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单选题
1.如果体重不变,机体代谢释放的化学能除做外功外,其余部分最终转化为热能的占:()
A、60%B、70%C、80%D、100%
2.当机体主要依靠脂肪供能时,所测得的呼吸商接近:()
A、0.7B、0.8C、0.85D、1
3.剧烈运动中,当乳酸能系统供能加强时,所测得的呼吸商:()
A、接近1B、大于1C、接近0.8D、接近0.7
4.呼吸商接近1时,体内主要供能物质是:()
A、糖B、脂肪C、蛋白质D、糖和脂肪
5.了解体内能源物质动用比例情况时,需要的指标是:()
A、食物的热价B、氧热价C、呼吸商D、吸氧量
6.氧热价最高的营养物质是:()
A、脂肪B、糖类C、蛋白质D、维生素
7.食物热价最高的营养物质是:()
A、糖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
8.脂肪的热价是:()
A、17.17KJ(4.1kcal)B、38.94KJ(9.3kcal)
C、20.93KJ(5.0kcal)D、19.68KJ(4.7kcal)
9.糖的氧热价是:()
A、20.93KJ(5.0kcal)B、19.68KJ(4.7kcal)
C、18.84KJ(4.5kcal)D、17.17KJ(4.1kcal)
10.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是:()
A、15J?kg-1?s-1B、29.3J?kg-1?s-1C、56J?kg-1?s-1D、65J?kg-1?s-1
1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时的共同特点是:()
A、生成乳酸B、产生大量的ATPC、生成H2O和CO2D、不需要氧
12.骨骼肌在无氧分解代谢时,G或Gn最终分解为:()
A、丙酮酸B、酮体C、乳酸D、H2O和CO2
13.尿素的合成是蛋白质代谢脱下来的NH3在下列哪一部位形成的:()
A、肾脏B、肝脏C、心脏D、骨骼肌
14.酮体是脂肪代谢不彻底的产物,是在下列哪一部位形成的:()
A、肾脏B、心脏C、肝脏D、骨骼肌
15.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
A、CPB、乳酸C、水D、CO2
16.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A、ATPB、CPC、葡萄糖D、脂肪酸
17.在剧烈运动开始阶段,骨骼肌中高能磷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A、CP含量变化不大B、ATP含量变化不大
C、ATP含量迅速下降D、CP生成增多
18.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物质利用的情况是:()
A、主要是糖类B、完全依靠脂肪
C、糖类利用多于脂肪D、糖类利用低于脂肪
19.800m跑在以运动时间为区分标准能量统一体的:()
A、一区B、二区C、三区D、四区
20.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称的脂蛋白是下列哪一种:()
A、TCHB、LDLC、TGD、HDL
单选题
1.D;2.A;3.B;4.A;5.C;6.B;7.B;8.B;
9.A;10.C;11.D;12.C;13.B;14.C;15.B;16.B;
17.B;18.D;19.C;20.D.
第二章肌肉收缩
(一)单选题
1.在完整机体内各种形式的躯体运动得以实现,都依赖于()。
A.骨骼肌的紧张性收缩;B.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C.中枢神经系统的精细调节;D.神经系统控制下的骨骼肌活动。
2.细胞具有兴奋性,表现为在有效刺激作用下产生()。
A.局部反应;B.局部兴奋;C.电位变化;D.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3.评价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简易指标是()。
A.刺激强度;B.阈强度;C.时值;D.时间阈值。
4.评价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常用指标是()。
A.基强度;B.利用时;C.时值;D.阈强度。
5.与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相比,短跑运动员股四头肌的时值()。
A.较长;B.较短;C.无区别;D.先短后长。
6.细胞兴奋性维持是因为()。
A.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B.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加;
+和K+的易化扩散;D.膜的Na+-K+泵作用。
7.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B.无限大;C.大于正常;D.小于正常。
8.若减少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导致()。
A.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B.动作电位幅度降低;
C.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少。
9.下列有关局部兴奋的错误叙述是()。
A.局部兴奋由阈下剌激引起;B.局部兴奋可实现时间或空间的总和;
C.局部兴奋可向周围传播,且幅度不变;D.局部兴奋向邻近部位呈电紧张性扩布。
10.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D.钠平衡电传与钾平衡电传之差。
11.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
D.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12.实现相邻细胞间直接电联系的结构基础是()。
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突触连接;D.专属通道。
13.运动终板是指()。
A.运动神经末梢装置;B.神经肌肉接点装置的总称;
C.神经肌肉接点区的肌细胞膜增厚部分;D.分布于肌细胞膜上的突触装置。
14.乙酰胆碱与终膜受体结合,可触发终膜的()。
A.对Ca2+通透性增大;B.对Na+通透性增大和对K+通透性减小;
C.对Na+和K+通透性都增大;D.对Na+通透性减小和对K+通透性增大。
15.静息时,运动神经末梢囊泡内物质()。
A.大量释放;B.少量轮流释放;C.少量随机释放;D.呈量子释放。
16.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电传递;B.单向性;C.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17.表面电极所记录的肌电图是()。
A.单个运动单位的电变化;B.多个运动单位电变化的综合;
C.单个或多个运动单位肌纤维收缩的张力变化;D.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变化。
18.实现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是()。
A.肌纤维;B.肌原纤维;C.肌小节;D.运动单位。
19.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明带缩短,H带不变;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带消失;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20.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
