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能愿动词

更新时间:2022-12-09 00:09:44 阅读: 评论:0

高中数学最好的刷题书-屐齿的读音


2022年12月9日发(作者:会计实习小结)

1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目录: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

1、愿、欲、敢、肯…………………………………………………………………………………………………1

2、得、获、能……………………………………………………………………………………………………2

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

1、可…………………………………………………………………………………………………………………3

2、足…………………………………………………………………………………………………………………6

能愿动词句

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愿”、“欲”、“敢”、“肯”以及“得”、“获”、“能”构成叙事句。

1、愿、欲、敢、肯

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

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

......

做宾语

..

。例如:

○《左传·定公元年》:季孙

..

愿与子从政

....

(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

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

○《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

...

欲伐虢

..

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

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

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例如:

○《荀子·大略》:齐人

..

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

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

○《荀子·性恶》:小人

..

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

(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

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

做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成公三年》:臣

实不才,又谁敢怨?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

2

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

疑问代词“谁”作情态动词“怨”的宾语前置,并构成疑问句。

○《韩非子·孤愤》:奸邪之臣

....

安肯乘利而退其身?

(奸臣的臣子又怎肯趁着有利时机而自行引退呢?)

本例中主语“奸邪之臣”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乘利

而退其身”做宾语。疑问代词“安”和能愿动词“肯”构成疑问句。

注意1: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这四个动词还各有特点。“愿”常带主谓性宾语之后构成祈使句,

与此有关的内容,请参看第七章第二节祈使句。“欲”常带“之”做宾语,“之”常表示“这

样(做)”。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欲之:想要这样做)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做,哪里能避开这个祸害呢?”)

本例主语“姜氏”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

○《论语·季氏》: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欲之:想要这样做)

(主人想要这样做,我们二人都不主张呀!)

本例主语“夫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

注意2:“欲”有时还可以带“速”、“久”等形容词做宾语。例如:

○《左传·衰公十四年》:野曰:“尝私焉,君欲速

,故以乘车逆子。”

(野说:“‘我试着私下和他谈谈。’国君想要快一点,所以用一辆车子来迎接您。”)

本例中主语“君”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速”作宾语。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正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

其愿,欲久

,得乎?”

(游吉曰:“楚王要死了!不修明他的国政和德行,反而贪图诸侯的进奉,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想要活得长久,能办到吗?”)

本例中主语“楚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久”作宾语。

注意3:在反问句中“敢”常表示“不敢”、“岂敢”,此时其后的宾语中往往有副词“不”。例

如: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

奔问官守!”(敢不:岂敢不)

(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在外边蒙受尘土,岂敢不赶紧去问候左右。”)

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带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岂敢不”。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

自讨乎?”(敢不:岂敢不)

(先轸说:“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而没有受惩罚,岂敢不自己惩罚自己?”)

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带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岂敢不”。

注意4:在不带宾语时,“肯”时常构成否定句。例如:

○《左传·宣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鲁宣公四年春季,鲁宣公和齐惠公让莒国和郯国讲和,莒人不肯)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文公十六年》: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阳谷,请盟,齐侯不肯。

(文公生病,派季文子和齐懿公在阳穀会见。(季文子)请求盟誓,齐懿公不肯。)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主,构成否定句。

2、得、获、能

3

1)“得”、“获”主要表示客观上的可能性,主语通常不是施事。这两个动词一般只带动词性

.....

宾语

..

。例如:

○《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

..

得没于地

...

,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假如我能够善终,上天可依礼而懊悔并撤回加于许国的祸害,愿意许公再来治理他的国家。)

本例中的主语“寡人”是郑庄公的自称,因为是否能“得没于地”不是主观上能决定的,而

是决定于外部条件,所以这里他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只带动词性宾语“没于地”。

○《左传·昭公三年》:大叔曰:“吉

贱,不获来

,畏大国,尊夫人也。”(不获来:不能来)

(大叔说:“吉的地位低下,不能前来,这是害怕大国、尊敬夫人”。)

本例中的主语“吉”是大叔的自称,他之所以不能来,是身份决定的,在这里“吉”也不是

施事,能愿动词“获”只带动词性宾语“来”。

注意:“得”有时还表示从情理上看是否可以、应该,此时的主语也不是施事。例如:

○《榖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得:可以)

(周王畿内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随意出国拜会诸侯。)

本例中的主语“诸侯”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可以”。

○《左传·成公三年》:卫在晋,不得为次国。(得:应该)

(卫国对晋国来说,不应该是次国。)

本例中的主语“卫”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应该”。

2)“能”大多表示主观能力上的可能,有时也可以表示客观、情理上的可能,在这两种情况

中,主语都不是典型的施事。例如:

○《孟子·告子上》:(孟季子问公都子)公都子

...

