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从众心理现象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我们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个
体,我们有自己的个性,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群体,或是因为怕显
得自己不够潮流,或是怕自己不被别人接受或喜欢,久而久之,从众心理就成为
了我们很多社会人会自觉遵守的社会“潜规则”。今天就想以我们生活中的一些
社会或个人行为来谈谈从众心理现象。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
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
的,但是处于从众心理中的人们往往缺乏自己的理性思考,而仅仅是盲目跟从。
这种情况下,从众的危害就会非常明显。下面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遵从从众心理
的行为。
记得中学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习题、作业。有的时候同学们也会一起讨论
某道题目,这种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座位周边的五六个同学都认为这
道题的答案是A,只有“你”觉得应该选C。那么大多数时候,“你”会选择怎
么做呢?我想绝大数人都会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换成大多数人认为的那个正确
答案。我也曾经多次这样“屈服”过,有的时候甚至是毫不犹豫的,最后的事实
证明大多情况下多数人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但有的时候,虽然只有你一个人这
样认为,但却偏偏只有你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你可能却因为从众心理的作祟,没
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出现。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行为,那就是
在多数人支持的强大压力下不能坚持个人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倒向多数人
的阵营。
还有在穿着上的例子。记得以前冬天大家为了御寒都会穿厚厚的秋裤毛裤,
把自己包裹的厚厚实实的。但不知从何时起,打底裤配雪地靴就忽然成了大街小
巷女孩子们的普遍装扮。走在人来人往的街上,尤其是在校园里或者是在商场里,
你会看见各种花色各种厚度的打底裤,并且通常情况下它们都会伴着或长或短的
毛茸茸的雪地靴出现。从个人经验来看,打底裤往往是不能够御寒的,但很多女
生为了风度都不惜牺牲温度,纷纷穿起打底裤来。我认为这种穿着的普及在某种
程度上也是从众心理而导致的结果,很多女生仅是因为看见其他女生都这样打扮
才也模仿着这样打扮的。实际上经科学验证,寒冷的冬天打底裤配雪地靴的穿着
是会引起一种叫做寒冷性脂膜炎的疾病的,但我想其实很多女生也知道这样的搭
配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适,但是为什么她们还“前仆后继”的加入“打底裤搭
雪地靴”大军呢?这就是大众的力量,女生们看到其他很多人都这样装扮自己,
于是就会从心底里觉得这是潮流,这是大众的装扮,如果自己不这样,好像就不
够跟上时代,就不够成为女生中的一员。这种现象也是从众心理在生活中的一种
表现,大多时候,某种潮流也就是这样成为潮流的。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更为有趣的从众现象,那就是从众排队。记得有一年
去深圳欢乐谷游玩,当时走在园区内,看到有一条排得相当长的队伍,长到你站
在队伍的末端都没法看清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排队。于是我就问了下站在最后
的以为游客她在排什么队伍,没想到她竟然跟我说她不知道仅仅是先排着。这位
游客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行为,因为很多人在排队似乎就在暗示前方有某
个非常吸引人的事物,所以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即使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但仍有
人愿意冒着烈日排着长队。这种从众排队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是再常见不
过了,而这一心理也让很多商家受益匪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够买某样东西并不
是因为自己感受过这件东西的质量有多好,而是因为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在为这件
产品排队,所以我们就也有一只购买欲。就好像在你面对两家从没吃过的饭店时,
你肯定会选择顾客多的那家店,因为人们总会觉得多数人相信的一定就会是最好
的。从众心理之所以会产生,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源自于孤立的个体希望从群体
里获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往往是潜意识的无条件的。
举了上述例子后,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下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人们对于自己的直觉、感受、判断与行为表现都
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当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没有客观的权威性标准可供比较,
往往以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作为自身行动的参考依据,因为社会现实是由多数人的
共同信念和思想所构成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物作为判断
的准则。当个人的想法或做法跟所处的社会中的其他人相同时,就会产生“没有
错”的安全感。另外,当个人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发现原有的判断标准和行为
规范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宜时,自然也容易从其他人身上寻找出可供参照的信息。
之前例举的排长队,选择顾客多的饭店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的时候走在街上,
看到哪里有很多人围着,我就喜欢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尽管很挤但我却也会绞尽
脑汁挤进去,我想这就是因为我渴望获得正确信息,我会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
驻足观看就一定有他们观看的理由。
二是为了被喜欢和接受。个体通常会希望获得他人的喜爱和友好的对待,害
怕被别人拒绝。符合全体规范行为的成员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而违反
规范的个体将感受到群体一致性的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
对偏离的恐惧。所以,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往往做出从众
的行为,从而获得同伴的好评。这一点可能是很多女生选择从众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原因,其实有些时候她们可能并不赞同别人的做法或观点,但为了获得和别人
的友好关系、被群体接受就会从某种程度上偏离自己个人的想法。我自己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个很典型的小女生,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就是不太会违背自己所在小群
体的一致意见。比如有的时候我们几个女生一起去逛街,看到某件衣服,大家都
觉得很好看,但从我的个人审美出发我并不觉得好看,但通常情况下我会回答:
“不错,挺好看的。”我想我这种行为就是为了能被喜欢和接受,我希望这样能
显得我和我的朋友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观或立场,这样我才能在朋友圈里有着不错
的形象。又比如当几个同学在讲另一个同学的坏话,而我可能并不熟悉那位同学
或者就我和她的相处而言我并不觉得她有不好的地方,但当周围几个同学问我的
意见时,我却可能顺着她们的意思嚼几句舌头,虽然心里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我却
在更多时候选择这样做,我想这也是为了获得群体的好感。
三是为了减缓群体压力。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
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
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团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个体不仅在行
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从而产
生了从众的行为。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
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体规范、领导意见或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向制定
行动策略,而随大流、人云亦云总是安全的、不担风险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
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
关于减缓群体压力这一点,我亲身也有不少体会。比如当大多数同学某项
作业没有完成时,原本想完成作业的我可能也会选择不做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不做我也不会承担风险,这样我能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还
有一种很常见但危害性也很大的从众行为那就是流言的传播。当网络上盛传某种
言论时,很多人不会去验证这种言论的正确性就盲目跟从,譬如之前谣言说海水
因受到日本核泄漏影响,因此所提炼的食盐有害,这种言论引起人们大量抢购食
用盐甚至导致盐荒。在这种流言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就是通过这种从众性的传播
行为来增强安全感,以求得心理平衡,减少内心的矛盾冲突。
从众行为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大众行为,虽然每个人因不同的性
格、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对某件事情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但不得不说我们每个
人都会有从众行为,这是正常的,而且大都时候从众行为会给我们带来正确的信
息,提供便利,帮助我们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但是从众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
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者说让我们选择了一条并不适合我们的路。无论
怎样,只要在做事之前认真进行理性分析,看好自己要走的路不会后悔就行了。
从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利用好从众心理,不要一味从众,要知
道群众的眼睛不一定就是雪亮的。在从众和自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好人生的
每一步路。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21:4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