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以人为本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9 14:40:32 阅读: 评论:0

广西区考行测题型-首先其次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母情结)

厦门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吕丹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徐梦秋

2008050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古往今来,“人’’总是世界人民和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人类童年时期,

虽然人类一直处于神学和宗教的蒙昧之中,人是神的奴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

还是可以不断地看到关于“人"的闪光点,如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戈拉就提

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

度’’的哲学主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渐渐摆脱

了神的统治,确定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逐渐

加强了对社会生活的控制,甚至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人类再次迷

失了自我。许多哲学家都看到了这一人类受到的压迫和奴役,其中尤以马克思、

恩格斯为典型代表。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主张“人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最终找到了其现实的基础。一方面,它不再抽

象地谈论人的价值、尊严和个性,而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来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以外,它

也主张必须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而

单单强调以人为本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以人为本思想实现了价值

原则和实践原则的统一,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此外,“人"是关系范畴,因此本文也从入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来更好地理解“人"这一概念。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个人的价值、

个人能力、个人需要、个人价值和个性意识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是人们的温饱

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阶段。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诸关系方面

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与时共进,提出

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作为我国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

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TheConnotationandPracticalSignificanceof“Human-Oriented”Ideology

ABSTRACT

In

the

history,Humanbeing

concept

is

always

thefocusofthe

people

andscholars

worldwide.Inthechildhood

period

ofhuman

being,although

manhasbeenina

theological

and

religious

ignorance,wearestillabletofindthe

glitteryviewpoint

about

“Human

Being'’,suchasProtagorasatAncientGreek

Period,who

hasaWell—known

Saying“Humanbeing

isthecriterionofthe

world,which

isthescaleofexistence

and

alsothescale

ofinexistence'’.Along

withthe

developmentofproductive

forcesandthe

improvement

ofcognitiveability,humanbeing

gradually

has

beinggotten

ridofthe

ruleof

god,also

has

being

foundandsettheirown

positiontogether

withvalue.But

in

the

capitalist

modeof

production,thepower

of

capital

has

strengthened

thecontrolof

sociallifeandevenhaspenetratedinto

every

cornel"ofhuman

life,humanbeing

lost

themselves

again.A

lotof

philosophers

havediscoveredthisandhastakengreat

effort

tocriticize

this,especially

MaxandEnglewhohavemade

great

achievementonthis.

Their

philosophy

basedthetheoryonthe“realistic

human

being'’,which

recallshuman

being

isthesumofallsocialrelations;finally‘"human-oriented’’ideologywasbasedon

the

reality.On

theonehand,MarxistPhilosophy

doesnotdiscusshuman

being

abstractlyany

more;it

claimsthatsocialrevolutionandsocial

practice

werethemeans

andthe

only

meansoftheall—roundandfree

development

ofhuman

beings,more

than

emphasizingthecorevalueand

principle

ofhuman-oriented

ideology,italsoadheresto

following

theruleandlawofdevelopment.Therefore,human-orientedide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hasreflectedtheunificationofvalu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principle

andtheunificationof

purposiveness

and

law・eonformability.

Inaddition,"humanbeing竹conceptisoneaboutrelations.Inorderto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betterand

deeper,it’S

criticaltostudyontherelationsbetweenhuman

being

andnature,human

being

and

societytogether

withindividual

relationships,

whichis

part

ofthis

paper.Toreallyrealize‘'human-oriented'’ideology,itisnecessary

to

achievetheharmonious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natureand

society;alsoit’S

necessary

torespectpersonalvalues,personalabilities,personalneedfl,andpersonality,

whichwill

helpachieving

all—roundandflee

development

ofeachindividual.

Withthereformand

openingup

ofChina,remarkabledevelopmenthasbeen

II

….丝兰!坠竖一一————_-—●_—--_-_-____--__—-__l_-___-_---__—●—-___----——————_————————————————一

achieved.Butmeanwhile,a

lotof

problems

andconflicts

betweenhuman

being

and

natureand

societytogether

withtheindividual

relationshavebeen

generated.Witll

me

knowledge

oftheseconflicts,our

government

headed

by

PresidentHuhas

put

forward

the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which

means“humanorientedandadhereto

comprehensive,harmonious

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thathasimportant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oursociety

and

people.

Keyword:humanbeing;human-orientedideol093r,scientificdevelopment

Vic、Ⅳ

II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善竹≥

沙‘,多年二月/o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影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侈舟之日期:2矿昭年多月/oEt

导师签名:矛孑节帚L日期:喈年∥月,。日

前言

-让!皇

刖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是人们的温饱

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阶段。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等诸关系方面

付出了不少的代价,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人性本

身的失落,无不时时刻刻地促使人们对发展和其代价进行理性的追问以及对新世

纪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与时共进,提出了“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在这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

的本质和核心。随后,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贯彻

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认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此后,“以人为本"的研究在国内兴起了热潮。

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到了教育、经济、环保、社会、

哲学等各个领域,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频频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无疑,目

前“以人为本”是人们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里,笔者就一些重要论述

加以简单介绍和说明。署名为李龙等发表在广州大学学报上的文章《“以人为本"

的追问》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以人为本的含义,并且力图在澄清概念的基础上,阐

发其人本主张。他们在文中指出:“人只能是个人,而非某种抽象的整体。对个人

的关注和尊重的核心,是对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关注和尊重。人的自由通过将义务

加诸己身而实现。一∞严格地说,这篇文章是从个体角度,围绕伦理学的维度展开

的,有着现实的关怀。他们说:“尽管自由不能不加说明地使用,这也并不意味着

遏制个人以保全社会就具有正当性。对自由的拒绝并不能使我们安然无恙,却可

能使我们错失完善自己的机会。一④可见,认为社会是实现人自身的条件便是这一

文章的主张之一。也有很多国内知名的学者,譬如黄楠森,则批评离开生产力标

①李龙:王源渊:‘“以人为本”的追闯',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②李龙:王源渊:‘“以人为本”的追问>,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准抽象地讨论以人为本,认为这背离了马克思本人的人学思想。但是胡义成认为:

“黄先生至今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怀疑陷于过时模式,而薛德震先生对他的批

评是有道理的。”①显然,在胡义成看来,黄楠森的观点过时了,特别是在社会发

展凸显GDP增长指数的今天,过于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对人本身的忽视。虽

然生产力是人类解放的重要条件,但是生产力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譬如在汲

汲追求经济指标的情况下,人的生存条件恶化了,人之物化的枷锁也沉重了。还

有些文章则旨在辩明人本和民本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具有思想谱系梳理的

意义。譬如李存山辨析了人、人本以及民本等概念,他认为:“‘人’相对于神

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

‘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应该说在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学术界,

澄清概念的意义,表明在什么意义上使用人、人本、民、民本等概念的意义是重

大的。杨华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文章则主张从三个维度来研究以人为本的问

题:第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关系。古代无论是

管仲的“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还是孟子的“民为贵,君

为轻,社稷次之”,以及其他古代儒家强调的民本思想,实际上都是君为本,民

只是工具意义上的民,而不是目的本身,只是巩固君的政权和实现君的欲望的客

体和手段。第二,科学发展观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关系。李华分析了西方

人本思想的四个层面,基本上是对西方人本思想的准确描述。第三,以人为本的

哲学底蕴。对于这一点,李华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首先讨论以何样的“人"

为本,是具体的人,生物学上的人,还是社会的入……;最广大人们群众是什么

意思?什么可以作为人民群众的外延?再者,讨论以何为“本”的问题。应该说,

李华的分析还是深入细致的。还有很多文章则分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变迁,认为

神本一物本一人本的发展是人类精神现象发展的三个层次。如席云舒的文章就大

胆地认为人类精神现象历经了神本、物本以及人本三个环节,并且初步描述了物

本的定义,判定中国神本的特色就是在专制王权下人生活的实质,认为人本就是

人为人本身,不是为别的,做自主、自足、自由的人。美中不足的是,这篇文章

想象多于论证,其中对物本主义的阐述也是不够彻底、详尽。

以上,笔者主要从最近几年国内发表在主要期刊上的文章来综述。其实,对

①胡义成:‘以人为本:国内外有关学术争鸣述评>.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0l期.

