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No.2June,2009
收稿日期:2009-04-08
作者简介:李佳(
1978~)
,女,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缅甸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
李 佳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
摘要:
本文探讨了缅甸在殖民统治前、殖民地时期、吴努政府时期、奈温政府时期和现政府期间这五个阶段的语
言政策和语言教育。在缅甸这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独立后经历届政府的努力,缅语最终成为全国通用语。语言
政策的制定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各民族的语言状况,语言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缅甸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离不开
非正规教育的支持。
关键词:缅甸;语言政策;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H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392
(
2009
)
02—0075—06
缅甸联邦(简称缅甸)位于中南半岛的西部,国
土总面积为676,581平方公里,全国人口约5540万
(
2006年1月)
,有135个民族(缅甸官方说法)
,其中
缅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69%,主要居住在七个省
里。七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掸族、克伦族、若开族、孟
族、克钦族、钦族和克耶族,则分别聚居在七个以族名
命名的邦里。缅甸是个多语国家,有100多种语言和
方言,不同历史时期缅甸的语言政策有很大的差异。
独立后,以缅族为主的统治者开展了一系列语言运
动,最终将缅语确立为全国通用语言,缅语成为官方
语言和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
一、封建王朝时期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
缅族首领阿奴律陀于1044年建立了缅甸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到英国在缅甸建立殖民统
治前,缅甸先后历经了蒲甘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
三个缅族封建王朝。蒲甘王朝的建立使缅甸开始了
有缅文可考的历史,1058年建成的雷谢德碑是镌刻
着缅文的最早碑铭。13世纪时,缅语发展相对稳定,
并确立了中部语音的强势地位,为日后中部语音发展
成为标准语音打下了基础。[1]
(
P79~91
)14~17世纪的民
族间征战和交往杂居使缅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缅文的规范化,开展
了多次正字运动,使缅文拼写尽可能正确地反映语音
特征。在那罗波帝悉都王时期(
1174~1211
)、蒲甘王
朝末期至14世纪末东吁王朝时期和贡榜王朝初期都
开展了正字运动,出版了不少正字法的书籍,如《文字
要津》、《温纳拨达纳正字法》、《智者特征正字法》等。
虽然缅甸的封建王朝主要由缅族首领建立,但期
间也出现了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影响较大的有勃固王
朝和阿瓦王朝。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缅甸各民族间
的交往频繁,形成了多民族、多语言的基本国情。缅
甸历史研究者Lieberman认为,在封建王朝时期,血缘
关系并非民族区别的主要依据,如克钦族人只要穿上
掸族服装、说掸族的语言、信仰佛教,就可以成为掸族
人,而在缅族、孟族杂居地区,缅族人和孟族人可以在
这两种文化中自由选择。他认为语言是获得民族认
同的先决条件之一,只要掌握了其他民族的语言,选
择其他民族的发型服饰,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更换
57
民族。[2]
(
P268~269
)因此学习其他民族语言、加入其他民
族的现象很普遍。如东吁王朝的君主莽瑞体(缅名
Tabin-shwei-hti
)在1539年消灭了孟族建立的勃固
王朝以后,推行团结孟族的政策,还亲自改变了缅族
的发型、换上了孟族的服饰。
缅甸多数民众信奉小乘佛教,在蒲甘王朝以后,
随着佛教地位的巩固,寺院成了教育的主要场所。寺
院向前来出家修行的男子提供缅语教育,僧侣们还要
学习巴利文,有的还学习梵文,以研读用巴利文写的
佛教经典和梵文著作。在古缅语中,“学校”和“寺
庙”是同一个词,现代缅甸语中“大学”一词系源自巴
利文佛经中的“柦叉始罗”城之名,可见教育和寺庙
的密切关系。
二、英属殖民地时期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1824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
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贡榜王朝封建统治被推翻,缅
甸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
