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
洋军阀的统治
第八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
统治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政治特征: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策略,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
府、北洋军阀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
的历史潮流。
经济特征:自然经济继续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特征。
【考点清单】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同盟
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
与“保皇派”的论战(2008年、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
(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解析】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同盟会的成立、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是历年高考
的相对冷点;“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2008、
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同盟会
的成立”应突出其成立条件、性质与机关刊物;对“同
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应分层详解内容并对整个纲领进
行辩证评价;对“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应强调其论
战内容与这场论战的实质;对“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
义”应对应主要武装起义及其领导人。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清
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008年、2009年考纲
新增考点);(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解析】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其过程本身
在高考中出题不多,但重在分析武昌起义的社会原因;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2008、2009年全
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清政府的‘新政’
和‘预备立宪’”应重点揭露其实质,对其客观效果要
辩证评价;对“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在重点
分析武昌起义的社会原因时还应注意对武昌起义后革命
形势的分析。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1)“严守中立”
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
绩和教训。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
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严守中立’和‘南北议
和’”应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对“南京临时政府和《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熟悉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并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目的、性质和意义;
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应了解其篡权的条件;对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应看到其“成功”的一面和
“失败”的另一面。
4.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去掉“洪宪帝
制”的提法):(1)袁世凯专政与称帝;(2)“二次革
命”;(3)“二十一条”;(4)护国运动。
【解析】“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
点;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十一条”,是历年高考的
相对冷点。对“袁世凯专权与称帝”应主要掌握其称帝
的步骤;对“二次革命”应全面分析其背景和败因;对
“二十一条”应分类(可分为领土、资源、内政三类;领
土又分山东、东北、湾岛)掌握其主要内容并明确其实质;
对“护国运动”应分析其组织、舆论、军事准备并指出
其已达预期目的未得彻底胜利。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法变得更细
致):(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2)民族工
业短暂的春天;(3)无产阶级的壮大。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
暂的春天,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无产阶级的
壮大,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背景”应分国内革命、国际大战和群众斗争三类
进行掌握;对“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应掌握其多种表
现与特征(如行业、思潮、人物、半殖半封特征、卷土重
来等);对“无产阶级的壮大”应顺着经济→阶级→政治
这条线索思考。
【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1915
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化时期。(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二节不作
考试要求)
(1)政治:帝国主义先后扶持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袁世凯走向专制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坚持进行维护
民主共和的斗争。
一.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1)背景:
①必要性:分散起义失败,建立全国性组织十分必
要。
②可能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
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2)建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兴、华、光三合
一
②人事安排: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主
任)。
③政纲与刊物:十六字政纲;《民报》
④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⑤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
阶段。
理解“新阶段”: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政党领导;有
了明确的革命纲领;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领袖;有了较
完善的国内外组织(支部)。
2.三民主义〓同盟会政治纲领
(1)内容:
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封建统治)
(民族革命)(前提条件)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政治
革命)(核心)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社
会革命)(补充发展)
(2)评价:
①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经济政治利益要求,