前言

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文献和观点也不计其数。但是这

些研究还是没有翔实而全面地研究了“人"的含义的沿革,都是粗线条的:或侧

重于实现人的条件;或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批判研究;有的甚至就是对科学

发展观的解读和注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人本主义的逻辑和历史发展的角

度加以澄清和阐述“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本质,尤其是“人"这一概念的界定,

更是“以人为本”这一概念演绎的基础和根本,而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此外,在当前的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符号社会,物本主义或者神本主义的发展

出现了新的形态,特别是媒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人的物化也

产生了变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其动物性。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全面地阐

述“以人为本”的概念和本质,发掘人、解放人,让人占有自己的全部社会历史

条件,是笔者的初衷和本文的意义之处。在文中,笔者也针对现实问题,特别是

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所谓符号消费、拟像世界以及景观社会的实质进行披露,还有

就生态环境和社会转型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想和建议。

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很多

资料来不及查看,一些资料也没有完全消化。也由于古文功力不逮,对中国哲学

里的民本思想把握不全面,没有在中外的思想坐标上梳理好两者之问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就“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的联系和区别,国内学者也

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可以完全等同于“人本主义”,

有些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在他们看来“人

本主义”特指近现代西方盛行的关于“人”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黑格尔、

尼采等。笔者不主张把“以人为本”局限于西方现代的“人”学思潮,也不主张

“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是完全等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这种差

异并不是本文研究和讨论的重点。本文姑且把“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同样

待之,在文中可以互相替换和使用,对“以神为本”和“神本主义’’以及“以物

为本”和“物本主义”的差别也作同样的处理。

第一节神本主义的内涵及其演变

无论是神本主义,还是物本主义,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形态。神本主义又名

神道主义,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第一形态。在神本主义盛行时代,人和人所拥有的

一切都是神的附属物。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把神及宗教神学推崇为主宰一切的权

威,宣扬原罪和救赎,宣扬蔑视人、压抑人的禁欲主义,并任意剥夺人的正常的

情欲,否定人的尊严、自由、价值和意义。在这个长达千年之久的时代里,人类

将本属于自己本质力量象征的理性抽象化、绝对化并送入云霄,设定为远离尘世、

高于并支配人类生活世界的人格神~上帝,人类成为上帝的工具、奴隶,人类的

日常生活世界成为低俗的象征,人类的非理性欲求被视为“原罪"而遭到无情的

贬斥。在这里,我们发现人类被自身的理性力量异化了。

那么,人类的精神生活为什么必须经历这样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很明显,神

本的出现和盛行决不是人类认识的理性形式,而是人类的幻想。为什么中外文化

都有这样一个阶段,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就说:“人类社会曾经没有科学、艺

术和哲学。但是决不会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没有宗教……人类是唯一拥有理性的生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物,然而,也是唯一把它的生存维系于非理性东西的生物。"∞以神话和宗教的形

式把握世界是人类唯一能渴望不朽的手段,其实质上,正如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

那样,是生产力的不发达导致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认识死亡和自然界的奇特现

象,所以人就假设了神灵。从此,人进入了一个虚拟的神话世界,甚至走向了宗

教的蒙昧之中。当代美国实用主义者罗蒂认为神话的形式是人的第一个词汇体

系,人们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世界,从而也得到自己对世界解读的安慰。同样,

马克思也认为人类童年时代的基本状况就是神话。

任何思想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神本主义思想也不例外。在人类生活

的早期阶段,因为人的生活具有很多方面,所以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希腊,神

都是多样的。原始的生活形式,限于生活的区域不同,他们的神也就大相径庭。

希腊人根据自己的形象造出自己的神谱,其他种族的人则按照他们的形象塑造他

们的神的样子。应该说,此时的神是直观上的多神论,众多的神灵共同掌控着人

的命运。多神的存在,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低下和人对生活本身的无法控制,

因为个体生命有死,所以他们假定了冥神;因为人们渴望稳定的食品供应,所以

他们假设有丰收之神;如此以来,恒在、正义、丰收、美等诸神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柏拉图以前,严格地说,在色诺芬尼那里开始了对自然神和宗教多神的批

判。色诺芬尼说以理性的精神认为,全知全能的神如果是多样的,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人根据自己的形状造出自己相信的神灵,那么就会出现诸神吵架的局面。埃

塞俄比亚人根据他们的样子造出的神是黑色的,而希腊人造出的是白色鼻子的,

那么这是荒谬的。他认为:神不仅没有人的形体,也没有任何其它形体,神的力

量是他的思想,因此神是全知全闻全视的;而且神是不动的、是唯一的、不变的。

色诺芬尼是理性一神论的先驱,后来的巴门尼德学派以逻辑方式论证了不动的唯

一的自足的处在中心的“存在”,这成了理性神发展的第二形态。柏拉图的理念

说进一步发挥了巴门尼德的思想。他有一个著名的隐喻,即日喻。这个隐喻说,

太阳之光把眼睛和事物连接起来,人才能看到对象,太阳不仅是视觉的原因,也

是视觉对象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的原因。太阳是善在可见世界的儿子,最像善;

善是理念世界中的太阳,只有善照耀的时候,人灵魂中的理性能力才能认知理念

的真理、真实的存在,才能获得知识,当灵魂转而去看黯淡的生灭世界时,只能

①[]¥glgSOtl-"Thetwo文m嬲ofmoralityand

religion,NewYork,Henry

HoltandCompany,1995,P92.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看见“意义"了;善是最高的理念,不仅使灵魂获得认知能力,而且也使知识对

象即理念得到可知性。所以善的地位和能力不一般,是统治可知世界的“王",

是构成整个理念世界的内在动因和全部理念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整个宇宙的

内在动力和终极目的。因此,柏拉图将这个善——最抽象的哲学范畴对象化为或

异化为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就是一种非人格的理性“神”,这为中世纪早期教

会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凯尔德认为:“柏拉图是思辩神学的创始人”。亚里

士多德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不足,提出了四因说,并且主张其中形式因是最重

要的。四因说解释了万物的形式、运动和生成变化,其目的论的思想比较突出,

最终目的就是“不动的动者",这“不动的动者"后来就成为了第一推动者。由

此可见,从色诺芬尼经过巴门尼德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的神一步步走向

了理性一神。所以希腊的理性精神一开始就培育着他们的神本思想,一开始就蕴

涵着后来彰显出来的矛盾,就是理性和信仰的矛盾、人本和神本的矛盾。

公元前338年,随着亚历山大的远征,希腊以及许多文明国家都臣服于马其

顿军队的铁蹄之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因此无论是现实,还是理念科学、理性文化,以神为本的思维方式