期,英语被规定为官方语言,在缅甸国内通用。为培
养具有西方思想、充当统治者和当地人之间桥梁的黑
皮肤“精英”,满足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殖民
当局分别于1835年在毛淡棉、1837年在皎漂、1844
年在实兑,开办了用英、缅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
1852年英国侵占下缅甸以后,又在仰光、勃固、东吁、
卑谬等地开设了用英语或英、缅双语进行教学的学
校。殖民当局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用英语教学。
随着英语在缅甸的逐步推广,缅语的地位逐步下
降。20世纪20年代,语言问题终于引发了政治问题。
1918年殖民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为即将成立的仰光大
学进行课程设置,1920年《仰光大学条例》要求入学
者需具备很高的英语水平。怨愤的缅甸学生奋起抗
议,爱国人士呼吁建立缅甸人自己的国民学校。与此
同时,要求在各级学校都使用缅语教学的呼声也日渐
高涨。30年代中期,爱国知识分子成立了“我缅人协
会”(
DoBamaAsiayone,DBA
)
,开展民族解放运动,
发布了“缅甸是我们的国家,缅文是我们的文字,缅
语是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提倡自己
的文字,尊重自己的语言”的宣言。
与不断打压缅语地位的政策有所不同,殖民当局
对缅甸其他民族的语言则显得要“宽容”一些,这主
要是因为英国殖民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而治
之”的统治模式,基本没有触动少数民族山区的社会
政治组织和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可以
使用和学习民族语言,甚至一些来缅甸的基督教传教
士为了便于在民族地区开展传教活动,还帮助克钦
族、钦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创造文字。[3]
(
P150~180
)为
了划分不同的民族,殖民者曾对少数民族语言做过统
计和普查。1931年英国驻印度普查局统计了各语言
的母语者人数,试图以语言为标准来划分缅甸的民
族,最终把缅甸的民族数划定为135个。[4]
(
P143~176
)独
立以后,缅甸政府也认可了这一划分方法和结论。
殖民时期,随着大批华侨华人移居缅甸,缅甸的华
文教育也开始兴起。19世纪末,由华侨华人兴办的华文
学校开始在缅甸出现。缅甸华人华侨中祖籍为闽籍人士
最多,滇籍次之,粤籍居第三。其中闽、粤华侨华人主要
聚居在首都仰光以及中南部地区,滇籍人士主要生活在
北部曼德勒等地区。身居海外的华人华侨非常重视中华
语言文字的传承,1872年华侨华人在仰光的广东观音庙
开设了第一间教授华文的私塾,以《三字经》、《千字文》
作为教学内容。由于英国殖民政府对缅甸的华文教育没
有特殊的限制,华文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04年华
侨华人创办了第一间正规的学校中华义学。到20世纪
初,已开办了数量不少的华校或华文教育班。不过,大部
分华文学校属于各帮(闽帮、滇帮、粤帮)
,采用各帮的方
言教学,各帮之间不互聘语言教师,学生所学、所用的是
汉语的方言。二战结束后,这种方言群教学的状况才有
所改观,华校开始把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从而打破了语
言教学的帮派禁锢,加强了各帮派华人华侨之间的团结。
三、吴努政府时期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
1948年1月缅甸宣告独立,成立缅甸联邦,实行
议会制,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AFPFL,下文简称
“同盟”)掌权,吴努出任总理。缅甸联邦成立以后,
国内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同盟”内部各种政治力量
争权夺利,种族冲突不断,武装叛乱加剧继而引发新
的民族矛盾,巩固新生政权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以
缅族领导为主体的“同盟”开展了提升缅语地位的一
系列活动。首先,以宪法形式确立缅语为官方语言,
67
作为各级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其次,在全国推广缅
语,提高其普及率和使用率。缅语在民族地区的使用
便利了民族交流,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商贸往来,降低
了全国的文盲率。再次,在全国出版缅语书籍,作为
知识传播的载体。独立前成立的缅甸翻译协会(又称
文学宫,现为官方机构)在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缅语译
著,宣传科学、艺术、历史、缅甸文化和教育知识,培养
国民用缅文阅读的习惯。翻译协会从1948年开始编
纂《缅甸百科全书》,从1949年起举办年度文学作品
评奖活动。此外,词汇委员会领导下的40个术语小
组翻译了16个专业领域的650,000个技术词汇,并
在词库中用标准缅语为其命名。[4]
(
P143~176
)
虽然缅语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少数民族语言地位
的降低,但“同盟”意识到,要让各少数民族认同缅甸