独立民主共同愿望,推动革命运动发展。
②局限: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分地,反帝反封
难成。(反帝反封不彻底)
比较:维新派和革命派反封建思想的差异:
(1)维新派间接反封,革命派直接反封;
(2)维新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民主共和;
(3)维新派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要改变封
建土地制度;
(4)维新派主张和平改良,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
(二)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维新派〓保皇派〓立
宪派)
1.原因:
同盟会成立后,康、梁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
政府的反动统治。
2.内容:
要不要破旧、立新、变土地。(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
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实质:
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和政权形式之争。
4.影响:
(1)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
潮的到来;
(2)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奋斗目标:
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武装起义:
(1)1906年,萍浏醴起义(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
醴陵)(第一次)
(2)1907年,浙皖起义(浙:秋瑾;皖:徐锡麟)
(3)1907年,镇南关起义(孙、黄领导)
(4)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孙、黄领导)(影
响最大)意义: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了
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归纳: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的特点:
(1)大部分在长江以南发动;
(2)以华侨和会党为起义骨干;
(3)各地起义分散进行,都失败了。
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1)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2)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3)结果: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因加重
对人民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1)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
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2)步骤:
①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②1906
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③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④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它实际上是
“皇族内阁”。
(3)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内部
开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思考:对“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深入分析
1.目的反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内容落后:新政内容似洋务,宪法钦定民无权。
(实质:假立宪,真专制)
3.影响进步:有利西学传播,有利工商业发展,促
进立宪派分裂,清政府空前孤立。
4.作用背离:自己培养了掘墓人。(辛亥革命是
“张之洞和孙中山合作的产物”)
(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1)阶级基础: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快,资产阶
级力量大,出现知识分子群,成为革命党骨干。(《天津
条约》开汉口为通商口岸)
(2)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早,掠夺压
榨难生存,人民反抗怒潮涨。
(3)准备充分:革命党人的长期准备,文学社、共
进会宣传组织。年,振武学社—文学社,蒋翊武、詹大
悲为首。以普通士兵、小资产阶级为主。
1907年,在东京成立共进会。以焦达峰、张伯祥、
孙武为首。不满孙、黄总是在华南边境起义,转而注重
在长江流域发展革命力量;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
人权”。
(4)时机有利: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
虚。
“按租出租,百分取三”;名为“国有”,实为
“列强”有;蒲殿俊、罗伦—保路会(“路存与存,
路亡与亡”);成都血案;龙鸣剑—保路军、荣县革
命政府。
(5)主动精神: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动革命精
神。
2.起义经过(略)1911年10月10日,双十起义
3.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任都督,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中华民国”
(不是中华民国成立)。
性质: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联合建立的革命政
权。
4.革命形势:
(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
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立宪派(如谭延岂)和旧官僚(如程德
全)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
危机。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透过现象看本质)
(1)列强策略变化:由准备干涉(前台)变为扶植
新代理人(幕后)。
准备干涉如:聚集军舰,出售武器,截留税收等。
(2)原因:革命力量迅猛发展,公开武装干涉难以
阻止革命。
(3)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列强继续统治
中国的工具。
(4)结果: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
(条件:掌握北洋新军—有实力;帝国主义支持—
有后台)
2.“南北议和”(南方伍廷芳代表革命政府,北方
唐绍仪代表清政府)
(1)原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施压;立宪派妥
协;革命党人软弱。
(2)实质:革命势力向反动势力妥协。(鹬蚌相争
—南北政府相争;渔翁得利—袁世凯、帝国主义得利)
(二)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
1.临时政府成立:
(1)概况:时间、国都、国旗、纪元(年代换算)。
(2)性质: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对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内容、意义)。
(4)对外:发表《告各友邦书》(内容、目的、实
质)。
2.《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政体是内阁制,不是总统制)
主权属民;民族平等;国民自由;选举被选;三权
分立;责任内阁(驳回、副署)。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既允诺
退出,又明知袁世凯不可信任)
(3)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
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条件):
