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背景
黄河颂背景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
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湖北省光化县人。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
青年团。
1939年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
谱曲后风行全国。
著有诗集《五月的鲜花》《汉江行》。
写作背景:《黄河颂》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
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
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
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黄河船
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
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
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
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
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
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创作意图(目的):作者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
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
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
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黄河颂》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
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
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
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
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
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
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
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
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
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
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
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
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
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
宝库。
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
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
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
和黄河有关俗语:1、跳进黄河洗不清2、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
忠3、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4、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
泪不流。
成语: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
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古诗:1、王昌
龄(唐)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
茱萸新2、杜甫(唐)《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3、刘禹锡(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李白(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
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
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
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5、王
维(唐)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6、李商隐(唐)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7、白居易(唐)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民谣: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
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信天游:《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
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
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
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公益广告:1、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自然!2、黄河清,天下平。
3、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4、长江黄河两大江,犹
如人类父母亲。
5、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护黄河非传人!6、黄河已入青天去,
空余九曲万里沙。
7、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
赞《黄河颂》作者:美术1997年03期我和王琦一样,认识
画家陈逸飞是从认识他的早期作品开始的,尤其是《黄河颂》。
美的形象能够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深深的烙印,的确如此,
过了这么多年(从70年代到90年代),我能够在《光明日报》再次看
见这幅作品的复制品,感到非常高兴!非常亲切!就好像故友重逢一
样。
我说过了这么多年,这句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且包
含有时间的演变中的艺海沧桑,而且包含有美与丑的多次较量,而且
包含有杰作与平庸的反复对比这一漫长的过程在内。
可以说,《黄河颂》在漫长的时间的考验中站稳了脚;回头一看,
