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
无锡地理野外考察
报告
篇一:岩溶学野外考察报告
安顺学院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
期
期末考察试卷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科目:岩溶环境学罗亮指导老师:
李宪荣
浅析岩溶丹霞地貌
摘要: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经受水
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
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
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主要发育在
热带和亚热带等湿热地区,且地下水丰
富区,也称喀斯特地貌。然而在这喀斯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
特地貌中有种很特别的红层地貌,即丹
霞地貌景观。本文主要从丹霞地貌的形
成的地质过程、形成的条件、基本特征
和形成机理、地貌特点和发育过程等几
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丹霞地貌地质过程基本
特征和形成机理红层地貌Abstract:
karstlandformiswatersolublerock
endurecorrosion,erosion,andtherock
massactionsuchasgravitycaving,efforts,
formedintheprocessofsurfaceand
undergrounderosionandtheaccumulation
developmentintropicalandsubtropicaletc
hotandhumidregions,andgroundwater
FengFuOu,alsocalledthekarstlandform.
Yetonthisbeachlandformsofanvery
specialphysiognomy,namelyredlayer
ticle
mainlyfromtheformationofdanxia
landformofgeologicalprocess,forming
conditions,thebasicfeatures,andthe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
formationmechanism,geomorphic
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
guide-subjectprocess,etc.
Keywords:danxialandform,
geologicalprocess,basiccharacteristics
andformationmechanism,redlayer
landscape
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
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
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
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
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
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在我国粤北仁化县丹
霞山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
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
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
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
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938年,
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
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红层地貌
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4
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
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
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
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
蚀。
丹霞地貌的发育和地质过程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
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
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
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
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
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
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
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
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
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
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
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
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
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
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
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5
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
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
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
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
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
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
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
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
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
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
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
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
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
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
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
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
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
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
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
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6
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
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
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
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
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
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
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
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
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
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
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
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形成的条件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
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
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
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
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
