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语》为例谈句读引发的言意矛盾
摘要: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主要靠文字来传达审美意识,但文字在读者的
接受过程中可能掩蔽个体思想感情的表达,于是有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
盾。在中国古代,言意矛盾现象最早出现在对典籍的阐释过程中。《论语》
作为儒家的必读经典,受到了历代文人的重视。但由于古人没有标点符号,
常常因句读所分之不同,出现不同意思。本文就以《论语》为例,谈句读
引发的言意矛盾。
关键词:诗经;句读;言意冲突
自古以来,我国古人对于文本是否能成功传达作者思想,是有着很大争议的。
《周易·系辞》托言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阐述,就首开“言意之辨”
的先河。后来《庄子·天道》说:“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①不少古人认为,
语言是无法完全表达出作者情感、观点的。而据我们所知,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
标点符号的,断句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文意的偏差,导致读者对作者思想的“误
读”,这也是古代造成“言意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仅以《论语》试举其
例,以此管窥何谓“言不尽意,圣人所难”。
一、《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②
《论语·泰伯》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孔子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对于它的句读,自古争议较大,区区十字,共有五种不同断句法。
(一)、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二)、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四)、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对此,杨伯峻选择了第一种断句法,译注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
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这种句读方式获得古今学者的
普遍认同。何晏的《论语集释》、邢昺的《论语疏》、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都是
这样的句读。古人在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一般都从正面解释。
①庄子[M].岳麓书社,2011年,第165页
②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3年,第80页
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
让他知道呢?何晏的解释是“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论语集释》),邢昺
的解释是“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邢昺《论语疏》)。既然不易知,知起来
很麻烦,所以就不用知了。近代学者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都采取
了批判的态度。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
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孔子政治思想保守。又如冯友兰
在《论孔丘》中说:“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
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指出孔子鼓吹愚民政策。文革时批判孔子的愚民政策,
大都数人也都是引用这两位学者的话。
发明第二种句读方式的是康有为。他认为,古人对这句话的标点断错了,应
当在两个“使”字后面各加一个逗号。在他看来,“愚民之术,乃老子之法,孔
学所深恶者。”康有为力图以这种方式排除孔学有愚民之术的嫌疑。
康有为的做法颇受一些现代尊孔者的青睐。在《郭店楚墓竹·尊德义》中有
一段类似的说法:“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
民必乱,而民有为乱矣。”一些学者也沿袭康有为的方式,将其句读为“民可使,
道之;不可使,知之”。他们依据这两条重新句读的材料力辩孔子没有愚民思想。
第三种则最早见于宦懋庸,他在《〈论语〉稽》中解释孔子的这十字名言说:
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
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理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可”。在这种解释中,“可”
是外动词,认可的意思。与宦懋庸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学者俞志慧。他发表了
两篇文章。一是《〈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一是《“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正》。在《心解》一文中,俞志慧通过对《论语》
一书中有关“由”、“民”、“使”三字的全部义项和句例的研究,结合儒家仁民爱
物、“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点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
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
第四、五种一为学者王蔚先生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上
提出,一为学者王昌铭先生《语言文字报》上提出。皆非主流,但不为错。聊以
录之。
二、《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③
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包括杨伯峻所著的《论语译注》)的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意思是说:孔子先问“伤人了没有?”
然后问马。
而唐人陆德明则在其《经典释文》中将句读断为:“厩焚。子退朝,曰:‘伤
人乎?’‘不。’,问马。”这意思是说:孔子先问“伤人了吗?”别人回答说“没
有。”然后孔子再接着问是否伤到了马。
照第一种标点,孔子是只问人,不问马。而标点者认为以圣人之仁,不应该
不爱惜马,于是千方百计要把“不问马”的“不”字从这一句里去掉。把它归到
上一句去,或者让“不”字单独成句。古人认为孔子问马与否,关系到圣人之心。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果只问人不问马,是爱人不及物,非仁
人之用心。但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
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
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于文势语法不
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
三、《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④
《论语·公冶长》第二十八章“颜渊季路侍”。孔子首先发问:“盏不各言
尔志?”紧接着是子路的对答。
子路的那句答话,常见的句读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郑汝谐《论语意原》,清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诸
本替作是读。而另一种读法,则是把“共弊”作为一个词用,断句为:愿车马衣
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此说出自唐代李百药的《北齐书·唐爵传》,后李
延寿、苏轼、王夫之都持这种观点。而杨伯峻在其书中也在注释中谈及这两种说
法,并做了语法上的分析。其说道:“一种从‘共’字断句,把‘共’字作谓词。
一种作一句读,“共”字看做副词,修饰‘敝’字”。
在文意上,两种读法替通,并无迥异,只有微别。“共敝”连读时,“共”
是共同的意思,“敝”是用破的意思。“共”“敝”分属上下句读时,“共”是共具
或共用的意思,“敝”仍为用破的意思。此外,还有更细微的语意差别。清潘维城
③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3年,第104页
④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3年,第51页
在《论语古注集笺》中引朱少白云:“‘共敞’连读直捷,深得先贤气象,盖未敞
时已有共敝之意,不待既敝而后无憾也。
四、《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
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断句方法,其标句读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杨伯峻翻译其为: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
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而这也基本是学界主流翻译、断句法。
不过学者崔海东认为,“默而识之”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总分而
非平行关系。在他看来,“默而识之”,根据邢昺《论语注疏》云“不言而记识之”
其中“之”代表下面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二者是孔子自任之语,其多
次提到。如“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
而篇》)。孟子亦云:“子贡问于孔子日:‘夫子圣矣乎?’孔子日:‘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篇》)而“何有于我哉”,即此二者哪
一样我拥有呢。故此章义谓:吾当默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二者,我所做
的,还远远不够。
这两种断句法各有千秋,但后者理论依据并不太足,只能仅供参考而已。
五、结语
可见,利用标点以示停顿是一种表示语法形式、语法结构的手段,也是一种
表达不同意义的手段。依靠不同的断句,便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但不论有多
少种解释,《论语》中通过文字所要传达的却只有一种意思,这种情况下,“言意
矛盾”便产生了。《周易·系辞上》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
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对于圣人之意究竟为何,便真得后人细细讨论了。
参考文献
[1]管锡华.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M].巴蜀书社,2002.
[2]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M].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3.
⑤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3年,第65页
[3]郭彧.周易[M].中华书局,2006
[4]庄周.庄子[M].岳麓书社,2011
[5]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3.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7:2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1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