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专练统编
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概括赏析题正误对比解析与
专练
考点:
1.《新唐书.白居易传(节选)》
2.高攀龙《可楼记》与桑悦《独坐轩记》
3.《宋史.欧阳修传(节选)》
4.《宋史纪事本末.二王之立(节选)》
5.《宋史.王禹偁传(节选)》
【考点研究】
一、比对关键词语
设误方式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
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
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
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二、比对人物
设误方式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
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
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
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
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
原文是否一致。
三、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误方式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
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
程度及其他类型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
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
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四、比对时间、地点
设误方式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
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颠倒地点的
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
事。
五、比对句间关系
设误方式改变因果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
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
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
生难以理清头绪。
比对方法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
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
当。
【考题对接】
一、《新唐书.白居易传(节选)》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
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
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
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
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
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
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
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
“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
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
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
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
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
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
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
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
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
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
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
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极富才华,受到人们称赞。顾况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
赞别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却大加称赞。白居易的数千篇诗文在当
时被士人争相传诵。
B.白居易见解深远,维护皇帝声誉。白居易反对李师道进献私
钱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主张大臣不当掠君之美,应当由皇上做这
件事,受到皇帝认可。
C.白居易心系百姓,上奏赦免囚犯。有囚犯拘禁在狱中,经三
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上奏说父死子囚妻改嫁,债务偿还无期,
请求赦免该囚犯,皇帝随即应允了他的请求。
D.白居易刚正耿直,获得同僚支持。白居易在殿中辩论时刚正
鲠直,触怒皇帝;大臣李绛认为这有利于开启言路,此劝谏缓和了紧
张的君臣关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
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B.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
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C.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
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D.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
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即弱冠,指还未行冠礼。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未满
二十者,因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制策,皇帝有事情写在竹简上以询问臣子,后为科举考试所
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C.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
并非具体的官名,一君之下可设一人至多人。
D.薄葬,古代丧葬文化之一,指人去世后埋葬时使用的葬具和
随葬品节俭,丧葬仪式简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
进曰:“陛下误矣。”
(2)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
为。
一、《新唐书.白居易传(节选)》【答案】
1.C【解析】C.“皇帝随即应允了他的请求”理解错误从原文“帝
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
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
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可知文中并无此表述。
2.C【解析】本句的翻译是“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
听取,就乞请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
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
众依赖它饮用”,“不见听”时指皇帝不采纳白居易的建议,“乃丐外
迁”是指白居易请求外迁,这是两个人的做法,所以应该从“听”和
“乃”中间断开,排除A、B两项;“千顷”是“田”的数量词,所以
“千顷”和“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3.A【解析】A.说法错误,弱冠已行冠礼,满二十岁,只是体
格未壮,故称弱冠。
4.(1)(白居易的)奏章一共十余次呈上,更加知名。后来(白
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白居易)就进言
说:“陛下错了。”
(2)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当,(只
能)徒然观望贼兵,却不能做什么。
【解析】第(1)句重点字词:凡,共;强鲠,刚正鲠直;谕,
理解,明白;误,错;
“后对殿中”省略了主语“白居易”,“对殿中”定语后置句,应
该是“(于)殿中对”。
第(2)句重点字词:于是,在这时候;荒纵,迷乱放纵;坐,
徒然。
【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聪敏超人,擅长作文
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
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如
今又得到了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
年,对制策为乙等,调任盩厔尉,任集贤校理,在这个月中,召白居
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
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
便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赋,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
宫里人。宪宗认真采纳。李师道进献私钱六百万,为魏徵的孙子赎回
旧宅,白居易说:“魏徵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
后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应当因他是贤者的子孙赎回并赐还给他。李
师道作为臣下,不应当掠取美名。”皇帝同意。度支司有囚犯拘禁在
閺乡狱中,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
去,拘禁他的儿子,丈夫长久拘禁,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
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
章,更加知名。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鲠直,帝不理解,
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
“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堪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赶
走他(贬逐)!”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
失。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堵塞)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
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
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
贫困,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如同姜公辅以学士兼任京兆
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
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河朔再次出现叛乱,叛贼
攻取弓高,断绝粮道。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
罚不当,坐视贼兵,无能为力。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
取,就乞请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
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
赖它饮用。又授任苏州刺史,因病官。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追赠尚书右仆射,宣宗写诗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请
求谥号。白居易写文章精细确切,但最擅长作诗。达到数千篇,当时
士人争相传诵。
二、高攀龙《可楼记》与桑悦《独坐轩记》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
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于登而望之曰:“可
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
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
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
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途齐鲁殷周之墟,观览阶及,无足
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
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
止于一他,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
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
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
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
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明.高攀龙《可楼记》)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
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暇,辄憩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
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①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
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
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悠
哉悠哉,以永终日。
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抉东海,而荫万
间之广厦也。
且坐惟酬酢②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
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投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
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
虽然,予之所谓纷挐③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
坐予坐者寥寥,不谓之独,亦勿予同,作《独坐轩记》。
(桑悦《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
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
主客互相敬酒。③挐:纷乱。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临可楼,就会产生静穆严肃的思考,也会有悠然闲适
的乐趣。
B.《可楼记》批评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贪欲,表现达观知足的
思想。
C.独坐轩前面风景优美,作者最大的乐趣是在此忘却尘世,消
磨时光。
D.两文都流露出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与《陋室铭》有异曲同
工之妙。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水有悠然之旨焉旨:旨趣
B.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曩:从前,过去
C.是犹与物为耦也耦:相反相成
D.悠哉悠哉,以永终日永:永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及其所之既倦
B.托而栖焉风雨兴焉
C.今乃可斯楼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予之所纷挐纠错者今者有小人之言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投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
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
B.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投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
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
C.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投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
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
D.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投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
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
5.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包含作者愉悦心情的一组是()
①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
②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④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⑤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
⑥予之所谓纷挐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2)又若左临太行,右抉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
7.两篇文章中主体建筑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给它们命名的原
因分别是什么?