社会大家庭、减少民族间的武装冲突,只有尊重民族
的多样性。缅甸联邦政府作出规定:在少数民族邦
内,公立中小学可教授该邦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如
掸语、克伦语、钦语、克耶语和孟语,只有当某个地区
的主要少数民族人数少于其他少数民族时,才使用缅
语作为教学语言。政府对少数民族出版物和民族文
化生活的开展采取默许的态度,如在缅甸中部就有
11家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华裔和印裔仍可
以将孩子送到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就读。
随着缅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英语地位下降为第二
语言。但英语在缅甸的使用范围仍很广泛,是20世
纪50年代地位仅次于缅语的重要语言。受殖民地时
期教育的影响,“同盟”中大多数领导人的英语都比
较流利,自然把英语看作是更为现代的语言。基督教
会学校继续用英语开展教学活动,不少富裕的佛教徒
家庭,甚至包括提倡推行缅语的家庭,仍把孩子送到
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大学也可以自由选择用缅语或
英语开设课程。
这一时期也是华文教育抉择、尝试和融入缅甸社会
的阶段。1950年6月8日缅甸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华文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50年代初,缅甸华校分为
亲新中国和亲台湾两派。据统计,1960年缅甸的205所
华校中,60所亲新中国的华校采用新华课本,103所亲台
湾的采用正中书局编印的课本,42所中立的学校,则采
用新加坡出版的课本。[5]缅甸政府对于华校的控制不是
很严格,只要求华校登记注册,并不过问其他事宜,因此
华校发展迅速。部分华校,如缅甸南洋中学,探索性地实
行一校两制,一方面实施华文教育,另一方面开设英语
班,实行华、缅、英三语教学。这为华裔学生更好地融入
缅甸社会创造了条件。
四、奈温政府时期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
1962年3月,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成立了革命委
员会接管政权。1962至1988年期间,执政的“缅甸
社会主义纲领党”奉行“缅甸式社会主义”路线,极力
消除外国对缅甸的影响。在语言政策上,缅语作为代
表国家和权力的语言,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巩固。
一方面,为摆脱殖民时代的影响,降低英语的使用率,
政府对缅语进行了适度的改造,缅语向英语借词的情
况大为减少。在教学中,1964年政府宣布大学各门
课程均用缅语教授,中小学将缅语作为唯一的教学语
言。另一方面,由于受“缅甸式社会主义”路线的影
响,许多与社会主义有关的概念被引入缅语。此外,
政府还开展缅语正规化运动,语言调查小组下基层统
计缅语词汇的用法,由30名专家组成的文学翻译委
员会编纂出版了缅甸第一本单语字典,该字典共五
册,1978至1980年间出版。为促进缅甸式社会主义
建设,1964年起政府开始在缅族居住的地区开展缅
语扫盲活动,70年代末活动扩展至少数民族居住
地区。
为了消除英国殖民统治对缅甸的影响,英语的地
位从“同盟”执政时的第二语言变为了外语。1964年
以后,小学取消了英语课,到初中阶段才开设英语课
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滑坡。70
年代末,英语的重要性再次受到关注,教育部特地召
集会议探讨英语教学的作用。1981年,为提高教育
的整体水平,英语再次被定为一门必修课,从幼儿园
教起。英语还作为高中的教学语言之一,教授自然类
和经济类课程。
在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和教育方面,1966年的《教
育法》要求民族地区的公立小学在二年级之前都要开
展民族语言教学,教育部还印制了孟语、掸语、钦语、
克钦语等语言教学的课本。如为二年级以上的学生
开设语言课,可以在课余时间使用公立学校的教
室。[3]
(
150~180
)尽管如此,实际上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开
77
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立
学校没有专款招聘民族语言教师,小学教师既要教授
民族语言又要教授其他科目,实在难以应付,还有一
些学校则因招不到这样的全能老师而被迫停止民族
语言教学。尽管如此,寺庙和教堂仍在小规模地提供
民族语言教育,部分家长为孩子们学习本族语言而聘
请家教,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仍继续使用本民族
语言进行教学。
与吴努时期相比,奈温时期对华文教育的控制要
严格得多。1965年4月,缅甸政府颁布《私立学校国
有化条例》,民间华校被收归国有。1967年“6・26”
排华事件后,华文补习班也被禁止。缅甸的华文教育
从此走入低谷,华裔小孩只能穿纱笼,学缅文,说缅
语,这也是如今40岁左右的缅甸华人华侨不会说华
语的主要原因。1981年,缅甸华侨西汀穆老先生将
新加坡佛教总会捐赠给缅华僧伽会的《佛学教科书》
编撰成中缅文对照本,并经缅甸宗教部批准,公开发
行和教授,从此之后,华人华侨才可以以讲授佛经的
名义开办华文补习班,谨慎地开展华文教育。奈温时
期还出现了官办汉语教育。1964年成立的仰光外国
语学院于1965年创建了汉语系,标志着官办汉语教