都遭遇了极大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更加成熟的宗教形式出现了,超越

了原始的宗教,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基督教那里,信仰高于理性,把柏拉图

思想中最高的善直接等同于上帝,人格化的上帝。因此,基督教认为人首先是信

仰的动物,因为信仰人才能得救,上帝不是依靠理性形式能把握的,只有通过信

仰才能把握。柏拉图思想中个别和一般的矛盾,转化为人世与天国的对立;柏拉

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分离,到基督教那里变成了尘世之城和上帝之城的对

立。在基督教那里,理性成了论证的手段和工具,并且理性必须以信仰为前提,

不然不会向外追求,而会被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所迷惑,从而认识不到世界的和

谐和大全,只是抓住了现象和稍瞬即逝的幻影,对此,贝克尔就曾明确指出:“他

们的信仰是可以合理地加以证明的……十三世纪仅用理性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删

不管是以爱和信仰来强调神的存在和地位,还是以理性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

存在,实质上都是贬低人的,尽管这是人自愿构想出来的图景。人,还是没有找

到自己的根据,没有占有自己的本质。

①贝克尔:118世纪思想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页.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人们一般都批判中世纪是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中世纪教会在思想上把哲学降

为神学的婢女,残酷地排斥、镇压、铲除异端思想;在政治上,把教权凌驾于王

权之上,导致连绵不断的战争;在经济上,占有大片的土地,雇佣农奴耕种,剥

削苦难的农民。其实,基督教也有自己的人道主义,或者说基督教的人道主义。

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爱为中心,以信仰为形式,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戒

律表达了最早的人类平等主义思想。显然教会遭到反对,并不是由于其人道主义

思想,而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基督教人道主义内在的矛盾抽空了人的感

性现实的形式,使人仇恨自己,谴责自己,构成了罪感的文化。这也就是尼采猛

烈批判基督教伦理的原因。其二,基督教教会自身的腐败导致人们怀疑宗教本身

的神圣和纯洁,渎罪符、教职的商品化……极大地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由此宗

教改革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文艺复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节物本主义的含义分析及其历史演变

笔者认为,物本主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加以界定,一方面,从进化论的角度。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的躯体是从类人猿演化而来的。所以人在躯体上存在着

与动物一样的连续性,人与动物一样享有基本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需求,严格地说

就是种的延续上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是必须予以肯定和承认的。但是,人的需

求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需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处在社

会关系之中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因此,人和动物种的保存活动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产生分野的始基。另一方面,就是物化,在对物的依

赖上,人产生严重的背离自身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很多词来表达,譬如物化、货

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等等。物本主义就是以存在于人之外的东西为本,把本来

是人的手段的东西当成了目的,如物质享受的资料以及幻想形式,具体有商品、

货币、金钱、符号、虚拟景观等等。本质上说,就是人把对物的占有变成人本身

的目的,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外物控制了人本身,其显著特征是人的价值淹没在

对象中,人丧失了自我实现的尊严。其实,这两个方面也不是毫无联系的,相反,

由于人的生存性需求本身蕴涵着不断向外物扩展的一面,又由于随着人类理性的

发展,人的能力被极度地放大了,无限的欲求也代替了正常的需求,正如马克思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所说的那样:“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及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

有的车轮。”①而这也是本文批判的重点。下面主要从物化的不同层次来说明物本

主义的具体形态。

从人本身的角度来看,姑且先说内向度的。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

物化,这是人实现种族的繁衍,享受基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前提。在自然经

济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简单的分工和生产工具基本上可以完成必要的生

活资料的生产,但是匮乏是这个时候的基本状况,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

极其有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更加发达,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有了

初步的发展,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

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

而在人类的早期社会中,人类就极其依赖于大自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简单的

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取所需要的一切,这一阶段,人被动地适应自然,并且时时

需要警惕大自然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毫无疑问,在那一阶段,人当然是

很不自由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生命都时时依赖于天赐。

奠定在近代工业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为瓦解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创造了基

本的条件,也为超越自然经济提供了物质技术,可以说现代性的起点就在于工具

理性的确立,然而现代性内在的紧张关系也来源于工具理性,所以一开始现代性

就蕴涵着埋葬自己的力量。工具理性压倒理性其他方面,导致物化的大踏步前进。

而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技术为完成物化增添了助推力,在技术推动下,整个

社会进入追逐效率的狂欢之中,因此也陷于消费主义的洪流之中。在这一阶段,

物本主义主要体现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

笔者认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本质上是一致的。而商品拜物教正是物

本主义的第一个表现形态。在拜物教的推动之下,欲望机制被外在于人之外的商

品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人们热衷于商品的交换价值,作为事物形态的商品也变成

了人生的目的,人们的活动集中指向代表着财产和富裕的货币。此时,生产效率

成为资本家的追求的首选,福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应运而生,异化也成了这

一阶段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典型特征。电影《摩登时代》便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这

一特征。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人作为流水线上的一部分卷入了生产,劳动者与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比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40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2页.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自己的劳动产品分离,劳动者在劳动中没有喜悦感,完全被驱赶着从事永无休止

的劳动。此时生产的过剩与人们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

的人的异化贬低了人,践踏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对此,笔者拟于下一节详细阐述

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特别是马克思资本主义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表现是技术乐观主义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源自

启蒙思想的技术理性认为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包括生产的不足、贫富的分

化、疾病的克服,以及在此基础上可以完善社会关系的结构,摆脱奴役、不平等、

独裁,构建自由、民主、博爱的政治社会制度。不可否认,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

大的福祉,但是对其盲目崇拜的后果是资本加紧了对社会生活的控制,甚至渗透

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包括意识形态。哈贝马斯对此曾深有感触地说:

“科学技术也可以成为一种渗入非政治化的人民大众的意识之中的隐蔽的意识

形态,正是在这一天地里,它担负了促使合法化的力量源泉。∞马尔库塞对此也

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他看来,这样的社会是“单面人的单面社会”,他也对这

一社会状况的描述表达了他的忧心:“在采用半自动化机器不久,研究表明:女

技工在劳动时禁不住陷入有关性生活的梦境。她回忆起卧室、床第、黑夜以及有

关跟她独处的那个人的一切。但是,她梦中拥抱的却是她手中的机器……”②。

这些论述都形象地说明了技术理性一统天下的社会里,人并没有摆脱奴隶的地

位,人仍然是沦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仍然被降格了、被贬值了。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物本主义的另一

个表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和消费是合一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巨大

甚至是过剩发展,在现社会中,生产和消费不知不觉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说,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的基本决定性力量是生产,那么消费社会的决定性力量

。就是消费。以前是我生产什么,你消费什么;现在则是,我要消费什么,你生产

什么。因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

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

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一@。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刺激

人的消费来刺激生产也就屡见不鲜了。的确,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看到

①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评述>.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②(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第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9页.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了消费社会消费者地位的提高,也看到了产业竞争的个性化导致了人的地位的提

升。

从逻辑上说,消费并不必然导致物本主义,但是,潜藏着这种趋势。关键是

在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霸权性的扩张,文化在技术霸权的推动下,借助

现代科技导致了以符号消费为中心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也引发了新一轮的物本主

义的扩张。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里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我消费,所以我存在!"有人这样声称。消费确定身份,消费什么决

定着你在社会中的地位。人的主体性在消费中得以确立,以此来摆脱自己被贬斥

的地位,摆脱自己被放逐的命运。因此,景观社会随着消费主义的扩张而变换。

人的主体性不再是笛卡儿意义上的沉思,不再是理性的高贵,而是消费对象决定

了人的高贵,决定了人的主体性。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的界定,同时也在社会里

确立了身份认同。只有消费才能让我与别人区分开来。我能消费豪华游艇,我能

消费哈根达斯,我能消费造价千万的别墅,我能消费超豪华的婚礼仪式……这些

消费都划分了社会的阶层,人们的协同性在消费中或者得以建立,或者得以瓦解,

而社会关系在消费中变得冷漠化和陌生化。

第二,符号消费主导消费潮流。市场的逻辑就是生产导向利润,扩大产品的

占有份额就是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如何让消费者在众多的产品中掏腰

包购买你的产品绝对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应该说现代的信息传播媒介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诱使消费者为某种产品掏腰包,关键是他认同这一产品,更