21.位于肌质网两端的终池是()。
A.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2+的贮库;
2+和Mg2+的贮库;2+的释放库。
22.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A.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肌细胞内部;B.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触发Ca2+的释放;
C.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I的结合。
23.通常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24.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只做等张收缩;B.只做等动收缩;
C.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25.下列关于张力-速度关系曲线意义的错误叙述是()。
A.要增加肌肉收缩的速度,应当减少后负荷;
B.当后负荷减少到零时,肌肉收缩的速度达到最大;
C.要增大肌肉收缩的张力,应当降低收缩的速度;
D.在后负荷的作用下,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都呈反变关系。
26.根据肌丝相互关系的理论,最适初长时肌小节的长度应为()。
27.关于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应理解为()。
A.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随负荷增大而增大的能力;
B.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初长度增大而增大的能力;
C.肌肉的绝对力量和比肌力;D.由肌肉本身生理生化特征决定的功能状态。
28.体积相同,生理横断面最大的是()。
A.平行肌;B.梭形肌;C.羽状肌;D.半羽肌。
29.下列有关比肌力概念的错误叙述是()。
A.比肌力指单位肌肉横断面的最大肌力;
B.运动实践中比肌力的大小可用单位体重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来表示;
C.从事跑、跳和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比肌力较绝对肌力更重要;
D.训练使肌围度增大,比肌力反而减少。
30.与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B.肌纤维直径粗,线粒体数目多;
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31.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ɑ神经元支配;B.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
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粒体数量多;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
32.属于慢肌纤维代谢特征的是()。
A.糖原含量低,糖酵解能力高;B.糖酵解能力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
C.糖酵解能力低,氧化脂肪能力高;D.糖原含量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33.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收缩力量大,耐持久;B.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D.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34.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兴奋阈低,收缩速度快;B.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快,力量小;D.收缩力量大,能持久。
35.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A.800m跑;B.1500m跑;C.10000m跑;D.100m跑。
36.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百分组成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的运动项目是()。
A.100m跑;B.跳高与跳远;C.马拉松跑;D.800m跑。
37.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认为通过长期的定向训练()。
A.两类肌纤维可以互变;B.两类肌纤维完全不能互变;
C.可能使快肌变成慢肌;D.可能使慢肌变成快肌。
38.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
A.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B.对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
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39.耐力训练可使肌纤维中()。
A.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提高;B.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乳酸脱氢酶活性提
高;C.线粒体数目增加,而体积不变;D.乳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提高;
40.下列关于肌腱和肌中结缔组织功能的错误叙述是()。
A.构成肌肉的弹性成分;B.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蛋白,决定着它们的功能;
C.训练使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因而能增强肌肉的抗拉能力;
D.肌肉在超负荷工作时拉伤,多见于肌腱断裂。
(一)单选题
1.D;2.D;3.B;4.C;5.B;6.D;7.A;8.B;9.C;10.B;
11.D;12.A;13.C;14.C;15.C;16.A;17.B;18.C;19.B;20.D;
21.B;22.C;23.B;24.C;25.D;26.D;27.D;28.C;29.D;30.C;
31.B;32.C;33.C;34.B;35.D;36.C;37.C;38.C;39.A;40.D.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单选题
1.内环境稳态是指()。
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D.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一个50kg体重的人,其血量为()。
