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俄而⑤雪骤,公欣然曰:“白
雪纷纷何所似⑥?”兄子胡儿⑦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⑧。”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⑨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谢太傅:晋朝的谢安。②内集:家庭聚会。③儿女:子侄辈。④讲
论文义:讲解诗文。⑤俄而:不久,不一会儿。⑥何所似:像什么。⑦胡儿:谢朗,
谢安哥哥的长子。⑧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⑨因:凭借。即:是。无奕
女:指谢道韫。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聚会)
B.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
[2]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C.俄而雪骤。(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3]下列是对这篇文言文主题的概括,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2.阅读训练。
荀巨伯①探友
荀巨伯远②看友人疾,值④胡贼攻郡。友人语⑤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
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⑥,子令⑦吾去,败义⑧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⑨?”贼既⑩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⑪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⑫?”
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⑬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⑭曰:“我辈
无义之人,而入⑮有义之国!”遂班军⑯而还,一郡并获全17。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
2/7
②远;从远方。
③疾:病。
④值:恰逢。
⑤语(yù):告诉。
⑥相视:看望,照顾。
⑦令:使,让。
⑧败义:损害道义。
⑨耶(yé):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⑩既:已经。
⑪一:全,整个。
⑫独止:一个人留下。
⑬委;舍弃,抛弃。
⑭相谓:相互议论。
⑮入:侵犯。
⑯班军:回师,撤军。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
B.贼既至(既然)
C.一郡并获全(全)
D.遂班军而还(撤军)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加点字词。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_________
(2)贼既至_______
(3)不忍委之______
[4]“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荀巨伯这句话体
现的美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字词意思
竞走:_______________尝:________________
3/7
信然: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①而颦②其里③,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
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④妻子而去⑤之走。彼知颦美
⑥,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病心:心口痛。②颦:皱眉头。③里:乡里。④挈(qiè):带
领。⑤去:躲开,避开。⑥颦美:皱着眉头美。
[1]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漂亮)B.坚闭门而不出(牢牢地)
C.挈妻子而去之走(跑)D.彼知颦美(她,指丑人)
[2]东施也捂着心口在村中走是因为___________。
[3]“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这句话的意思是()
A.(她)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B.你知道西施很美,却不知道西施为什么美。
C.你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这么美。
[4]东施效颦之丑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出来?请用“”标出来。作者在这里
运用了(A.正面描写B.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
[5]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文阅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而邻人之父亦云(_________)
(2)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江行日记一则(节选)
[明]袁中道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①,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②敲戛③,
铮铮④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注释]①沙市:今湖北荆州。②雪子: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③敲戛(jiá):轻轻地敲打。
④铮(zhēnɡ)铮:文中形容雪子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7
[1]“欲”的意思是________;“亦”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衬
托出____________。
[3]文中说“亦复有少趣”,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趣”在何处?(至少写出
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下面句子停顿合适的是()
A.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B.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C.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7.阅读理解。
短文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其邻人之父亦云”中“亦”的意思是_____,“云”的意思是
________。
[2]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家甚智其子”,富人为什么这么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______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走”与“兔走触株”中的“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车刚开走B.奔走相告C.说走了嘴
[2]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宋人没有再得到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之推教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
5/7
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①而不
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①俛:通“俯”,头低下。②业:本事、能力。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吾曰(尝:曾经)B.颇晓书疏(疏:记事)
C.稍欲通解(欲:快要)D.异哉(异:不一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译为:_________________
(2)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士大夫”和“吾”(颜之推)的教子观念完全不同,请根据文
意概括回答。
(1)士大夫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之推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母对你的教育与选文中谁的观念相近?你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截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
者。
[1]《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为文中的“善”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赞叹b.擅长、善于
①“善鼓琴”中的“善”是(_______)的意思。②“善哉”中的“善”表示
(______)之义。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4]伯牙绝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5]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______________。
[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听者的知音。请写出一句关
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枫叶
父自山中归,拾红叶一片,以示①其子。子曰:“树叶皆②绿,至秋则
黄。何③有红叶?”父曰:“此枫叶也。经霜则红。”子不信。明日父携④
子,至山中,观红叶。但见红叶满林,鲜艳如染。子大喜。父曰:“事须亲见
6/7
而始信之,凡⑤人皆然,不独汝也。
(注)①示:给……看。②皆:都。③何:为什么?④携:带着。⑤凡:
所有。
[1]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随父亲在山中看到的红叶是什么样子的?请用“________”画出来。
[3]与“事须亲见而始信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集思广益,多见多闻。
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1.读《徐孺子赏月》,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②戏:玩耍。③邪:文言疑问词,有时也作
“耶”。④瞳子:瞳仁。
[1]理解字义。
(1)“人语之曰”中“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无此,必不明”中“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与译文“若是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加明亮呢”意思相同的一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不正面直接回答,而是借助“眼有瞳仁”来回答。B.顺水推舟,回答问题
简洁、明了。
C.回答问题委婉,起到了含沙射影的作用。
[4]我觉得徐孺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2.阅读理解。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夫礼者,自卑①而尊②人。虽③负贩④者,必有尊⑥也,而况富贵乎?富
贵而知好⑦礼,则不骄不淫⑧;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⑨。
(选自《礼记•曲礼上》)
注释:
①卑:谦卑。
②尊:尊重。
③虽:即使。
④负:背负担子。
⑤贩:商贩。
⑥有尊: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⑦知好:了解并喜欢。
⑧不骄不淫:不骄纵不放纵。
⑨志不慑:志向就不会怯懦。慑:怯懦,害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夫礼者礼_________
7/7
②而况富贵乎富贵______
[2]翻译下列各句。
①虽负贩者,必有尊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生之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
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
我,当厚报。”行人日:“以此大见与,便当出尔。”生日:“此狗尝屡次活
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日:“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
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
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若不相与________
A.和B.结交C.给D.赞成
(2)犬引颈下视井中________
A.延续B.伸长C.导引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
“之”指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1]这里的“子”指的是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________
[3]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谈了学习方法,谈了
________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2:2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