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平仄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2-12-09 15:22:53 阅读: 评论:0

百度网盘破解版2019-熬怎么读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

;.

古诗要按照古人的"平仄规则"诵读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查阅关于古诗吟诵方面的资料,脑海中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

题,以致夜不能寐。有时想通某些事情便兴奋的不能入睡,必暗打节奏心中默诵。有些问题

也渐渐的在脑海中清晰起来。如古诗的押韵,我一直以为是古人写诗赶到哪儿就在哪个音上

押韵。其实“韵”都是在世人心里吟好的,“韵”是诗人的感情基调。再有关于古诗的诵读,

我们平常的节奏和停顿是对的,那样读根本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古人诵读有“平长仄短”

规则。一首七言格律诗,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平声长而仄声短,加上平声的韵脚也长,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变化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长短规律。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

声、去声为仄声来看。这样就有了平仄变化的规律。

如:杜牧的《清明》长短节奏应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我们平时朗读节奏都

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像读白话一样,根本不去顾及“声音的平仄”。这样读古诗,与

作者的情感相差甚远。所以最后我们在教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只能是借助关键

字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老师干脆就告诉学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诵读读正确了,读好了。理解诗人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今天的古

诗积累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这首诗应该这样诵读: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看最后一句用了对少个仄声,“祭、无、忘、告、乃”只有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声

音延长。其他的都是仄声,短促。而且这些仄声,有四个字是“入声”----“祭、无、忘、

告”。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看不到朝廷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激愤、死不瞑目呀!

古人对于入声字是很讲究的,不是随便想用哪个字就用哪个字的。两个入声在一起

通常表达的是极为愤激或极为慷慨的时候。如:李商隐的《无题》,写了一位女子追求爱情

却幻灭的绝望之情。其中有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两个入声连用;岳飞的《满

江红》“壮怀激烈”两个入声连用。

回头看看陆游最后一句用了四个入声,诗人的内心的激愤可想而知!最后这一句我

们仿佛看到一个临终老人,憋着最后一口气,用尽全力喊出了这样一句话。爱国之情尽在其

..

;.

中。陆游的另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也连续用

了两个入声“泪尽”,同样表达的是激愤之情。

不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去读,这感情是根本读不出来的。所以古格律诗,一定

要按照这一规则去诵读。

在我们汉语里字的发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平长仄短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

阳平"之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

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

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

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

..

;.

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

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

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

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

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

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

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

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

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

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

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

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

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

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

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

;.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

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

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

声,现在却是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

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

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

不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

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

..

;.

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

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

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

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

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

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

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

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

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

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

“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

;.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

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

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

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

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

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

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

“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

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

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

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

..

;.

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

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

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

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

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

(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

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

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

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

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

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

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

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

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

..

;.

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

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

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

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

“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

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

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

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5:2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2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heavy的意思
下一篇:曾的部首
标签:平仄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