仍然是一幅画里有诗的精品!不少都认为陈逸飞的艺术特色是具
有非常扎实的造型基本功;这一评语如果把他过去创作的《长笛手》、
《浔阳遗韵》之类的作品作一对比,那是完全切合实际的。
但是,如果从他1972年创作的《黄河颂》这幅作品来看,光说作
者具有非常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就不够全面了。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黄河颂》的形象构成,仅仅从那个持枪挺立
的革命战士的雄姿来看,这个颇有特点的姿态决不是从普通的模特儿
身上可以找到的。
何况,画面上还有那只有立足高处才能看见的群雁低飞;何况,
画面上还有那只有与广阔的胸怀相配合的无比苍莽的河山背景。
这些形象的构成,决不是单靠扎实的基本功就可以完成的;它必
须依靠精细的生活观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表现技巧这三者的
有机结合才能完满地构成这个诗意葱茏的艺术境界。
陈逸飞黄河颂(油画)142.2×295.3cm1972从《黄河颂》的
成就来看,我以为作者的生活观察并不完全依赖于短促的走马看花,
而十分重视长年累月的观察积累。
作者的艺术修养不只是十载寒窗读书万卷,而是具有对文学诗词
的特别爱好、养成形象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
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
我以为,世界上所谓的艺术天才,无非是生活观察、艺术修养和
表现技巧这三者共同协作的产物,同时,也是产生精品的不可缺一的
三种要素,《黄河颂》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真理。
我对画家陈逸飞的了解无多,只知道他旅居外国多年,现在回到
北京,把他过去多少年来的油画作品,举行一次回顾展。
这一深情的回顾,说明作者并没有轻率地和过去告别,没有和依
然眷恋的祖国告别,这也是值得大家赞赏的。
可惜的是我的感冒拖了一个多月还没有痊愈,不能到展览会去欣
赏他更多的作品,这是一件憾事,希望今后能够从看他的新作中得到
补偿。
我不知道陈逸飞先生今后的行踪,但是,我想给他提供一个创作
上可以流传千古的题材。
自从80年代开始,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进行了一个破天荒的伟大工
程,这就是在遍及全国的贫困山区中改变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
现状的脱贫致富工程。
这一工程必须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完成,现在已经在全国许多地区
取得了明显的变化;从荒山秃岭变成了丛林绿野,从鸡犬无声变成了
家畜成群,从破破烂烂的草棚茅舍变成了齐齐整整的楼房新屋,从长
年累月的苦熬苦干变成了自力更生的吐气扬眉……;这些变化都是可以
用视觉看到的,都是我们美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好题材,冰
雪千年今解冻,神州春色是除贫!我建议陈逸飞先生抽出时间到这些
已经脱贫或正在脱贫的地区去转一转,去看看我们神州大地上的无边
春色;以曾经创作过《黄河颂》的热烈胸怀,继续创作出《除贫颂》、
《脱贫颂》、《神州春色颂》之类的精品,给我们的除贫工程留下一个
可以流传千古的形象记录;这对陈先生自己来说,岂不是在回国作了
一次美好的作品回顾之后,又作了一次更加美好的创作前瞻吗!恕我
冒昧,这是我等待实现的梦想。
1997年2月1日病中《黄河颂》张亮《黄河颂》课题:《黄河颂》
时间:2005年3月15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班级:初一7班教师:张亮
教师:大家想一想,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哪里?学生:中国人讲
究道德,民族精神就包含在道德里面,比如受灾群众受到支援学生:
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学生:中华人民不可能屈服于别人的精神教师:
你想到哪些学生: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但是我们用大
刀把日本赶出中国教师:他的发言使我想起一首歌《大刀向鬼子们的
头上砍去》,这事东北抗联的歌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很多,比如
公交车上有人会为老年人准备椅子,还有残疾人,我没有想好教师:
所谓的民族精神有很多,今天只想讲一个,之前,有一件我记忆深刻
的事件。
将近2000年前,一位帝王,在位的46年众进行了46年的战争,
对手是匈奴。
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秦始皇的时候就骚扰中原,但是秦始皇只好
修筑长城。
在汉武帝之前的两位皇帝都受到匈奴的骚扰。
在战争中涌现出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使中原士兵扭转了对匈奴作
战的劣势。
在这位皇帝去世之后的23年,匈奴最后瓦解。
一部分迁入中原,一部分逃往欧洲。
我又想到:1998年的那场大水,刚才有同学说过了。
这看出了中华民族是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
那场大水淹没了中国广大地区。
但是无数官兵无数群众日以继夜地修筑大堤抵御洪水。
记忆最深地是一棵小树在洪水里摇摆,一个孩子在上面抓着,抓
了一天两夜。
国家领导人在洪水泛滥之际也来到了洪水泛滥之地,一位领导人
说:中华民族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
我也是这样看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河颂》,创作于1938年,37年,卢沟桥事
变,日本进行全面侵华,而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对外不抵抗,但是
人民却要抵抗,如东北抗联,如杨靖宇烈士,几天几夜不吃饭都要打
鬼子。
他牺牲之后,日本人解剖他,胃里有的只是棉絮!于是,中国全
面走上了抗战道路,如松沪会战等等。
国民党正规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就随着《黄河颂》,走进那段悲壮激烈的历史里面去。
我们先感受一下。
(教师播放VCD《黄河颂》)教师:听了这雄浑的男高音之后,大
家感受如何?不论在前线还是后方的中国人民,你认为听到这首战歌
的时候会感受到什么?学生:(无语)学生:感受到非常雄伟壮观老师:
其他同学有和她一样的吗?举手学生:我从歌词里面感受到雄伟壮观
教师:说说歌词?学生:惊涛拍岸„„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说明我们中国景色秀丽,很多英雄故事发生在黄河,体现民族精
神教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时候体现出民族精神没有?学生:没有教师:
他说景色秀丽,大家觉得对吗?学生:不是教师:还有其他同学再试
一下吗?同一个学生:有教师:好,再给你一个机会读出他的雄浑壮
阔学生再次朗读教师:他感受到了这种雄浑的气魄,中华民族生生不
息的民族精神,多少英雄都再黄河的怀抱中产生。
不过我对他的朗读还有一些建议:其实作品开始:我站在黄河之
巅,直到劈成两面,都是作者看到的黄河的景色。
不过刚才他朗读的时候语速太快,有些停顿没有体现。
现在我来给大家朗读一下,注意一些断句。
(教师朗读)教师:现在大家一起朗读(学生朗读)教师:大家
刚才朗读的可以说是诗歌的第一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作者的视角是有变化的。
大家看看,作者在这部分有哪些视角?有什么变化?大家看看,
惊涛拍案,是一个切面还是一个全景?(学生有争议—)教师:我觉
得还是一个切面,写出了黄河之水的汹涌壮丽,这是一个近景(板书)
之后作者写了„„学生:远景教师:对。
从昆仑山到黄海之边。
路上是九曲连环,有同学知道九曲连环的意思?学生理解困难教
师:黄河流经几个省?九个。
因此,称之为九曲连环。
近景写出了黄河的雄浑气魄。
但是既然是颂,就应该有歌颂,请大家朗读后面,看看有哪些歌
