淮南王刘安著写的《淮南子》中。这方面的书很多如《易经》、《肯囊经》、《青囊奥语》、《葬经》、《撼龙经》、《疑龙经》、《天玉经》、《都天宝照》。说实话这些书我绝大部分都没有看过,仅知道书名而已。风水的核心,早期要求择址时“避风避水”,后来则要求“藏风聚气”。其中,郭僕(应为“王”旁)的《葬经》所谓的,“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对后世帝王陵寑选址影响很大。
中国有多少处帝王陵区?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从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的秦王元年选定陕西骊山陵区起,到最后一朝清朝光绪皇帝载湉葬于北京郊外的崇陵止,大概有十八处,分布在十多个省区,其中以江苏的南京、首都北京、陕西的西安、河南的洛阳等四个地区为最。可以查到的有名有姓帝王陵寑有200多座,这么多帝王陵址在其所处朝代都称是极品的“风水宝地”,每一座陵寑都有一堆秘闻。现在就顺着这些帝王陵区建立时间的先后,寻找其中的几段。
图:秦始皇嬴政
中国古代帝王陵址择选秘闻中,最香艳的一个大概数秦始皇嬴政的秦陵了。司马迁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嬴政一承继王位,就开始在骊山营建自己的寿宫(也叫寿陵,活时说法,死后称陵寑),这时嬴政仅13岁。骊山附近有温泉,因在临潼南门外,史书上过去也称临潼山。神话传说中的炼石补天的女娲当年就住在这座山上,唐玄宗李隆基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作乐之所“华清池”也在这附近。所以骊山也叫丽山,可以说是一座风流名山,嬴政当年也在此山上“风流”过。
传说嬴政当年在这里建骊山汤,碰到了一个漂亮MM。生性风流的嬴政起了淫念,上前调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性骚扰了。美女很生气,朝“死不要脸”的嬴政脸上吐了一口唾沫。这美女可非凡人,乃神女,一口唾沫害得嬴政染上一身毒疮(这也算是性骚扰的下场吧)。自知得罪不起的嬴政找到神女赔礼道歉,求医治秘方。神女念嬴政有悔意,遂送他温泉水洗脸,毒疮立即消退,身体全愈。有了这段故事,嬴政在选择万年风水宝地时首先想到了骊山。公元前210年,50岁的嬴政死后葬于此山脚下的秦陵。实际上,嬴政把自己的陵址选在这里,与此处本就是秦国王公墓地有直接关系,1986年发掘出的秦公一号大墓就在这片区
域。
《晋书》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不像秦始皇即位当年就选址营建寿宫。西汉有十一座帝陵,除文帝刘恒的霸陵、宣帝刘询的杜陵建在位于都城东南的地方外,其余均在今咸阳市渭水北,共有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等九座。杜陵位于今西安市三兆镇附近,在两河之间。据说这里当年是皇家休闲、狩猎区,经常到这里放松的刘询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于是把自己的陵寑建在这里,而不是与祖宗归葬一块。刘邦的长陵也是自己选定的,《汉书·地理志》记载,“长陵,高帝置”。据说,这地方是他的老乡、开国功臣萧何帮他一起择选的,并主持陵寑的设计、施工。
图:汉高祖刘邦
西汉帝王陵区多建在渭北高原之上,面向东方,陵势巍峨,渭水似玉带把九座帝王陵依次相接,是龙结穴之宝地。西汉时,人们特别迷信“天人感应”,堪舆术流行,讲究“风水方位”。为了求得最大的吉利,与明清帝王陵规制相对统一不同,汉帝王陵听信风水先生的一套,依各帝王象数和阴阳五行的特征,“量身定做”。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西汉帝王陵的陵址、形状各有差别,或方或长或高或低或东或西,似乎不统一。刘邦为什么选定渭北?除了看好渭北的风水外,主要是受到了传统的“葬者宜在国都之北”思想的影响,《礼记·檀弓下》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从老家徐州与今宿迁人、西楚霸王项羽一路磕磕碰碰,最后夺得天下,坐到长安宫殿中,刘邦很不容易的,他不敢擅改古制,给国运带来意外,所以在都城长安(西安)位于渭水之南的情况下,皇陵区选择在渭北是必然。这一“葬于北方”的理论不为清清帝王尊崇,如朱元璋的孝陵放在南京城东郊紫金山。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即历史有名的光武帝,定都洛阳,东汉朝代始。刘秀死后葬于原陵,位于今河南省孟津县附近的黄河南边,邙山之北,当地俗称“刘秀坟”。一般人看来,此处并非风水宝地,刘秀为何葬在风水理论中强调“避水”、土壤贫瘠的黄河边上?这里也有一段秘闻。传说,刘秀在灭掉篡位的王莽后,就想到在都城洛阳东北的北邙山上营建寿宫。北邙山是历代富贵人家归葬的风水宝地,民间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但刘秀的儿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不太省心,不听话,你说东他说西,你说行他说不行,反正与刘秀对着干。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逆反心理强烈,刘秀为此很伤脑筋。有一次刘秀自叹,就是在邙山建了寿宫,可死后谁知道儿子会不会让自己如愿葬进去啊,说不定让他葬到黄河滩上呢,建陵一事因此