A.4LB.2.5LC.5LD.3L
3.血浆的pH值稳定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缓冲对是()。
A.Na2HPO4/NaH2PO4B.NaHCO3/H2CO3
C.蛋白质/蛋白质-NaD.KHCO3/H2CO3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球蛋白B.白蛋白C.纤维蛋白原D.无机盐
5.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葡萄糖B.Na+和Cl-C.K+D.白蛋白
6.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可导致水肿,其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7.有关血红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红蛋白与O2结合需酶催化B.血红蛋白有运输O2和CO2的作用
C.血红蛋白有缓冲作用D.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作用消失
8.急性感染时,明显增多的白细胞是()
A.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
9.机体的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相同的是()。
A.Na+浓度B.K+浓度C.胶体渗透压D.总渗透压
10.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
A.肾和肝B.脾和肝C.胸腺和骨髓D。肺和淋巴
11.剧烈运动时,下列血浆中下降的成分是()
A.乳酸B.非蛋白氮C.血浆蛋白D.碱贮
12.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不与B型血的红细胞凝集,该人的血型为()
A.B型B.AB型C.A型D.O型
13.血氧饱和度取决于()
A.红细胞比容B.血液的温度C.血红蛋白的含量D.氧分压
14.下列变化中可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的是()
A.CO2分压降低B.温度降低C.PH值升高D.CO2分压升高
15.若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为15g%,血红蛋白达到60%的饱和度时,每100ml血液中的氧含量为()
A.20mlB.15mlC.12mlD.14ml
16.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D)
A.肝脏B.脾脏C.胸腺D.骨髓
17.关于比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红细胞>血浆B.血液>血浆>红细胞
C.红细胞>血浆>血液D.红细胞>血液>血浆
18.血小板含量明显减少时,皮肤下易产生瘀血,其原因是血小板()。
A.易粘附在血管内膜B.使血管回缩出现障碍
C.聚集能力下降D.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19.血浆中的碳酸氢盐主要在红细胞内生成是因为()
A.红细胞含有丰富的HbB.红细胞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
C.细胞膜上有特异性载体D.血浆蛋白可抑制与CO2与水的反应
20.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主要是()。
A.红细胞叠连增多B.血小板的聚集
C.红细胞的凝集和溶解D.血浆小出现纤维蛋白
21.静脉输人0.9%NaCl溶液可使()。
A.血浆渗透压升高B.血浆渗透压下降
C.红细胞体积变小D.红细胞体积不变
22.最能反应内环境稳态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B.淋巴液C.血浆D.尿液
单选题
1.D;2.A;3.B;4.B;5.B;6.A;7.A;8.D;9.D;10.B;
11.D;12.B;13.D;14.D;15.C;16.D;17.D;18.D;19.B;20.C;21.D;22.C。
第六章呼吸
单选题
1.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
A:外呼吸;B:肺换气;C:组织换气;D:肺通气。
2、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A:肺泡;B:呼吸道;C:肺泡、组织;D:组织。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B:肺的弹性回缩力;
C:呼吸肌的舒缩;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4.在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胸内压的变化是()
A:吸气、呼气之末等于大气压B:呼气时呈正压
C:吸气、呼气时都呈负压D:憋气时呈负压
5.肺总容量等于()
A:肺活量加潮气量B: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C:肺活量加余气量D:余气量加补呼气量
6.每分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潮气量╳呼吸频率B: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7.肺泡通气量与气体交换量成()
A:正比B:反比C:无关D:相等
8.体内氧分压由高向低的顺序通常是()
A:静脉血、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B: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组织细胞
C:组织细胞、静脉血、动脉血、肺泡气D: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
9.在肺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倍,深度减半,通气血流/比值将()
A:下降B:升高C:不变D:以上都不是
10.基本的呼吸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大脑皮层D:脑桥
11、决定某气体分压的关键因素是该气体占混合气的百分比()
A:分子量B:分子能量C:容积D:温度
12、运动员的氧扩散容量较大,主要是因为()
A:肺泡膜较薄B:身材高大C:心输出量大D:肺泡膜血供充足
13、解剖无效腔加倍时,通气/血流比值将()
A:加倍B:增大,但不到加倍C:减半D:减小,但不到减半
14.运动引起肺通气量快速变化的神经机制之一是()
A:动脉血中PCO2的下降B:动脉血中PO2的升高
C:体温升高D: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15.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为()
A:外呼吸B:内呼吸C:肺通气D:肺换气
单选题
1.B2.C3.C4.C5.C6.D7.A8.D
9.A10.B11.C12.C13.D14.D15.B
第七章血液循环
(三)单选题
1、正常情况下,心跳的节律来自()
A、窦房结;B、房室结;C、希氏束;D、浦肯野氏纤维。
2、动作电位从心房传到心室,在房室结上有一个时间延搁,其作用是()
A、避免心室肌痉挛;B、使心室收缩不会太快以至于疲乏;
C、使前一次的收缩不会与这一次的合并;D、使心室收缩与心房收缩时间分开。