二、高攀龙《可楼记》与桑悦《独坐轩记》【答案】
1.C【解析】C.“消磨时光”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予坐是
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抉东海,而荫万间之广
厦也”,意思是“我坐在这屋子里,凡俗的事不想,胸怀更加开阔,
又像左边临着太行山,右边临着东海,而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所
以说作者是在享受清净的生活,而非“消磨时光”。
2.D【解析】D.“悠哉悠哉,以永终日”的意思是:悠哉悠哉,
以此度日。其中“永”为动词,可译为“延长”。
3.B【解析】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往、
到达。
B.均为兼词“于此”。
C.副词,竟然;副词,才。
D.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
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
停顿。
4.D【解析】画线句子的意思是:遇到贤人,就坐在交结的位置
上,就像接触很近的谈话;遇到乱臣贼子,就坐在读书人老师的位置
上,就像亲自主持处罚法罗。坐的位置不固定,接触的人也不同,每
天感到事情纷杂纠缠,如何能单独坐下呢?
“遇贤人”“遇乱臣贼子”句式相同,所以应在“人”后断句,
排除AB;
“坐无常位”“接无常人”句式相同,应在“坐”前断句,排除
C。
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②“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的意思是:人们极力建
筑高楼大厦,顶多享受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是对人们过分追求
物质享受的否定。
⑥“予之所谓纷挐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意思是:我所说的
纷杂纠缠,都是世上寂寞的人、物。桑悦之所以喜欢在独坐轩里接待
那些书中的古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古人本也是孤独的寂寞者。
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难以找到这样能深深体味到孤独寂寞的知音,
所以他便只能“独坐”了。所以此句流露的是知音难觅的寂寞之情。
据此排除BCD。
6.(1)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如此说来这座可楼
也是多余的了。(2)又像左边临着太行山,右边临着东海,而遮掩着
万间的大房子。
【解析】得分点:(1)兹,此;斯,这;赘,多余。
(2)若,像;抉,临;荫,遮掩。
7.主体建筑的共同点是“空间小”。
“可楼”命名的原因是:可楼适合作者的心意,使他在山水中忘
怀得失。
“独坐轩”命名的原因是: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客来了都无法接待。
【解析】第一问,题目问的是两篇文章中“主体建筑”的共同点,
依据“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予为西昌校官,学
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
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可概括为:空间小。
第二问,依据“‘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
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
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可概括为:
可楼适合作者的心意,使他在山水中忘怀得失。
依据“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
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可概括为:
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
客来了都无法接待。
【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小楼一丈见方,
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
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
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意,可以享受
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
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
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一个像桃花
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栖居下来。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
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可以满我之意的,凭什么现
在对这间小楼就以为可以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最大的危害,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
产生于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
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口腹
的享受,而得到的只是吃饱肚子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顶多享受
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一年之中只是去游赏
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
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
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
所可以也就会产生有所不可以,犹如事物都是有正有反对待的一样。
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如此说来这座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明.高攀龙《可楼记》)
我在西昌担任学官,在学堂里建起一座小屋,像斗(一种盛粮食
的容器)一样大,只放得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桌子上只放得下几
卷经史书籍。客人来了不能行礼,只好不严肃的进来,因此给它起名
叫做“独坐轩”。
我在教课的空闲,就在里边休息,首先学习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的治世之道,其次学习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关闽濂
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
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的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
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
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浏览秦汉以来的古人的事迹,稍加以评论,
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
屋前有半亩水池,几丈的空地,池塘里种了荷花,土地上错杂的
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我坐在这屋子里,凡俗的事不想,
胸怀更加开阔,又像左边临着太行山,右边临着东海,而遮掩着万间
的大房子。
而且只要坐在这里(通过读书)就能对待各种事,遇到圣人就坐在
弟子的位置上,就像亲耳聆听圣人的教诲;遇到贤人,就坐在交结的
位置上,就像亲近促膝的谈话;遇到乱臣贼子,就坐在读书人老师的
位置上,就像亲自主持处罚法。坐的位置不固定,接触的人也不同,
每天感到事情纷杂纠缠,如何能单独坐下呢?
但是,我所说的纷杂纠缠,都是世上寂寞的人、物。而天地之间,
和我一样的人很少,不说他孤独,就不和我一样。于是写这篇《独坐
轩记》。
(桑悦《独坐轩记》)
三、《宋史.欧阳修传(节选)》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
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
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擢甲科,以文章名冠天下。入
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贬言事,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
当黜。修贻书责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久之,复校勒,进集
贤校理,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
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
曰:“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暂相党引以为朋
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
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
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
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
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
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
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
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
臣为朝廷惜之。”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超然独骛,众莫能及,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
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
誉,谓必显于世。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
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遭人忌恨。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
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在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
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告诉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多次力挺正直人士,如
范仲淹、杜衍等人;也尽力推荐有才华的人,如曾巩、王安石等人。
D.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
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
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B.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
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C.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
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賾/至
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既指比较核对不同版本的书籍及相关资料,也指校订宫
中藏书的官名,此处属前者。
B.四夷,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
南蛮、北狄和西戎。
C.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
故常用布衣借指平民。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如“退而致仕”。亦作“致
事”,如“大夫七十而致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君但?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4:1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29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