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
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
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翻译】:
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
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
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
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
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
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翻译】: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
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
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
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
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翻译】: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
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
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
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
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
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
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
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
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
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
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正。
【翻译】: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
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
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
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
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
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
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
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
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
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
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
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
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
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
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
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
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
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
跌倒了。
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
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
没有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1];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
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翻译】: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
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
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
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
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
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
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
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
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
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
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
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
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
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
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
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
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
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
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
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
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
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
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
没有空隙的。
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
重要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
得享长久的生命。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
盈四溢的,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
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
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
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
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
谦卑虚己下去,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
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1],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
皆孩之。
【注释】:
[1]「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
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
[2]「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
非人意之状。
【翻译】: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
良善的果子。
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
信实的果子。
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
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
死地,亦十有三[1]。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
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
无死地。
【注释】:
[1]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
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
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
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
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
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
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
当是恩德。
【翻译】: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
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
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
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
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
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翻译】:
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
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
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
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
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
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
的意思。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
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
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
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
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
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
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
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
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
天下。
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
用于一乡,则知一乡;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
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
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
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
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分析】: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
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
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
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
号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
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
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
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
愿而役使精气,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
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
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
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强壮,反而
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
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分析】:
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
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
堵塞自己的口耳,关闭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解
除自己的棱角,排除纷杂的头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
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
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
能够与天道同一,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
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
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真正最为尊
贵的。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分析】:
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
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
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
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
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
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
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
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
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分析】: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像
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气产生的根源,
福气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天子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人,
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人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
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保持自
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
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炫耀自我。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分析】:
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
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
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
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
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
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
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分析】:
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
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
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
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
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
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4:4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0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