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苗裔
.
()揆
.
()朝搴
.
()
肇
.
锡()骐骥
..
()()辟芷
.
()
孟陬
.
()扈
.
江离()阰
.
()
【答案】yìíānàoqíjìǐzōuhùp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肇锡余以嘉名()
(2)扈江离与辟芷兮()
(3)来吾道夫先路()
【答案】(1)“锡”同“赐”(2)“辟”同“僻”(3)“道”同“导”,
引导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度
错误!
(2)修),乃重修
.
岳阳楼(),邹忌修
.
八尺有余()))
(3)名
错误!
(4)与
错误!
(5)为
错误!
(6)之
错误!
【答案】(1)名词,时节/名词,法度/动词,过,越过/量词,回,次ó,
动词,揣度,估量/名词,考虑,心意
(2)形容词,美好的/动词,修建/形容词,长,这里指身高
(3)名词,名字/动词,命名/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动词,说出(4)连词,
和/动词,等待/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跟(5)动词,作为/动词,是/介词,
表被动/动词,治理(6)助词,的/代词,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名
.
余曰正则兮()
(2)字
.
余曰灵均()
(3)朝
.
搴阰之木兰兮()
(4)夕
.
揽洲之宿莽()
(5)纫秋兰以为佩
.
()
(6)不抚壮
.
而弃秽
.
兮()
(7)纷吾既有此内美
.
兮()
【答案】(1)名词作动词给……起名(2)名词作动词给……表字(3)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4)名词作状语在晚上(5)动词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
饰物(6)形容词作名词壮盛之年;秽恶之行(7)形容词作名词美质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纫秋兰以为
..
佩
古义:
今义:认为。
(2)春与秋其代序
..
古义: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3)恐美人
..
之迟暮
古义:
今义:是美貌的女子。
【答案】(1)把……作为。(2)递相更替。(3)喻指君主;一说,美人是自喻。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帝高阳之苗裔兮。()
译文:
(2)肇锡余以嘉名。()
译文:
(3)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
(4)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文:
(5)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
【答案】(1)判断句、省略句,“……兮”表判断;省略主语“吾”(我是)
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2)状语后置句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3)省略句,应为“以之为佩”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
(4)宾语前置句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5)省略句,应为“道夫于先路”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常识·速览]
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公元前278年,秦
将白起攻破郢都,历经三逐三放的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
的政治理想。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
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屈原因为有杰出的
政治才能而受到楚怀王的重用,但当时楚国的奸臣当政,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贵
族势力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怀王昏庸,不辨忠奸,逐出屈原。在长期的流放
过程中,屈原没有一刻不忧心国事,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离
骚》。
1.文学常识
楚辞
(1)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
称“骚”体。
(2)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
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3)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合神话传说,塑造鲜明
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
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2.文化常识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
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
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
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一般“名、字”由父亲或
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
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
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
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等。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为《离骚》的开头部分,主要抒写了诗人屈原的身世、品行和政治理想,
表达了诗人以国家为己任、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文脉·梳理]
【答案】①政治理想②纫秋兰以为佩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前四句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这一部分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定下了基调。
2.屈原的名与字表达了他亲人的什么意思?
【答案】“正则”是公正而有法则,含有“平”字的意思;“灵均”是形
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这是亲人对作者一生为人公平正直的
期望。
3.诗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在节选部分有什么作用?如
何理解句中的“内美”和“修能”?
【答案】过渡。“内美”即内在的美质,诗人对自己的远祖、自己的生辰、
自己的名字加以解释。“修能”即美好的才能,后面又用香草香木以及自己的行
为加以表现。
4.屈原在塑造自我形象时,为什么喜欢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
【答案】异花香草隐喻诗人高贵的人格、高尚的德行、高洁的情操。诗人
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是为了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境界。
5.“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答案】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国家将
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对祖国深沉的爱和无比的忠诚,使他始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关心
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屈原要引导怀王走上一条康庄大道,使怀王能够效法
先王,沿着先王的足迹前行。
■合作探究·
7.学习本文后,结合屈原的身世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美政”
思想的。
【答案】(示例一)屈原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他并没有全面地考虑当时楚国
的社会实际,而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设计楚国的未来,所以他的所谓“美政”理
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示例二)屈原的思想“可欲而不可行”,他只是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中
获取治国之策,而没有与时俱进,因而才制订出一套脱离实际的治国方案;其后
的商鞅变法则是从秦国的实际出发,制订改革方案,所以取得了成功。
错误!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在寅的那一年的寅月,庚寅)
寅吾以降。,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
错误!
错误!