(1)帝国主义公开支持。(对临时政府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2)立宪官僚乘机进攻。(与袁世凯勾结,遥相呼
应)
(3)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分化、混杂;孙中山无
奈之举)
(4)袁世凯的权术阴谋。(有力量、有地位、有手
腕)
2.过程:
掌权→议和→逼宫→当选→迁都
3.败因: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事
例如:湖北军政府的都督人选;南北议和的进行;临时
政府的对外政策;对袁世凯的一再妥协)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异常强大。(事
例如: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支持袁世
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成功的革命)口诀:封帝发潮
(1)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结束君主
专制政体(最主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
义侵略势力;
(3)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资
增长,无阶壮大)
(4)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现了
亚洲民解运动高潮。(“亚洲觉醒”)
3.缺陷:(失败的革命)口诀:未完未变
反帝反封未完成,社会性质未改变,革命果实被篡
夺。
4.教训: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方案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
通。
归纳: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危
害:
(1)提出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方面不够彻底;
(2)不能联合广大农民共同战斗;
(3)资产阶级政党缺乏坚定正确性;
(4)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先
后以华侨、会党、新军、军阀部队为武装力量)(辛亥革
命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没有党军——鲁迅语)
四.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一)袁世凯专权
1.本质:表面赞成共和,实际加紧专制
2.表现:
(1)政治上:破坏《约法》,控制内阁;(2)军事
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二)二次革命
1.背景:
(1)宋教仁主持国民党,限制袁世凯;
(2)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宋教仁案”)
(3)袁世凯下令罢免国民党都督,并派兵南下。(先
下手为强)
2.经过:
(1)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
(2)江西都督誓师讨袁,苏粤皖等省相继独立;
(3)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的地位更加巩固。
3.败因:
(1)客观:北洋军力量强大;(2)主观:国民党力
量涣散。
4.性质:
二次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
的又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归纳理解:对北洋军阀的认识
(1)性质:
它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反
动政权。(买办:被帝国主义收买,为帝国主义办事)
(2)特点:
①以封建地主阶级为社会基础;②各有一支近代化
军队;③各有一块割据称雄的地盘;④大多数是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发展历程:
①鼎盛:1912年——1916年(袁毙命);
②分裂:1916年——1926年(北伐开始);
③衰亡:1926年——1928年(东北易帜)。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建立独裁专制统治
(1)袁世凯控制内阁;(2)当上正式大总统;
(3)解散国民党、国会;(4)废除《临时约法》;
(5)成为终身总统并拥有世袭权利。(等同于皇帝)
2.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
(1)“二十一条”三大内容:领土(山东、东北、
沿海);资源(汉冶萍);内政(聘顾问、军械厂)。
(2)“二十一条”的实质: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独
占的殖民地。
(3)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换取日
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3.袁世凯称帝:国号“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4.袁世凯复辟成功的原因:
(1)帝国主义选择并大力支持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
的代理人;
(2)二次革命失败,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挫折;
(3)在专制独裁统治下,缺乏监督约束。
(四)护国运动(维护民主共和国体,第三次革命)
1、护国运动经过
(1)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成立“中华革命党”;
两次发表讨袁宣言)
(2)梁启超与袁世凯决裂。(发表《异哉所谓国体
问题者》)
(3)蔡锷等组织护国军。
(4)袁世凯败亡。(先取消帝制,后绝望而死)
2.袁世凯迅速垮台原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31+29+23=83天)
(1)违背历史潮流,必然遭到惩罚;(2)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复辟不得人心;
(3)反袁力量加强;(孙;梁;护国军)(4)拥袁
力量变弱。(内部分化;列强抛弃)
3.护国运动结果:
(1)功绩:
挫败了袁世凯帝制阴谋,恢复了“民国”国号,基
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2)局限:
没有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
制,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得到壮大,为中国旧民主主
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准备了阶级基础。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背景(原因)
1.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如: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法
令激发投资热情;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竞相投
资。)
2.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期
间自顾不暇;日本美国乘虚而入)
3.群众反帝斗争有力地推动。(如:抵制日货、提
倡国货运动)
(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状况)
1.时间:一战期间(稍扩大至战争前夕和战后初期)
2.概况:
(1)厂矿资本数量增加;(2)纺织面粉发展最快;
(轻工业为主)
(3)出现两大并存思潮;(4)实业家们不断涌现。
(南张北周与二荣)
3.特征:半殖半封。这一特征的表现:
轻发重弱,体系不全;与外资比,力量薄弱;与封
建比,不占优势。
4.短暂: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三)无产阶级的壮大(影响)
1.对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
政治,掀起新文化运动;
2.对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壮大,开展罢工斗争,为
革命转化和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理解:如何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
形”?
