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期诗词⼭光悦鸟性,潭影空⼈⼼。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
↑↑↑敬请关注!分享诗词与经典⼈物故事,仰望那⼀场最美的相逢!
常建(708-765),唐代诗⼈,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元⼗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长
仕宦不得意,来往⼭⽔名胜,过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他的诗现存57⾸,数量虽不多,《四库全书总
⽬》称常建“卓然与王、孟抗⾏者,殆⼗之六七”。
每天⼀古⼈诗词,⼀起来欣赏经典诗词!
《题破⼭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古寺,初⽇照⾼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
⼭光悦鸟性,潭影空⼈⼼。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
译赏
清晨⼊古寺,初⽇照⾼林。
⼤清早我⾛进这古⽼寺院,旭⽇初升映照着⼭上树林。
清晨:早晨。⼊:进⼊。古寺:指破⼭寺。初⽇:早上的太阳。照:照耀。⾼林:⾼树之林。
⽵径通幽处,禅房花⽊深。
⽵林掩映⼩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繁茂⼜缤纷。
⽵径:⼀作“曲径”,⼜作“⼀径”。通:⼀作“遇”。幽:幽静。禅房:僧⼈居住修⾏的地⽅。
⼭光悦鸟性,潭(tán)影空⼈⼼。
⼭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清澈也令⼈爽神净⼼。
悦:此处为使动⽤法,使……⾼兴。潭影:清澈潭⽔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空
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俗念全消。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
万籁:各种声⾳。籁,从孔⽳⾥发出的声⾳,泛指声⾳。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作“俱”。但余:只留下。⼀
作“惟余”,⼜作“唯闻”。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或⾦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寺后禅院》是⼀⾸题壁诗。破⼭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
《题破⼭寺后禅院》是⼀⾸题壁诗。破⼭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
佳作。常建的《题破⼭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它紧紧围绕破⼭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
静趣。
《宿王昌龄隐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鸾鹤群。
译赏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之⽔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测:⼀作“极”。隐处:隐居的地⽅。唯:只有。
松际露微⽉,清光犹为君。
松林中间明⽉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zī)苔纹。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苔纹。
宿:⽐喻夜静花影如眠。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长着。
余亦谢时去,西⼭鸾(luán)鹤(hè)群。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鸾鹤合群。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鸾鹤:古常指仙⼈的禽鸟。群:与……为伍。
常建这⾸《宿王昌龄隐居》诗载于《全唐诗》卷⼀百四⼗四。下⾯是原北京⼤学教授倪其⼼先⽣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宿王昌龄隐居”,⼀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约已有三⼗七
岁。此前,他曾隐居⽯门⼭。⼭在今安徽含⼭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
门⼭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门⼭⼀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夜。
《塞下曲四⾸·其⼀》
唐代:常建
唐代:常建
⽟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征战,兵⽓销为⽇⽉光。
译赏
⽟帛(bó)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
⽟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为⽟帛”之语。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帝乡:京城。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
家。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天涯静处⽆征战,兵⽓销(xiāo)为⽇⽉光。
边远地⽅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的清辉。
兵⽓销为⽇⽉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的清辉。
边塞诗⼤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
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诗既未炫耀武⼒,也不嗟叹时运,⽽是⽴⾜于民族和睦的⾼度,讴歌了化⼲⼽为⽟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
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
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动概括。“⽟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
诸侯⼲涂⼭,执⽟帛者万国”之谓。执⽟帛上朝,是⼀种宾服和归顺的表⽰。“望”字⽤得笔重情深,乌孙使⾂朝罢西归,
⽽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
犁河⾕⼀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聘问不绝。武帝为了
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下嫁,订⽴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楚王刘戊的孙⼥刘解忧
为公主,下嫁乌孙,⽣了四男⼆⼥,⼉孙们相继⽴为国君,长⼥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
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笔之妙,识见之精,实
属难能可贵。
⼀、⼆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车
轮,邈焉万⾥,这辽阔⽆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门关外的茫茫⼤漠,曾经是积骸
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活。这是把今⽇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关锁的写法,于⽆字
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彩笔绘出⼀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
⽇⽉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理想,是⾼响⼊云的和平与统⼀的颂
歌。
“兵⽓”,犹⾔战象,⽤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缴⾜。环环相扣,愈唱愈⾼,
真有拿云的⽓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愧。
常建的诗作,⼤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诗⾥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宗晚年开边黩武
的乱政⽽发的,可说是⼀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
↓↓↓喜欢就分享和收藏!欢迎留⾔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0:1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9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