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嗣子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09 11:12:23 阅读: 评论:0

长安区协诚教育咋样-禤字怎么读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彩虹甜心)

尧舜禅让之谜【关于尧舜之间

的帝位传承】

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历史上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

是认为,尧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德才兼备而出

身平民的舜。另一种则认为,尧并没有打算禅让给舜,是舜通过篡位的

方式夺得帝位。

在先秦诸子中,明确相信尧舜禅让的是墨家。在《墨子·尚贤中》

中明确记载道:“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

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下》中亦有

类似记载,只是个别字词不同而已。

后世因孔孟推崇尧舜,故认为尧舜禅让必是儒家所极力推崇。可事

实上,儒家从来就没有真正推崇过尧舜禅让,真正推崇尧舜禅让的是墨

家。《墨子·尚贤上》上说:“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

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同中》上说:“是故选天下之

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

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

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可

见在墨家看来,尚贤是为政的根本,立天子就该立天下最贤的。既然舜

是尧在位时最贤的,那么尧就理当将帝位禅让给舜。

可是在儒家看来,尚贤固然是值得推崇的价值,但是在帝位传承上,

更应该考虑的是亲和贵,而不是贤,正如《春秋公羊传》中所谓的“立

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因此,既然尧已经有子丹朱,那么

他就应该按照立嫡立贵的原则,将帝位传给丹朱,而不是禅让给血缘疏

远、出身平民的舜。事实上,战国时期儒家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和

荀子,都是不承认尧舜禅让的。

先说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通过与其弟子万章的对话,

完整地阐述了其对尧舜禅让的观点: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

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

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

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

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

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

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

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

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

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

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

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万章问:“尧将天下给了舜,有这回事吗?”孟子答:“没有。天

子不能把天下给别人。”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给他的呢?”

孟子答:“是天给的。”万章问:“天给他的,难道天曾经再三叮咛、

反复告诫了吗?”孟子答:“不是。天不说话,只是用行动和事情来表

示而已。”万章问:“用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么做的呢?”孟子答:

“天子可以向天推荐特定的人,但不能强迫天将天下授给此人。诸侯可

以向天子推荐特定的人,但不能强迫天子将诸侯之位授给此人。大夫可

以向诸侯推荐特定的人,但不能强迫诸侯将大夫之位授给此人。当年,

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又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

说,天不说话,只是用行动和事情来表示而已。”万章问:“请问,推

荐给天,天接受了,介绍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这是什么意思?”孟

子答:“命他主持祭祀,则所有的神明都来享用,这就是天接受了;命

他主持政事,则所有的政事都治理得很好,百姓生活安定,这就是百姓

也接受了。是天把天下给他,是百姓把天下给他,所以说,天子是不能

把天下授给人的。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仅凭人力所能做

到的,这是天的意志。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满三年,而后就避居于南

河之南,以免妨碍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此时诸侯不去尧的儿子那

里朝拜,却都到舜的居所朝拜;诉讼者不去尧的儿子那里诉讼,却都到

舜的居所诉讼;讴歌者不讴歌尧的儿子,却都歌颂舜。所以说,这就是

天的意志啊!这样,舜才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如果舜当初就占据

尧的宫殿,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授了。《太誓》

上说:‘天之所视,即来自百姓所视;天之所听,即来自百姓所听。’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按照孟子的说法,天下是天的天下,亦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天

子的天下。天子只是受天和天下人委托的职业经理人,并不对天下拥有

所有权,故而他不能将天下授让给别人,只能是推荐继承其位的职业经

理人,且还需要获得天和天下人的批准认同。因此,这不叫“尧舜禅让”,

而应叫“尧舜推荐”。尧死后,舜为其服丧三年,然后避居于南河之南,

以免妨碍丹朱即位。结果是天下百姓都不认可丹朱而只认可舜,这才使

得舜返回都城,即天子位。因此,舜即帝位的合法性绝不是源自尧的禅

让,而是天下人的共同选择。

再说荀子。荀子有一篇文章叫《正论》,因其认为社会上流行一些

谬论,故在此文中逐条列出,然后以公正的言论一一批驳。其中,就有

对“尧舜禅让”的批驳: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

曰:“死而擅之。”是又不然。……

曰:“老衰而擅。”是又不然。……

曰:“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是又畏事者之议也。……

……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不知逆顺之理,

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在这段引文中,彼人略去了荀子长篇大论的批驳,只节选了他的结

