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
分析
作者:万佳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
内容摘要:《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妇对游
子的复杂情感,塑造了丰满的思妇形象。本文拟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本质来探讨这首诗的思妇形
象。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表层意蕴深层本质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中的明珠,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成诗于东汉中晚期,作
者为中下层文人。这一组诗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编者称其为《古诗十九首》。它标志着
我国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是游子思妇的
痛苦与哀伤,其中“游子诗”十首,“思妇诗”九首。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也是其中“思妇诗”的第一首,它展现的是闺
中思妇对他乡游子的深切思恋。全诗如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
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
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1]
“思君令人老”,在那个时代,这样直接而真切地表达爱恋,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穿越
两千年,诗中的思妇形象仍然让人心生爱怜,令人感慨震动。
表层意蕴:思妇的哀怨与执着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言说着与爱人分离之久远,不仅指空间上的,也指时间上
的。复沓迟缓,让人开篇便能感知闺中思妇的抑郁愁苦。后文的“相去万余里”“相去日已远”更
明了地表达了分离的愁怨:日复一日,山长水阔,归人何处?
等待最是折磨人,而无望的等待更是煎熬,该诗接着用比兴的手法表达相思的苦楚:“胡
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越鸟在朝南的枝头筑巢,鸟兽尚且渴望温情,
爱人啊,你为何还未归来?“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离别日久,衣带渐宽,相思刻骨。等
待日复一日,彷徨、疑虑渐生。“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莫不是外面有牵绊,否则他怎会
不顾念家人,不返回呢?“白日”此处喻指未归的丈夫。这样的惶恐、猜疑,不过是相思而生哀
怨含蓄深婉的表达罢了。
龙源期刊网
可这一切间接的表述都无法表达浓重的相思,于是思妇直抒胸臆的表达便无可阻挡:“思
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里的“老”当然并非实指年龄,而指容颜的憔悴和心灵因饱受相思
折磨而生的哀伤。没有了少女时期的欢声笑语和天真烂漫,当然是“老”了。“晚”既指岁月如
流,岁月已晚,又指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怎样明眸皓齿,怎样容光迫人,都经不起岁月的打
磨,更何况忧伤相随。
诗中思妇哀怨却执着。纵然诗歌无情,容颜易老,她依然坚守等候。相思和等待是她生
活的只要内容,甚至成了她生命的意义。如果连相思和等待都没有了,她的生命还剩下些什
么?显然不是“努力加餐饭”,而“加餐饭”也只是为了更坚定地相思和等待。
天下深情女子竟都如此!深情相思,哀怨满心,执着守候!她们的人生因相思而丰满,
她们的心灵因哀怨而丰富,她们的生命因执着而灿烂。
中国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三从四德”束缚,只是男性的附庸。游
子四方奔走,为理想,为生计;被留在家乡的女子则孤苦寂寞,既在相思中日渐消瘦,又在挂
念中忧惧不安。《青青河畔草》中的“荡子妇”便发出孤独痛苦的呐喊:“荡子行不归,空床独
难守。”[2]
“行行重行行”,没有止歇,生活总是在动荡混乱中,安定、安稳成了奢望。生逢乱世,对
于普通人——包括游子和思妇——而言,人生的底色便是悲凉。“与君生别离”,动荡更兼离
别,而这离别又似乎无可避免,除了哀叹,还能如何!“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
长,会面安可知!”不仅离别,且相隔万里,道阻且长,哪里还有见面的可能,其实生离便是
死别了。诗中女子清醒地看见了人生悲凉的底色,虽然哀怨、无奈,仍然用爱和思念的来充盈
自己的生活。
深层本质:游子的悲凉与清醒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曹操的《薤露行》便史诗般记录了汉末政
治的混乱:“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
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
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3]汉末君王被持,皇祚覆坠,宗庙焚毁,被
迫西迁,百姓哭号。而曹操的《蒿里行》则更具体地展现了政局的动荡和战争的混乱给百姓带
来的惨痛和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
断人肠。”[4]
汉末社会黑暗,人命如风中之烛,更兼漂泊蹉跎,理想无着。这些游子们愤懑不平,以
诗歌来宣泄自己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在《古诗十九首》中,这是重要的主
题之一。《青青陵上柏》中便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5]的生命易逝,命运难测的感慨。
《今日良宴会》中也有类似的慨叹:“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6]还有《回车驾言迈》中的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7],《东城高且长》中的“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8],《驱车上
龙源期刊网
东门》中的“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9]。这些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的中下层文人既有人生无常的痛苦,更让我们看到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
自汉武帝推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几乎渗入古代中国绝大部分
文人的骨髓,文人的人生之路便只有“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平天下”,顺遂的仕途之外的路都
成了将就,充满辛酸和无奈。中下層文人或沉居下僚,或附为门客,或许还有的不得不从事根
本不擅长的手工业劳动。他们清醒地感受到动荡社会里底层生命漂泊的无奈,时光的流逝,事
业的无望。《西北有高楼》有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10]《涉江采芙蓉》有云:“还
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11]《回车驾言迈》有云:“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12]《去者
日以疏》有云:“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13]羁旅漂泊,命运无常,前途渺茫,年华易
逝,思乡思亲,这些游子内心郁积了多少苦痛和幽愤!
清醒地无望,却并未真正绝望,这些文人并没有放弃现世的生活。他们或及时行乐,或
奋力振翅。“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14]“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
兹”[15],谁能说这及时行乐的宣言不是因为热爱生命?“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16]“愿为双
鸿鹄,奋翅起高飞”[17],明明遭受生活的拨弄,他们依旧心怀理想。
而最能给悲苦的游子以慰藉的当然还是亲情和爱情,《古诗十九首》有一半以上与相思
和思乡有关,从《行行重行行》开始。命运的悲惨,情感的共鸣,使得游子假托思妇之口,作
诗表情,对思妇寄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
在《离骚》中,屈原便以夫妻关系比君臣关系:“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淫”[18]。后代文人也常以弃妇、离妇、思妇的口吻委婉表达自己心中的郁结。诗中思妇的哀愁
又何尝不是游子的悲叹!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19]勇敢不仅是无所畏惧地往前冲,更
是目睹华美的袍子上爬满了蚤子——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爱,努力生活努
力去爱。
明知道“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却依旧思念不绝,“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除去
山高路远、路途艰难的客观因素,还有对所等之人变心的忧虑。可能“浮云蔽白日”,因为“游
子不顾返”。可那又如何?“捐弃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话说得多么彪悍!无论怎样,思念
和等待其实只是个人的选择。
生活在那样的乱世,对中下层文人而言,连想安稳地活着都成了奢侈,更何谈理想的实
现,爱情的完满。可越是生活困顿,人生悲凉,越希冀生命中有亮光——爱情便是那亮光。诗
人也好,思妇也罢,他们都想用爱情来照亮自己的人生,越是人生黯淡越是毫无保留。
注释
龙源期刊网
[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38页。
[2]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39页。
[3]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98页。
[4]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200页。
[5]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42页。
[6]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44页。
[7]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57页。
[8]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59页。
[9]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61页。
[10]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45页。
[1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47页。
[12]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57页。
[13]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62页。
[14]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42页。
龙源期刊网
[15]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65页。
[16]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44页。
[17]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辭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
145页。
[18]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38
页。
[19]张爱玲:《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3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5:3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3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