不能答。

本例的主语“公都了”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主观上的不能,并带动词性词

语“答”做宾语。

○《荀子·议兵》:弓矢不调,则羿

不能以中微。

(弓与箭不协调,那么羿也不能用它射中微小的目标)

本例主语“羿”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客观上的不可能

○《荀子·礼论》:人

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人一出生就有欲望,如果欲望达不到,就不能不去追求。)

本例中主语“人”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情理上的不可能。

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

能愿动词“可”、“足”多用在说明句中评议可否,主要是指说明行为是否可行,这其实也是

在说明一般见解。在这两个词中,“可”最常用,用法也比较多,“足”远不及“可”常用,

用法也比较单纯。

由于“可”、“足”本身应有评议作用,所以在评议可否时,句末既常用“也”、“矣”,有时也

可以不用“也”、“矣”。

1、能愿动词“可”构成的说明句

由“可”构成的这种说明句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前两种形式都是“可”单用,后两种形式是

“可”后加动词或介词。以下分别介绍。

1)“可”能够单独与决断词组合在一起构成说明句。在表示肯定的时候,它的后面最常用

4

“矣

”。这种句子

....

常表示原来不可以

.......

,现在可以了

.....

。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决断词“矣”组合,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

了。

○《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

城。)

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句末决断词“矣”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

注意1:有时也可以单用“可”,表示完全可以。例如:

○《战国策·韩策二》: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

(楚王问:“楚国盗贼很多,正名可以用来防范盗贼吗?”史疾说:“可以。”)

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

○《晏子春秋·外篇》: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一数说,再按罪杀他。”景公说:“行。”)

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

注意2:在表示否定时,“可”前可以用“不”或“未”。在用“不”时,其后通常不用决断词,

表示完全不可以;在用“未”时,其后可以用“也”,也可以不用“也”,表示在目前的情况

下还不可以。例如:

○《史记·周本纪》: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不”,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子贡问道:“乡党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呀。”)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未”,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用“也”。

○《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不可以。”)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未”,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

2)在“可”的前面有主语时,其前的主语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或主谓

短语。

注意1:在“可”前是体词性词语时,最常用来评议人,是说某人是否适宜于某事;有时也用

评议物。句末一般不用决断词,有时可在句中或句末用“也”。例如:

○《国语·晋语四》: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

..

可。”

(晋文公向赵衰征询谁可以担任晋军统帅的意见,赵衰回答说:“郤縠可以”)

本例中能愿动词“可”前加有主语“郤縠”,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没用决断词“也”。

○《左传·襄公三年》: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

也可。”

(正在这时羊舌职死了,晋侯曰:“谁可接替中军尉佐羊舌职的职位?”对曰:“羊舌赤可以

辅佐中军尉。”)

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并在前加有主语“赤”,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用决断词“也”。

○《吕氏春秋·首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

未可也。

(王季历被困于殷纣而死,其子周文王很痛苦,又不忘自己被殷关在羑里的耻辱。(之所以不

及时拙作雪恨),是因为时机未到的缘故。)

5

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前加有主语“时”,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用决断词“也”。

注意2:在“可”的主语是主谓短语或谓词性词语时,“可”表示对其前的行为是否可行作出

评议。在这种句子的句末可用“也”,表示静态评议;也可用“矣”,表示动态评议。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叔仲曰:“死君命

...

可也。”

(叔仲说:“死于国君的命令是可以的。”)

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其前加谓词性短语“死君命”作主语,句末加决断词“也”,对“死

君命”这种行为作出静态评议。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苑羊牧之曰:“君过之!乌存以力闻

.....

可矣,何必以弑君成名?”

(苑羊牧之说:“君王过去吧!乌存由于勇力过人而出名就行了,何必为杀死国君来成名?”)

本例中能愿动词“可”前加主谓短语“乌存以力闻”,句未加决断词“矣”,对“乌存以力闻”

这种行为作出动态评议。

3)以上两种形式都是“可”单用,在“可”之后带有动词性宾语时,“可”后动词所涉及的

事体

..

,常位于

..

“可

”前面做主语

..

。由于“可

”后动词

...

所涉及

..

的事体在前

....

面,所以这种句子中

的动词之后

....

通常没有宾语

....

。在这种句子中,“可”表示对主语所表示的事体采取某种行动是否

可行。句末

..

可以用表示静态

....

的“也

”,也可以用表示动态

....

的“矣

”。例如:

○《左传·文公十年》:或谓子舟曰:“国君

..

不可戮也。”

本例说明句用能愿动词“可”,其前所加“国君”作主语,是动词“戮”所涉及的事体前移,

“可”对主语所表示的事体采取“戮”的行动不可行,而句未加决断词“也”表示静态。

○《史记·留侯世家》:(老父)曰:“孺子

..

可教矣。”

本例说明句用能愿动词“可”,其前所加“孺子”作主语,是动词“教”所涉及的事体前移,

“可”对主语所表示的事体采取“教”的行动可行,而句未加决断词“矣”表示动态。

注意:在“可”后加动词时,“可行”是一种常见形式。“可得”之后常可以直接用“也”,也

可以构成“可得+而+动”的形式之后用“也”。例如:

○《孟子·万章上》: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

..