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
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
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7
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
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
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
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
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
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
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
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
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
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
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
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
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
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
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的地貌特点和形成机理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
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
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
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
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8
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
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
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
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
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
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
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
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
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
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的开发和利用保护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属于一次性资
源,一旦遭受破坏,将无法重塑,是永
久性破坏。丹霞地貌风景旅游资源亦不
例外。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有科学
的总体规划和具体保护措施,
并严格执行。首先,我国丹霞地貌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湿
热,风化强烈,加之红色砂砾岩胶结,
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透水性强,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9
易受风化侵蚀[3-5]。应禁止在崖壁上人
工斧凿和雕刻。?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遭
受风化侵蚀便是例证。要保持丹霞地貌
风景区的“丹山”、“碧水”、“秀峰”、“怪
石”等自然美色,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
的赐福。其次,必要的基础设施、商业
开发区可在风景区以外地区进行。如搞
一些购物街、民族风情园等游乐场所。
第三,丹霞地貌没有很高的山峰,不宜
搞索道建设。古人有“游山如读史”之说,
爬山过程中,峰迥路转,处处有景,景
景别致,看到很多风景,学得很多知识。
索道建设势必造成游客集中山顶而拥
挤,而路途中的景点看不全面,造成资
源浪费。近年来,我国一些名胜风景区
投巨资大搞索道建设,少则一条,多则
数条,不仅造成建设性破坏,还造成部
分游客来去匆匆,得不到应有的游兴。
第四,在开发过程中,严禁在风景区就
近采石、取土、伐树,以保护风景区的
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丹霞地貌风景资源是我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0
国自然风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风景区要以丹霞
地貌作为主题开发对象,并保持其奇特
的自然美和整体性。结合当地实际,综
合开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的回顾与展
望彭华19972
贵州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
源评价罗成德20013
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的发
育及生态旅游研究陈建庚许丽君邓
宝坤李俊广东丹霞地貌分类研究
《热带地理》2005年04期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地理学
报》2005年01期
篇二:野外考察报告
地理教师培训基地野外考察报告
时间:--
考察地点:江苏省中北部地区(长
江三角洲北翼)
参加人员:陈胜庆、李功爱、陈大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1
旺、杨志荣、费燕杰、张慧娟、顾四新、
马莉、王保卫、董训跃、罗芸英、杨丽
萍
一、考察目的:
为了提升浦东新区地理教师的整体
素质,培养一批地理教育观念较新、地
理教学方法灵活,且能适应“二期课改”
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师,浦东新区地理学
会、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联合组织了
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一
行的39人中,绝大多数是浦东新区地理
骨干教师或陈胜庆、吴根才、李功爱地
理培训基地的成员,通过利用现代技术
设备:如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数码相
机、电脑网络等技术,收集沿线考察的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景观资料,将课本
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树立新的资源观、能源观和生态环境观。
旨在将实践中获取的知识通过加工运用
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提升课堂效率和
教育教学水平。
二、考察内容: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2
1、我们考察了江苏盐城大丰--世
界
目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
风光秀
丽,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生态湿地
旅游资
源非常丰富,有“东方湿地之都”之
称。
这里建立了麋鹿、丹顶鹤和中华鲟
自然保护区,是地理考察的好去处。
2、参观了施耐庵纪念馆及陵园--
施耐庵是历史名著《水浒转》的作者。
3、考察了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
馆”,对了解我国近代历史收集了难得的
资料。
4、参观了“中国水晶之乡”--连云
港市东海县水晶洞、水晶生产和销售基
地--我们亲眼目睹了岩浆活动、地质
作用的产品:各类岩石、矿产,特别了
解了内生矿产的形成条件及产品、水晶
矿的价值及加工过程,学习了辨别真假
水晶的简易方法。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3
5、参观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
程”,了解了我国大陆的钻探技术,这项
工程的胜利竣工获取了大陆基
岩研究的宝贵资料,对地质勘探提
供了
许许多多的科学依据。对进一步研
究地
球的演化历史、发展变化打下了坚
实的
基础。主钻孔位置:、,该工程利用
现代深部钻探高新技术,在具有全球地
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
的江苏省东海县钻探一口深达5000米的
科学钻井。
6、考察了位于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
--花果山是拍摄电视《西游记》的主
要外景地,这里的山石、树木、花草都
较特殊,对地质、
地貌、生物、土壤、气候的考察意
义较大。也使我们对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所形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4
成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了进一步
的理
解。那里的猴子能与人安然共处,
体现了
动物与人类和谐生存也是多么美好
的。
7、参观了“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堡-
-连云港”,连云港是兰新线-陇海线的
起点,港区是岩石海岸,港阔水深,是
我国重要的煤炭港口和集装箱港口之
一,是实现海陆联运的重要港口,这个
港口的开发和建设既联系了
海外港口,又通
欧、北欧、中欧
家相通。这对我
作用是相当大
万千。
8、参观了淮安“周恩来总理纪念
馆”,了解了周总理辉煌的一生。