3、在心动周期中,大部分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时间是()
A、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B、心房收缩,心室收缩时;
C、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D、心房舒张,心室舒张时。
4、下列有关心输出量正确的是()
A、心室每收缩一次排出的血量;B、每秒钟心室排出的血量;
C、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量;D、每秒钟血液进入心房的血量。
5、以下对心动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心音出现于心室舒张时;B、心房收缩与心室收缩时间重叠;
C、等容收缩期中,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关闭;D、心房舒张和心室舒张时间不重叠。
6、心肌生理特性中,遇足够强度的刺激即可产生动作电位,这是心肌的()
A自律性;B、传导性;C、收缩性;D、兴奋性。
7、下列何种血管的舒缩,对全身血压的影响最大()
A、大动脉;B、中型动脉;C、小动脉和微动脉;D、腔静脉。
8、脉压是指()
A、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B、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C、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D、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的平均值。
9、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心输出量增加,则血压下降;B、血粘度增加,则血压下降;
C、末梢小动脉收缩,则血压上升;D、血量减少,则血压上升。
10、下列血管中,血压最低的是()
A、大静脉;B、小动脉;C、微动脉;D、微静脉。
11、若某人的动脉收缩压为120mmHg,舒张压为90mmHg,其平均动脉压为()
A、115mmHg;B、110mmHg;C、100mmHg;D、95mmHg。
12、血管阻力的变化,主要发生于()
A、静脉;B、大动脉;C、小动脉;D、微血管。
13、下列因素中,不会造成局部血管扩张的是()
A、组织胺;B、血清素;C、二氧化碳;D、乳酸。
14、下列血管中,血流速度最慢的是()
A、小静脉;B、小动脉;C、大静脉;D、微血管。
15、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要延续到()
A、心室舒张早期;B、舒张晚期;C、收缩期开始;D、整个收缩期。
1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快速复极化初期是由于()
A、Na+内流;B、Na+内流C、Cl-内流;D、Ca2+内流。
17、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出现是由于()
A、Ca2+内流与K+外流;B、Na+内流与K+外流;
C、Ca2+外流与K+内流;D、C、Cl-内流与K+外流。
18、心肌组织中,自动节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房室交界;B、房室束;C、窦房结;D、结间束。
19、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的正常范围是()
A、50~70次/分;B、60~80次/分;C、70~100次/分;D、60~100次/分。
20、左心室的前负荷是()
A、等容收缩期压力;B、心室舒张末期压力;C、收缩末期压力;D、主动脉压。
21、左心室的后负荷是()
A、等容收缩期压力;B、心室舒张末期压力;C、收缩末期压力;D、主动脉压。
22、人在运动或劳动时,心输出量持久而大幅度地增加,其主要调节机制是()
A、局部体液调节;B、全身性体液调节;C、等长自身调节;D、异长自身调节。
23、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表现为()
A、静息时较慢;B、小强度运动时较快;
C、最大心率比同龄人高;D、阵发性心动过缓。
24、平卧运动比直立运动时的搏出量大,这是因为()
A、循环血量重新分配;B、静脉回心血量增加;C、外周阻力降低;D、胸内压升高。
25、受试者每分吸氧量为250ml/min,若动静脉氧差为0.5ml·100-1,其每分输出量是()
A、3L/min;B、4L/min;C、5L/min;D、8L/min。
26、正常机体,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最主要因素是()
A、心室容积增加;B、室内压升高;C、主动脉压升高;D、交感神经兴奋。
27、心脏收缩能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是因为()
A、血流快;B、血流阻力小;C、心室内舒张期压力低;D、血压高。
28、肌肉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表现为()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B、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C、心率减慢,血压升高;D、心率加快,血压稳定。
29、运动时,脑血流量保持不变,但内脏器官的血流量()
A、先增加,后减少;B、不变;C、增加;D、减少。
30、由卧位转为立位时会引起动脉血压暂时性降低,但接着通过何种调节恢复正常()
A、肌肉收缩活动加强;B、减压反射增加;
C、减压反射减弱;D、体液调节加强。
31、运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血供增加,其重要机理是()
A、循环血量增加;B、静脉回流量增加;
C、心输出量增加;D、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
32、静息时,骨骼肌的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0%,而最大运动时则占()
A、72%;B、47%;C、88%;D、50%。
33、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静脉回心血量是()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
34、减压反射的最终生理效应是()
A、降低血压;B、加强心交感中枢的活动;
C、加强心迷走中枢的活动;D、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35、对动脉血压变化较敏感的感受器位于()
A、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B、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C、心肺压力感受器;D、以上都有。
36、运动时,机体能根据运动量的大小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调节,其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
A、体液调节;B、自身调节;C、神经调节;D、局部代谢产物调节。
37、下列有关心动周期的错误叙述是()
A、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