论。首先,荀子旗帜鲜明地批驳了尧舜禅让的说法,接着批驳了尧舜死

后禅让的说法,再接着又批驳了尧舜年老体衰后禅让的说法,再然后又

批驳了尧舜年老后不愿意继续劳累而禅让的说法。最后,荀子总结道:

所谓的尧舜禅让,是根本不存在的假话,是见识浅薄者的传闻,是孤陋

寡闻者的胡说。他们是一群不懂得合理与不合理,不懂得小与大,不懂

得至高与非至高之间不同的人,是一群不能与他们讨论天下大道理的人。

综合孟子和荀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儒家是根本不赞成所谓尧舜禅让的。

而在荀子的学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看来,尧不但没有将帝位禅让给舜,

反而遭到了舜的逼迫。《韩非子·说疑》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

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

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广措也,而天下称大焉;

自显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

意思是说:舜逼迫尧,禹逼迫舜,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商纣,这四

位王者,都是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主的,而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考察四

王的情志,都有贪婪的野心;推测四王的行为,都是暴乱的军队。可是

四王积极扩充实力,而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强大;积极显耀名声,而天

下人都称赞他们的英明。因此,只要威势足以统治天下,利益足以盖过

当世,那么天下人就都会追随他。

对于韩非子的这种观点,最著名的支持者就是魏文帝曹丕。东汉末

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无皇帝之名,却早有皇帝之实。公元220

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魏王位。同年,曹丕就逼迫汉献帝将皇位“禅

让”给自己,而汉献帝在给曹丕的禅位诏书的开篇,就是援引“尧舜禅

让”的故事,来说服曹丕接受自己的皇帝位:“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

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曹丕接到诏书后

又上书汉献帝,自称“五内惊震,精爽散越,不知所处。”于是,汉献

帝一而再,再而三地禅让,曹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群臣则前赴后

继地“冒死以请”,“敢死以请”。最终,曹丕在天下人的强烈要求下,

“被迫”接受了禅让。据《魏氏春秋》记载,曹丕在受禅仪式完成后,

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魏氏春秋》

曹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出了他所理解的“尧舜禅让”“舜禹禅让”

的本质。

那么,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到底是真是假?舜又是凭借什么脱颖于田亩之

中,最终得以赢得帝位的呢?我们且看《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

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

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

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

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

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史记·五帝本纪》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得知,舜虽然也是黄帝后裔,但在传至他这一代时,

已经是世代庶人了。舜的家族不但不能给他任何支持,反而给他营造了

一个非常黑暗恐怖的生存环境,父亲愚钝固执,后母暴虐愚顽,弟弟狂

傲无理。不仅如此,舜的父母兄弟还联起手来想杀舜。以常理而言,出

生在这样黑暗恐怖的家庭,不留下些心理阴影是不可能的,然而舜却能

够与父母兄弟和睦相处。在父母兄弟想杀他时,舜就逃走;如果只是犯

小错,就接受惩罚;等到父母兄弟需要他时,舜又立刻出现在面前。这

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且不论这需要何等崇高的品格和宽广的心胸,单

凭舜面对如此丧心病狂的父母兄弟,居然还能清楚地分辨出他们什么时

候是真想杀他,什么时候只是想责罚他,什么时候会需要他,就非常人

所可能企及。倘若舜真的是“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而舜的父母兄弟居然还要杀他,那只能表明他的父母兄弟是务必除之而

后快。也就是说,舜是否该杀,其判断标准不取决于舜,也不取决于常

理,而是取决于他那丧心病狂的父母兄弟。那么,舜又怎么能冒着杀身

的危险接受“小过,则受罪”呢?万一他的父母兄弟乘机杀了他呢?