为重要的是这种产品带来的意义。成功、性、权力、帅、速度、精湛、永恒、年

轻、魅力、欢乐、吉祥、温馨、关爱、坚韧……这些具体的符号呈现在消费者的

头脑中,消费者自身的欲求也必然以消费的形式得以实现。因此,广告成为促进

这种消费的无形之手,其代言人也应这一特征和需要而聘请各行各业的成功者,

他们是活动的符号,是成功的符号,是美的符号,是性吸引力的符号。这些符号

无形中填充了人们内心的渴求,人们去购买耐克鞋,人们去购买法国香水,意大

利时装……但是他们消费的就不再是商品,而是商品代表的被传播媒介装扮起来

的意义,即乔丹式的万众瞩目,克劳馥式的高贵,田亮式的阳光……这些符号具

有丰富的多义性,就是说其能指可以无限地开放。符号消费的显著特征就是人在

商品中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想象的价值。使用价值是虚假的,人们

10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也不再关心它们的使用价值,人们只是通过这种消费品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和能

力,从而区别他人,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资本和技术的合谋造就了符号爆炸

的社会,导致坚固的东西逐渐趋向瓦解,中心的东西逐渐走向边缘。因此在符号

社会里,人并没有被解放出来,反而沉溺在虚假的幻想的世界中,丧失了基本的

自由选择的能力,表面上似乎自由增加了,实际上人们却是在各种各样的操纵下

完成了各种选择。这些符号消费的幻象反过来使人丧失了主人的感觉,欲望不是

被填满了,反而是被不断地激起,人们总是认为自己非常匮乏,对生活的意义完

全寄托在对象之上,而对象总是无法抓住,彷佛自己被驱赶着生活,完完全全地

沉浮于海洋般的符号世界中。

第三,造就了被符号和景观俘虏的人。物本主义的高级形态总是隐形的杀手!

景观布满了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人的栖息之地也都充斥了各种符号,这些

符号不断搅扰着欲望,刺激新一轮的消费。因此,不是消费了豪宅,我就宁静了

——房对面有挖土机在昼夜施工,建构更豪华的别墅;不是我坐上了跑车,我就

潇洒了——前面还有一辆更加高级的劳斯莱斯……人们走进纽约的交易所,盯着

电子屏幕,看着变化的数字,股票大盘的涨跌,知道自己今天银行账号上的数字

的增减,但是却不能避免地把自己赶往电脑旁边,紧张地劳动,生怕出一点差错。

网络景观在传播着某某的绯闻,城市景观中人们匆匆的脚步横穿车水马龙的街

道……生活麦当劳化,焦虑和烦闷似乎永远驱赶不了。

欲望被激发以后,欲望就是无敌的对手。人们要征服的不再是对象,而是人

的欲望本身。这就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极端形式,是物本主义的新的形式。人再

次被外在于人的符号俘虏,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是看见不断沸腾不断变换的

幻影、拟像、仿真的世界。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一思想解析

无论神本主义,还是物本主义都是人本主义的参照物,都是人类的精神生活

的表现形态,但它们都是扭曲的形态,因为他们都使人丧失了其自身的价值和尊

严。神本主义主要借助人格神或理性神来完成人的确定性的寻求。中国古代则是

以君权的形式,或者以实用理性的方式呈现在生活中,这些在根本上都是人的幼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稚状态的写照,都是理性没有充分展开的阶段。物本主义批判和超越了以神为本,

但是它片面地发展了技术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人的其他感性形式却遭到了否

定,因为工具理性推崇的是以自然科学一数学的方法整合生活诸形式,人的个性、

自由被理性笼罩和压抑,原本丰富多样的生命也因此变得单调,鲜活的形式也因

此被裁剪。无疑,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都看到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对人的压抑。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学者普洛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

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①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

产阶级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积极倡导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

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特别是费尔巴哈“把撒落在传统人学思想家那

里的有价值的人性规定整合起来,完整了西方人学思想上的全面集合和理论建

构。"②无疑,这些思想极大地使人摆脱神、物对人的奴役和压迫,促进了人自

身的觉醒和人自身的解放,也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主义主张提供了思想来源。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主张以人为本的,对以神为本,特别是以物为本的

批判也是极其深刻的。马克思曾经非常明确地谈到,人的不自由的第二个阶段,

是物的依赖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依赖关系成为了取代人、压制人的东

西,人只是暂时脱离了神的束缚,却又进入了外在的物的羁绊之中。特别在资本

的驱动下,人在物欲的漩涡中挣扎,失去了人性的光辉。在那里,不是人占有了

物,而是物控制了人。这个时候的人,成为了追逐着物的机器人、异化了的人,

因此马克思把还原人、解放人,促进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作为自己研

究和革命的重要任务。在探讨马克思的人的概念和论及马克思对物本主义批判之

前,我们先看看启蒙运动留下的问题。

上一节说过,启蒙运动后,哲学上的理性打破了宗教的神性,后神学文化就

是以哲学和自然科学为中心,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它们都以理性的阿基米德

点为基础建构起来。宪政民主的知识论基础也是普遍性的理性,它的社会经济基

础就是以财产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确立,理性不再具有丰富的色彩,逐渐简化为纯粹的技术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

古希腊意义上丰富理性消失了,技术理性祛除了情感价值等元素,驱动科学去掉

人文意义,变成了单纯的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生

①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舨,第113页。

②张一兵主编:‘西方入学第五代>,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ll页.

12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产关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杀手,成了压制人自由的东西。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

不断地复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力量,成了一种超级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消极的否定的力量,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市

场经济中的灵魂就是资本,一切自由都是资本的自由,其他一切都是由占有货币

资本的多少带来的。平等、自由、博爱及其他价值都是被理性和权力的同盟关系

架构起来的。资本的力量在于它是去情感的,在于它不扩张即死亡的逻辑。在资

本追求利润的驱动下,压迫和剥削成了社会的常态,残酷和侮辱成了人的基本生

活状态,在资本的魔影下,什么都摆脱不了它横扫的镰刀。

马克思的批判就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不是抽象的人性的批

判,他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也是指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这就不同于启蒙

思想家的抽象的理性人的假设。在青年时期,马克思也曾经把人解读为自觉的能

动活动的类存在。他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

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①自由、自觉的类存在,实际上

还是从抽象层面来界定人的,还残存着人具有固定本质的观点。后来,马克思认

识到抽象人性只是理性的抽象,而没有看到人性是在历史中逐渐获得的,且不断

变动的,而历史活动的基本层面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此他对人的认识发生了

根本性的转换,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

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的批判就不同于传统康德、黑格尔以及费尔

巴哈批判的地方就是他把人放在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横断面来分析,对

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批判,他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带来的劳动异化,他不是空洞地

谈解放人,而是注重社会生产关系的解放;他以商品为起点,集中揭露资本的逻

辑,进而解剖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基础,并以此建立了其以人为

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下拟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第一,马克思集中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异化现象。他总结揭示了“异

化”这一概念的本质,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它归纳为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这表现为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

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

立。这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①(-5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卷,第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56页.

