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白朴简介

更新时间:2022-12-09 17:48:12 阅读: 评论:0

数学压轴题视频-富士山下粤语发音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朴《寄⽣草·饮》原⽂及赏析

⽩朴此曲《寄⽣草·饮》表述的思想是深刻的、哀痛的,⽽表现形式则是浅显的、达观的。构思巧妙,⽤⼼良苦,写来全

不费踌躇,在绮丽婉约之外⼜别开⽣⾯,堪称⽩朴曲中珍品。下⾯是⼩编给⼤家带来的⽩朴《寄⽣草·饮》原⽂及赏析,欢迎

⼤家阅读!

寄⽣草·饮

元代:⽩朴

长醉后⽅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但知⾳尽说陶

潜是。

《寄⽣草·饮》译⽂

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酒糟腌渍了功名⼆字,⽤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酒曲埋

掉了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都笑话屈原不应轻⽣⾃尽,但知⼰的⼈都说陶渊明归隐⽥园是正确的。

《寄⽣草·饮》注释

饮:此曲⼀说系范康(字⼦安)所作,曲题《酒》。

“长醉后”⼆句:长期昏醉有什么挂碍,昏睡不醒有什么思虑。化⽤《楚辞·渔⽗》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世⼈皆醉我独醒”语

意。⽅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碍。⽅,却。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糟腌”三句:⾔酒把个⼈的功名,千古的兴亡,⽆限的壮志都埋葬了。糟腌:⽤酒糟腌渍。腌,这⾥有玷污的意思。醅

(pēi)渰(yān):⽤浊酒淹没。渰:同“淹”。曲埋:⽤酒曲埋掉。曲:酒糟。虹霓志,⽓贯长虹的豪情壮志。

达:显达,与“穷”相对。屈原(前330?—前278):战国时期伟⼤诗⼈。为了实现以民为本、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

他与楚国的反动贵族统治集团进⾏了坚决的⽃争,宣称“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终于献出了⾃⼰宝贵

的⽣命。然⾃班固以来,就有指责屈原“露才扬已,竞乎危国群⼩之间,以离谗贼”(《离骚序》)的。

知⾳:知⼰。陶潜(365—327):即陶渊明,东晋著名诗⼈,淡泊句利,弃县令回乡隐居,诗酒为伴。

《寄⽣草·饮》赏析

此词写饮酒,充满醉语。醉语多为醒⾔,它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此⾸⼩令的“关窍”所在。

⽩朴的这⾸⼩令表现了不思⾃思、欲罢不能的那样⼀种格外强烈的兴亡之慨、感伤意绪。“长醉”、“不醒”两句,表⾯上好

像在说:醉处梦中,⽆忧⽆虑,⼀切都可以弃之脑后,“今觉⽽昨⾮,得意⽽忘⾔”,似乎作者⼤彻⼤悟了。然⽽,其中更含着

作者内⼼深深的隐痛:醉也好,睡也好,毕竟有时有限,⼈⽣毕竟醒时多,醉时少,醉中“⽆碍”醒时“碍”,梦中“⽆思”醒

来“思”,说是“⽆碍”,道是“⽆思”,恰恰说明“⼼病”正在于此。两句开头语便透露出作者极其⽭盾和痛苦的⼼理状态。

“糟腌”以下三句,连⽤三个同意词发语,即“糟腌”、“醅渰”、“曲埋”,好似将⼀切济世救民、建功⽴业的虹霓之志都否定

了,更愿千古兴亡、世事沧桑也随着⼀醉⽽同归泯灭。曲中透露出⼀个原来胸怀⼤志,希望建功⽴业,同时对千古兴亡⽆限感

慨的⼈物。然⽽江⼭依旧,⼈世瞬变,作者在国仇家恨⾯前感到了⼀种失望;泪痕犹在,⼼底成灰,于是则寄情于酒,以期腌

掉、渰没、埋去所有的牵挂,⼀切的搅扰。有道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愈是想要摆脱的东西,它愈是要袭上⼼头。纵然是⽤许

多的杯中物来“腌”、来“渰”、来“埋”,终究是⽆济于事的。字⾥⾏间,语意情味,都揭⽰出作家对建功⽴业、家国兴亡以及曾经

有过的凌云壮志耿耿于怀,拳拳在念。明⼈孙⼤雅为⽩朴《天籁集》作序云:“先⽣少有志天下,已⽽事乃⼤谬。顾其先为⾦

世⾂,既不欲⾼蹈远引以抗其节,⼜不欲使爵禄以⼲其⾝,于是屈⼰降志,玩世滑稽。”孙序此说,倒颇中⽩朴作品肯綮,揭

⽰出⽩朴玩世滑稽背后深藏着的⽆限凄楚苍凉的意绪。从⽩朴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兴亡事是时时挂怀的:“长江不管兴亡,

漫流尽英雄泪万⾏。”(《沁园春·保宁佛殿即凤凰台》)这是⽩朴居建康时的作品。⼏乎同时写的《夺锦标》,更是发出“新亭何

苦流涕,兴废今古同”的悲叹。就是在他年轻时游淮扬,也同样写出调⼦⼗分低沉的词作:“谩今宵酒醒,⽆⾔有恨,恨天涯

远。”(《⽔龙吟·题丙午秋到淮扬途中值⾬甚快然》)