(1)它是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而产生的,
不是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充分发展的结果,缺
乏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因而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
薄弱,这就是“先天不足”。
(2)它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榨,
其发展只能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是“后天畸形”。
【要点透析】
1.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不同派别)
(1)维新派是在19世纪末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建
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
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
梁启超。
(2)保皇派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由流亡国外的维新
派演化而来的一个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以保救光绪,实
行君主立宪,反对慈禧和抵制革命为宗旨,代表人物仍
是康有为、梁启超。
(3)立宪派是20世纪初,伴随着清末“新政”和
“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组成
的政治派别,部分成员由保皇派转化而来,呼呈清政府
尽快实行君主立宪,以阻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主要
代表人物是张謇。
(4)革命派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资产阶
级政治派别,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和要
求,主要代表人物是孙中山。
总之,维新派、保皇派和立宪派代表的都是资产阶
级上层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政治上主张
实行民主共和制。但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
义方面,四派的立场是一致的。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
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派
系复杂。
(3)革命党在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会党、新
军,不注重发动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武装。
(4)武昌起义成功后把湖北军政府大权交给旧官僚
黎元洪和立宪党人。
(5)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
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6)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压
力下,同意“南北议和”。
(7)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
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8)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
攻下,在袁世凯的欺骗下,革命党人被迫妥协退让,把
政权交给了袁世凯。
3.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近代化的基本内容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
主化等。近代化的实质内涵是资本主义化。晚清时期中
国近代化的起步主要表现为:
(1)中国经济近代化:鸦片战争把中国经济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
一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促进
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2)中国政治民主化:主要体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
(3)中国教育近代化:主要表现为洋务派创办新式
学堂,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4)中国外交近代化: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中国外
交从传统的理藩步入近代外交。
4.北洋军阀的性质与特点
(1)性质:北洋军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
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带有近代的特征,大都不同程度
地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2)特点:①以自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封建地主
阶级为其社会基础;②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近代
化军队;③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④大
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真题再现】
1.(2009年安徽文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
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解析】男人剪辫、不蓄辫,是中华民国在社会生活
方面的革命措施。
2.(2009年重庆文综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
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
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
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
指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
立宪
【答案】C
【解析】结合时间及根本制度不改变,可判断这是清
末新政。
3.(2009年广东历史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
立了
A.总统制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答案】D
【解析】准确识记《临时约法》规定的政府体制。
4.(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
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
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答案】C
【解析】从“鞠躬”、“新年”、“打一恭”等礼仪
可判断。
图5
5.(2009年山东文综11)图5是20世纪初重庆商
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D.中庸自保思想
【答案】C
【解析】结合时间及图中对联文字“借热情规划商
情”、“莫教美利让四方”的含义结合判断。
6.(2009海南历史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
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
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
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
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
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
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
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
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
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
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
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
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
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
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
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
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
评价。(3分)
【答案】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
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
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5分)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
局和历史变化。(3分)
【解析】归纳材料中梁启超政治态度的转变;从个人
