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
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
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
(即安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
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
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
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
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
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
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
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
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
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
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
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
戟”等。
产生
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
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
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
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
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
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
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
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
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
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
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
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
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
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产生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
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
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
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
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
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
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
(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
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心),(衣),(水)”并确定了
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
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
一化了。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
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
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
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
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
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
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
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
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
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
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
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
也。”
唐代张怀《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
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
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
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
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
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
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
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
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
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
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
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汉字结构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
字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
笔画的模式越来越多;③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
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
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
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写法至少有20种,“羊”
字写法至少有45种。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在汉字结构变革过程中,新的字体取代了旧的字体,旧的
字体中各种写法往往同时也被废止了,即消除了许多异体字。
但是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通过自然演变,在民间又有简化、草
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地、各时、各
人在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时没有统一的规矩,国家又一
直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标准,所以一个汉字又产生多种写法,
出现了新的异体字。
此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
往往不够。因此,就会另造一些字来,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人造
的字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查就流传开来了,有些
字实际上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就又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机
会。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过较大的流变。例如,隶书走上
历史舞台不久,其笔画经过自然流变,形成了楷书。宋朝发明
了印刷术,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画发生进
一步的自然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
宋体。随看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体
的影响下,汉字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
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这些
字体一般用电脑而不是手来“书写”,所以又可统称为“电脑
字体”。
此外,为手写之便捷以及书法艺术的开拓,人们还创造出
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
草书的结构虽然和楷书差别较远,但是草书一般只作为一种
书法,或者作为一种速记方式,在信息交流中应用较少并常遭
排斥。
汉字是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
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
书体变化。
秦统一前,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中
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
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
的交流障碍。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
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
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
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这种“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
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
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
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
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
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的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英
语等拼音文字现代人看几百年前的书大都看不懂,更别说几
千年了。
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
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
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
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并且简繁字转换都有规律可循,
尤其通过电脑软件转换非常方便,不存在多少交流障碍。
汉字数量
在自然流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这是因为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
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异体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汉字数量增加
的原因之一。
汉字读音
从1200年时期到2015年,汉字的读音发生过一定的自然
流变,如上古时期,有一些复辅音,都从汉语中消失了。此外,
在音调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长期以来,汉字一直没有
一个规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读音自然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字义
从1200时期到2015年,有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例如,汉朝以前,“低”只表示“头向下垂”;汉朝以后,
“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势低洼”、“声音
细小”、“程度差”等意义。
规范化问题
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
将带来严重的混乱。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
汉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
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
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
字整理规范运动。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
了汉字。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
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此外,
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
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
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
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
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
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
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画、笔顺;③统一和规
范汉字的读音。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
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
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
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
但是能听懂普通话。这说明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
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启示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
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
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
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
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
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
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属于这个
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
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
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
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
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
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
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
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
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
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
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
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
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
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
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
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
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
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
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
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
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
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
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
"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
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
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
"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
"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
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
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
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
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
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
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
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
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
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
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
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
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
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
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
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
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
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
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
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
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
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
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
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
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
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
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
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
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
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
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
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
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
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
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
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
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
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
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2: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2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