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无以名状

更新时间:2022-12-09 04:46:59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选择题大全-1立方水泥等于多少吨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普天同庆足球)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

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

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翻译】:

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

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

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

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

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

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翻译】: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

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

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

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

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翻译】: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

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

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

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

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

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

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

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

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

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

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正。

【翻译】: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

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

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

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

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

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

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

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

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

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

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

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

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

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

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

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

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

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

跌倒了。

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

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

没有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1];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

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翻译】: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

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

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

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

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

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

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

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

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

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

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

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

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

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

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

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

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

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

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

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

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

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

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

没有空隙的。

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

重要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

得享长久的生命。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

盈四溢的,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

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

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

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

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

谦卑虚己下去,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

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1],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

皆孩之。

【注释】:

[1]「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

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

[2]「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

非人意之状。

【翻译】: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

良善的果子。

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

信实的果子。

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

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

死地,亦十有三[1]。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

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

无死地。

【注释】:

[1]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

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

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

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

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

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

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

当是恩德。

【翻译】: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

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

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

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

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

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翻译】:

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

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

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

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

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

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

的意思。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

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

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

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

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

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

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

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

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

天下。

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

用于一乡,则知一乡;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

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

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

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

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分析】: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

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

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

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

号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

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

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

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

愿而役使精气,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

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

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

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强壮,反而

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

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分析】:

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

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

堵塞自己的口耳,关闭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解

除自己的棱角,排除纷杂的头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

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

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

能够与天道同一,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

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

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真正最为尊

贵的。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分析】:

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

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

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

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

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

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

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

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

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分析】: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像

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气产生的根源,

福气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天子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人,

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人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

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保持自

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

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炫耀自我。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分析】:

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

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

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

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

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

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

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分析】:

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

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

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

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

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

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4:4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0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10的8次方
下一篇:张几笔
标签:无以名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