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的用笔方法
我国历史上十六国以后,北方鲜卑族以其强悍粗犷的民
族精神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结束了北方长期纷争
的局面。尤其自魏孝文帝实行改革以来,北朝经济更趋富裕,
民族更加强盛,由此引来碑碣造像、摩崖石刻盛行,客观上
给我们留下了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书法艺术珍品。在群星灿
烂的魏碑石刻中,《张猛龙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得
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
一、《张猛龙碑》的艺术特点
《张猛龙碑》书法艺术一向受到人们的称道,早在清代,
包世臣、康有为即盛赞该碑“精能造极,不可名言”。现代书
法界更有对之推崇备至者。《书法教学》(赵一新等人编著)
曾说:“《张猛龙碑》点画灵变……借让巧妙……结构精致而
气魄很大。”接着把它与同类魏碑相比说:“《贾思伯碑》与
之同类,但画微重满,变化稍逊;《杨大眼造像》与之同类,
但纯熟不够;《孙秋生造像》与之同类,但奇峻难
敌;《魏灵藏造像》与之同类,但骨力嫌弱;《高贞碑》与之
同类,但开展不如;《牛橛造像》与之同类,但流于平整;《始
平公造像》与之同类,但姿变让步。”足见评价之高。这些评
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
《张猛龙碑》所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因素。
(一)结体雄奇险峻。笔画安排险峻,结构方式奇特,是
《张猛龙碑》最明显的特征。它既不像《郑文公碑》那样形
态规整,笔画空距均衡,也不像唐楷那样四面停匀,而是密
中有疏,正中参欹,安中设险,平中出奇,试看一个“光”字,
它上面的两点并不像一般楷书那样安排得对称均衡,而是使
左点取横式,右点取竖式,横竖相对,形成“矢的”之势;一
横也不是两边等分,而是让左边尽量伸展,右边尽量缩短,
造成长短对比,再在下面配以适当的长撇和竖弯钩,全字大
有“倚天抽宝剑”的奇险威武之势。再如一个“饶”字,右边的“尧”
也处理得不同凡响,上面一竖歪写,已是一奇,中间两竖不
是分落于上竖两边,而是让左竖再左移,让右竖对准上一竖,
又增一奇;下面的撇和竖弯钩的头,不是对准上面正中,而
是对准左竖,再添一奇,三奇并存,使一个“尧”字象鸡公山
头咬合着的岩石,其险峻之势,不禁使人骇然生恐;然而综
观全字,又使人不得不长吁一口气,放下心来,尤如我们发
现山头岩石本有其重心所在,而不至于滚落下来一样,全字
平稳安然。如果统览《张猛龙碑》,就会发现,象这类雄奇
险峻之字俯拾皆是,正如有人所说:《张猛龙碑》无一字平
正着,真是字字奇险,笔笔生花。
美学原理中“自然美”法则告诉我们:雄、秀、奇、险四方面,
仅达其一,就已臻美。而《张猛龙碑》结构奇特,笔势险峻,
雄强中透出灵秀之气,雄秀奇险、四美俱全,实在是魏代碑
刻之中难得的佳作。
(二)字形变化多姿。美学原理“形式美”原则包括整齐一律、
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方面,其中“多
样统一”是形式美原则的高级形式。《张猛龙碑》正是在这方
面表现得颇为突出。其字形变化可谓奇妙莫测。例如,同是
“纟”旁,在“绢”字中左右平齐,在“绩”字中则短于右边,在“终”
字里三点又有倾斜角度的变化,然而这些复杂多变的字形却
统一在同一基调之中,达到了形式美原则的高级形式。
(三)笔划瘦硬健劲。陈方既先生说:“艺术之所以给以审
美享受,就在于构成艺术的各个环节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
丰富性。”人的本质力量即人改造自然的力量,改造自然靠的
是体力和智力,体力的外在表现是强健的筋骨,如碑文开头
的几行字,看到“南”、“兴”、“所”、“世”中那些瘦硬的横画,
我们仿佛听得见它们平伸双臂发出的格格的响声;看到“水”、
“人”、“猛”字的撇捺,就像听到武士挥动刀枪剑戟时叮叮当当
的碰撞声。《张猛龙碑》瘦硬健劲的笔划所体现的武士挥剑
的形象,在显示人的本质力量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又属
上乘,不同凡响。
(四)字迹剥蚀,反朴归真。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
往往以自然天成为美,而视人为的雕凿为不美,“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反映的就是人的这种心理节律。《张猛龙碑》因
年代久远,剥蚀严重,但有些笔画经过剥蚀,不但没有削弱
其美,反面增添了天趣之美。如交接之处损掉了尖角,反而
显得沉稳;撇尾无尖,更显得厚实;笔划破边,又显得涩重。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碑刻的苍劲老辣的风格。现在有人反对
在临碑时有意识地去摹仿这种苍劲的笔划,我认为,只要摹
仿得自然,也未尝不可,有些篆刻作品不就是在“烂铜文”的
启发下形成风格的吗?