也。”

(弥子瑕对子路说:“如果孔子住到我家里,便可得到卫国的卿相之位”)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可”,并在“可”后加动词“得”,组成“可得”形式,“可得”之

后直接用决断词“也”。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

....

也。”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可”,并在“可”后加动词“得”,组成“可得”形式,构成“可

得+而+闻”的形式后用“也”。

4)在以上三种形式中,“可”构成评议句时句末通常要用“也”、“矣”,但是在“可”后使

用介词

..

“以”

..

、“与

”及动词

..

“使

”、“谓

”等构成说明句

....

时,句末

..

大多不用

..

“也”

..

、“矣

”;如果

“也”

..

、“矣

”似乎有强调

...

的作用

..

其一,在“可”后使用“以”时,“可以”既可能是由能愿动词“可”加介词“以”构成的一

个短语,也可能只是一个词“可以”。

注意1:不管“可以”是短语,还是词,其后

..

的动词

..

都可以带有宾语

....

。例如:

○《榖梁传·庄公九年》:十室之邑,可以逃难

..

。(可以:可以凭借它)

(有十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凭借它避难)

6

本例中的“可以”中,“可”为能愿动词,“以”为介词,构成能愿动词短语“可以”的动词

“逃”后,带宾语“难”。

○《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本例中的“可以”是一个词,构成评议与可否句,其后的动词“为”带宾语“尧舜”,句末没

加决断词“也”。

○《吕氏春秋·爱类》: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

本例中的“可以”是一个词,句末用“也”,其后分别带宾语“王”和“霸”。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例中的“可以”是一个词,句末用“矣”,其后的动词“为”带宾语“师”。

注意3:“可”后加介词“与”时,通常都是短语。“可与”的用法与“可以”、“足以”的用法

基本相同。例如:

○《礼记·乐记》: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

本例中能愿动词“以”后加介词“与”,构成评议可否句,句末不用决断词“也”、“矣”。

其二,“可”后用“使”、“谓”时,其后的动词也可以带宾语。

注意1:“可”之后如果是使令动词“使”,其前的主语往往相当于“使”后没有出现的小主语。

例如:

○《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

....

,可使高于岑楼。

(寸大的木块,能使它比高楼还高。)

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后加使令动词“使”,构成评议可否句,主语“方寸之木”是

“使”的小主语。

○《论语·公冶长》:子曰:“求

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后加使令动词“使”,其前的主语“求”是“使”的小主语。

注意2:由于“谓”可以带双宾语,“可”后用“谓”时,“谓”还可以带有宾语。“可谓”之

后一般不用“也”、“矣”;有时用“矣”,很少用“也”。例如:

○《国语·晋语三》: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

(打赢战争反而被诸侯取笑,不能说这表现了武力)

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加动词“谓”,其后带宾语“武”,句末不用决断词“也”。

○《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

...

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加动词“谓”,其后带宾语“知兵”,句末用决断词“矣”。

○《荀子·臣道》: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

...

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加动词“谓”,其后带宾语“篡臣”,句末用决断词“也”。

1、能愿动词“足”构成的说明句

由“足”构成的这种说明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前一种形式都是“足”与决断词“也”、“矣”

配合使用,后两种形式是“足”后加动词或介词。以下分别介绍。

1)“足”主要是从价值的角度或数量的多少上说明可行性,句未通常用“也”,偶尔用“矣”。

例如:

7

○《左传·宣公元年》:郑穆公曰:“晋不足与

....

也。”

(郑穆公说:“晋国不值得亲近。)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足”后,用动词“与”,句未用决断动词“也”,表示从价值的角

度说明动词“与”的可行性,是否定式。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

....

足食也。

(古时候的男人是不耕种的,草木的果实就足够吃了。)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足”后,加动词“食”,句未用决断词“也”,表示从数量的角度

说明“食”的可行性。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孔子曰:“其礼与其辞

..

足观矣。”

(孔子说:“他们的礼仪和他们的语言很值得一看啊!)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足”后,用动词“观”,句未用决断词“矣”,表示从价值的角度

说明“观”的可行性。

2)“足”后用“以”时,与“可”后用“以”的用法大体相同,只是用“足”有从价值或数

量上加以评议的作用。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

...

,而不足以举一羽

...

。(足以:完全能。不足以:不能。)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以”,表示从数量上加以评议,句末不用决断词“也”。

○《孟子·万章下》:禄足以代其耕也

....

。(足以:完全能。)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以”,表示从数量加以评议,句末用决断词“也。”

○《孟子·尽心上》: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

。(足以:完全能够。)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以”,表示从数量上加以评议,句末用决断词“也。”

3)“足”后加介词“与”时,通常都是短语。“足与”的用法与“足以”的用法基本相同。例

如:

○《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的是介词“与”,构成评议可否句,句末后用决断词“矣”。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0:0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91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j读音
标签:能愿动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