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4期
(总第135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4,2009
General No.135
西宁方言的“哈"、“俩"及其语序类型学特点
马梦玲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本文参照语序类型学的基本理论,从西宁方言的“哈”、“俩“人手,以Greenberg总结的45条人
类自然语言语序共性规律中与句法相关的共性规律为尺度,比较西宁方言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语序类型的异同,并得出结论:西宁方言是后置词语言特征明显的语言,与前置词语言特征明显的普通话
很有距离。该特征的形成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西宁方言;语序类型;类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9)o4—0119一o4
西宁方言中,有在句子中附加“哈”、“俩”等
词的用法,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并且为
西宁方言中基本SOV旬、SOV比较句、SOV双宾
句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词在句中出现
的位置、联系的成分各有特点,现分述之。
一
、主要将受事前置的“哈”
关于“哈”的来源,桥本万太郎认为与中古
的“行”有同源关系(1979)。都兴宙认为来自元
代汉语“行”。“行”的用法和来源余志鸿认为是
多功能的后置词(1992),是语言接触过程中的
“借用”现象,分别是对蒙古语宾格、与格、位格、
离格后置词的对译。江蓝生(2000)认为“行”有
两种用法,只有“N行+VP”中的“行”是语法标
记单位,该句式是元代汉语受蒙古语语序影响而
产生的新的句式。而“行”的读音是“上”的变读
音,当该字处于音节末尾时读轻声所致。西宁方
言中,“哈”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1.一般用在名词、代词之后,表示动作、行
为的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前,有以下几种情况:
A)“哈”仅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后置于提
前宾语之后,普通话无相应虚词对应。一种是在
普通的主谓句中,如:
1)他我哈打了。 (他打了我。)
2)你饭哈吃。 (你吃饭。)
另一种是出现在双宾语句中,将间接宾语提
前到动词前,位置在双宾语句的间接宾语后。
如:
3)他我哈给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
书。)
4)小王我哈教英语着。 (小王在教我英
语。)
B)使动词支配的对象前置于动词之前,相
当于普通话中前置介词“把”,置于名词之后。
如:
5)你我的书哈拿来。 (你把我的书拿
来。)
6)你书包哈背上。 (你把书包背上。)
C)使动词支配的对象前置于动词之前,相
当于普通话中前置介词“对”,置于代词之后。
如:
7)你谁哈有意见?/你谁哈意见有俩?
(你对谁有意见?)
8)有啥事你我哈说。 (有什么事对我
说。)
[收稿日期]2009—05—19
[作者简介]马梦玲(1971一),女,汉族,青海乐都人,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一1l9一
2.与“给”共同构成“哈……给”的组合式,
附置词形式表示动作的受事前置,有使动意义,
置于代词、名词、“的”字短语之后。如:
9)他哈去给吗? (让他去吗?)
10)小王哈走给。 (让小王走。)
11)愿意走的哈走给,不愿意走的哈留下。
(让愿意走的走,不愿意走的留下。)
3.将作为动作、行为支配对象的“的”字短
语提前到相关的动词之前,出现在“的”字短语
之后。如:
l2)好的哈拿来,坏的哈撂掉。
(拿来好的,扔掉坏的。或,把好的拿来,把
坏的扔掉。)
13)没写过的哈写。 (写没有写过的。)
4.将受事提前,后置于“的”字短语之后,或
后置于动词、动态助词“了”、表动作行为发生的
时间、条件。有“如果”、“要是”、“……的时
候”、“……以后”的意思。如:
14)你喜欢大的了大的哈拿上。 (如果你
喜欢大的,就把大的拿上。)
15)我去哈他看书着。 (我去的时候他正
在看书。)
l6)作业写完了哈再出去耍去。(写完作业
以后再出去玩耍。)
综观“哈”的这几种用法,1.2.3究其实质,
都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论是与名词,还是动
词,或者与有关短语组合,“哈”都作为后置词出
现在句子中。如1中A)的四个例子,用普通话
表述是“他打了我”、“你给我”、“他给了我一本
书”、“小王在给我教英语”。正是“哈”的出现,
句子的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构成SOV句式。13)、
C)中的“哈”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前置介词
“把”和“对”,但我们看到,除2中的“哈”不是单
独出现,而是与“给”构成组合形式,附置于代词
或名词以及动词之后外,其他的“哈”都是单独
后置于宾语前,而不像普通话中的“把”和“对”
前置于宾语前,比较如下:
西宁方言
你我的书哈拿来。
你书包哈背上。
你谁哈有意见?
(/你谁哈意见有俩?)
有啥事你我哈说。
一120一
普通话
你把我的书拿来。
你把书包背上。
你对谁有意见?