主张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角度评价。
【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
1.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
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全过
程。而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称为辛亥革命,
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广义地称为辛
亥革命。武昌起义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目的。
辛亥革命失败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国
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君主专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比较:君主专制制度
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
制度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政治制
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封建的思想、
文化制度等。
3.民国初年,中国政局动荡战祸连绵,这往往给人
一种一团漆黑一无是处的感觉。但还应看到其光明的一
面。辛亥革命不仅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形式,而且把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发
生了巨大变化。民族工业灵敏地捕捉到一战期间这一稍
纵即逝的千载良机,赢来了一个“黄金时期”。而这一
重要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结构、中国革命新纪元的开始至
关重要。
4.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含义: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
以及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
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其主
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械生产
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
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其核心
是工业化。
二.方法点拨
1.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完整意义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复习应围绕这个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如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因素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革命
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缺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能否克服?说明了什么问题?并准确地评价辛亥革命在
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复习上册第四章时要理清两条线索:一条是北洋
军阀的反动统治。指出其对内政策的主要表现:政治上
恢复封建专制统治,军事上镇压人民革命,思想上尊孔
复古;对外卖国的史实。另一条线索是中国人民的反抗
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
法运动以及激进派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中国社
会的文明和进步。注意找到两条线索的因果关系。
【知识网络】
组织上: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建立和中国同盟会
成立。
革命准备思想上:三民主义思想形成、革命派和保
皇派的论战。
军事上: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萍浏醴、黄花岗等)。
武昌起义爆发。
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对革命党:加紧进攻+政治和谈。
袁窍果实对清政府:通电威逼+优遇利诱。
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对内: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革命意义对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利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
件。
促民解:对近代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
泛的影响。
袁世凯倒行逆施:袁世凯专权、袁世凯复辟。
反袁斗争革命派坚持反袁:议会斗争、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原因:辛亥革命、列强放松、群众反帝。
经济发展概况:纺织面粉最快、两个并存思潮、四
个代表、两半特征。
影响:促进新文化运动;利于无产阶级壮大,为革
命转化和中共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考点测试】
考点一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①背景:必要性——失败,建立全国性组织十分必
要。可能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不断出现;革命活
动蓬勃发展。
②建立:时间地点——年,日本;机关刊物——《》;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
①内容:民族主义——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主要任务是,这是民族革命,它是三民主义的;
民权主义——纲领是“创立民国”,主要任务是,这是
政治革命,它是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纲领是“平
均地权”,主要任务是,这是社会革命,它是三民主义
的。
②评价: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经济政治利
益要求,独立民主共同愿望,推动革命运动发展。局限
——没有明确,没有彻底,反帝反封难成。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原因:同盟会成立后,康、梁为代表的保皇派
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
(2)内容:要不要、要不要、要不要。
(3)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和之争。
(4)影响: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民主
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次思想解放潮流。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奋斗目标: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
(2)武装起义:①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第一次大
规模武装起义是;②1907年,浙皖起义;③1907年,起
义;④1911年,同盟会领导下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广
州。
考点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①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②内容:、、等。
③结果: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因加重对
人民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①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
飘摇的封建统治。
②步骤:1905年,清政府派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
清政府下诏“”;1908年,颁布《》,仍规定皇帝有至
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它实际上
是“皇族内阁”。
③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内部开
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
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阶级基础: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快,资产阶级
力量大,出现,成为革命党骨干。②群众基础:武汉地
区帝国主义入侵早,掠夺压榨难生存,人民涨。③准备
充分:革命党人的长期准备,、宣传组织。④时机有利:
四川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⑤主动精神:湖北中革命
党人的主动革命精神。
(2)起义经过(略)
(3)湖北军政府:任都督,改为黄帝纪元,国号
“中华民国”。性质:革命派、旧官僚和联合建立的革
命政权。
(4)革命形势:
①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
统治土崩瓦解。
②不利:和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