不过无论如何,舜的这番孝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而且名声越传越大,

最终引起了尧极大的兴趣。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

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

“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

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

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

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

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

在民闲,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

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

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

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

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

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

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

岳诸牧,班瑞。……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

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

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

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

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

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

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

帝舜。

——《史记·五帝本纪》

正是由于仁孝的好名声,使得舜得以超越尧的儿子丹朱和具有广泛民意

基础的共工,成为继承尧帝位的候选人。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嫁

给他,又让他完善教化,治理百官,接待宾客,在暴风雨来临时进入山

林川泽,这些舜都一一通过了考验。于是,尧选择在正月初一,正式将

帝位禅让给舜。

显然,司马迁关于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的记载,与孟子的说法是一致的,

即尧在生前就将继承人舜推荐给天地祖先,然后又对其进行考察,发现

老百姓都真心拥戴舜的领导,于是才放心将帝位传给他。只是,按照《史

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二十年后退位,让舜

代自己行使天子职权,又过了二十八年去世。也就是说,尧自即天子位

到去世,共计118年,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司马迁作为千古良史,对

于这个问题当然不会没有注意到。想必是他所能接触到的史料就是这么

说的,除此之外再无更加翔实可信的史料,所以他也就只能依样记载了。

为此,我们对于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基本予以采信,只是对年限数字的

准确性持保留态度。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

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

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

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

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

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

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

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

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

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

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史记·五帝本纪》

对于尧舜间帝位传承之事,《史记·五帝本纪》分别在以尧为主和以舜

为主的传记中都有记载,故而内容上略有重复。上面这段,就出自《五

帝本纪》中以舜为主的传记,说的是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

内在修养,又派九个男子和舜一起生活,以考察他的外在表现。结果,

舜在考察期间的表现非常出色,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出生高贵而傲慢地

对待舜的亲戚,谨守为妇之道,九个男子也更加淳朴厚道。舜在历山耕

种时,历山的民众都互相谦让田界;在雷泽捕鱼时,雷泽的渔人都谦让

位置,在黄河边做陶器,黄河边出产的陶器没有一件是粗制滥造。一年

后,舜所居住的地方就成了小村落,二年后,成了小城邑,三年后成了

大都市。

舜的成长历程,历来被儒家用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可

事情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反而出现了漏洞。即便舜自身的品格是如此崇

高,崇高到能感化尧之二女、九男、历山之农民、雷泽之渔民、河滨之

陶工,以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那为什么就独

独感化不了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父母兄弟呢?以常理而言,当舜成为

尧的驸马兼储君后,舜的父母兄弟应该一面庆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面“幡然悔悟,痛哭流涕”,以求得舜的不计前嫌。可舜的父母兄弟

仍然还是要杀舜,一会又是要把他困在房顶上烧死,一会又是要把他埋

在井里闷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什么他们始终对舜如此凶狠毒辣,

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呢?为什么舜又每次都有办法逃生,逃生之后还依

然对他的父母兄弟更加恭谨?

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舜之所以能脱颖于田亩之中,从庶民

成长为储君,是从“孝”的名声开始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孝”,

或者“孝”的不是那么感天动地,舜是不可能脱颖而出,进入尧的法眼

的。而要想成为大孝子,是得有条件配合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

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假使

舜的家庭不是“父顽,母嚚,弟傲”,而是如普通人一般平淡、温馨、

幸福,舜想要“孝”得那般感天动地便不可能,自然也就无法拥有那么

大的名声了。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东汉许武的故事。

东汉实行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地方官员可以推举本地品行高洁之

士为“孝廉”,将其推荐到中央,经考核后授予官职。许武的父亲早死,

由许武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许晏、许普一起生活。后来,许武被太守第

五伦推举为孝廉,可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许武为了让两个弟弟成名,

遂将家产分为三份,自己拿走田地肥美、住宅宽敞、奴婢能干的一份,

两个弟弟拿的都是很差很小的。同乡的人都鄙视许武的贪婪而赞许两个

弟弟的谦让,为此两个弟弟也得以被推举为孝廉。于是,许武又召集宗

族的人开会,流着泪说明真相,称自己当初并不是贪图家产,只是为了

让两个弟弟能有好名声,为此宁可自己背上贪婪的坏名声。现在既然两

个弟弟也都已当上孝廉,自己就将财产都分还给两个弟弟。这样一来,

大家又都一致称赞许武,说他不但不贪图财产,而且为了弟弟的将来,

宁可自己背负恶名。于是,许武名声大振,后来被调到中央,做到了长

乐少府的高官。

“许武教弟”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循吏传》。循吏,即奉法循理

的官吏,自司马迁作《史记·循吏列传》以来,自《汉书》至《清史稿》

的历代史书大多依例作《循吏传》【1】,用以表彰那些奉公守法、清正

廉洁的官员。许武能被记载在《循吏传》,可见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对

于这种做法是认可的。1930年,蔡振绅因有感于当时中国动荡不安,德

教不行,为保存中国固有的传统美德,遂与友人从正史中汇集了768个

故事,用来注解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所谓“八德”。全

书共分为四卷,每卷分别用二十四个故事来注解一德,“许武教弟”即

为全书第一卷的《二十四悌》的第三个故事。因此,或许有不少人对于

许武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不以为然,但至少从汉朝到民国,还是

有许多儒家知识分子很吃这一套的。

【1】在二十五史中,除《三国志》、《周书》、《旧五代史》、《新五

代史》外,或直接依《史记》体例而作《循吏传》,或变名称作《良吏

传》、《良政传》、《能吏传》。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即舜的家庭采取的是与许武类似的手法,由其