B、心动周期是指心肌电活动周期;
C、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D、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尤其以舒张期缩短更为明显。
37、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是由于左心室()
A射血速度快;B、每搏输出量大;
C、射出的血液流经的管道狭窄;D、比右心室做更多的功。
39、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是由于()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呀压作用加速静脉血回流;D、心房收缩。
40、在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最高的时期是()
A心房收缩期末;B、心室舒张期末;C、快速射血期;D、快速充盈期末。
41、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指()
A、减慢充盈期;B、快速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D、心室收缩末期。
42、人在卧位时,下列指标中数值达峰值的是()
A、心率;B、每搏输出量;C、每分心输出量;D、胸内压。
43、英国生理学家Starling提出的“心的定律”是指()
A、心肌代谢水平的变化;B、植物性神经对心脏的调控;
C、心脏搏出量的等长自身调节机制;D、心脏搏出量的异长自身调节机制。
44、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脏的搏出量受()
A、心力贮备的调节;B、心肌收缩能力的调节;
C、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调节;D、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调节。
45、心机的等长自身调节,是指通过改变()
A、心肌初长度;B、Starling机制;C、心肌收缩性能;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46、正常人在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将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快速充盈期缩短;B、减慢充盈期缩短;C、快速射血期缩短;D、减慢射血期缩短。
47、平均动脉压是指是指()
A、(收缩压+舒张压)÷2;B、舒张压+1/3脉压;
C、收缩压+1/3舒张压;D、舒张压+1/3收缩压。
48、刺激心交感神经可使()
A、心功能曲线右移;B、窦房结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速率减慢;
C、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D、房室束传导速度减慢。
49、下列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错误叙述是()
A、此反射通常发生在动脉血压迅速变化时;
B、此反射对缓慢的血压变化不敏感;
C、在正常情况下,此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稳定有重大意义;
D、当颈动脉窦内压上升到27KPa以上时即可引发减压反射。
50、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刺激最敏感的是()
A、PCO2↑;B、H+↑;C、PH↓;D、PO2↓。
51、健康人的射血分数为()
A、55%~60%;B、70%~80%;C、80%~85%;D、85%~95%。
52、个体的心指数()
A、在10岁时达到最大;B、20~25岁时最大;
C、5~7岁时最大;D、25~40岁时最大。
53、支配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神经发挥调节作用的是()
A、安静时;B、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C、直立位时;D、睡眠时。
54、心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肌浆网不发达,Ca2+贮量少;B、心肌收缩是“全或无”式的;
C、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D、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55、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主要原因是()
A、0期除极速度快;B、2期的持续时间长;C、阈电位水平高;D、兴奋性高。
56、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代偿间歇是由于()
A、窦性节律传导速度减慢;B、窦性心率不齐;
C、房室传导阻滞;D、窦性下传的一次兴奋节律落在室性期前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中。
57、心肌组织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A、窦房结;B、房室结;C、房室束;D、浦肯野氏纤维。
58、对照骨骼肌细胞,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最重要的特征是()
A、4期能自动除极;B、0期除极速度快,幅度大;
C、有持续时间较长的平台期;D、复极速度很快。
59、自律细胞和非自律细胞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
A、有平台期;B、除极化速度不同;C、4期自动除极;D、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不同。
60、下列关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作用的错误叙述是()
A、两者都能升高血压;
B、肾上腺素能使心输出量增加;
C、肾上腺素使皮肤血管收缩,因而使总外周阻力明显上升;
D、在整体内,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减慢、变弱,心输出量减少。
单选题
1、A;2、D;3、D;4、C;5、C;6、D;7、C;8、B;9、C;10、A;
11、C;12、C;13、B;14、D;15、A;16、C;17、A;18、C;19、D;20、B;
21、D;22、C;23、A;24、B;25、C;26、D;27、C;28、A;29、D;30、C;
31、D;32、C;33、B;34、D;35、A;36、C;37、B;38、D;39、B;40、C;
41、A;42、B;43、D;44、C;45、C;46、A;47、B;48、C;49、D;50、A;
51、A;52、A;53、B;54、D;55、B;56、D;57、B;58、C;59、C;60、C。
第十二章肌肉力量
单选题
1.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
产生的力量为()
A静态肌力;B动态肌力;C离心肌力;D超等长肌力。
2.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静态肌力;B动态肌力;C离心肌力;D超等长肌力。
3.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C爆发力;D肌耐力。
