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惟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9 14:37:08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免费视频网-解释的近义词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怒发冲冠)

第1页共9页

沁园春

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晚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

典故。《万氏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沁园春以苏轼词为正格,

双调114字。亦名《寿星明》。据万树《词律》卷十九所录,还有另一体,即115字者。另

有《花发沁园春》与此调无涉。

词调简介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

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

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

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

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

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

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

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

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

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前阕后

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常用对仗句。又名念离群、东仙、洞庭春色、

寿星明、千春词、大圣乐。

第2页共9页

2词牌格律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仄『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沁园春雪》的教案

一、检查复习。指定一名学生解释布置预习的词语,其他学生补充订正。

二、题解(如果时间紧,可以略讲)。

这首词做于1936年2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东北以后,又将魔

爪伸向华北。蒋司令政府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国

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另一方面,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

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毛泽东也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了中国人民抗日

运动蓬勃发展和世界革命运动即将到来的新形势。1936年2月,毛泽东为

了贯彻党的决议,率领红军东征,开赴抗日前线。在这次东征中,适逢大雪,他

填写了《沁园春雪》这一著名诗篇。

这首词的发表,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8月,蒋司令妄想独吞抗

战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同时又假惺惺地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

泽东为了揭穿骗局,教育人民,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min党进行谈判。谈

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将这首词抄写给他。

后来就发表在重庆报纸上,在人民中广为传诵,增强了他们对革命取得胜利的信

心。

第3页共9页

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虽然相隔近10年,但两个时期都是祖国面临生死存亡

的关键时刻,都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朗读课文,放唱片或录音。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上阕

1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明确:这

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加黑的词均板书,下同)。“千里”“万

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

诗人视野的辽阔。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

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

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

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

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惟”

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

“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顿”

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

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第4页共9页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

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板书:在“冰封”和“顿”、“雪飘”

和“惟”之间画斜线,表示其承应关系。)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

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

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

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

“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

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

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

的昂扬情绪。(板书:用线条分别把“舞”“驰”和“欲”联结起来。)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这7句“惟

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

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上阕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补写。)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冰”“雪”“银”

“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

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第5页共9页

3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

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

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

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明确:

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

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4根据上阕板书表,抓住“望”“欲”“看”三字,齐读或背诵上阕。

(二)学习下阕。

1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

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江山”一句是承上“如

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

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

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

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2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惜”是“可

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

第6页共9页

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

“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启发同学

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教师归纳: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

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

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

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

“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

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

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

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

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用线条联结板书成下表,括号内的字讲到时再

补写。)

3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

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

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

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

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

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

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4根据下阕板书表,抓住“引”“惜”“数”三字,齐读或背诵下阕。

第7页共9页

(三)课文小结(联系“理解·分析”一、二)。

1教师根据板书指出: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最后几句是抒发豪情

壮志。(板书: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先评论历史人物,

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板书:论史言志。)

这首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配合。上阕的写景,是下阕议论的前提

和基础,下阕的议论,又是上阕写景抒情的必然结果。写景和议论,是通过一个

“引”字自然地过渡的。(指出“引”字板书表中的地位。)

2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

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3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说明

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

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沁园春雪》的教学反思范文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

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第8页共9页

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

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

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

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

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

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

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

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

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

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

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

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

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

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

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第9页共9页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

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

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

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

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

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

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

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

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

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

认识是模糊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4:37: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30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劝学议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