13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

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

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在一个传统工匠那里,劳动产品就

是劳动者本身本质力量的体现,产品就是自己的儿子,产品直接与劳动者具有天

然的情感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自己的产品疏远了,甚

至变成了压迫自己的东西。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这表现为劳动成了工人的“外在的

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不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他

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这种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

疫那样逃避劳动。"

(3)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表现为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

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和自觉的活

动,这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所在。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为人所特有,

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

己是类存在物,才真正地证明人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即实现人的类本质。

但是,“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

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一

(4)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

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工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另外

一个阶级即资产阶级和自己相异化,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

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为自

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

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

关系。

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批判揭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罪恶,揭露和批判了人类

所有不平等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I、52页.

14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第二,马克思批判了资本造成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存在逻辑上的关联。商品拜物教是人类

社会物的依赖关系的初步形式,货币拜物教则是人对自己创造出来的工具,即货

币的崇拜,进一步让人自身受制于外在的力量。货币比商品更加抽象,这种新的

支配形式更加具有隐秘性。资本则是更加抽象的形式,是资本使整个社会关系全

面扭曲、变得异常。在资本主义晚期,也就是后工业阶段,出现了两种不同以往

的情况,就是资本对文化产品的制约,观念的意识形态成为可以通过现代媒介生

产出来的东西。资本的魔力借助了新的技术手段,但是其实质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第三,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从消极否定的角度来审查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法权关系,资产阶级的道德,资产阶级标榜的

具有普世性价值的自由、人权和平等等,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都是统治阶级用来

统治的思想。用这种虚假的具有遮盖真相作用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把不合理的

社会关系合理化。因此马克思对理论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谈起哲

学终结的问题,他要把社会文化关系和政治关系全部还原为经济关系,并用社会

经济关系来作出解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

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回他不再停留在批判的领域,

而是转换到实质的革命活动,转换到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而斗争,他说“批

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不是抽象地批判意识形态,而是从现实生活的改

造上来剔除某种具有欺骗性的消极否定的意识形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只

有改造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只有改变了所有制结构,才能拨开意识形态

的层层迷雾。继马克思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非常精到地批判了现

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认为资本脱胎于启蒙运动理性高扬的技术理性,在市场

和效率的支配下,全面加强了对人的控制,而且这种控制已经深入了人们的同常

生活。因此没有彻底改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还是不能

化解整个社会潜在的总体化危机。

马克思紧紧抓住了资本,剖析了资本的秘密,以此来解释整个社会的真相,

来透析整个扭曲的社会生活的全景。在这里,资本成为衡量一切的基质,亲缘关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6l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9页.

15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系、文化生产等等都可以通过资本来操作,市场的逻辑驱动了人对货币和金钱的

渴望,而人们收获了货币后,惊奇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更加自由,反而又陷入

了欲望的深渊。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实现人的解放,促

进入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终极追求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任何

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为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

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①并且认为人的解放程度

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成正比,只有到了“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

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本章小结

其实,肃清人身上的迷雾的过程就是逐渐看清人的面目,使人真正确立起来

的过程。人本,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确立就是剥离神性,界定人与外物的正当

关系,从而使人生成自身。在古希腊那里,人是鲜活生动的,虽然也与多神崇拜

有关系,但是人本身的生活存在独立的价值,不是依靠神来为人确立价值的。在

城邦国家中,共同体规定人的公共价值,公共生活认定人的身份。因此,人还没

有被放逐,而是在自己的家园之中。中世纪时期的人,价值被贬低,甚至被否定,

在俗世的生活之后存在来世的问题,因此人生活在恐惧之中。神成了价值的设定

者,而入则是被动的、有罪的、等待宣判的。文艺复兴企图扭转这种状况,但是

只是从感性的肉体的层面强调了人的价值,这表面的价值还是不能脱离宗教背

景。因此,人还没有战胜高高在上的神灵,依然喘息在宗教的声音和恐惧之中。

笛卡儿的主体性原则从确定的理性原则和自我那里试图论证人的价值,不再局限

于感性的表层,我思就是人的思,就是理性的阿基米德点。自此,启蒙运动进一

步从普遍性的理性,从康德的先验自我和实践理性出发确立了人的尊严,为进步

和人的自由奠定了基础,但是理性发展演化成了工具理性,它只是为手段而论证,

以效率为最高原则甚至是唯一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为了外在的东西失去了自

身的自足。资本主义在理性为先导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了现代的科技,现代科技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l卷,第443页.

16

第一章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历史演绎

守着节省和效率的原则,使整个社会生产按照非人的原则运转,因此自由成了资

本的自由,人在资本的力量下,丧失了个性和独立自在的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严重的异化,人在异己的力量下被动地追求着虚幻而

没有重点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了自由的基本条件,主张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他的办法就是进行国民经济学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即私有制。虽然

在现代社会,资本形式在不断演化,但是资本的逻辑依然还是在扩张和磨平一切,

成为度量一切的魔术。不管是鲍德里亚笔下的美国,还是列斐伏尔眼中的日常生

活,都是现代性发展的新形式,是现代性的后续,詹明信称之为晚期资本主义的

文化逻辑,这些都是物本主义的社会基础。要真正使人本确立起来,就必须改变

这种社会基础,而不是抽象地谈论人性和人的解放,只有这种社会所有制结构的

根本变动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17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力以及“以人为本"的内涵

正如前文所提那样,人本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普洛泰

戈拉,在那之后,关于人的研究和讨论不绝于世,但是每一阶段、每一学者所主

张的人学思想并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人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解不同。因此要真

正的理解“以人为本",我们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和以及“人’’的各种关系中来

理清“人"的内涵。

第一节“人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古希腊时期关于“人劳的发现

早期希腊哲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伊奥尼亚的几位哲学前驱都探讨存在

的始基问题,人作为稳定的哲学研究对象是从智者派那里开始的。现实的政治生

活以及城邦的统治管理都需要言说的技巧,懂得怎么样抓住人的心理是赢得选举

胜利的路径,期间,最响亮的口号当属智者派领袖普罗泰戈拉提出的。在一残篇

中他写道:“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之物不存在的

尺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这个命题,其一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相对于

自然的主体性地位,既是认识论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其二从认识论上的视

角主义和主观主义上来看,事物向我们呈现的样子就是事物本身,事物不以它们

本来的面目向人们显现,在任何时候都只显示其某些方面或特征,呈现在人们面

前的事物,一直被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和由自身的职责、状况所把握,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认识论深刻地影响到了后来的感觉主义、怀疑

主义、相对主义以及后世的唯名论和逻辑经验主义。如果人作为整体的人出现则

是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如果人是作为个体的人出现则有可能导致危险的主观主

义和相对主义。从希腊当时的文化来看,普罗泰戈拉的命题还是把人作为整体来

看的,是从价值论意义上来思考的,因此也拉开了希腊中期哲学以人类为研究中

18

第二章“人”以及。以人为本”的内涵

心的序幕,伦理学变成了哲学主题,随后苏格拉底也成功地实现了把哲学从天上

带回到人间。

古希腊之时,个体的人还没有出现,人的意义只有在城邦和共同体中才得以

彰显。亚里士多德说:“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离开了城邦和政治生活,

人很难配得上人的称号,公共生活是成为人的必经之路,人的概念总是集团的,

个体人的概念在希腊城邦政治时期是模糊不清的。人的生活在希腊时期是通过集

体的方式实现的,而且这时候人们的感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在柏拉图的《会饮

篇》中,柏拉图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日常生活的一幕。在希腊悲剧

和戏剧里面,人的生活都充满着激情,是完全的人的生活形式,欢笑、痛苦、情

欲的满足、美的享受、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武……总之,此时人是率真的,毫无

矫饰的。

转折点出现在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城邦的危机日趋加重,终于被北部强邻所

征服,此时悲观主义伦理学和禁欲主义思想在晚期柏拉图学院中弥漫开来。昔勒

尼学派,以及后来的斯多亚主义开始以否定的方式谈论生命。学者姚介厚总结道:

