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少选之间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1-12 23:28:11 阅读: 评论:0

初二数学如何做辅助线-寿的部首


2022年11月12日发(作者:情侣头像动漫一男一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

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杜

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这

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

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

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

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

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

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

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

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

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

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

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

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凭

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

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

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

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

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

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

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

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

“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

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

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

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

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

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

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

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

“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

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

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

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

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

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

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

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

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

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

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

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

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

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

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

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

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

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

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

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

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

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

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

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

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

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

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

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

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

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

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

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

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

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

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

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

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

知音!)

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

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轴、曝”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

点。

4.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

的故事。

5.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做事需向内行人

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础,读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学们都

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2.导入新课。

过渡:《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

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

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明确:“书”在这里表示“书写、记录”。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画田

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画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有一种说

法是,《书戴嵩画牛》原为苏轼所做的一则跋(bá)。题跋是写在书籍、碑帖、

字画等上面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

“书戴嵩画牛”则可理解为写在画家戴嵩的画作《斗牛图》上的一则文字。总

之,这篇文章与戴嵩所做的画《斗牛图》有关。

预设:本课的课题要着重讲解,否则很容易读错、理解错。“画牛”不是

一个动词加名词的结构,而是指画作《斗牛图》。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过渡:(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这几个字词大家能读对吗?

蜀锦囊轴拊搐谬奴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处(chǔ)士好(hà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曝(pù)书画斗

(dòu)牛

3.教师范读全文。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课文,我来读课文中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

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我们再交换朗读内容。

预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师生

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

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好”“数”的意思。)

交流:“好”在这里读四声,是“喜爱”的意思;“数”在这里是“计数”

的意思,“以百数”是说“要用百来计算”,即上百件宝贝。

预设二: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交流:“尤所爱”表示“尤其珍爱”;“锦囊玉轴”要结合注释来理解,

文言文用语与当今现代汉语的用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指“以锦为囊,以玉

为轴”;“常以自随”,“自随”指随身携带。

预设三:曝书画

交流:“曝”是“在太阳下晒”的意思。

预设四: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称。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

田间劳作是他们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务,纺织是她们的工作,所以这里是说“耕

田应当问男奴,纺织应当问女奴”,也就是说术业有专攻。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

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预设: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义,

也再次检查了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

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画轴,用锦缎做画囊装起来,

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斗牛图》这幅画,

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

地夹在两腿之间,而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角斗,错了。”杜处

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男奴,织布的事

应该去问女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

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

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

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说说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思考问题:①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

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②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后指名学生发言。

①牧童的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②杜处士的反应:处士笑而然之。

点评: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

牧童的天真可爱。

2.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

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预设: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

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生2:我的收获是,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

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

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生3:我感受到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要想画好画,就得仔细观察,要尊

重事实。就像我们写作,有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会编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

但有时候写的东西违背了常识就不行了。

生4:我觉得杜处士虚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画作中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

习,牧童只是个小孩子,但他却不因他说的话而恼怒,而是“笑而然之”,可

见他的修养。

3.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下注释。

思考: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教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

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

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

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

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毕竟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

可以通过斗牛的图片、视频去仔细观察,得出确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时刻

记住这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大家只凭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得出

牛相斗时绝对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的结论的话,这也是不仔细思考、不细心

观察呀!

(3)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

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

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

特别喜爱书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感悟真情,描绘真情

师:原来锺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巍峨高山一

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

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教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

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

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锺子期!

师:所以伯牙才视锺子期为——

生:知音。

师: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

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

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锺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听懂它,你是怎样的心情?

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写写伯牙此时的

心情。

(练笔,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你想伯牙得遇锺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伯牙得遇锺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锺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锺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明我所志,明我所念,真

乃知己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在教师的“假如”中,学生们变成了伯牙,在

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伯牙的情感已被他们“占为己有”——得遇知音的情感

已经不吐不快,此时,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动笔抒发这份情感。课堂上,教师抓

住这一练笔良机,及时让情动于中的学生们拿起笔,再次回味伯牙(“我”)

喜获知音的欣喜之情,吐露激情的同时训练写小练笔。同时教师将古文中的知

音情怀折射得酣畅淋漓,启迪着学生们去寻觅自我生命中所期待的真实知音。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3:2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水土不同
下一篇:seafood可数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