4.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称作()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C爆发力;D肌耐力。
5.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作()
A最大肌力;B快速肌力;C相对肌力;D肌耐力。
6.通常在最大用力收缩条件下人体每平方厘米横断面积的肌肉产生的肌力是()
A2-4公斤;B3~8公斤;C10-12公斤;D20-23公斤。
7.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A.肌糖原含量;B.收缩蛋白;C.三磷酸腺苷含量;D.脂肪。
8.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规律是几岁以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肌肉力量一
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A10岁;B15岁;C16岁;C18岁。
9.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
A肌纤维增粗;B毛细血管增加;C血红蛋白增多;D肌糖原含量增加。
10.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
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D以上都不是。
(三)单选题
1.A;2.B;3.A;4.D;5.B;6.B;7.B;8.A;9.A;10.A。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单选题
1.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称为()。
A需氧量;B氧含量;C吸氧量;D耗氧量。
2.安静状态下的人体基础代谢率低,能量消耗少,每分钟()与每分钟需氧量处于平衡状态。
A需氧量;B氧含量;C吸氧量;D耗氧量。
3.人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
A运动后过量氧耗;B氧亏;C吸氧量;D耗氧量。
4.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所消耗的氧量应包括()
A氧亏;B运动后过量氧耗;C吸氧量;D需氧量。
5.不属于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是()。
A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B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C儿茶酚胺的影响;D体温升高的影响。
6.最大吸氧量绝对值的表示方法是()。
Aml·kg-1·min-1;B次·min-1;Cmmol·L-1;DL·min-1。
7.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A肺通气功能;B肌肉血流量;C血红蛋白的含量;D心脏的泵血功能。
8.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是()。
A肺通气功能;B肺活量;C肌肉利用氧的能力;D心脏的泵血功能。
9.乳酸阈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没有急剧堆积时的()
A最大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利用率;C氧的利用率;D每分心输出量。
10.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称()。
A最大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利用率;C氧的利用率;D氧脉搏。
11.通常情况下,血乳酸浓度4mmol·L-1,大约为最大吸氧量的()。
A20~40%;B60~80%;C90%;D100%。
12.人体在进行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
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A大量肌肉;B少量肌肉;C上肢肌肉;D下肢肌肉。
13.马拉松、滑雪等长时间的运动项目,体重比较轻有利于运动,因而最大摄氧量的()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A相对值;B绝对值;C利用率;D百分率。
14.对于中长游、速滑、自行车、划船等运动项目,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是最大吸氧量的()。
A相对值;B绝对值;C利用率;D百分率。
15.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是()
A耗氧量;B吸氧量;C摄氧量;D需氧量。
16.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
A氧亏;B吸氧量;C过量氧耗;D需氧量。
17.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
A乳酸阈;B最大摄氧量;C最大摄氧量百分率;D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18.由于个体的差异,乳酸阈值并不都是4mmol·L-1,其变化的范围大约在()
A1~2mmol·L-1;B2~4mmol·L-1;
C4~7mmol·L-1;D1.4~7.5mmol·L-1。
19.乳酸阈单位的表示方法是()
Aml·kg-1·min-1;B次·min-1
Cmmol·L-1;DL·min-1
20.决定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是()。
A最大心率;B最大心输出量;C乳酸阈;D运动后过量氧耗。
单选题
1A;2C;3B;4B;5A;6D;7D;8C;9B;10C;
11B;12A;13A;14B;15D;16B;17A;18D;19C;20C。
第十四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单选题:
1、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什么变化为主要标志。()
A、体温升高;B、血压升高;C、兴奋性提高;D、心率加快。
2、优秀的长跑训练神经过程较高的是()
A、灵活性;B、机能稳定性;C、应激性;D、兴奋性。
3、有训练者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基础心率呈现()的变化趋势。
A、平稳上升;B、平稳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4、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是由于()引起的。
A、压力感受性反射B、化学感受性反射
C、条件反射D、非条件反射
5、赛前状态运动员的体温变化为()。
A、不变;B、降低;C、升高;D、变化不定。
6、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A、防止受伤;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C、推迟疲劳;D、加速恢复。