学的开始。汉语系每年只招收一个学制4年的业余
班,招收20多学生,对象是已经获得大学其他专业本
科文凭且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利用下班以后的
时间学习,毕业时颁发汉语专业大专文凭。1986年
开始招全日制班,授课时间为上午10点至下午2点
半,学制两年,也颁发大专文凭。[6]
五、现政府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
1988年上台的军政府成立“国家法律秩序恢复
委员会”(后改名为“国家和平与发展改革委员会”)
,
继续开展对缅语的净化、标准化和审查工作,其中一
项重要活动就是名称标准化运动。缅甸的地名有不
少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确立的,为了彻底消除英国
殖民统治的影响,巩固缅语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地位,
提高缅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政府将缅甸的国名和一
些地名进行了更改。国名“缅甸”由“Burma”改为
“Myanmar”,“缅甸人”由“Burme”改为“Myanmar”。
在更改名称时,一些原用英语拼写的地名现已更换为
相近读音的缅语拼写形式,如“Rangoon”改为
“Yangon”。一些直接以英语名称命名的地名和街名,
如“Amherst”镇,“Frar”街,有着深刻的殖民主义烙
印,会使人回忆起屈辱的历史,皆被地道的缅语名称
所替代,“Amherst”改为“Kyaikkami”(吉坎眉)
,“Fra2
r”改为“Anawrahta”(阿奴律陀)。
在少数民族语言方面,由于公立学校不教授少数
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尤其边区、山区的儿童,只
能在非正式学校中学习本族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一项关于使用母语教学的研究(
2005
)表明,在缅甸
北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和
语言社团开展的非正规教育(
NFE
)和成人扫盲项目
中,才可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在人数较多的少数民
族聚居地,本族语也具有广泛的交际面,佛教和基督
教常用这些语言来开展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如克伦
族、克耶族、孟族、伯朗族、勃欧族和掸族等少数民族
聚居地开办了用本族语进行的寺院教育,边境地区有
使用斯高克伦语开展非正式教育的社区学校,缅甸基
督教联合会(
MCC
)也组织了非正规扫盲项目,用华
语、那伽语、克伦语、钦语等十来种当地语言进行对成
年人进行扫盲工作。[7]
(
P96~132
)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开展,英语再次
受到重视,强调从小抓起。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阶段
把英语和缅语都作为必修课。高中阶段,英语被用来
教授化学、物理、生物等科学课程。缅甸政府推行教
育改革,在全国38所中学开设“优等生培训项目”
(
TalentedStudentsTrainingProgram
)
,受训学生每天
课外多学两节由大学教授开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信
息通讯技术与英语、数学或科学[8]
(
P93~104
)。改革的
目的是提高优秀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也
是大学的教学语言,英文教材的选用强化了学生的阅
读和写作能力。英语报刊和英语电视节目提供了接
触英语的环境,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常用英语交流。
现在,缅甸越来越多的私立语言学校提供全日制和非
全日制的英语教学课程以及与英语有关的职业培训,
如仰光就有约40所私立学校或培训中心将英语作为
第二教学语言。此类学校或按新加坡课程设置,或聘
请以英语为母语者担任教师。加入东盟后,缅甸政府
的高级官员也开始接受英语培训,有的还参加了外国
(如新加坡)的培训项目,以便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
87
东盟的工作语言。
缅甸的华文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
一定的发展。受中缅边贸发展的带动,缅北地区的华
文教育发展较快。在果敢特区,华文教育得到了政府
的特许。在曼德勒,福建同乡会1993开办的福庆语
言电脑学校,不仅规模大、而且办学层次多,开设了汉
语水平考试辅导课。在其他地区,华文教育也得到了
一定的发展。仰光地区的华文教育本来就有一定的
基础,在新形势下,华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2002
年,缅甸福建同乡总会创办了福星语言与电脑学苑,
这是目前仰光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汉语培训学校。
随着缅甸华人同大陆、港澳台、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
人社会在文化、经贸方面的交往逐渐增多,对汉语的
需求不断增加,以华语为第二语言的新兴华文学校在
缅甸出现得越来越多。这类学校采用中国北京语言
文化大学编写的汉语教材,学习宗旨由“中国人必学
