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阴山在哪

更新时间:2022-12-09 09:11:28 阅读: 评论:0

温州三中和八中哪个好-仿生学的书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小猫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合集6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1篇】

一、导入课题

师:由敕勒一词导入课题,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以游牧为生,生活在大草原上,孩子们,你们在书中,电视上见过草

原吗?草原上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

①自由读,圈生字,读准音;?

②带拼音读古诗(指名读);(正音:似、苍都是平舌音,见的读

音是xiàn)?

③去掉拼音读古诗(齐读);

三、抓“景”读诗,读出景物

⒈诗读了这么多遍,作者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标出

来。

①找出景物,理解川字的意思;

②老师示范读,读出景物;

③学生学老师的样子自己练读;

④指名读(老师指导);

⑤齐读;

⒉诗中描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如果让你给这些景物赋予色彩,你

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

①指名说;

②重点理解“苍苍”,识记字形,了解字意,

③指导读“天苍苍”,读出天的蓝,天的辽阔;

④写生字“苍”;

⑤由“苍苍”是魔法师,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颜色,引申

“松柏苍苍”和“白发苍苍”。

⑥理解“茫茫”,识记字形,由“野茫茫”引出“大海茫茫”。

⑦练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⑧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齐读“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抓“动”态词,读出美

读着读着,这幅画面不再静止了,在你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在

你的内心里生动了起来,仿佛自己来到了这片辽阔的草原,想一想,

哪些字让这幅画动了起来。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再读古诗,找一找是哪些字让这些景物动起来的,再关键的

字下面画“△”。

①找出“吹、低、见、笼盖”的动词

②重点理解“笼盖”:通过做动作让孩子知道笼是围拢起来,盖

是从上向下盖下来。

③看书上插图,理解“穹庐”;庐是圆顶毡房,穹庐是大大的圆

顶毡房;

④练读“天使穹庐,笼盖四野”,读出天之大;

五、回归课文

①看插图,感受敕勒人民爱小家更爱大家的这份热爱,齐读古

诗。

②背诵古诗。

结尾:古诗可以吟,可以诵,也可以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动

起来,在这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

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

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

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

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

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

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

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

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

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

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

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

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

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

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

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

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

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

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

“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

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

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

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

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

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

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

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

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

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

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

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

(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

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

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

—(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

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

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

—(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

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

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

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

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

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

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

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

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

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

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

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

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

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

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

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

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

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

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

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

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

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

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

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

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

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

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

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

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

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

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

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

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

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

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

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

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

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经典辽阔雄伟单调→丰富

热爱家乡

文化富饶美丽静止→灵动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3篇】

学时目标:

1.认识《敕勒歌》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朗读、背诵《敕勒歌》。

3.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认识《汉乐诗集》,读懂课题

1.《敕勒歌》选自《汉乐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

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2.出示课题《敕勒歌》,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明确目标

xx

三、学习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

(一)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

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并用生字练习组词。

(二)合作交流、教师出示古诗。

1.互学: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读准,正音。

2.共学:小组合作读准生字词,交流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

1.学生展示读准生字新词。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学生展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展示读好古诗。注意“见”的读音和意思。

四、学习板块二:熟读古诗

1.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

2.学生练读。

3.上台展示。

五、学习板块三(学习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草原的高

远辽阔)

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词语,对

照课文插图,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的画说说每句诗句

的意思。

(一)自主学习:生读,圈,看插图,说意思。

(二)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试着有感情的读

(三)展示汇报:用读诗句,说景物,说诗句意思,朗读诗句的

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提示、点拨:

1.先看图理解穹庐、四野.