有什么事你对我说。
二、后置于动词或句末表工具、材料、对象和
语气的附置词“俩”
该词有两种用法:一种将受事提前,一般表
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材料、比较对象、动作的协同
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前置介词“用”、“以”、
“拿”、“和”、“与”、“跟”等;另一种用法位于句
末,表示一种语气。本文关注的是第一种用法。
西宁方言中的“俩”,绝非汉语普通话中的数词
“俩”。在西宁方言中,该词一般读作“lia”或
“la”,轻声,“俩”是用来记录这一语音的书写形
式,与普通话中的数词“俩”无语义、语音上的联
系。如
17)作业铅笔俩写! (用铅笔写作业!)
l8)木头俩做板凳。 (用木头做凳子。)
l9)他长得他兄弟俩活皮皮儿包给! (他
和他弟弟长得一模一样!)
20)小王我俩一搭北京去了。 (小王和我
一起去了北京。)
21)他我俩说不到一搭儿。/他逮我俩说不
到一搭儿。
(他和我没有共同语言。)
22)个子大的个子小的俩一搭别站! (个
子高的不要和个子矮的站在一起!)
23)尕花俩一搭走的是她的姐姐。 (与尕
花一起走的是她的姐姐。)
24)你再不写哈我打俩! (你要是还不写,
我就要打你!)
25)我就写俩。 (我马上就写。)
26)这个娃娃动不动就哭俩。 (这个小孩
儿动不动就哭。)
27)你作业写俩? (你写不写作业?)
28)你电视看俩? (你看不看电视?)
29)你家里去俩? (你回不回家?)
西宁方言中作用与普通话表工具、方式、对
象的介词用途相同的“俩”,其位置后置于工具、
方式、对象之后。其中19)、21)中的“俩”固定
所附置的成分,以便与前面成分表示的动作、行
为、状态之间形成比较:“他兄弟”和“他”之间长
相的比较;“他”和“我”之间有无共同语言进行
比较。20)、22)中的“俩”固定所附置成分,以便
表示与前面成分共同进行的动作的状态:“我”
和“小王”进行了“去北京”的行为;“个子矮的”
不和“个子高的”站在一起。这四个句子在表达
中,整个句子表述的是句首成分的状态,而“俩”
所固定的成分只是帮助描述其状态,说明19)
“他”的长相,说明21)“他”的志趣,说明20)“小
王”去北京的情形,说明22)“个子高的”不应该
和谁站一起,并不与句首成分具有语法上的并列
地位。如果进行移位处理,这四个句子句意上有
明显的变化:
他长得他兄弟俩活皮皮儿包给!他兄弟长
得他俩活皮皮儿包给!
他我俩说不到一搭儿。 我他俩说不到一
搭儿。
小王我俩一搭北京去了。 我小王俩一搭
北京去了。
个子大的个子小的俩一搭别站! 个子小
的个子大的俩一搭别站!
前面的句子分别强调的是“他”、“小王”和
“个子大的”,后面的句子强调的是“他兄弟”、
“我”和“个子小的”。这种语意上的区别说明
“俩”所固定的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修饰关系。
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了”、“着”、“过”分
别表达过去时、现在时进行态/持续态、过去时完
成态。西宁方言中24)、25)、26)中的“俩”位于
句末,在一般陈述句中可以表达出时、态这两组
语法范畴。24)、25)表现出将来时未然态,26)
表现出现在时持续态。普通话中没有动态助词
可表示出将来时未然态,可以用副词表示出相当
于将来时未然态的语法意义。我们可以从例句
24)、25)西宁方言和普通话的表述中看到,没有
对应的虚词和“俩”对译。而26)中的现在时持
续态也不同于普通话“着”所表达的语法意义。
26)中的现在时持续态表示反复发生的动作或
出现的状态,而普通话“着”所表现的现在时持
续态无反复发生的意义,只表示单位时间内动作
或状态的持续,如:门开着。表述门从打开到说
话时的状态没有发生变化。27)、28)、29)中的
“俩”用在反复问句中,表将来时未然态。这处
于句末的“俩”并不用借助任何虚词就可以表达
时和态的语法范畴,且界限分明,不会引起歧义。
比如28),表示对即将发生动作的可能性的询
问,而在普通话中这句可以有两种理解:你想不
想看电视?/你平时(以前)喜欢不喜欢看电视?