中文”转变为“人人学华语”。除了华裔学习汉语外,
不少缅甸人包括高官子弟也开始学习汉语。此外,一
些民办学校也使用缅语和汉语教学,如东方语言与商
业中心开办的双语教学幼儿园就以汉语为主要教学
语言。使用中国语言文化学校所编教材的华校开展
的汉语言教学是第二语言教育,教学媒介除缅语外还
使用缅汉双语教学,教授汉语语言和文化。从2001
年起,中缅两国教育部联合在缅甸举办中国汉语水平
考试(
HSK
)
,中国向缅甸派遣汉语教师。2008年2
月,中国国家汉语言办公室与缅甸曼德勒福庆语言电
脑学校和仰光语言与电脑学苑签订了建立“孔子课
堂”的协议,这都将有助于中缅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
作,促进缅甸汉语教学的发展。
六、结 语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语
言的多样性。缅族人口最多,是主体民族,缅族首领
在缅甸历史上建立的王朝数量最多、势力最强,对后
世的影响也最大,因此独立后缅甸的历届政府将缅语
作为全国通用语,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以巩固缅语
的地位。一方面政府以宪法形式确立缅语为官方语
言,另一方面又开展了一系列的语言文化运动,巩固、
提升缅语的地位。缅语地位巩固、提升的过程也是缅
甸逐步走出殖民地阴影、开展国家建设的过程。尽管
这一过程历经半个世纪,其中也曾有过反复,但最终
在缅甸这个有着一百多种语言的国家确立了缅语作
为单一的全国通用语的地位。全国通用语的推广便
利了民族间的交流,让各族人民有了同一个国家的归
属感[3]
(
P150~180
)。
缅甸的语言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最明
显的就是统治集团的更替带来的官方语言的变化:殖
民地时代英语成为全国通用语,而独立后缅族为主的
领导集团用缅语取代英语的地位。此外,缅甸对外族
语言的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20世纪60年代
的排华事件减缓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到21世纪随着
中缅贸易往来的增多,在缅甸国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
热潮,政策变化更多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在语言教育方面,正规教育虽是语言教学的主要
力量,但是非正规教育却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提供支
持。政府开办的正规学校里,缅语和英语是必修科目
和教学语言,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和传播工作主要
由非正规学校来完成。因此,民族社区和民间自发组
织的语言学习班,佛教寺院、基督教会等提供的非正
规教育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传承过程中也发挥了
重要作用。
当然,在语言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必
需考虑的因素。缅甸在推广缅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
地会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带来冲击。一方面,缅语
的扫盲活动让一些少数民族接触本族语言的机会减
少,从而导致使用该语言的人口减少,进而影响到这
些语言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的推
广程度远远低于缅语,即使在七个少数民族聚居的邦
里,官方场合仍然使用缅语[2]
(
268~269
),这会让一些少
数民族产生抵触情绪。如何既推广缅语,又尊重各民
族的语言和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和平共处,是缅甸政
府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智翔.论缅语历史分期问题[J].东方语言文化论
丛,2004.
[2]/Myanmar[A].AndrewAlexander
geandNationalIdentityinAsia[C].OxfordUni2
versityPress,2007.
[3]iticsofLanguagePolicyinMyanmar:I2
97
maginingTogetherness,PractisingDifference?[A].LeeHockGuan
&LeoSuryadinata,Language,NationandDevelopmentinSoutheast
Asia[C].Singapore: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2007.
[4]gePolicyinModernBurma[A].Mi2
&SumitGanguly,FightingWords:LanguagePolicy
andEthnicRelationsinAsia[C].Cambridge:MITPress,2003.
[5]林锡星.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J].东南亚研
究,2003,
(
3
)
.
[6]熊琦,张小克.缅甸汉语教学概况[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
3
)
.
