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2-12-09 17:15:09 阅读: 评论:0

2018潍坊英语中考真题-琢磨拼音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调研接待方案)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XXX

专业:X

班级:X

学生姓名:X

学号:X

指导老师:X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二十世纪前期的启蒙运动。1915-1919

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9-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是

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

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

旧民主主义;启蒙运动;《新青年》;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

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

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

于内有外患的境况,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

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

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

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

钱玄同、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述论: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

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

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

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

学,即所谓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

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运动是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

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

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

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

建设社会文学。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

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

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

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以

此为标志,以胡适、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

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全部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

化。首先,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其次,他们也并没有否定孔学的

历史作用。再次,他们并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

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

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

考,求得人们的信任与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

放的潮流,冲破了对人民的思想禁锢。

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

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当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传播时,新文化的倡导者克服了以往的启蒙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

力的向前推进!

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

建主义的旧的斗争,那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

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新文化运动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反思意识、进化发展观、科学、民主和语言

改革都是它与此前"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联系的思想因素。新文化运动的独

立贡献在于把这些思想因素推进到了中国精神文化的改造中来,因而人的解放的

思想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独立本质的意义内涵。它的独立的思想旗帜反映了人的精

神解放的"个性解放"思想。在这个思想旗帜下,它展开了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批

判性反思,中国的新文学则是在这种反思的精神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

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

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

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

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

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四)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

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五)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

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一)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

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二)他们认定,为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给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必

须对孔学进行批判,这种想法太过绝对。

(三)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

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与国民性,显然是不

可能的。

(四)他们在那时还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有的人看问题还很片面,

好的就绝对好,坏的就绝对坏,这种形式主义的看问题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

展。

(五)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而且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反

封建的任务。

(六)他们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

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也具

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影响一直到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

(一)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

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

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二)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

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

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

(三)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

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治势力,对限制当政者专制冲动,

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的文化运

动。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

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新文化启蒙运

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它是一次以接受

近代西方文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层面的变革运动。新文化启蒙运

动的后期,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诸多弊

端,并接受俄国十月革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学习

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并深入到工农群众之中进行革命思想启蒙。这

一时期的启蒙因为深深地植根于工农群众并经过工农群众波澜壮阔的实践而获

得了伟大的力量。因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广大工农群众又有力地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新文化运动通过文化变革和思想变革的形式,启发并促

进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历史意义深远。

1915—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与科学观念相伴随,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旗帜、口号与价值认同。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强

烈而深刻的影响,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促使中国

人对民主观念的理解和阐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

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陈独秀对"民

主"内涵的新阐释,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

主",梁漱溟强调在儒学基础上认肯"民主",这些都是对民主政治不同追求的有代

表性的体现。民主观念的这一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合理性,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

有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意义。

总述:

新文化运动一方面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扫荡,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

们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科学和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在思想界掀起了追求真理、追

求解放的热情;但同时它犯了形式主义看问题的错误,认为中国文化一切皆好、

西方文化一切皆坏,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求过于苛刻。这种因革命而进行的文化改

造,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因此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

们思想的解放,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历史事件,对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3.

[2]魏晓东.试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甘肃理论学刊.1989(03).

[3]徐首军.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理论探讨.1990(03).

[4]刘运豹.简评新文化运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5]王富仁.对全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中

国社会科学.1989(3).

[6]冯占元.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齐齐哈尔大学.中国近

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2012.

[7]李维武.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学术探索.

2011(04).

[8]中国知网相关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7:1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平均数符号
下一篇:伯努利方程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