“怀疑论派将泰勒斯以来希腊哲学全部有科学理性精神的哲学都作为独断论加

以否定,为宗教深入哲学留出了地盘。新毕泰戈拉派将奥菲斯教教义、柏拉图和

斯多亚派的世界灵魂说糅合起来,宣扬神秘的精灵崇拜和禁欲主义。后期学园派

将柏拉图后期的宇宙创造论和晚期斯多亚派。新毕泰戈拉派的宗教神秘主义结合

在一起。理性主义渐而沦丧和哲学宗教化,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突出表现。”∞从

此论述可以看出,希腊此时人的精神转向了宗教和神学。因此,中世纪的来临,

基督教相对哲学强势走向前台决不是偶然的。

中世纪,如前所述,主要是基督教的人道主义思想,以信仰和爱来范导人的

生活和精神状态,人是被否定的,人的此生是虚幻的,是进入来世的准备,因此

人被高度的压制。

二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一的思想启蒙

教会的全面腐败和中世纪经院哲学自身的矛盾蕴涵着导致自身解体的因素。

沉睡很久的人的力量一直在积聚,类似于火山下的岩浆一直在酝酿、在奔突。文

①姚介后:‘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下)【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l版,第851页.

19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譬如达芬奇、但丁、彼特拉克、莎士比亚、米开朗琪罗等人

打出了人文主义,即人本主义的旗号。在艺术大师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中,虽然还

有浓郁的宗教的底色,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蒙娜丽莎微笑中潜藏着健康喷涌的生命

气息。归纳起来,文艺复兴对人的高扬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肯定生命的价值,强调现世的幸福。薄伽丘《十日谈》中对俗世生活

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反应了文艺复兴之时身体意识的苏醒,而且这种生命现实的

幸福受到了人们大胆的追求。薄伽丘的描写之所以近乎色情,就是对肉体被沉重

压抑的抗议,勇敢地宣泄出生命中潜藏的能量。人毕竟是有肉身的,不是灵魂任

意驱使的东西,像柏拉图说得那样,人的生命首先是肉体的生命,其次才是精神

的。现实的生活必须得到肯定,然后才考虑彼岸的问题。因此彼特拉克说:“我

是凡人,我需要凡人的幸福!"凡是肉体人的需求,人皆需要,不惟为超越的精

神和来世的幸福。在这些思想巨人和艺术巨匠看来,与其追求缥缈的来世,不如

享受现实的欢乐。

第二,个体意识开始突出,抽象人的概念逐渐向启蒙运动的理性人转化。在

古希腊个人的概念只是相对城邦才有效。无论是荷马诗史,还是亚里士多德政治

学中,个人都是从属于城邦的。中世纪时期,如前所述,人只有面对上帝,朝向

上帝,服从上帝,向神皈依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自身身份的认同,更毋需说肉体

的人!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识全面觉醒,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了肯定,譬如莎

士比亚借助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优美的仪

表,多么崇高的精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同样的对人作为个人的推崇

在塞万提斯的小说中也有精彩的体现。人逐渐地学会不从对象中寻求自己的确定

性,而是从人本身出发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因此,上帝和世界本身不再是外在的

保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阿尔伯第认为自然,即上帝赋予人理智、可教性、

记忆和理性,这些神圣性质使人能研究、辨识、认识需要避免或趋向的东西,使

他以最好的方式保存自己。除了这些无价、可企羡的伟大礼物之外,上帝还给予

人精神和心灵另外一种能力,这就是沉思,人不再需要其他力量来描述自身、肯

定自身,只需通过自己的理性和沉思。至此,人性得到了极大的高扬。

必须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人和艺术巨匠,在他们高扬人性大旗的背

后,还是存在浓郁的宗教底色。无论是达芬奇还是其他人文主义者(此文中,笔

第二章。人”以及。以人为本”的内涵

者把人本主义和入文主义互换使用),它们都没有彻底地打倒宗教本身,还是在

宗教的框架内从事思考和实践。文艺复兴对人的确立还不彻底,因为理性此时还

没有确定自身,仍借助了彼岸世界。因此,文艺复兴只是人获取自由发现自然的

过渡阶段,余下的任务需要启蒙运动和革命来继续完成。

三启蒙运动关于“人一的思想建构

文艺复兴之中浓厚的基督教背景导致人没有真正站立起来!如何让人真正确

立?这样的问题必须依赖于经验科学的兴起和理性批判的深入。学界一般认为笛

卡儿和培根为代表的近代哲学的兴起起了关键作用,但是实际上还是没有涉及到

人的主体地位。“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所倡导的,他主张试验科学,强调以

试验方法取代经院哲学,以实验方法以及相应的理性为基础来构建知识,批判经

院哲学毫无结果的繁琐论证,从而从宗教神学的阴影里走出来。笛卡儿则以怀疑

精神来考察以前的一切。他的经典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儿原则的目的就

是确立“自我”,而且这个自我和上帝是互为前提的。自我的确立必须依据上帝

的概念,而上帝的概念则离不开自我。笛卡儿以逻辑论证的方式,确立了自我,

即理性人的与上帝平起平坐的地位。笛卡儿保留了上帝观念,但是他的怀疑主义

和理性的方法却奠定了近代主体哲学的基础。

培根高扬经验科学的大旗,其实质是向自然进军,在自然科学领域反对宗教,

提高人的地位;而笛卡儿则以根本性的姿态确立自我,以理性主义的方式奠定了

近代人的概念,这个人具有更加个体的色彩,这就完成了宗教改革运动没有完成

的任务。但是笛卡儿的自我面临着许多矛盾,他必须依赖上帝的概念,因此遭到

了洛克等经验主义的批判,以致于到贝克莱那里,得出了极端唯我的结论,否定

了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到了休谟那里,则重新掀起对知识可靠性的怀疑。休谟

的怀疑就是针对人的认知能力和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展开的,休谟的怀疑不同于古

代皮浪主义的怀疑主义,因为他没有否定人的理性能力,只是挑战了知识的普遍

性,揭穿了笛卡儿和洛克哲学中的悖谬之处,从而引起了康德的反思。

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康德对休谟怀疑主义的反思,导致他提出了先验自

我的概念,自我概念的深化就是人本身认识自己的深化。这种先验自我解决了知

识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问题,在入自身之内则解决了认知的问题,促进启蒙运动向

21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纵深发展。康德的《什么叫做启蒙?》一文对启蒙进行的解读完全是理性主义哲

学在政治哲学的运用。他认为启蒙就是摆脱不成熟的状态,他说启蒙运动除了自

由之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

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虽然康德追求

思想的自由有其时代的局限,但是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则是人摆脱幼稚状态,确

立自我的独立地位的必经之路。因此,从普遍的理性之上来强调人,就超越了个

别人的局限,使人成为真正独立的存在,不再是上帝的附庸,不仅身体上、理智

上得以成熟,而且也弥补了艺复兴之时关于“人"的观念的缺陷。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则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人。十七世纪实验科学的

