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
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姓xx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
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
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
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
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
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
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
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命氏之法主要有: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
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
“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
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
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xx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分类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
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
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
记。
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
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
2/7
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
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
等均是以国为氏。
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
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
「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
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
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
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
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
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xx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
(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
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
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
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
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
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
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
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
居,自称为竺氏。
3/7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
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
氏。
以xx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
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
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
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
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
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另外,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
「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
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
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
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
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唿衍部,
内附中原后,称为唿衍氏,也称唿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
文氏、完颜氏。
以xx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
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
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
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
4/7
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
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
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
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爵为氏
以爵为氏者,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王、公、侯、公孙、公
士、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
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
(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王」(由少数民族
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
成为中国大姓。
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区分「族系」,衍生出:
「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王叔
氏」;「公氏」则有「公子氏」、「公孙氏」的区别。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名、号为氏
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
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
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与「以名、号为氏」相同的另一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
白乙丙之后(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
以父字为氏,称为孔氏。
以谥为氏
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名臣
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
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
之支系等。
5/7
以技艺为氏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
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
氏、药氏皆为此类。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德行为氏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
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
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
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
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
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以事为氏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浞的追杀,
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
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
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
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以物为氏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
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长梧
氏、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
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
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
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
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
多达十六族。
6/7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
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
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如武则天称帝
后,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
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
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
辽,是三国时名将。
诸种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宋代郑樵在其所着《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
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
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
族之间接触、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上述这些具有
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
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其它姓源
xx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
如古代有一种「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说:
「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人多知其母而
不知其父,「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错杂。
为区分族别,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据古代韵律而定姓氏。如《汉
书.京房传》记载:
「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此外,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
7/7
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
也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商、周、秦、汉等。还有以乡为氏、以亭为
氏、以姓为氏、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简化改姓等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
以一一列述。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
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
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
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
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
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
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着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
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
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
彩。
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
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
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着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
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
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
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2:0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23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