9、参观了“邮驿博物馆”,江苏省高
邮孟城驿、古文游台,即古代邮政通信
的历史见证。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5
10、考察了连云港的岩石海岸的侵
蚀状况,海滨浴场的形成,这
对我们了解连云港旅游资源、海岸
资源的开发潜力大有裨益。
我国南北海港和过陆上与中亚、东
和西欧地区的国国西部大开发的的,我
们看后感慨
11、考察了“京航大运河”现今的规
模和主要功能--航运、调水通道、灌
溉、泄洪、养殖、旅游等。
12、考察“南水北调”起点--江都
水利枢纽工程:这个花园式的水利枢纽
工程,集调水、发电、灌溉、防洪于一
身。体现了我国江河治理的丰功伟绩。
13、考察了地理学之祖--徐霞客
故居和墓地:徐霞客是中国明代杰出的
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山川江河间进行地理
探险考察,
给我国地理学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
财富,他的精神激励着我国乃至世
界地学界人士对自然地理等付出不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6
懈的努力。
三、考察的主要收获:
我们这次地理考察虽然时间较短,
所行的地理区域较小,但是经过组织者
精心设计的具有地理特色的考察线路和
丰富的考察内容,使我们收获颇丰。归
纳起来有以下收益:
1、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对长江三角
洲北翼的地形,河流(含运河)湖泊,
气候,典型动植物,土壤,海岸类型,
矿物岩石等的形成有了较明显的了解,
由原来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在
今后的教学中会自然地引入,对我们自
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很大。
2、人文地理知识方面:对京杭大运
河,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连
云港的港口建设与发展,旅游资源
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都有了较深
的具体的感受。对沿途农业、工业、交
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有一点直观印
象。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7
3、历史地理知识方面:“新四军的
发展历史”,周恩来辉煌的一生,徐霞客、
施耐庵、蒲松龄的生平事迹,以及高邮
孟城驿(古代邮政通信-主要应用于军
事方面)也有比较大的收获。
4、现代技术设备使用方面:对特殊
的地点进行了定位,运用了定位仪进行
了旅行导航,进行了一些测距、测速,
运用数码相机和DV把沿途的景物记录
下来,还认识
了我国大陆钻探的工程技术。总
之现代高科技在生活、工作、学
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我们所
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我
们积累教学资料提供了方便。
5、之间感情方面:来自各校的
地理教师在这次沿途中体现了集体主义
精神,互相之间从认识到交流生活、学
习、工作的感受,学习现代设备的使用
方法。之间加深了感情,增强了友
谊,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总之,我们这次地理考察在陈胜庆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8
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也取得
了丰硕成果。
篇三:地理野外考察与设计
地理野外考察与设计
从区域地理学科的性质及区域地理
环境的
结构、特性出发,结合乡土地理教育
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不同层次的综合
地理区域进行了包括自然、经济、人文
要素在内的考察内容设计,并以景观类型
的多样性、典型性、代表性与考察地区
的方便性为原则,以点线结合的方式选择
了考察地区与路线,提出区域地理野外考
察应采取路线观察与定点考察相结合、
区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地域性与动态
性相结合、直接标志与间接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
野外考察是地理野外综合实际活动
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地理
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系统培养
学生独立从事野外调查与研究工作的重
要过程。区域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9
要求地理工作者必须到野外去全面考
察、分析地理要素和地理过程的发生、
发展与分异规律,以便总结和探讨人地
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域系统协调
共生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
中,必须注重野外考察教学环节的设计,
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
识,还能得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区域研
究的初步训练。
一、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意义
(一)、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
能力。地理野外考察是学生充分接触大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一般设计为
远距离的长途考察,沿途考察内容应丰
富而典型。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因穿越不
同的地理景观带,不仅开阔了视野,使课
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而且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出现的许多地理学问
题会引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加深
对问题的研究、理解和记忆,提高其地理
思维能力。此外,沿途观察到的特殊的地
理事物与现象,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0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转化为他们学
习地理专业知识的强大动力。
(二)、培养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地理野外考察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
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区域地理野
外考察是以培养学生掌握野外工作方法
为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考察地区的实际
条件,对某些重点内容进行野外观察和调
查。在考察过程中,学生不断运用罗盘、
高度表、地质锤、土壤刀、标本夹以及
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和资
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认真的观察、测量、
测试、访问,并做详细记录,必要时还要采
集标本、试样,进行填图、摄影等。学
生在掌握了这些野外调查的基本要求和
方法后,还要进行一段独立的调查工作,
在对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整
理、归纳、综合的基础上,得出调查的
主要结论,从而提高了从事野外工作和科
学研究的能力。
(三)、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形成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1
与发展。现代地理学是既包括自然地理
又包括经济与人文地理的统一的科学体
系。为发展统一地理学,应加强综合性区
域地理的研究,改进区域地理教学,培
养高水平的区域地理人才。区域地理野
外考察既考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结构特
征,又考察人文,经济地理要素的地域分
布与组合规律,综合分析人地关系,探求
资源与环境开发问题。因而,有利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现代地理学知识结构和能力
结构,有助于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发
展。
(四)、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
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研究重心。区域发展
问题是区域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而人与
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所应
采取的对策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
重心。区域地理学以研究区域环境演化、
地域分异、资源利用为核心,着重研究人
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
用机理,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
管理对策,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2
型。因此,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应体现
其研究内容,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区
域开发问题,关注地理学发展的核心问
题。
(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
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
心所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区域地理
教学应改变现有的机械的、与实践相脱
节的教学策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