迅速发展为哲学世界观的变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拉普拉斯和牛顿的理

论促使当时的思想家从自然机械的角度来分析人。狄德罗说:“多亏这些伟大人

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

簧和悬摆。"∞狄德罗以唯物主义的立场反驳了神创世界的宗教思想,在启蒙思想

家看来,“上帝存在”完全是僧侣们骗人的谎言,是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狄德罗

就曾勇敢地以无神论者的身份宣称:“我告诉你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

一种妄想。”;而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完全是因为人们的恐惧和无知,只有通过

运用自己的“自然之光”——理性,才可以摆脱恐惧,从而挣脱宗教的羁绊,获

得自由和解放。所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霍尔巴赫也坚信“受了教育的人

就不再是迷信者了。”②

启蒙思想家的法国一脉主要集中于对宗教的批判,从而建构人的地位。卢梭

直截了当地说:“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是无时不在枷锁之中。"人是自由的,它自

己本身就是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宗教彼岸世界的要求,毋需外在的

目的就能获得自由,更不是依赖上帝的神力才可以得救。自然法超越了神法,第

一次战胜了加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锁链。但是,这种自然法理论,还具有浓厚的泛

神论色彩,也有形而上学的因素,保证人自由的前提还是一个非人的力量。这个

力量看起来是模糊的,却是必不可少的。卢梭强调的自然权利理论秉承霍布斯和

洛克的理论,自然权利理论变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思想。因此,十

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在两个方向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个是相信理性可以为我们获得

①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第6页.

②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页.

22

第二章。人”以及“以人为本”的内涵

普遍的知识,再就是这些理性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可以演绎出完满的政治构架。

进步和秩序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以人自己的理性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

审核所有的权威,从而构建新世界合理的秩序,这也就为新人类的诞生创造了条

件。

四费尔巴哈的。人一学解析

上面说到,对抽象理性的崇拜导致了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顶礼膜拜。人们看

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人的自由的觉醒,可是没有看到人正在遭受新的力量的奴

役。自由、人权、平等、独立、幸福、民主、目的等等在黑格尔哲学那里都是以

晦涩的形式出现的。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总导演,其它都是实现自由的道

具。费尔巴哈非常不满这种人被抽象化的状况,他以人和自然本身为真实的前提

出发开始展开他对宗教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上帝是人造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造出了自己膜拜的

上帝,并接受了上帝对自己的统治。在这里,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直接走到了中

世纪神学的对立面,成为近代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公正地同基督教决裂,并

予以彻底批判的哲学家。他以人为核心和突破口,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争对基督教中“神创造人”的信条,指出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

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中世纪神学认为人是渺小的、有限的,只有上帝才是

无限的,但在费尔巴哈看来,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是无限

的。他说,“形成人的本性的类的本质"就是“个体之绝对本质’’,若把“个体之

绝对本质"规定为“有端的、有限的”,那便不仅是“一种缪见”,而且是“一种

可笑而又罪过的缪见。一①在他那里,“上帝”消逝了,而人似乎就是上帝了。

绝对精神,或者绝对观念就是上帝的代名词。因此,费尔巴哈批判完基督教

以后,开始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体系。他以其唯物主义的立场展开对黑格

尔的批判,认为人的自然的生活就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服从抽象的理念;主张人

能够正确地反映自然,人的力量可以保证自己思想与对象的统一性,不需要一个

神秘的精神,而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本身,黑格尔的精神如同上

帝一样都是欺骗人的东西。费尔巴哈坚持反映论的知识论,认为黑格尔的精神其

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6页.

23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e现实意义

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跟上帝没有区别,因此是空洞的,反而把人束缚了!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座,驱逐了上帝和世界精神。

但是费尔巴哈的“人",与黑格尔的精神、观念一样抽象。他后来的爱的宗

教,取代了基督教,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强烈批判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是感性的活动的人,并且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从事客观

的实践活动。他无法理解人的活动具有历史性,因此人的本质也是在实践活动中

逐渐实现出来的,而不是先天的、静止的东西,因此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只

是在精神上完成了异化批判的第一个层面,要实现真人的本来面目的恢复,费尔

巴哈的工作远未完成。

应该说,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也推动了对人的全面认识。

但是由于费尔巴哈没有认真研究国民经济,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异化的社会物质

生产的根源,因此,他没有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宗教中的上帝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异化,黑格尔思想中的观念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且资本主义导致

的劳动异化、金钱拜物教,即人受到的新的奴役,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要完成

真正的人本主义,或者说价值意义上的人本的确立就必须实施对资产阶级生产关

系的批判,揭露资本的操纵性力量,看到社会真正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的根源,这

是不回到康德的软弱的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等抽象的道德学说的根本途径。显然,

在费尔巴哈这里,人还是抽象的,人的本质还是固定的,是与社会历史无关的。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跟所有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一样,费尔巴哈仍然停留在解释世

界的水平,依然停留在意识形态的浓雾中。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一的内涵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但是他的抽象人

性也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强烈批判的东西。恩格斯说:“对抽象的人的崇拜,

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

《神圣家族》中开始的"。∞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问

题的出发点,也以此将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区分开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241页.

24

第二章“人”以及“以人为本”的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是入,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

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

中的人”。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是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是手段和目的的统

一。人首先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主张人是社会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

与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圆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

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其次,马克思也强调人是社会

实践的主体,他说:“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也

就是说,实践主体的活动,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

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理解远远地超越了其他的思想家,在马克思那里,人

是社会的、历史的和实践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思想

也远远超越了其他的人学思想。这表现在,首先它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价值、尊

严和个性,而是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其次,在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以外,它也主张必须遵循社会历史

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阶段而单单强调以人为本思

、想,因此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价值原则和实践原则的统一,是合

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第二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总是

生活在自然、社会之中,所以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范畴,要真正理解“以人

为本”以及“人"的科学内涵,就必须把它放在各种关系中加以考察,即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lO页.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们而人首先是作

为自然存在物存在的,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

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自然的关系。”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首先,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提供生活资料。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有必然的生存需求和生命需求,而这些需

求的满足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人在

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

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朐其次,自然界也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没

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

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

材料。”管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界的存在,就没有劳动的存在,人类也就失去了其

本质意义。还有,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它作为艺术对象,是人

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食粮。人类“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

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但是,我们所说的自然,是指现实而不是抽象地自然,是人在其中生活的感

性世界。自从人诞生以后,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需求和审美情趣重新安排了自

然和世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就是人化自然,已经不是原来自在的自然了。

费尔巴哈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对此马克思曾批评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

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依赖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

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而“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

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⑦,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

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lj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4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4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i{I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7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335页.

第二章。人”以及“以人为本”的内涵

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国。由此可

见,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生成变化的驱动力量和真正本原,两者

是共生共进,紧密不可分的。

二人与社会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而这也是人的最现实的存在。一

方面,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在社会交往合作中生存,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在

社会交往中提高,而且只有在社会劳动和社会合作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对此,

马克思也曾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

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罾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时社会发

展是人的发展的条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

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合。"@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因此,谈论人的

发展,决不能脱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更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谈论

人的解放也决不能离开社会解放泛泛而谈,它们是统一的,脱离人的解放和自由

发展来谋求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虚假的;脱离社会历史的发展

来谋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盲目的,甚至是空幻的,只有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发

展同社会历史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逐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三人与人

当然,我们在讲人的存在的时候,也不能把人的存在仅仅归结为自然存在或

社会存在,因为人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这种

个性往往被社会所淹没。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使得每个人之间都有所不同,都有

其独特性,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这种独特性或唯一性正是每

个人得以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其基本内容就是他的个性、潜力和能力,而个人的

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将其个性、自身潜能和能力充分实现出来,也是个人的自我价

值。在这一点上,人是一个具体的个人,这个人得以同其他单个人区别开来。人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眄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l卷,第56页.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的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决定每个人有自己不可被他们和社会取代的