“赐”。))吾既有此内,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
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才能。)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之木兰兮,夕,(自己)早起登山,夕入洲泽,采摘的都是)
宿莽。,坚贞芳香的草木。)忽其不淹兮,,时光飞快地运行不肯停留,)
与秋其代序。,春天和秋天轮流着递相更替。)惟草,想到草)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移情于物
《离骚》中作者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注于景物描写中,
在诗中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诗人对美好事物“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不是停留在客观欣赏
上,而是把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事物上。通过这些事物,
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理想追求和不悔的斗志,感受到他的高尚情操。
2.写法指导
移情于物“四方法”
移情于物即写作时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某一外
在的客观形象上,使之颇具人情味,“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
人高兴时则大地扬眉带笑,诗人悲伤时山河亦低泣垂泪。
运用移情于物可将作家抽象的思想情感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为作品创造优
美的艺术意境,并使之拥有优美含蓄的艺术韵味。
移情于物的方法有:
(1)拟人。将外物拟人化使之有人的情感。
(2)借代。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
《月夜》)中,将情感移于云鬟、玉臂、深闺(三者都借代妻子)之上,从而流露出
相思之苦。
(3)象征。如用“江离”“辟芷”“秋兰”这些远离人间烟火的香草幽花象
征高洁的品德,披戴它们,就象征心怀美德,作者将自己高洁的品德寄托在这些
事物上。
(4)寄情于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
遮》)中,词人乡思寄托于碧云、黄叶、秋色、寒烟这些外物上。
不过,在运用移情于物时,要注意:
(1)连接原则:在描写时注意写出能沟通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的过渡性字眼。
(2)起虚化原则:一定要在客观外物与人之间加上“仿佛,似乎,如”等一
类表示虚化的比喻词,这样才能让人觉得合乎情理。
3.迁移运用
请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仿照例句,重新选择意象,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河蚌因为沙石的磨砺而备受煎熬时,它在心中种下了一束阳光,它知
道沙石将变成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于是,世间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示例】蝴蝶在蛹中艰苦挣扎时,它在心中种下了一束阳光,她想到
了破茧而出后花间的翩翩起舞,于是,世间又多了一个美丽的精灵。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为国的忠贞,虽九死其犹未悔,以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奸诈小人、昏庸君
王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的一道忠魂,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
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曾经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却能够穿越时空走进
我们的心灵。他——屈原已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
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应用角度】“爱国”“执着”“忠诚”“理想”等。
2.精彩应用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
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度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
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唯有深度阅读,才能涤荡心灵。总能看到江畔那
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
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
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
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
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深入地了解,谁又
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佳作·领悟]
屈原,无路可走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
只是因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
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
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
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
“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
所揭示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固则
只承认屈原的“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
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
“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
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
良心!
《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
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
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
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
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
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
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
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
【亮点借鉴】
1.学拟题
“无路可走”
这个题目内涵丰
富:①他因太纯洁
而心性褊狭,太多
情而不稳重,太珍
惜而脆弱,过于执
着于理想而浮躁
(或不容尘俗,缺乏
圆通,热心理想)。
②有强烈的政治热
情和坚定的政治信
念。③他生活在一
个冷酷而虚伪的社
会中,他的理想与
现实生活格格不
入,而他又不肯向
现实妥协,因而
“无路可走”。
2.学引用
第二段列举
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
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
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
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
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
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屈原绝不宽
容小人,项羽绝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
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
中,被冲淡了。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
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
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
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况且,有缺点的
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
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
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
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着于理想而不能片
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
着,以至有时失去了现实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而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
《九歌》和《九章》
的例子,说明屈原
浪漫、多情、敏感,
诗意纵横而又文采
斐然,这种思想的
生活与现实生活无
法融合,表现出屈
原处境的艰难和无
奈。
3.学佳句
“他们使这个
世界的生态更加恶
化,更不适合人的
生存。”这句话含
意深刻:滑头和奸
诈之徒使现实世界
的真性情缺失,民
族的纯洁和本真与
人渐行渐远。
4.学对比
将屈原的
“死”和当代诗人
以及对政治的信念——这一点他与孔子相同,他认定:政者,
正也——不正的东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
纯洁无瑕,无懈可击。就从这地方,他开始越来越不像“政
治家”,并在现实政治中招致失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
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孙中山、华盛顿、林肯。无操持与性
情的“诗人”往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
真正的诗人。
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
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
都不可能是现实的。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
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这当然又是“诗意地
栖息”在现实大地之上的众多当代诗人学者无法理喻的。他
们不能望屈原的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他们的生
存智慧确实高出屈原。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语),自杀
了,他们却活着,并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
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有优势:他们能说话,能抢占话筒,总
能“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当黄钟被毁弃的时候,瓦
釜就开始雷鸣了。屈原与现实中的邪恶势不两立,而他们却
能游刃有余,甚至与之搞合作,讲互利。他们策高足,踞路
津,在屈原与邪恶战死的地方,他们开始讨论幸福。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学者的“活”进行
对比,强化了屈原
之死的必然性,突
出屈原伟岸而不屈
的民族性格,表达
了作者对屈原的无
比敬重之情和对世
俗追逐功利、颠倒
黑白的批判意识。
5.学结尾
结尾言简意
赅,含意深远,屈
原之死,造成我们
这个民族真性情的
缺失,进而迷惘于
对理想的执着追
求。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来吾道夫先路B.扈江离与辟芷兮
C.肇锡余以嘉名D.汩余若将不及兮
D[A项,“道”同“导”;B项,“辟”同“僻”;C项,“锡”同“赐”。]
2.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重之以修
.
能修:长
B.皇览揆
.
余初度兮揆:思量
C.摄提贞
.
于孟陬兮贞:正,当
D.纫
.
秋兰以为佩纫:联缀
A[A项,修:美好的。]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导学号:41242054】
A.又重之以修能B.肇锡余以嘉名
C.恐年岁之不吾与D.忽奔走以先后兮
C[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帝高阳之
.
苗裔兮②句读之
.
不知,惑之不解③惟草木之
.
零落兮④恐美
人之
.
迟暮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②③
C[③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①结构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
标志。]
5.名句默写。
(1)屈原自述身世的句子是“,”。
(2)屈原用两句诗表达了“时不我待”的思想,这两句诗是“,”。
【答案】(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3:0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