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
其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勤于
动手、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区域
地理野外考察是实践性的教学过程,考察
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教
师的指导下,还可以通过积极思考,对
区域整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相关
理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从而使所学理论
与实践活动得到有机的结合。
二、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原则
(一)、体现区域地理学科的性质区
域地理学是研究一定地域内地球表层系
统的科学,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具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3
有高度的区域性、综合性、交叉性与实
践性。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应充分体
现其学科性质。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
地理空间。作为一个实在的地理现象,区
域具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即
整体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区域地理野
外考察设计要体现出区域的三大特性,在
野外考察中应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等角度分层次观察区域的空间
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
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并剖析区
域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
揭示区域整体特征。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综合地理
区域,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区域内的地
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综合自然地理要素,还包括产业、交通、
聚落等生产地域综合体及人口、民族、
文化与人地关系等综合人文地理要素。
因此,区域地理野外考察
内容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上各要素,
从自然地理要素的观察入手,依次观察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4
经济、人文等地理要素的类型、结构、
地域差异与分布规律,归纳区域特征,
论证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区域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在地理教
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而野
外考察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途径。区
域地理野外考察不仅要巩固和加深学生
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其掌握野外考察的基
本方法和技能,而且还要体现出应用性
原则,即运用地理学的地域分异理论、地
关系理论、区域开发理论等基本原理和
方法解决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问题。因
此,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应全面掌握区域
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从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估区域资源
与环境状况,探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
济体系的途径。
(二)、体现区域地理环境的结构与
特性研究综合地理环境结构是区域地
理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质体系
的综合地理环境系统,由于各组成要素或
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及过程不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5
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并具有鲜明的分层性、交织性、集中
性、综合性、差异性、多级性、开放性、
动态性等结构特征。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应体现出
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
构。组成结构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
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其实质是地理
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区域地理野外
考察的任务是阐明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
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确定一定等级区域
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地域结构是指
地理环境不同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
成的格局,其实质是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的基本反映。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按地
域分异的层次进行,分别从地带性与非地
带性、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地方
性等角度分级别考察区域地理现象的差
异,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区域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在维
持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环境随时间的周期
性变化模式。它要求野外考察从动态的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6
角度考察地理过程与地理现象,从中找出
他们在时间上的演替规律,并预测其发展
变化的趋势,为区域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三)、体现基本地理过程与地理规
律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多方位的综合考
察,即在同一地区和同一路线上,同时进
行多个部门课程和综合地理学的考察。
因此野外考察内容应体现出地理学各分
支领域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如气候过程、
地貌过程、水文过程、地生态过程、空
间经济过程和其他人文地理过程,以及由
上述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带性、地
域分异性、节律性、系统性等地理规律,
以验证书本知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和研究。
(四)、体现乡土地理教育思想高等
师范教育的客体是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
他们需要掌握乡土地理调查与研究的方
法,具有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地理教育
与地理研究的能力。因此,区域地理野外
考察应与乡土地理教育相结合,考察区
域与路线最好选择在本省(区)地域范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7
围内,使学生在了解家乡地理环境概况的
基础上,深入乡土地理研究,为家乡经济
发展献计献策。
(五)、体现教学方法论区域地理野
外考察是内容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环
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应体现知识性
与思想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
相结合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相结合的特点。在考察中除对学生进行
专业知识教育外,还要进行理想、道德、
纪律、劳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对其
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野外考察实践中,通
过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记
忆力、思维力,挖掘他们的智能发展因素,
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
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
三、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的设计
1、区域地理野外考察: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因素考察:自然
地带、自然区、自然小区
自然区:标准立地:地址、地貌、
水纹、气候、土壤、植被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8
(各自然地理要素结构特征与内在
联系分析)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动
态变化及成因)
2、区域综合人文地理因素考察:
人文地理区域单元
典型示范区:人口、民族、聚落、
产业、交通、其他