父母兄弟来扮演奸诈狠毒的形象,以此来衬托舜的孝名?当然,这只是

我们的一种推想,尚无确切的证据。只是相较于传统儒家简单地用“仁

孝”来涵盖一切,这种说法更能解释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诸如为什么

舜可以感化众人,却独独感化不了他的父母兄弟?为什么舜的父母兄弟

和他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处心积虑想杀死他却始终杀不了?为什么舜

在家里被谋杀了几十年,却一不记恨报复,二不离家出走,反而时时牵

挂着父母兄弟的需求,一旦他们有需要,就立刻出现在他们面前?

除此之外,《史记·五帝本纪》上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

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

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段话历来被用作彰显舜的道德感召力,却很

少有人对其真实性进行推敲。据《史记正义》引《周礼·郊野法》注: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也。”

按照这种算法,一邑就是36夫,一都就是9216夫。假设平均每夫家里

有四口人,那么一都就有36864人。这三四万人之所以抛弃自己的故土,

就是为了接受舜的道德感召?那这骤然增加的三四万人要想生活下去,

所需要的粮食又该从何而来呢?

1972年,竺可桢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文

中论证了“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2°C左右”,其所推测的五千年前气候变迁走势如下图所示:

竺可桢在文中列举了众多的文献资料,指出在殷商末期之前的两千年间,

有许多原本只能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存的动物,却在黄河流域留下了

生存痕迹,其中就包括大象。文中引述胡厚宣在《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

之检讨》一文中所指出的“在武丁时代(公元前1324年?—1365年?)

的一个甲骨上的刻文说,打猎时获得一象。”进而论证殷墟发现的亚化

石象必定是土产的,而不都是从南方引进来的,河南省故称“豫州”,

这“豫”字的本义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

华夏人役使大象的时间,最早不可能先于黄帝。盖黄帝在领导华夏部落

抗击蚩尤军入侵时,主要是通过役使牛马来运送军需补给。倘若当时华

夏人已经能役使大象,则必定会留下相关文字记载。华夏人役使大象的

时间,最晚不可能后于殷商,盖《吕氏春秋·古乐》明确记载:“商人

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事实上,华夏人最早使用大象耕田的,就是舜。在古代文献中,存在大

量诸如“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舜死苍梧,象为之

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之类的记载。只是后来随着气温下降,使得

大象无法在黄淮、甚至江淮地区生存,而象耕也逐渐为牛耕所取代,导

致人们无法想象黄河流域曾经广泛使用象耕,所以对这些史料不予采信。

舜帝姓姚,名重华,又称“虞舜”。“舜”,是其死后的谥号,谥法曰:

“仁圣盛明曰舜”。“虞”,是舜所建立的国名。“虞”在古代常用来

指代猎人或者掌管山泽禽兽的官员,如《易经·屯卦》记:“即鹿无虞”,

意即逐鹿而无虞人的帮助。舜称“虞舜”,极可能是因为舜本虞人。舜

既为虞人,则必定熟悉山泽地形,故《史记·五帝本纪》上说“尧使舜

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同时,舜也必定擅长驯服禽兽,

《史记·秦本纪》记秦人的祖先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

在舜驯服的诸多禽兽中,其中就有大象。《国语·鲁语》记:“商人禘

舜而祖契。”商人既尊舜为先祖,其服象的技术亦当是源自于舜。

《孟子·滕文公上》记:“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盖远古先民在开荒种田时,必先用火焚烧树林。焚林之后,地下仍留有

许多巨大的树根。在那个金属农具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若单靠人力来清

除,则必定费力极大而难见成效。可这时如果能够利用大象来清除,就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因为大象的鼻子可以非常轻松地卷起350至