2.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

拓展:白发苍苍、松树苍苍、()苍苍

大海茫茫、云雾茫茫、()茫茫

3.理解“见”

(四)品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

(五)背诵古诗,根据板书进行背诵

六、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阴、似、苍、茫”,先整体观察。

2、强调“阴、似”。左右结构,强调左窄右宽,注意撇的穿插。

“苍、茫”。上下结构,“苍”撇捺要舒展,“茫”不能写成左右

结构。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书写。

4.反馈评价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川、似、穹庐、苍茫、见”等字的形音义,会写“苍、茫”

二字。

2.学习阅读经典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文字含义和修辞手法,深入

解读诗中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体会诗中浓厚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解题入诗

(板书“敕勒歌”,生齐读。)

1.“敕勒”解

(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小结)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很混乱的时期,当

时南北分裂,南朝由汉族掌控,北朝主要由少数民族掌控。敕勒是北

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历史悠久,以骑马放牧为生。“敕勒川”就

因这个民族长期聚居在这片大草原而得名,《敕勒歌》就是敕勒族人

创作的诗歌,当时在北方广泛传唱。

(出示全诗)同学们都预习了,我们先齐读这首诗。

2.“野”正音

有同学把“笼盖四野”的“野”读成了yǎ。有人说这是古音,有些

课外书也这样注音。可是,据古音韵学专家们研究,“野”在当时并

不读yǎ,应该是现代汉语里没有的读音。我们用现代语音说话,字

音表示意思,如果读成所谓的古音,很多人听不懂,读诗就失去了交

际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用国家规范的字音读古诗,诗中的“野”

都读yě。读古诗有些字不能押韵了,这是古今语音变化的结果。好,

我们正确地读一遍“笼盖四野”。

(评:名篇往往是字字珠玑,深含用意。学读名篇,首先要字字品味。

名篇教学就从这里引导学生。现在有些人倡导所谓的读古诗用古音,

其实,其“古音”多不符合古音韵。读古诗还是读今音为好。)

二、解字读全诗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这个“川”是什么意思?(出示:)甲骨文“川”字,像一条河流的

形状,本义就是河流。可是,“敕勒川”的“川”指河流吗?对,不

是,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大河的河面平而宽广,于是,“川”就引申

指宽广平坦的大平原或者大草原。理解了“川”的意思,我们就知道

了敕勒川是个辽阔的大草原。这片大草原北面还有座长长的大山叫—

—阴山。阴山山脉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000千米,山

的南面就是广袤无垠的敕勒川。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就是敕勒族人民生

活的地方。

2.(出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请同学们读。

(1)“似”是什么意思?(像)天像什么?(像穹庐)

(2)“穹庐”是什么呢?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穹,弓是音符,穴是意符,“穹”是指隆起的成拱形的东西。我们看

天空,它的中间就像是高高隆起,所以我们称天空为“苍穹”。跟我

念两遍。

庐,“户”是音符,“广”是意符,我们叫它“广字旁”。可是,它表

示什么意思呢?原来,“广”与“宀”的关系密切。“宀”的甲骨文写

作“”,像房屋形状,上部是房顶,两竖是墙壁。“”去掉右面墙就变

成了“”,后来楷书把上部屋脊写成点,两侧屋顶写成横,左面墙写

成撇,就成了“广”。“广”作偏旁,一般表示宽敞简易的房子,比如

“廊、库、店、庙”等字都有“广”旁,都是宽敞而简易的建筑。“庐”

也是简易的房子。“穹庐”是游牧民族住的毡帐,也就是中间高高隆

起成半圆形的简易房屋。(出示:蒙古包)那么,“天似穹庐”是什么

修辞手法呢?对,是比喻。

现在理解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思吗?对,天就像一座又高

又大的圆顶帐篷,笼盖了绿色的茫茫草原。

这是多么辽阔而高远的景象啊,表达了敕勒族人民以天地为家的豪迈

感情和雄伟气魄!不过,诗人又进一步用两个词来形容这高空、这草

原。

3.(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同学们读。

(1)苍,有几个意思?(出示“苍”的解释:①草的颜色,青黑色;

②天的颜色,深蓝色;③头发的颜色,灰白色。)你认为诗中的“苍”

应该是——天的颜色。对,“苍”的本义指草的颜色,所以是草字头。

引申指天的颜色。读“天苍苍”,你仿佛看到敕勒川的天空是怎样的?

