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琅玕树

更新时间:2022-12-08 23:30:07 阅读: 评论:0

2019中考数学试卷及其答案-中国之声频率


2022年12月8日发(作者:金黄的大斗笠)

中医古籍未知药物考证举隅

石雨

【摘要】利用文献学方法,对黄环、野狼跋子、青琅玕、金牙等四种古籍中出现

却不为人所热知的药物进行考证,推测黄环即紫藤;野狼跋子是紫藤子仁;青琅玕

古书看法不统一,先泰古籍多认为是玉石类,本草书籍则认为是珊瑚;金牙可能为

阳石的一种。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4)004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药物考证;黄环;野狼跋子;青琅玕;金牙

【作者】石雨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1

中医古籍历来重视药物的搜集整理,自《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历代

本草书籍无不在继承前代基础上,不断拓展、更复损益。李时珍《本草纲目》共收

录1892种药物,可谓历代本草专著集大成者。这些本草学著作为中医药学绵延

千年奠定了基础,也为本草研究提供丰富而可靠的资料。

历代本草专著多有卷目专门记录不为人熟悉的药物,如《新修本草》[1]第二十

卷“草木类及虫鸟等物,陶弘景不识,今医博识人亦不识者”就记载了石肺、遂阳

木、徐黄等近200种“人不识者”。明确这些药物,对挖掘古人积累的丰富经验

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梳理历代医籍以及查阅《中华本草》[2]和《中医大辞

典》[3]等现代大型辞书,从中选取了几种古籍常见、今人未知、又未被现代辞

书收录的药物,运用文献学、训诂学等方法,对这些未知药物进行考证,试图找出

其具体所指,以理清名实,补充辞典之阙如。

1黄环

黄环首次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下经·木》[4]:“黄环,味苦平。主蛊毒鬼注,

鬼魅,邪气在臧中,除咳逆寒热。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山谷。”说明黄环属木

类,主要治蛊毒鬼魅之病,后世医书多用黄环治疗鬼魅等证,如《圣济总录·卷第

一百诸注门·鬼魅》《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四杂治门·鬼魅》均载有黄环丸,且以黄环

为主药。

《吴普本草·草木类》[5]载:“蜀黄环,一名生刍,一名根韭。神农、黄帝、岐

伯、桐君、扁鹊:辛。一经:味苦,有毒。二月生,初出正赤,高二尺,叶黄圆端

大,茎叶有汁,黄白。五月实圆,三月采根,根黄,纵理,如车辐解。治蛊毒。”

这说明了黄环得名原因,即“叶黄而圆”。陶弘景有注云:“似防己,亦作车辐理

解。用甚稀,市人鲜有识者。”说明南北朝时,黄环已经很少入药。

《新修本草·卷第十四》载:“〔谨案〕黄环惟襄阳大有,余处虽有亦稀,巴西人

谓之就葛,今园庭亦种之,作藤生,根亦葛类,陶云似防己者,近之。取葛根误食

之,吐利不止,用土浆解乃瘥,此真黄环也。今太常收剑南来者,乃鸡屎葛根,非

黄环也。其花紫色,其子名野狼跋子,角生似皂荚。交广送入太常者,正是黄环子

也。”由此可见,《新修本草》认为黄环是葛类的一种,在庭院种植,花为紫色,

子叫野狼跋子,且根与葛根形状相似,人常误以为是葛根,误服后吐利不止。

北宋沈括在《梦溪补笔谈》[6]中则清楚地记载了黄环即朱藤,也就是当今的紫

藤,“黄环即今朱藤也,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

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实如皂荚,

《蜀都赋》所谓‘青珠黄环’者,黄环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种以为亭槛之饰。今

人采其茎,于槐干上接之,伪为矮槐,其根入药用,能吐人。”

将古籍记载的黄环与紫藤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外形相似,功能主治相同,据此推断

黄环很有可能就是紫藤。

2野狼跋子

野狼跋子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草木下品》[7]:“有小毒。主治恶疮、蜗疥,

杀虫鱼,出交广,形扁扁尔。捣以杂米,投水中,鱼无大小,皆浮出而死。人用苦

酒摩,治疥亦效。”《新修本草·卷第十四》“黄环”条下有:“其子名野狼跋子,

角生似皂荚。交广送入太常者,正是黄环子也。”又《普济方·针灸卷十八·本草药

性异名·草部》[8]:“野狼跋子,一名黄环子。”根据对黄环的考证,可知野狼

跋子即黄环子,也就是紫藤子。李时珍对野狼跋子命名缘由进行解释:“跋乃野狼

足名,其荚似之,故曰野狼跋子”,可见,因其荚像野狼的脚印,故得名。

3青琅玕(青珠)

青琅玕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下经》:“青琅玕,味辛平。主身痒,火创,痈

伤,疥搔,死肌。一名石珠。生平泽。”《名医别录·下品·卷第三》[9]载:

