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春望》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天津桥春望》是唐代诗⼈雍陶创作的⼀⾸七⾔绝句。下⾯是⼩编精⼼整理的《天津桥春望》的意
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翠辇不来⾦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这两句是说,皇帝的车辇久已不来洛阳,⾦殿锁闭,⽆⼈往
来;上阳宫⾥的宫花⽆⼈照料,任凭宫莺衔着飞出墙垣。这种寂寥景象,与前两句“津桥春⽔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的明媚绮丽、引⼈⼊胜的春景形成强烈的对⽐,使⼈感受到⾃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
⽽⼤唐帝国的盛世却⼀去不复返了。诗⼈⽣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社会危机⽇益严重。诗⼈
⽬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潮起伏,感慨万千,挥笔为诗,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沉郁感情。
出⾃雍陶《天津桥春望》
津桥春⽔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
⑴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上的⼀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
⑵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⑶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这⾥借指皇帝。
⑷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天津
桥附近,⾼宗常居此听政。
参考译⽂
天津桥下春⽔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殿久已关闭,莺⼉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赏析
《天津桥春望》是唐代诗⼈雍陶创作的⼀⾸七⾔绝句。雍陶⽣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
社会危机⽇益严重。诗⼈来到天津桥畔,⽬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盛衰兴亡之感,于是,
挥笔写下了这⾸七绝。
这⾸诗⽤天津桥畔红霞、烟柳的浓艳春⾊来映衬上阳宫⾥的寂寞、冷落,曲折地表达了诗⼈难以诉
说的深沉感慨。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天津桥⼀带的`美丽风光。后两句转写上阳宫前的寂
寥景况,蕴涵着沉重的今昔之感。全诗语⾔⾃然,感情深沉含蓄,富有韵味。
前两句写天津桥烟景之美——时值春⽇,天津桥下,⽇出照在洛⽔之上,映出红霞万朵,像浸在⽔
⾥⼀样美艳;天津桥畔,杨柳吐丝,柳烟轻荡,枝枝条条,因风⽽斜,在青草染绿的洛⽔岸上摆动。宛
然⼀幅津桥春⽇图,明媚绮丽,引⼈⼊胜。
天津桥下,春⽔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缕缕游
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然春光,不减当年,⾃然令⼈⼼醉。然⽽,⼭河依旧,⼈⾮昔⽐。透过茂密的
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威严的宫殿⾄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迎驾的盛⼤场⾯,已不能
《天津桥春望》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泽。当年曾经是⽇夜欢歌的上阳宫,⽽今⼀⽚寂
落,只有宫莺衔着⼀⽚残花飞出墙垣。⾯对着这番情景,诗⼈⾃然是⼼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诗通篇写景,不⾔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
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两句,作者先绘出⼀幅津桥春⽇图,明
媚绮丽、引⼈⼊胜;三、四句转写⾦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中,
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唐帝国的盛世却⼀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倍增其哀”的⼿
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望”字。“⾦殿闭”是诗⼈“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
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烘托出上阳宫⾥凄凉冷落的景象。这⼀细节,是诗
⼈“望”中所见,因⽽落笔极为⾃然,但⼜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不露,淡⽽有韵,
堪称全诗中精彩的⼀笔。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3:4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