吴丈蜀先生说,小孩子的字有可取之处,我们也可以学!既
然大自然在碑刻上给了我们以美的启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
学呢?事实上许多书家在临碑时,总是于有意无意之中多了
一点残破,这就是临北碑较多的书家的书风显得苍劲古朴,
而临南帖多的书家风格显得清秀妍美的缘故。
二、《张猛龙碑》书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末期孝明帝正光三年(即公元
522年)。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样一束书法艺术奇葩,是有其
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首先,从其民族和地域看,历史上的北魏统治者属于鲜卑
拓拔部,他们先居于大兴安岭一带,后逐渐南迁至内蒙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险峻高拔,影响到人的性情,使得人性格豪放,
加上当时北方民族曾普遍存在尚武精神,形象威武雄健,反
映到书法中来,就形成了北魏雄强劲健的一代书风。《张猛
龙碑》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其次,从当时的社会精神支柱看,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到《张猛
龙碑》立建之时,立寺拜佛之风席卷北方各地。据统计,当
时北魏全国寺院达一万三千余所。由于佛道、老庄思想影响
渗透,使《张猛龙碑》流露出豪放纵逸的艺术风骨。
第三,从书法艺术本身的发展看,差不多所有的北魏名碑
都早于《张猛龙碑》,如《爨龙颜碑》立于孝武帝大明二年
(即公元458年),《爨宝子碑》立于道武帝天赐二年(即公
元405年),《郑文公碑》刻于宣武帝永平四年(即公元511
年),《石门铭碑》刻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
只有《张玄墓志》晚于它十九年,刻于节闵帝普泰元年(即
公元531年)。显而易见,这些书体从不同的方面给《张猛
龙碑》书法作者以美的启示和影响,而这位颇有才华的书法
家以其超人的艺术领悟力,兼熔各家之长于一炉,才写出了
这种众长皆备、格调高古、艺术价值极高的书法艺术珍品。
三、《张猛龙碑》的用笔方法
关于用笔方法,书法界从古到今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我认
为书法上的用笔方法,是指书写者运用手中之笔书写点画的
方法,它包括握笔、掭笔、落笔、行笔、收笔等几个主要环
节。这里,我对《张猛龙碑》的用笔特点作如下探讨。
(一)掭笔。用笔一般有圆笔和方笔之分,《张猛龙碑》是
方笔的典型,其掭笔的方法是:先将笔锋收圆收尖,然后略
微掭成扁形,以利于方笔写法的落、行、收。
(二)落笔。《张猛龙碑》虽属方笔一路,但是它还不像《始
平公造像》那样一笔顿下,露出锋尖,也不像篆书圆笔那样
笔笔回锋,将锋尖藏于笔划之中,而是有它的独特的落笔方
法的。以横画为例,书者须先将笔杆捉稳,然后将掭扁的笔
锋按上右下左的角度入纸稍驻,留出缺角,再用腕力将笔锋
下顿,完成人们常说的“横画竖下”的阶段。
(三)行笔。紧跟上述动作,下顿略停,腕力将笔锋拨至
笔画之中,这里笔杆略侧于行笔相反方向,取逆涩之势将笔
前移,如果细心观察此碑,就会发现其中几乎无一笔画像唐
楷那样平拉直过,笔画中往往有明显的阶段性,尤其是两笔
交接之处,更显得粘连粗重。造成这种情形,一方面有些是
风蚀剥落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明显的驻笔所致。因此行笔
中要随时注意停停进进,这就是
金学智先生所说的“行处留”、“处处留得笔住”的行笔原则。
(四)收笔。收笔的要领是依形回收,即行笔至笔画末端
以后,先略停顿,然后迅疾回扫。这一动作有两种用处:一
是填充行笔未满之处,使笔画饱满有力;二是借回扫之力,
将后拖的笔锋重新调正,以利于下一笔画起笔。
四、《张猛龙碑》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张猛龙碑》以其雄秀劲健的笔意、苍劲古朴的格调,受到
后世书家的极力推崇,给后世影响非常深远。隋末唐初欧阳
询,就是直接受其影响的著名书家,我们可以从欧书那“戈戟
森然”的笔势中得到证实。到宋、元、明三代,由于当时是重
帖轻碑,因而影响不大,至清代碑学兴起,又有“尊魏卑唐”
之风,魏碑重新受到重视,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特别提倡《张
猛龙碑》,并且带头习碑。今天,许多大书家对《张猛龙碑》
更是手摹心追,我国著名书法
家王遐举先生中青年时期就曾精心临习过此碑,为他后来书
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省中年书家徐本一、涂庆保
先生也对《张猛龙碑》作过潜心研习,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艺
术才华,将《张猛龙碑》艺术精髓融注于自己的行草书之中,
使他们的行草书具备雄浑劲健的“猛龙风骨”,在当今中国书
坛上别具一格。除此而外,目前还有一大批书法新人也在潜
心临习此碑,以期掌握其精神要领,得到更大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4:4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0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