(高远的天空湛蓝湛蓝的)

(2)茫,音符是“芒”(mánɡ,植物上的细刺,如“针尖对麦芒”),

“氵”是意符,不过,为了构形协调好看,“氵”放在“艹”下面了。

“茫”的本义为水势浩渺无边,引申形容广远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比如“渺茫”“大海茫茫”。

“天苍苍、野茫茫”是什么景象呢?就是同学们所说的:敕勒川的天

空,高远而湛蓝,敕勒川的草原,辽阔而无边。

(3)见。同学们,“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为什么读xiàn不读

jiàn?原来,见(jiàn)的甲骨文写作“”,上部是大眼睛“目”

字,下部是“亻”,会意人睁大眼睛看东西。楷书写成“見”,简化成

“见”。看见,有些东西要它自己出现了人们才能看见。比如诗中的

“牛羊”,人们是怎么看见的?——是“风吹草低”牛羊出现了,人

们才看见的。所以,“见”(jiàn)就引申出了“xiàn”的意思和读

音,表示物体出现。(比如“图穷匕首见”)这样,“见”在古代很长

时间都是两个音,表示看见和出现两个意思。这首诗的“见”(xiàn)

就是引申义。可是,这样的多音字在阅读时很不方便,人们弄不清楚

读音,就会理解错误。于是,南北朝以后,人们把表示玉光的“现”

字借用来表示“见”(xiàn)的意思和读音。课本84页下面有这个

注释。学古诗时要利用注释来理解字词意思。

我们理解了“见”的意思和读音,再把这三句读一遍。

(评:阐明了“见”的本义、引申义,以及与“现”字的假借关系。)

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富内涵

1.“见牛羊”

同学们,“见牛羊”这三个字的内涵特别丰富,是我们深入理解整首

诗的关键。

(1)注意押韵。诗中的“见牛羊”如果换成“见羊牛”好不好?读

一读,想想为什么?

(出示后三句诗,把“苍、茫、羊”标红)读一读,发现了吗?句末

“苍”“茫”“羊”的韵母相同,都是“ɑnɡ”韵,这叫押韵。读出诗

歌的韵,就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诗歌的“ɑnɡ”韵一般要读得

响亮些,你们听老师读(范读。口腔张大,突出韵脚,读音响亮,生

跟读体会)。押韵是写成“见牛羊”的一个原因。不过,还有更重要

的原因。

(2)理解词序。我们再从诗歌的内容上理解。为什么是“见牛羊”

呢?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下:一阵儿风吹来,草低下时,隐没在草丛里

的牛和羊,哪个先显现出来?(牛)为什么是牛?(牛高羊矮)对。

按照景物出现的顺序来描写的方法,叫“词序”,这是古代的一种修

辞手法。这样写景,我们的脑海里就会随着诗中的描写而出现这样的

画面:风吹过来了,草弯腰低下,繁茂的草丛里先出现了牛,接着出

现了羊——这个过程很真实,也很自然。假如写成“现羊牛”,这画

面就是:草低下来后,先出现羊,再出现牛——这是什么感觉?多别

扭啊!

2.“风吹草低见牛羊”

(1)画龙点睛之笔。老师读这首诗时,特别喜欢最后这句“风吹草

低见牛羊”。知道为什么吗?大家再读读全诗,看看哪些景象是静态

的,哪些景象是动态的。对,“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态的,前面几

句是静态的。前面写的草原啊,阴山啊。天空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

起,宁静得像一幅美丽的画。突然,风吹来了,草低下了,牛出现了,

接着羊也出现了——这幅画动了,活了,不再是静静的画了,变成了

什么?(变成了会动的电影了)是啊,草原瞬间充满了活力,显出了

勃勃生机。这就是“画龙点睛”。这样描写,敕勒川就更美了!