400公斤重的树木,而一位普通成年男子大约只能举起35至40公斤的

物体。于是,那些需要数十名男子辛苦劳累才能清除的巨根,只需要大

象的鼻子一卷就能拔起了。因此,真正吸引这三四万人迅速聚集成都的,

绝不只是道德的感召,更主要的是利益的驱使。正是由于舜掌握了驯象

的技术,可以大幅提高人类开荒种地的能力和效率,遂使得四方百姓纷

纷前来投奔,以期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甚至获取属于自己的耕地。

《尚书·尧典》记:“(舜)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

以功,车服以庸。”《国语·鲁语》记:“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史

记·五帝本纪》记:“(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可知舜在即天子位后四处巡狩,极力向天下诸侯推广驯象垦田的技术,

以致在巡狩南岳时因积劳成疾而死,故《越绝书》记:“当禹之时,舜

死苍梧,象为民田也。”

前文曾分析,舜之所以脱颖而出靠的是仁孝之名,而这个仁孝之名极有

可能是通过与父母兄弟联手炒作出来的。可现在看来,尧会将女儿嫁给

舜,尤其是将两个女儿都嫁给舜,而不是分别嫁给两个帝位候选人,当

不只是因为舜的仁孝之名,而是更加看重舜所掌握的象耕技术,以及由

此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和民众依附。

既然舜掌握了最先进的象耕技术,那么他的弟弟取名为“象”,应该就

不只是个偶然,象必定也是掌握象耕技术的。按照《史记·五帝本纪》

的记载,瞽叟曾让舜去挖井,待到其挖到深处时,瞽叟和象一起将井口

填实,准备将舜闭死在井里,幸好舜在挖井时预先挖了个通向外面的隐

蔽通道,这才得以逃脱。瞽叟和象最初以为舜死了,高兴地要瓜分舜的

财产,象道:“这条计策本来是我想到的。舜的妻子,也就是尧的两个

女儿,以及舜的琴都归我。牛羊和粮仓归父母。”试问,假设这段记载

属实,而舜真的只是凭借仁孝当上驸马的话,象又如何敢这样公然杀死

哥哥而霸占两个嫂嫂呢?他难道不怕两个嫂嫂知道舜的死因吗?他难道

不怕两个嫂嫂不肯下嫁于他吗?他难道不怕尧会追查舜的死因,进而为

舜报仇吗?唯一说得通的解释就是,象是当时象耕技术仅次于舜的人,

甚至一旦舜去世,象就将成为唯一掌握象耕技术的人。既然掌握了最先

进的耕作技术,那就有了议价权。既然尧可以为了象耕技术而将两个女

儿嫁给平民出身的舜,又为什么不能令其改嫁给舜的弟弟象呢?

因此,我们推测其间的前因后果大概是这样的:由于舜掌握了最先进的

象耕技术,所以大量民众迅速聚集在他周围,进而引起了尧的注意,通

过下嫁两个女儿的方式与其联姻。象作为弟弟常年跟随舜,也掌握了象

耕技术。在舜成名之前,象或许曾配合过舜炒作仁孝之名,又或许没有,

但肯定不会处心积虑杀他。可自从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之后又晋

升储君后,才引发了象的嫉恨之心,妄图将其杀害以取而代之,结果被

舜察觉。因象确曾试图杀兄,且又有其父瞽叟配合,故史书在记载时称

“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

舜。”盖舜与父母兄弟同居一处,若他们真的处心积虑,绝不可能几十

年都未能成功。真实情况当是瞽叟和象只尝试了一两次杀舜,结果被舜

察觉。之后,舜一直对瞽叟和象高度警惕,瞽叟和象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舜受命执掌朝政后,开启了一系列的政治运作,首先是对“四罪”的处

罚。

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

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

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

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

罪而天下咸服。

——《史记·五帝本纪》

四罪之中,三苗属于黎苗集团,是华夏集团的宿敌。尧舜禹都曾出兵讨

伐三苗,因此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

舜对于讙兜、共工、鲧的处罚,就很值得商榷了。

第一,讙兜向尧推荐共工,尧认为共工不行。“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

辟。”淫辟,即放纵邪僻的意思。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下令“试之工师”

的,是尧还是舜?

如果是尧任命共工为工师,那就是尧明知不可而为之,责任在尧。如果

是舜任命共工为工师,那就是舜不听尧的良言,责任在舜。可是,在共

工表现淫辟之后,既没有检讨尧的责任,也没有检讨舜的责任,只是重

罚共工本人以及推荐共工的讙兜,这难道是能令人信服的吗?