个性及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因此,以人为本,要求尊重每个个人,包括个人能力、个人需要、个

人价值、个性意识等,要求社会应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天赋、潜能、本质力量和创

造性为目标,从而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一思想的内涵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大不相同。在

古代,民本思想被视为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种“驭民”、“治民"

之术,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因此它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中

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而且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重民、亲民的同时又有畏民、愚民

倾向,甚至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无知无识的“群氓",或是供君王驱使的“牛羊”,

与民主精神完全相背。即使是所谓“重民”、“亲民",也是把它看成是对老百姓

的恩赐。这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有着本质的不同。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同样不是西方人本思想的产物。在西方

人本主义那里,人是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而抽象而空泛地存在。

马克思就看到了这种局限性,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主张现实的人

才是改革和发展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今中国中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

想就吸取了这种合理内核,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精神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

发,坚持“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当作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坚持

人民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思想。它是对后两者的发展和超越,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当

下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因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一思想是对物本思想的超越,绝不是对其简

单的重复或者否定。物本思想以物为根基和归宿,把物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价值

取向和实践原则,它强调客体的尺度,以片面的物质的增长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章“人”以及“以人为本”的内涵

的标志,而人则“异化"为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手段,成为现代工业流水线

上的一个环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批判和

超越,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时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以

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发展自身,实现人的全

面自由发展。

第二,“现实的人”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现实

的人总是多种多样的,而要处理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就是人与自然的关

系。作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努力实现建立在科学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

上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性的发展,能够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

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真正实

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永续性。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层面上,以人为本思

想主张社会的一切劳动成果归于全体人民群众,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方面,倡导发展社会生产力,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

质基础。另一方面,认为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基本价值标准是人的发展,应

该以“以人为本"为基本价值导向,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合理性和

过程的合理性,实现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再者是人与人的关系。坚持“以

人为本”,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决不忽视个人的合法,决不排斥

对个人的尊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坚持人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既尊重个人差异,又注重人们之间的共性;既强调人的社会贡献与社会价值,又

要尊重个人的个性和人的类价值。因此在实践上,就是要强调公正,既要尊重贫

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又要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

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言以蔽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

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这

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内涵和原则的最好体现。

①胡锦涛.在中央人u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以人为本力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实际上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

展实践提出的,是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反思过程中提出来

的,其对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一种价值取向的回归。从党的奋斗历程来看,无论是在夺取政权的革命

时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人为本”思想都是我党一脉相承的主张,坚

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就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发展

的动力。"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许多人把尊重

和保护人权、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等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而加以批判和抛弃,

那时候,“以人为本"已经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以阶级斗争为本”,人被漠视

了。改革丌放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重新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

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并主张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的

意义上强调了人的价值。对此,江泽民也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

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

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本思想,并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

观的核心和本质,从而进一步在发展观中确立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地位。至此,人

的基本价值回归了。

二、一种执政理念的确立。为谁执政,如何执政,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基本内

容。虽然“以人为本”思想是党一脉相承坚持的原则,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集权

意识的影响和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也由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也曾经在执政方式上迷失过。如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主

张“以阶级斗争为纲",主张“用革命促生产,用斗争求进步",通过实行“一大

二公势的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后,邓小平重新解释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

第三章“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为“以

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今天,党的执政条件、环

境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不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认

为人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以人为本才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和执政的基本准

则,“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式得以确立。

无疑,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

三、一种发展道路的明确。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战争长期的破坏,我

国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的执政党自然把恢复经济秩序,

发展生产力,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党的工作重心集中

于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一些人和地方却把“发展是

硬道理”理解成了经济发展是唯一的道理,把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指

标,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的发展被忽视了,“一手硬、一手软"和“有增长无发

展”的不健康现象也随之出现。同时,单纯而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也使经济增长

的模式过于粗放,经济的片面增长往往是以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破坏、环境的污染

为代价,这也严重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

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和回答,是对以前“以GDP为本"的“见物不见人”的

发展方式的批判和超越,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新的发展观下,经济建

设仍然是国家各项建设的基础和首要任务,但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才是真正的

目标和诉求,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来说都是不可或

缺的、是相互统一的。

四、一种基本原则的提供。如前文所诉,“人’’是一个“关系”范畴,而“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提供了准确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

首先,“以人为本”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为准

则。在前文中,我们有指出过我国的片面的经济发展虽然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温

饱问题,但是也付出了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代价,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

漠化、空气污染、资源浪费、城市缺水等。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破

化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另一方面使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破化自然

的力量。但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注定了人们征服和破坏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

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和惩罚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末的洪涝灾害,2003年上半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年的“非典”肆虐,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惩

罚。其实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

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如今,随着人类

认识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成为人

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得以确立,也就是说,人类应坚

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为

准则。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摆脱贫穷,经济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唯一指

标,人的发展被忽视了。同时党为了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采取了让一

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

活日益提高的同时,贫富差异和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日益

显现。因此,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主张历史进步是社会发

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目标,是社会发展

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因此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只有人发展了,社会才真正地发展了。

再者,“以人为本"思想为J下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为准

则。在实践上,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又使个人长期

掩蔽于血缘家族等群体中,个人往往不具有独立自存的价值,而且为共同体做出

许多牺牲。在当前社会,这种情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单一计

划经济体制,一定意义上否定了个人价值。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存在

着一些个人、集团以集体的名义来谋自己利益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和

助长了腐败现象。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提倡个人价值,肯定个人能力,

既不支持以集体主义名义剥脱人之个性与价值,也不支持以个人主义凌驾于集体

和社会之上,这对促进每个人在人与人的良性交往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而也

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我党新的理念成果的最新

体现,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在我国

经济、政治、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383页.

32

参考文献

[1]

[2]

[3]

[4]

[5]

参考文献

张艳涛:‘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1期。

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2期。

史少博:《论“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之异同》,理论学刊,2006年01期。

钱秋月:《论述。以人为本”的三个层次》,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纪克勤:王文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Ol

期。

孟庆国:《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l期。

李龙:王源渊:‘“以人为本”的追问》,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邹兴明:《以人为本:从理想到现实》,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刘春雷:《以人为本的渊源探析》,前沿,2006年05期。

杨华:<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2006年05期。

胡义成:《以人为本:国内外有关学术争鸣述评》,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01明。

王锐生:《社会主义:科学规律与“以人为本”的结合》,哲学研究,2005年05期。

李存山:《人本与民本》,哲学动态,2005年06期。

杜丽燕:‘人性的曙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l版。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12月第l版。

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二}弓馆,1983年1月第2版。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第1版。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托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5月第l版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韩庆祥、张洪春:<论以人为本一从物到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l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t-'-'-'-5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3

rL

rL

讫胡明们妇幻胡铂印田

I=l

眩眩眩眨乜眩眩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后记

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由衷地感谢恩师徐梦秋教授的悉心教导,从论文题目

及架构的订定,不时耐心地给予导正,并于写作期间常加勉励,及至初稿完成,

又拨冗详读,逐字斧正。师恩浩瀚,永铭于心。

五年的学习期间,徐梦秋老师、张爱华老师、张有奎等许多师长的细心传授,

同窗的相互扶持及所有身旁好友的大力支持,使我的求学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

此谨致上我最诚挚的谢忱。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成长和学习的过程,学业的完成又将是一新的学习过程

的开始,我将必抱以诚惶诚恐、脚踏实地的心态来面对未来所有的挑战。

最后,谨以本文献给我的双亲。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4:40: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0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痴的成语
下一篇:直字成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