(各人文地理要素地域分布与内在
联系分析)
(区域综合人文地理环境与产业系
统特征及成因)
3、区域整体属性、资源评价与综合
开发;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区
域及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综合分析;人
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对
策。
以上为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内
容。为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多
级性与差异性,野外考察中对综合自然
地理区域的考察应按一定的等级序列进
行,即以自然地带、自然区、自然小区的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9
次序来观察各类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以
体现景观差异及地域分异的层次性,揭
示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地带是按
水平地带自然景观类型差异划分的高级
别地域,一个自然地带内部具有相同
大气候下的热量指标、干湿状况以
及反映大气候特点的自成土类与植被群
系纲。自然地带的划分和确定,通常以标
准立地为依据,它在生产实践上反映第
一性生产的性质和潜力。自然区是自然
地带内按大地貌单元划分的、在发生上
相同的次一级地域,是地带和非地带的统
一体,在其内部可有一个或多个自然小
区。自然小区是最基层的自然地理区域
单元,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空间结构,
在其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结构、地貌形
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小气候、壤变种
和生物群落等相互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有
规律地重复出现。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考
察的目的是确定调查区所处的自然地带
或非地带的位置、界线、内部特征及边
界性质,了解自然区和小区的划分、内部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0
结构、地方性差异与立地研究、土地利
用、景观生态建设以及自然地理综合体
的分异与组合规律。
综合经济、人文地理要素的考察要
以不同的人文地理区域单元为单位,分
别考察各单元内的产业、聚落、交通运
输、人口、民族、民俗、语言以及其他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
进而总结出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相似性
与差异性、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在地区上的联系,并从中归纳出人类
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找出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
四、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路线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野外考察地区的选择
一般是以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典型性、
代表性与考察地区的方便性为原则,以观
察不同地理景观与地理界线类型的典型
特征与过渡性质。野外考察路线的选择
以在较短的距离内能观察到较多的和较
全的地理现象为原则,同时要尽量经过地
理现象的典型地段和问题突出的地点,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1
以便在那里设立观测点进行详细的调查,
以点线结合的方式掌握区域分异的基本
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机理。因
此,野外考察应选择那些能够穿越几个
自然地带和人文活动地区的路线,以便
从整体上对比不同自然地带与人文活动
区的差异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
过渡性质与边界现象。同时,必须在每个
自然地带内选择若干典型自然区与小区,
以掌握每个自然地带本身的特征以及自
然区与小区的界线划分和内部结构。典
型自然区应包括从最高到最低的整个生
态系列,应有能反映大气候特征的标准立
地,能反映地方性差异的非标准立地,
以及能反映地形垂向分异的垂直立地。
这样,才能反映一个地域的完整特征。
例如在内蒙古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中,
从首府呼和浩特市出发经武川县、四子
王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
嘎旗、锡林浩特市、桑根达来、正蓝旗、
正镶白旗、化德县、商都县、集宁市,可
穿越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典型草原栗钙土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2
和中温带干旱地区荒漠草原棕钙土2个
自然地带,阴山中山与丘陵和锡林郭勒高
原2个自然区,以及阴山中山、阴山北部
丘陵与盆地、张北-集宁熔岩高原、苏尼
特高平原、阿巴嘎灰腾西里玄武岩台地、
乌珠穆沁盆地、浑善达克沙地7个自然
小区。考察途中既有若干标准立地,亦有
风成沙、草甸等非标准立地,还有山地阴、
阳坡、山顶夷平面、玄武岩高台地等垂
直立地。上述路线可穿越阴山北部丘陵
盆地农业区与锡林郭勒高原牧业区两大
综合人文地理区域单元,它们在人口分
布、民族组成、聚落形式、土地利用、
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地关系等方面
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文、
经济景观类型。
五、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方法的设计
(一)、路线观察与定点考察相结合。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采取沿途路线观察
与典型区定点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考察途中可看到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
与人文地理景观的区域分异与变化状况,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3
能够增加学生对地理景观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观察到更多的地理客体。然而,
仅进行长距离的途中观察,只能是走马
观花,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不深。为
深入掌握自然地带特征和全面考察人
文、经济面貌,还必须/下马观花。在每一
类地理景观内选择若干典型区进行深入
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揭示各要素的内在联
系,正确评价人地关系与资源条件,探求
区域开发途径与整治对策。
(二)、区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区
域是由各类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认识这个整体,一是要分析,二是要综合,
二者缺一不可。分析是对整体的分析,是
从细节方面认识整体的各部分,综合则是
通过协调各部分从全局上把握整体。显
然,在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中,要以综合地
理区域为单元,对其地理要素进行逐一分
析,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全面
考虑构成综合地理区域的各组成成分和
其本身综合特征的基础上,为区域开发与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4
(三)、地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综
合地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除具有整体性
外,还具有空间上的地域性和时间上的
动态性。地域性是指地理区域各组成部
分以及整个景观在地表空间上按一定的
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分
布的现象,是区域地理环境空间地域结构
的体现,它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
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动态性
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
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是区域地理环
境时间结构的体现。为体现区域地理环
境的时空结构特性,区域地理野外考察
应按综合地理区域的地域分异层次进行,
并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其发展演化规律。
(四)、直接标志与间接标志相结合。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以地理环境的直观
特征为对象,以地理要素的直接标志为
主,分析确定地理现象的类型和特征(如
用地貌形态、作物种类以及人工林木等
直接标志确定剥蚀面的性质)。同时还应
考虑间接标志的辅助意义,用其表征在地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5
理环境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
(如综合自然地界线常用土壤、植被表
征,温度带的划分常用作物种类表征,人
口密度常用聚落规模、聚落间距表征)。
野外考察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全面揭
示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属性。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0:5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2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