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考点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原因:革命力量迅猛发展,难以阻止革命。
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作为列强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
结果: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
双方代表:南方代表革命政府,北方代表清政府。
实质:革命势力向反动势力妥协。
2.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
(1)临时政府成立:
概况:时间是,国都在南京,国旗是,纪元是。
性质:一个以为主体的政府。
对内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略)。
对外政策:发表《告各友邦书》,内容承认列强与清
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实质是资产
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体现。
(2)《临时约法》颁布:
内容:主权属民;民族平等;国民自由;选举被选;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驳回、副署)。
目的:。
性质:中国第一部宪法。
意义: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条件):公开支持;立宪官僚乘机进攻;
的妥协退让;袁世凯的权术阴谋。
(2)辛亥革命失败(革命果实被篡夺)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和。客观:勾结,力量异
常强大。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成功的革命)
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结束(最主要),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沉
重打击了势力;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产生了广泛
影响,出现了亚洲民解运动高潮。
(3)缺陷:(失败的革命)反帝反封未完成,社会
性质未改变,革命果实被篡夺。
(4)教训:的方案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考点四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袁世凯专权
(1)本质:表面赞成共和,实际。
(2)表现:政治上:破坏《》,控制内阁;军事上:
加强,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
(1)背景:宋教仁主持国民党,目的是;袁世凯派
人刺杀宋教仁;袁世凯下令罢免国民党都督,并派兵南
下。
(2)经过:孙中山、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江西
都督誓师讨袁,苏粤皖等省相继独立;革命很快失败,
袁世凯的地位更加巩固。
(3)败因:客观:北洋军力量强大;主观:力量涣
散。
(4)性质:二次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
共和而进行的又一次,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3.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建立独裁专制统治:袁世凯控制内阁;
当上正式大总统;解散、;废除《临时约法》;成为并拥
有世袭权利。
(2)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三大内容:领土(山东、东北、沿海);
资源(汉冶萍);内政(聘顾问、军械厂)。
“二十一条”的实质:企图把中国变为的殖民地。
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换取日本对
其称帝的支持。
(3)袁世凯称帝:国号“”,年号“洪宪”
4.护国运动
(1)护国运动经过: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两次发
表《》;梁启超与袁世凯决裂,发表《》;蔡锷等组织护
国军;袁世凯败亡。
(2)袁世凯迅速垮台主要原因:违背,必然遭到惩
罚;深入人心,复辟不得人心。
考点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历史背景(原因)
(1)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暂
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有力地推动。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状况)
(1)概况:和数量增加;和发展最快;出现“”和
两大并存思潮;涌现了、、荣宗敬、荣德生等实业家。
(2)特征:半殖半封。这一特征的表现:
轻发重弱,体系不全;与比,力量薄弱;与比,不
占优势。
(3)短暂: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3.无产阶级的壮大(影响)
(1)对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
主政治,掀起;
(2)对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壮大,开展罢工斗争,
为革命转化和,提供了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
考点一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分散起义革命团体1905年东京
《民报》资产阶级革命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推翻封建统治前
提条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实行资本主义土地
纲领补充发展反帝分地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原因:清政府
(2)内容:暴力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封建
土地制度
(3)实质:斗争方式政权形式
(4)影响:第二次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奋斗目标:资产阶级共和国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考点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
实业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五大臣预备仿行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责任内阁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群反抗怒潮文学社共进会保路运动新军
(2)起义经过(略)
(3)湖北军政府:黎元洪立宪派
(4)革命形势:立宪派旧官僚
考点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公开武装干涉代理人
(2)“南北议和”:伍廷芳唐绍仪
2.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
(1)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五色旗中华民
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2)《临时约法》颁布: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
和制度资产阶级民主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条件):帝国主义革命派
(2)辛亥革命失败(革命果实被篡夺)的原因:软
弱性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君主专制政体帝国主义侵略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民族解放运动
(3)缺陷:(无)
(4)教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考点四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袁世凯专权
(1)本质:加紧专制(2)表现:临时约法北洋军
2.二次革命
(1)背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经过:黄兴
(3)败因:国民党(4)性质:武装斗争
3.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建立独裁专制统治:国民党国会终身总
统
(2)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日本独占
(3)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
4.护国运动
(1)护国运动经过:讨袁宣言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2)袁世凯迅速垮台主要原因:历史潮流民主共和
观念
考点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历史背景(原因)
(1)辛亥革命
(2)欧洲列强
(3)群众反帝斗争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状况)
(1)概况:新建厂矿新增资本纺织业面粉业“实业
救国”民主共和张謇周学熙
(2)特征:外国资本封建自然经济
3.无产阶级的壮大(影响)
(1)对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
(2)对无产阶级:中共成立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4:4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70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