“不达时皆笑屈原⾮,但知⾳尽说陶潜是”,这两句既是全曲的思想总结,⼜是点睛之笔。不能简单地认为作者在这⾥是嘲

笑屈原之“⾮”,⽽仅仅肯定陶潜之“是”。这分明是作者⼀如全曲的声情⼝吻,是愤语,是苦语,亦可以说是反语。即赞扬屈

⼦、陶公的不肯同流合污。表⾯上看将屈、陶分开来,⼀“是”⼀“⾮”,⼀为“知⾳”,⼀为“不达”,殊不知不求显达⽽作隐逸君⼦

并⾮作者本⼼本意,如上⽂所作的分析,作者处于⼊世和出世的极为复杂的思想⽭盾之中,是⾮界限有时是倒置的,即是所

谓“知荣知辱牢缄⼝,谁是谁⾮暗点头”(《中吕·阳春曲·知⼏》)。这种貌似旷达,实含酸痛的曲语,正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上深

深的⽭盾和痛苦。不仅是⽩朴,其他元散曲作家的作品亦有类似的现象。对于这些作品,如不将它们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

中来考察,是不容易看出它们有什么积极的思想因素来的。王季思先⽣说:这类作品“在消极表现中即含有积极因素,未可⼀

笔抹杀。”(《⽟轮轩古典⽂学论集》)戏语并⾮戏语,⽽是痛语,狂语,亦可看作是隐语。“⼈⽣⼤半不称意,放⾔岂必皆游

戏?”如此去看,⽩朴此曲便不那么令⼈费解了。

有趣的是⽩朴于酒上并不很贪恋,他曾在《⽔龙吟》之⼀序中说:“遗⼭先⽣有醉乡⼀词,仆饮量素悭,不知其味,独闲

居嗜睡有味,因为赋此。”可见他的“⾃饮”也好,“劝饮”也罢,都是为求“嗜睡”,为求忘忧不醒,此中苦涩哀痛,令⼈黯然,这

也是理解⽩朴“劝饮”曲意的⼀个很好的注脚。“饮量素悭”且⼜“不知其味”的⼈⼤倡纵酒,有⼏分滑稽,⽽滑稽背后便是⽆尽的哀

痛。

从写法上来看,这⾸⼩令篇幅很⼩,⼜是⾮常的丰富,它耐咀嚼,有意味,格调别致,韵致独出。作者紧紧围绕着“劝

饮”的题意,劈头就触及了题旨。先说“长醉”的好处,即是“劝”;继⽽说明为什么要“劝”,⽆⾮是为了忘忧,将功名事、兴亡事、

凌云壮志⼀古脑都抛掉了,以求内⼼之平和;最后是评论屈原、陶潜的“是”与“⾮”,仍然紧紧扣在“饮”字上,全曲层次分明,叙

议有致,⼀⽓呵成,浑然⽆缝。看似随意之作,实则皆明⼼迹,完全是有感⽽发。明⼈贾仲明挽⽩朴词云:“洗襟怀剪雪裁

冰,闲中趣,物外景,兰⾕先⽣。”(天⼀阁本《录⿁簿》)这个评语不仅适⽤于⽩朴剧曲,也适于其散曲创作。闲⽽不闲,意在

曲外,这正是⽩朴的⾼明之处。明朱权在《太和正⾳谱》中说⽩朴曲“风⾻磊磈,词源滂沛,若⼤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

霄,有⼀举万⾥之志,宜冠于⾸。”“风⾻磊磈”,是说⽩朴⾝世遭逢,幼经战乱兵燹,胸中有⽆限积郁;“词源滂沛”,是指⽩朴之

曲造语多变,遣词丰富,拈句⾃如;“若⼤鹏之起北溟”等语则是状⽩曲的⽓势。⽩朴作品历来被视为绮丽婉约⼀派,所谓“娇马

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然这⾸⼩令却别出机杼,极饶⾃然朴素之趣。通篇如喷涌⽽出,不乏巧凿,却⼀丝痕迹不

露,显⽰出作者⾼超的艺术技巧。整齐的对偶句式,⽣动⾃然。“糟腌”、“醅渰”、“曲埋”六字,同⼀意思,⽤词各别,形成⼀组

排⽐句式,避免了重复的感觉,同时语⾔简易、浅显,富于⼝语感。“不达”⼆句,将“不达”前置,便在形式上列出了⼀双⼯对

的句⼦;夸张的修辞⼿法,给⼈以形象的启迪,平增⽆限机趣;虽是⼝语声吻,⼜处处合于规矩,⾳韵流畅⽽富于节奏感,读来

朗朗上⼝。

总之,⽩朴此曲表述的思想是深刻的、哀痛的,⽽表现形式则是浅显的、达观的。构思巧妙,⽤⼼良苦,写来全不费踌

躇,在绮丽婉约之外⼜别开⽣⾯,堪称⽩朴曲中珍品。

《寄⽣草·饮》创作背景

⽩朴之系于⽂酒,也有着其特殊的底蕴和。个⼈的遭逢离乱,“⼭河之感,⽲⿉之悲”,不能不使作家痛⼼疾⾸,愤恨满

腔。⽩朴的“劝饮”,正是充满着家国之痛,兴亡之感,似乎只有酒,才能排遣他⼼中的凄凉和愁闷。这正是⽩朴创作此词的契

机。

《寄⽣草·饮》的作者简介

⽩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汉族,祖籍隩州(今⼭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

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陵(今南京市),终⾝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

称为元曲四⼤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裴少俊墙头马上》、《董⽉英花⽉东墙记》等。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7:48: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哥白尼简介
标签:白朴简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