[7]ioninLocalLanguages:Policyand
PracticeinSouth-EastAsia[A].anguageFirst:
Community-badLiteracyProgrammesforMinorityLanguageCon2
textinAsia[C].Bangkok,theUNESCOAsiaandPacificRegional
BureauforEducation,2005.
[8]hinMyanmar[J].RELCJournal,
2005,
(
1
)
.
[责任编辑:王国平]
我院学者与越南驻昆总领事谈滇越经济合作
2009年3月12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驻昆明总领事阮洪海先生邀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到越南驻昆
总领事馆作客,就新形势下加强滇越经贸合作等问题进行座谈。
在座谈中,阮洪海总领事认为,在中越两国领导人所确立的“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
十六字总方针指引下,两国两党加强高层往来,深化治党理政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充分发挥中越双
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夯实合作基础,努力使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好伙伴,使
中越友谊世代相传。中越之间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双边经贸关系继续稳定发展:2007年双边贸易额创下151亿美元的新记录,2008年达到190多亿美元,中
越双方定下的争取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5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能够实现。目前中国在越南投资的项目有
611个,投资额211亿美元,每年有近百万中国游客到越南旅游。
与此同时,阮洪海总领事也认为滇越双方在促进边境经贸合作、交通与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商品贸易、相
互投资、跨境运输合作、参与“两廊一圈”建设,以及科技合作和农业合作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
展。他认为云南与越南的合作应有更大的发展,还可以做很多工作。为此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滇越经贸合作需要新的思路和举措,希望云南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给以支持,加强研
究,为深化滇越合作出谋划策。
二是近些年来,中国对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了很多援助,但相比之下,对越南的援助却比较少。他希望
中国方面加大对越南的援助,像中国对老挝和缅甸的援助那样。
三是与云南相连的越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消饥扶贫的任务
还十分繁重,因此希望中国方面对越南北部西北部的扶贫多给予援助和支持。
四是云南与越南开展经贸合作互补性很强,尤其是工业合作、资源开发合作、农业合作等都很有潜力,希望
加强这方面的合作。比如越南老工业企业的改造、橡胶、蔗糖的加工,脱毒马铃薯的种植,包括技术和种苗的提
供等等,越南都非常需要。这些工作过去已经做过一些,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的问题,一是要扩大规
模和优化合作方式,二是在技术和种苗(包括杂交水稻稻种和脱毒马铃薯种苗)的供应方面,要有组织地进行,
以便能够有效地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思 路)
08
(14)OnthePhilosophicPoetryofSikhGurusXUEKe-qiao・69・
Abstract:ThispapertriestoelucidatethemaincontentoftheIndianSikhhollybookAdiGrantandthepoetic
creationofNanakandfourotherGurus,andattemptstocommentontheirpoetryfromphilosophic,socialandartistic
angles.
Keywords:Indianliterature;Sikhgurus;AdiGrant
(15)OntheLanguagePoliciesandLanguageEducationinMyanmarLIJia・75・
Abstract:ThispaperprobesintothelanguagepoliciesandlanguageeducationinMyanmarinthefivestages:pre
-colonial,colonial,parliamentary,r,asamulti-ethnicandmulti-linguisticcoun2
try,ittakesthesuccessivegovernmentsgreateffortstoescalateMyanmarasthenationallanguageafterindependence.
Language-policymakingprocessneedstotakeallethnicgroupsintoconsideration,andlanguagepoliciesbeardistinc2
-formaleducationsupplementsinminoritylanguagesteaching.
Keywords:Myanmar,Languagepolicies;Languageeducation;Ethnicgroups
(16)DiscussiononthePhenomenonofOverlappingSyllableinVietnameHUANGQi・81・
Abstract:AsaresultoftherelationshipwithGeo-culture,theVietname,asacommonlanguageinVietnam,
hasbeeninfluencedbythelanguageandculturalfactorsofChineancientcivilization,ancientcivilizationsofIndia
r,inmanyaspectssuchasStylistics
andPragmatics,thelangutingtodiscuss
thephenomenonofoverlappingsyllableinVietname,thisarticleanalyssomedistinctivefeaturesofVietnameand
theirstatusintheVietnamelanguagesystem.
Keywords:Vietname;Overlappingsyllable;Phenomenon
49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23:5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90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