我们把这诗再完整地读一遍,读出这活力,读出这勃勃生机。(生读)

不过,这是首千古名诗,还有更美的内容等着我们开掘呢

(2)蕴涵逻辑推理。“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呢!只是

需要我们层层深入地推导才能理解到。

大家想一想:如果草不“低”下来,能现出牛羊吗?(不能)这说明

了草长得怎么样?(草长得比牛还高)。长得这么高的草被风吹得弯

下了腰,这会是又枯又黄的干草吗?(不是)那会是怎样的草?(板

贴:草鲜嫩)这里的草为什么长得又高又鲜嫩?说明——这里的土地

肥沃,水分充足,气候适宜。(板贴:水土好)正是敕勒川这片肥沃

的土地使草儿长得又高又鲜嫩。我们再想想,牛羊在这么丰茂的草场

里,会长得怎么样?(肥壮)(板贴:牛羊肥壮)

可是,这么好的草场有多大呢?如果只有一亩三分地,只能养几只牛

羊,该有多么遗憾啊!我们再读读全诗,看看这个草场有多大。“敕

勒川……”啊,原来,这个草场好大啊,一望无边,连到天际!这么

辽阔的草原,会有多少肥壮的牛羊啊!

同学们,我们一层一层地读出这么多的内容,就是从最后这句诗的文

字中推导出来的的。名诗的内涵丰富,我们只有字字品味,层层探究,

才能逐步体会到。

(3)理解该诗情感。同学们,诗歌主要是抒情的。这首诗抒发的是

什么情感呢?想想看,如果你是敕勒族牧民,看到家乡这样壮美的风

光,无数肥壮的牛羊,会有怎样的感受?(自豪、热爱家乡。板书:

热爱家乡)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全诗。

(4)体会艺术手法。《敕勒歌》这首诗要表达的就是敕勒族人民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可是整首诗并没有写“我爱你,家乡!”这样的句子,

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这就是含蓄的写作手法,这就有

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言简义丰。言简义丰是名篇的特点之

一,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评:字字落实,层层分析,逐次诵读,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理解上的

升华,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名篇丰富的内涵,学到了阅读名篇的基本

方法。)

四、指导写“苍、茫”二字

要写好字先要理解字形。

1.苍。

本义是——草的颜色,所以有——草字头。我们已经知道,草字头的

第三笔竖要写得——向左下稍微偏斜,为的是顺写下面部件的第一笔。

再观察下部的“仓”,撇和捺有什么不同?(撇低捺高)

2.茫。

本义是——水势浩渺无边。对,本来应该是“氵”旁,但是,为了布

局均衡好看,就把“氵”放到草字头下面了。写“茫”字,我们除了

知道“艹”的写法,还应知道“氵”的第三笔提起是为了——顺写右

边部件的第一笔。我们再观察“茫”的上下结构,有什么特点?——

上下等宽。对,这样写,“茫”字就显得方正、稳当。

(评:现代汉字的字形是“写”出来的。指导写字,讲清楚笔顺与笔

形的关系,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既增添了写字兴趣,也提高了写字质

量。)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

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

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

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

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

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

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

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

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

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

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

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

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

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

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

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导学案第6篇】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

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

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

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

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

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

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

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

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

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

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

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

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茫

茫)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草茂盛牛羊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

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

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

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

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

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

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

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

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

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

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

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

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

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

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

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

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

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

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要求:1、独立按时完成,时间八分钟。

2、八分钟后参照答案同桌互改,并统计分数。

3、注意书写认真规范。

1、填空。

(1)《敕勒歌》选自,这是(朝代)时北方族的民歌。

(2)诗中对天空、草地的描写属于态描写。而“风吹草低见牛

羊”属于态描写。

2、解释加点词。

(1)敕勒川:(2)现牛羊:

3、“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4、“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喜爱、赞美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教学反思:

优点:

1.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扎实、有效。问题设计能够侧重难点,突

出重点。

2.能够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注重体现诗歌朗读教学,朗读形式

灵活多样。

不足:

评价环节薄弱,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诗歌

鉴赏方法的指导,且要注重对学生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9:1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15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扎针的拼音
下一篇:大朵的什么
标签:阴山在哪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