“无毒。主治白秃,侵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一名青珠。生

蜀郡,采无时。”可知青琅玕又名石珠、青珠。考“琅玕”,《说文》“似珠者”,

《玉篇》“石似玉”,《尚书》有“璆琳琅玕”,郑注“琅玕,珠也”,《山海经》

云:“昆仑山有琅玕,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而其状森植耳”,王充

《论衡》有“璆琳琅玕,土地所生,真玉珠也。鱼蚌之珠,与禹贡琅玕皆真珠也”,

可知“琅玕”即似珠玉的美石。

《新修本草·卷第五》载:“青琅玕,……此即《蜀都赋》所称青珠、黄环者

也。……此石今亦无用,唯以疗手足逆胪目。化丹之事,未的见其术。”又载:

“琅玕乃有数种色,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琅玕五色,其以青者入药,为胜,今

出随州以西乌白蛮中,及于阗国也。”说明青琅玕是琅玕的一种,因其色青质好而

得名,且唐时使用较少,《名医别录》所说的化丹之术也已失传。然而苏敬认为青

琅玕是“琉璃之类”,琉璃乃冶炼之后产物,是“火齐宝”,与其玉石种类并不相

符,故后世多有异议。

《证类本草·卷第五》[10]也有详细记载:“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玕青

色,生海中,云海人于海底以网挂得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

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不同,人莫能的识。……而

左太冲《蜀都赋》云:青珠黄环。黄环是木,然引以相并者,亦谓其美如珠,而其

类实木也。又如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乃云海底得之。盖珍瑰之物,山海

谷俱产焉。今医方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可以看出,《证类本草》认为青琅玕有

3种,产于海者与珊瑚相类;产于山者是玉石一种;《蜀都赋》青珠、黄环并举,

故其实木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11]则将青琅玕与珊瑚视为一物,如“珊瑚”条:“珊瑚

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红色者为上,汉赵佗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

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玕,俱可作珠。许慎《说文》[12]

云:“珊瑚色赤,或生于海,或生于山。”“青玉”条:“在山为琅玕,在水为珊

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种青珠,与碧靛相似,恐是琅玕所作者也。

《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可

见,李氏认为琅玕在山名琅玕,在水名珊瑚。

古人由于认识水平及客观条件所限,对青琅玕有以下几种看法:《尚书》《山海经》

所载青琅玕乃“土之所生”,当是玉石类;《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等所载

“出平泽”“生海中”当属珊瑚类;另有个别书载青琅玕是“琉璃之类”“其实木

也”,因证据不足,故不予采纳。

4金牙

金牙散、金牙酒是医籍常见方剂,如《集验方》就用金牙散作为“治尸疰鬼疰方”,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有金牙散、小金牙散、侧子金牙酒续命汤等。但金牙为何物,

《中华本草》《中医大辞典》均无记载。

考金牙,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下品·卷第三》:“味咸,无毒。主治鬼疰、毒蛊、

诸疰。生蜀郡,如金色者良”。《本草图经·卷第三》[13]载:“金牙,生蜀郡,

今雍州亦有之。《本经》以如金色者良,而此物出于溪谷,在蜀、汉江岸石间打出

者,内即金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葛洪治风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

而饮之。古方亦有烧淬去毒入药者。孙思邈治风毒及鬼疰、南方瘴气、传尸等,各

有大、小金牙散之类是也。又有铜牙,亦相似,而外黑色,方书少见用者。”同时

期的寇宗奭在《本草衍义》[14]记述:“今方家绝不用。以此故,商客无利不

贩卖,医者由是委而不用,兼所出惟蜀郡有之,盖亦不广也。”可知宋代金牙的应

用就极为罕见。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有“金牙石”一条,记录与前代医书同,但其记

载了金牙石的别称:黄牙石,又引《圣济经》“治疠风大方”中有金牙石、银牙石,

认为银牙,“恐即金牙石之白色者尔”。李氏保存的宋代崔昉《外丹本草》有载:

“金牙石,阳石也。生川、陕山中,似蜜栗子,有金点形者妙”。可知,后人认为

金牙石是阳石的一种。

以上是一些至今未知具体所指的药物,通过文献整理与文字考据,探究其具体所指,

这类本草还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唐·苏敬.新修本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5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公司,1999.

[3]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9.

[5]魏·吴普.吴普本草[M].尚志钧,梁茂新,尤荣辑,等,辑校.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7:67.

[6]宋·沈括.梦溪补笔谈[M].胡道静,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624.

[7]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384.

[8]明·朱橚,滕硕,刘醇,等.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1824.

[9]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71.

[10]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43.

[1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1:356.

[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8.

[13]宋·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7.

[14]宋·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9.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23:3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8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丁未年
下一篇:核外电子数
标签:琅玕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