颂(学生朗读)教师:后面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三次学生:啊,黄河教
师:那么它是不是把后面分为三个部分呢?这三个部分从哪些方面赞
颂了黄河呢?重点从哪一方面?(学生讨论)教师:如果要概括部分
的话,是不是应该找每节重点词语?你们发现没有?学生:发现了,
呢认为这里哪个词是重点?学生:摇篮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黄
河哺育了中华民族教师:其他的同学呢?学生:(无语)教师:我觉得
刚才她的思考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从黄河的历史来谈黄河的作用的。
我们的文明是从黄河起源的,传统文化中,黄色就是一种比较高
贵的颜色。
不仅因为黄河的水是黄色的,还有黄色的土地,是中华民族文化
的起源。
教师:第二部分的关键词?学生:屏障教师:对,黄河是天险,
起了抵御敌人的作用。
比如刚才举到的汉代打匈奴的例子。
同样,日本侵略的时候,黄河也是天险,它保护了中华民族,第
三个部分?学生:滋长,榜样,哺育,精神学生:我觉得精神是关键
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哺育了中华儿女,使中华儿女有坚强
的毅力和精神教师:所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大家同意吗?学生:同意教师:所以第一部分是从历史上说,而
第二部分是从军事上的地位来看的,第三是从精神方面来说教师:对,
我们所说的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大家
和我一起再朗读一次所谓黄河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精神?学生:顽
强坚韧勇往直前板书:近景第一部分:望远景1,历史贡献第二部分:
颂2,军事地位3,滋长中华民族的精神第6课《黄河颂》《黄河颂》
教案光未然一、导入李白曾经在一首词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没错,黄河以其雄伟壮阔之姿一路奔腾,从遥远的古代奔向和平
的现代。
黄河这条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他已
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板书)二、听《黄河颂》同学们,接下来静静地听这一首歌曲,
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播放歌曲《黄河颂》)生答,预设如下:生1:听完这首歌曲我
感受到了黄河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的气势。
生2:我能感受到黄河在汹涌,在怒吼,在咆哮,在奔腾,我内心
的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生3:黄河作为古老的河流,奔流不息,我感到他的坚不可摧。
师:同学很想象力丰富,我也被黄河的气势所感染。
此时,我们能够感受作者在这一首歌词时的澎湃激情。
在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
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
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
日热情。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
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
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作者简介展示词曲作家的图片四、多元朗读朗读对一首诗
十分重要,大家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读诗要注意些什么吗?1、语
音气魄()哺育()山巅()澎
湃()....劈开()狂澜()屏
障()...2、注意感情、停顿、重点词语感情:深沉、
豪壮;停顿,节奏划分,如伟大/而又/坚强重点读:掀、奔、劈等看来
大家在朗读这一块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非常好,希望大家能继续发
扬。
朗读:听范读;学生配乐朗读;男女分组读。
五、问题探究1、全诗分为那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
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朗诵词和歌词。
内容:描绘了黄河的气势,写出黄河的伟大坚强。
作用:相当于序曲,挺纲挈领的概括出黄河的性形象,引出歌词
的内容。
2、歌词部分的写作手法的特点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把读者
当为朋友,直接说话,使得语言更加亲切自然,具有感染力,增加抒
情效果。
3、在赞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
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画出关键词)?《黄河颂》《黄河颂》导学
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学习目标:⒈理解生字词,能结合
语境理解词语。
⒉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知诗的内涵及诗歌的表现技巧。
⒊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学法指导:本文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首先它是一首诗,所以,同学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弄清朗读
节奏,通读全文;其次它是颂,是作者对黄河的赞颂,要用心精读课
文,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去赞颂黄河,运用哪些最能表达作者赞颂之
情的修辞手法;最后,深情朗读全诗,想一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联系创作背景思考:作者赞颂黄河的目的是什么?你就了解了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⒈走近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可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及有关《黄河颂》的创作背景,把
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知识点摘录下来)⒉利用手中的字典、
词典疏通下列有下划线的字注音澎湃()()一泻万丈()狂澜()哺
育()浊流()屏障()⒊请欣赏廖昌永为我们带来的歌曲:《黄河颂》,
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本诗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
⒋自主朗读诗歌,朗读节奏不明确的和朗读感情把握不准的用红
色笔做好标记。
⒌试着自己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二、学习·研讨⒈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
速和语调。
给诗歌中的其中一节划分朗读节奏,标示出句中的重读音,并在
相应的句子旁批注朗读的感情基调。
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每人只读一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谁最有感
染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5:1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