并且普通话反复问句不一定仅表示即将发生的
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惯常的或者过去的动作行
为。而西宁方言中的“俩”在反复问句中仅表示
将来时未然态。这种通过简单的一一对应的语
法标志表示语法范畴的形式,在普通话中是很少
见的。本文主要论述“俩”的第一种用法与西宁
方言语序的关系。
三、西宁方言“哈”、“俩”的语序类型学特点
根据Greenberg对语言语序共性的描述和对
汉语普通话(以下简称作汉语)语法特征的通行
看法之间的比对,可以看出,汉语优势语序为
SVO,属于前置词语言,但和SVO语序相关的其
他参项进行比对时,汉语表现出复杂的与SVO
语序不和谐的现象。比如,Greenberg的第9条
共性原则“当疑问句助词或词缀相对于整个句
子有专用的位置时,以远超出偶然的频率显示,
位于句首时,该语言是前置词语言,位于句末时,
该语言是后置词语言。”汉语的疑问助词如“吗”
位于句末,这是后置词语言的句法特征,而汉语
的语序表明属于前置词语言;再如共性原则2
“使用前置词的语言中,领属语几乎总是后置于
中心名词,而使用后置词的语言,领属语几乎总
是前置于中心名词”,汉语使用前置词,但领属
语总是前置于中心名词,如“我的书”,但语序属
于前置词语言;再如根据差比句的类型,共性原
则22表示“当差比句的唯一语序或语序之一是
‘基准一比较标记一形容词’时,该语言为后置
词语言;如果唯一语序是‘形容词一比较标记一
基准’时,大于偶然性的绝对优势可能是该语言
为前置词语言”,汉语的差比句语序比较标记在
形容词前,是“比较标记一基准一形容词”,如
“比他好”,有后置词语言的特征。汉语的复杂
语序特点可以作为我们探讨西宁方言语序特点
的比对对象,成为西宁方言语序特点的“幕布”
和“背景”,并非西宁方言语序特点总结的来源。
对西宁方言语序的认识完全按照类型学的主要
参项进行。在汉语的背景下,西宁方言有些特点
是与汉语相同的,有些是完全不同的。不论是吻
合的还是凸显的都有助于了解西宁方言语法方
面的特质。
西宁方言的“哈”、“俩”全都后置于名词、代
词、动词之后,起着相当于形态标记的作用。刘
丹青在(2003)中介绍了Dik语序类型学中的联
系项理论与介词的语序,该理论将连词、附置词、
从属小句的引导词、格标记、修饰语标记等都看
一121—
作联系项,在句中将“两个有并列或从属关系的
成分连结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并且标明两个成分
之间的关系”。联系项的位置一般处于两个被
联系的成分之问,并且在某种与被联系项有关的
特定片段中,处于被联系项的边缘。在前置词语
言中,联系项位于动词短语之后,名词短语之前,
形成“动词短语+联系项(前置词)+名词短语”
的形式;在后置词语言中,形成“名词短语+联
系项(后置词)+动词短语”的形式。西宁方言
中的“哈”、“俩”在句中处于两个被联系成分之
间,如1)“他我哈打了”的“哈”,18)“木头俩做
板凳”的“俩”都表现出与后置词语言和谐的语
序。在这样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后置词的
使用也是符合Greenberg共性7中的SOV语序
特征,状语前置于动词,而前置的状语是由一后
置词形式的短语构成的,与后置词语言语序特征
形成和谐关系,并且也符合联系项理论的联系词
位于两个被联系项之间的要求,也具有和谐关
系。
通过对西宁方言后置词的描述和类型学分
析,我们认为,与普通话相比,西宁方言是后置词
语言特征明显的语言。这一结论与通常认为汉
语是前置词语言的结论有偏差。这说明,汉语普
通话和其方言在语序类型上不一致。需要进一
步研究的是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与汉语的本
质有何关系。
【参考文献]
[1]都兴宙.论西宁话里的虚词“lia”[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1):56—61.
[2]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J].民族语文,2002,(5).
[4]刘丹青.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J].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2).
[5]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李克郁.青海汉语中的某些阿尔泰语言成分[J].民族语文,1987,(3):27—31.
[7]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余志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J].方言,1979,(3):196—200.
[9]余志鸿.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J].民族语文,1992,(3):1—10.
[10]余志鸿.元代汉语假设句的后置标记[J].语文研究,1999,(1):38—42.
[11]J.H.Greenberg.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陆丙甫,陆致极译.国外语言学,1984,(2).
Xining Dialect’S“Ha”\‘‘Lia”Associated with the Order and
its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 Meng—ling
(Department ofChinese Language arrd Literature,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s on the prime theory of Typology and discusses Xining dialect’S“ha’’“lia”
Through comparition of Xining dialect’S sentence with Chinese;selecting Greenberg’S typology theory to be
the rule ofresearch;the pap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 and oneness between Xining dialect and Chinese.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Xining dialect’S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s postposition language and is differ-
ent from Chinese;However,this thesis is a simple work.The institute continued must be concen ̄ated on
the reason of such order type.
Key words:Xining dialect’S;order type;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22—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4:5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