第二,尧执政时,天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水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

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

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

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

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

而使续鲧之业。

——(《史记•夏本纪》)

按照《史记·夏本纪》的记载,治水的任务并不是由鲧主动争取,而是

由群臣四岳一致推荐的。虽然尧并不认可鲧,可迫于当时实在无人可用,

鲧已经是最优秀的治水专家,故而只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决定让鲧来

试试。鲧治水九年,非不用心,只是能力不济;虽无功劳,但毕竟还有

苦劳。即便要追究责任,也不该由鲧独自承担,而该由当初推荐鲧的群

臣四岳和任命鲧的尧共同承担。可是,号称仁孝的舜在执政后,竟然将

鲧诛杀,这显然是量刑过重,而当时“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就显得

更不合理了。

第三,共工得到的惩罚是流放,鲧得到的处罚是诛杀,可见在舜的心目

中,鲧的罪责是远远大于共工的。那么,按照推荐者受连带处罚的原则,

推荐鲧的四岳所受的罪责也应该比推荐共工的讙兜更大才对。可事实却

是,讙兜被流放于崇山而四岳却无半点罪责,这显然是极其不公平的,

天下人又如何会信服呢?

由此可见,舜对于四罪的处罚是存在大量不公平的,可是《史记·五帝

本纪》的记载却是“四罪而天下咸服”,这说明舜已经控制了舆论。事

实上,舜这么做,完全是为了打倒他政治上最重要的两个敌人,共工和

鲧。在舜之前,只有三个人曾经被考虑过作为储君,分别是尧的儿子丹

朱、共工和鲧【2】,其中推荐共工的是讙兜,推荐鲧的是四岳。共工擅

长组织,功勋卓著,且朝中还有讙兜帮他说话,因此舜必须将这一政治

势力清除。

【2】《史记》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尧打算让鲧做储君,但《史记·五帝本

纪》中在记载“讙兜推荐共工”后紧接着就说“四岳推荐鲧治水”,而

《史记·夏本纪》中在记载鲧“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后紧接着就

说“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尤其

这“于是”二字,更突显了舜就是鲧的替代者。正是因为鲧“功用不成”,

所以这才有了“帝尧乃求人,更得舜。”可是舜本身不会治水,因而他

对于鲧的替代不在于治水。由此可推知,尧在舜之前考虑过让鲧做储君,

发现鲧不行后才用舜替代。

相较于共工,鲧的实力更加强大。推荐共工的只有讙兜一人,推荐鲧时

则是“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当尧觉得共工不行时,一句话就否决了;

可当尧否决鲧时,四岳居然再次进言,为鲧争取到了试用九年的机会。

鲧在群臣之中能有如此崇高的威望,这是庶民出身的舜难以容忍的,因

此他对讙兜、共工只是流放,而对鲧是直接诛杀,不给其东山再起的机

会。可当他诛杀鲧后,为了平治水患,还是不得不启用鲧的儿子禹,这

又再次表明了鲧的家族势力是何其之大。

在将两个主要敌人打垮后,舜开始大肆培植亲信,铲除异己。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

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

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

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

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

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

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史记·五帝本纪》

舜执政后提拔了十六人,这十六人是在尧执政时没有任何官职的,如今

舜让八恺掌管内政,让八元抚恤四方,皆位高而权重,那八恺八元岂有

不对舜感激涕零,忠心耿耿的?至于浑沌、穷奇、梼杌、饕餮是不是真

有那么恶劣,现在也已无法考证。但既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舜说他

们是,那他们就是了。

经过这样一番大运作,朝政已经完全由舜所掌控。待到尧死三年后,舜

再“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那诸侯百姓哪里还会把丹朱放在眼里?丹

朱又如何还能坐稳天下?于是,诸侯不去丹朱那里朝拜,却都到舜的居

所朝拜;诉讼者不去丹朱那里诉讼,却都到舜的居所诉讼;讴歌者不讴

歌丹朱,却都歌颂舜。面对此情此景,舜感叹道:“这就是天命!”然

后回到中原即天子位,是为帝舜。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

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

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

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

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

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

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

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

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

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史记·五帝本纪》

舜执政后重用了二十二人,这二十二人皆有出色的政绩,其中以禹的功

劳最大。于是,舜向上天推荐禹,就像尧当初像上天推荐舜一样。舜死

后,禹亦让位于舜的儿子商均,就像舜当年让位于尧的儿子丹朱一样。

结果,诸侯都来归附禹,禹遂即天子位。

至此,五帝时期结束,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1:1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21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脑干的作用
下一篇:分进的成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