7、“极点”产生在那种状态?()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真稳定状态;D、假稳定状态。
8、“第二次呼吸”产生在那种状态?()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真稳定状态;D、假稳定状态。
9、人体运动进入假稳定状态时,吸氧量与需氧量的关系是()。
A、吸氧量等于需氧量;B、吸氧量大于需氧量;
C、吸氧量达最高水平仍低于需氧量;D、吸氧量与需氧量同步增加。
10、马拉松跑时机体功能水平主要处于()。
A、进入工作状态;B、真稳定状态;C假稳定状态;D疲劳状态。
11、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运动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内脏器官;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运动器官;
C、物理惰性大;D、运动时的空气阻力大。
12、通常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反而会减少,原因是:()。
B、心肌收缩力减小;B、心室充盈时间过短;
C、心室收缩时间过短;D、心室收缩期过分缩短。
13、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经过()状态后,机体便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假稳定状态D、疲劳状态
14、通常易出现“极点”的运动项目是()。
A、短跑;B、中长跑;C、体操;D、投掷。
(三)单选题
1、A2、B3、B4、C5、C6、B7、B8、B9、C10、B11、B12、B13、B14、B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三)多选题
1.突变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在于()
A能量消耗引起肌肉的兴奋性下降;
B在ATP耗尽时,不引起肌肉僵直;
C肌肉兴奋性下降、能量消耗和肌肉力量衰退的综合表现;
D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2.运动性疲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理论认为()
A长时间剧烈运动刺激对该调节网络影响不大;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增强可以引起免疫功能减弱。
C免疫功能下降,实质上是作为机体无法再继续工作的“信号”;
D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反馈性信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提示机体应该适时“终止运动”。
3.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A是一种“预警”信号
B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C是机体功能衰损的表现
D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
4.目前,有关中枢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大脑皮质直至脊髓运动神经元
B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使脑细胞工作强度下降
C大脑ATP和CP水平明显降低,糖原含量减少,γ-氨基丁酸水平升高,脑干和丘脑的5-羟色胺(5-HT)明
显升高,脑中氨含量也增加
D剧烈运动后,Ach?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障碍
5.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的外周疲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脊髓运动神经元B神经-肌肉接点
C肌细胞膜D肌质网
6.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
A不习惯性的动作B节奏性强的动作
C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D运动中动作多变化的动作
7.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自由基学说认为()
A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B使膜受体、离子信道、膜蛋白酶以及膜的液态性、流动性改变,造成对膜的通透功能的影响
C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使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及ATP的有氧合成发生障碍
D仅造成上述局部变化
8.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
A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B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变。
C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各器官功能立即恢复到原来水平
D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9.超量恢复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A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B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但保持一段时间后又
回到原来水平。
C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超过原来水平。
D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不能超过原来水平。
10.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A运动强度B运动频度C运动持续时间D膳食
11.肌乳酸的代谢过程主要有()
A在肌肉收缩时,乳酸生成后即不断“穿梭”进入Ⅱa型肌纤维或Ⅰ型中氧化利用。
B乳酸穿出肌细胞膜后经过弥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输到体内其它各器官进一步代
谢。
C肝和肾不会摄取乳酸作为糖异生作用的底物。
D运动时心肌从血液中摄取乳酸后加以氧化利用。
12.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因素包括()
A血液pH值下降B机体严重脱水
C血浆渗透压改变D血浆电解质浓度的改变
(三)多选题
;;3ABD;4ABC;5BCD;6ACD;7ABC;8AD;9AB;10ACD;
11ABD;12ABCD。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6:4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0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