一拖再拖。
图:光武帝刘秀
临终前,刘秀留下遗言,有意试探儿子,称自己命中缺水,死后一定要将他葬在黄河底下,以尽孝道。刘秀这是说反话,考虑儿子老与他对着干,估计有逆反心里的儿子偏偏把他葬在没有“水”的邙山上。谁知刘庄这会儿偏偏学乖听话了,哭着向他保证,儿子以前一直不听话,伤了父皇的心,这最一次一定满足父皇的愿望。刘秀听罢,急得眼都直了,一口气上不来,升天而去。明眼人都知道刘秀临终前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可刘庄就是糊涂,真的带着群臣去黄河边上给刘秀择选陵址了。可这河里怎么建陵?传说刘庄为此杀了好几个大臣,最后是河神显灵,河水向北改道退去,现出了一片沙滩,刘秀就葬在这地方。
这大概是帝王陵址选择中的最搞笑的秘闻了,实际上不可能是这样的。史书记载,原陵是刘秀生前开始营造的,秘闻不攻处破。确切地说,是他病死前六年开始营造寿宫,“(公元51年)夏四月,初营寿宫。依孝文故事,务从省约,使迭兴之后,与丘陇同体。凡帝即位,必营寿陵,具器具,汉之制也。”从当地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来看,刘秀的原陵规模现今仍有800亩,陵前的“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碑,后刻于清朝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原陵南依邙山,北临黄河,近水傍水,风光无限,并非如一般人眼中的不吉,实乃风水宝地。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聪明也很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奉行薄葬。在位长达32年,公元57年病死,终年63岁。从考古情况来看,东帝帝王陵要比西汉简单多了,结构简化,注重实用。刘秀有遗诏,《后汉纪》记载了:“朕无益百姓,如孝文帝制度,务从约省”。孝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三位皇帝,生前极力提倡薄厚,与刘邦、刘彻的厚葬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是老百姓眼里的好皇帝。刘恒死后葬霸陵,与刘邦葬高原广筑封土堆不同,霸陵“凿崖为墓”,是中国帝王陵中“因山为陵”的早期典范。
隋唐两朝的帝王陵区,与西汉帝王陵一样,也在陕西。隋文帝杨坚的陵在陕西扶风境风,名太(泰)陵,规制模仿汉代。据考证,太陵的结构较东汉帝王陵又复杂了起来。隋与秦一样,都是短命王朝,历三代而亡。杨坚陵址选择上的故事,与刘秀又有相似的地方,也是儿子选择的,由中国历史上极度荒淫皇帝炀帝(见《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八位皇帝最变态 ·下》一文)定下的。传说公元604年,隋文帝被二儿子杨广,即炀帝,毒死在位于今陕西凤翔南的仁寿行宫。
图:隋文帝杨坚
杨广借杨坚病危之时,欲奸淫陪侍父亲的后宫大美人、陈后主的妹妹宣华夫人,正好让病床上的杨坚看到了
。对老子的女人都敢非礼,杨坚觉得杨广将来当了皇帝必坏国事,称畜生何足付大事?于是秘密下诏废杨广,由杨勇承继皇位。闻得信息的杨广遂起毒心,立即下手,结束了时年64岁的杨坚的生命。后来,为掩人耳目,心虚的杨广大兴土木,在三畴塬北莽山上为杨坚修建了一座雄伟的陵寑。杨广后来未得好死,被手下叛臣、已让瓦岗军收买的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今扬州),草葬异地了事。杨广死后,杨侑称帝两年隋亡,大唐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由此进入了最繁荣的历史时期,中国帝王陵寑文化也随之又进入一个灿烂时期。
文尾说一下,帝王家的所谓“风水宝地”,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周围环境上佳的世外桃外之所。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说法,与现代地理学强调的人类发展要与环境、气候相和谐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有科学性,但并无多少神秘感。而且,在帝王陵址在择选的时候有很多偶然性,其中主要与帝王本人的喜好和心情有关,有些陵址甚至是帝王骑马游玩时的随口戏言。可见,那些陵址无不是万年吉壤,可以永保江山是不可能的,不论怎么会是秦皇汉武、李唐朱明,“风水轮流转”呢。不少所谓的风水宝地乃是帝王身边御用的所谓“上知天文下知理”的堪舆师附会之语,由于不少陵址并不合风水理论的格局,而又必须葬于此,于是建陵起就想法造出“案山”、挖出“玉水”,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改造,弄出人造“风水宝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