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韧皮部

更新时间:2022-12-08 20:34:56 阅读: 评论:0

六年级江苏视频-赣怎么读


2022年12月8日发(作者:结论英文)

韧皮部运输与同化物分配(6学时)

第十章韧皮部运输与同化物分配(6学时)

第一节韧皮部中的同化物运输(1学时)

第二节韧皮部运输机理(2学时)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的装载与卸出(1(5学时)

同化物的配置与分配(1.5学时)第四节

[主要内容]:介绍韧皮部同化物运输与分配机理与调控。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研究韧皮部运输的方法,韧皮部运输物质的形式,

运输方向,速率,

韧皮部运输机理,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机制,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及调控

等。[教学重点]:韧皮部运输机理(主要有压力流动学说),同化物分配规律及调

控。[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6学时

引言:(3min)同化物运输的意义,调控同化物运输与分配在农业生产上的意

义,本章主要内容。

植物,特别是陆生植物通过根进行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通过叶片进行气体交

换和光合作用,根需要叶片光合作用所生产的同化物以满足其功能和生长的需要,

而叶片则需要根所吸收的水分和矿质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此外,光合作用生产的

同化物必须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以满足植物体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因此植物所面

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地上和地下以及植物体各部分间物质的运输问题。

同化物(同化物是指植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产生的物质)的运输和分配对

于农作物产量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作物产量不仅取决于光合作用产量的高低,同

时也取决于光合作用生产的同化物能否高效地进行运输,特别是作物的经济产量还

取决于同化物向经济器官分配的比例。

有关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运输我们已经在以前的章节分别作了介绍,在这一章中

我们将阐述同化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植物体中运输的途径,运输的形式,

运输机理和同化物在植物体中的分配等问题。

第一节韧皮部中的同化物运输(1学时)

一、韧皮部是同化物运输的主要途径

韧皮部(phloem)是同化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途径。

实验1,环剥实验:有关同化物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推测可以追溯到早期植物

学家所做的树皮环割的观察(图)。由于树木的韧皮部在树的树皮部分而木质部在树

的树干部分,如果将树木或枝条茎部的一圈树皮用手术完全除去,这样韧皮部就会

被完全截断而木质部依然畅通。被环割的树或枝条通常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正常生

活,环割以上的叶的蒸腾照常进行,但是环割以下部位的树皮逐渐枯竭死去,而环

割以上部位的树皮则仍然健康,在环割部位上方的树皮会逐渐膨大起来,这是由于

在树叶中生产的同化物的运输被阻断并在环割处积累所致。据此可以推测光合作用

生产的同化物主要是在韧皮部中进行运输的。

1

必须指出的是:向下运输的韧皮部汁液有许多含氮化合物,激素等,它们能促

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与韧皮部组织膨大有关。如果环割不宽(0.3-0.5cm),切口

能重新愈合。如果切口较宽,时间一长,根系会死亡,地上部也会逐渐死亡。

环剥在生产上有许多应用:苹果树旺枝适度环割,促进糖分积累,促进花芽分

化,控制徒长。花木繁殖等,在欲用来生根的枝条环割,促进生根。

实验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此法可以更加精确地证明同化物是在韧皮部进

行运输的。带放射性同位素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入植物体内,例如(1)可以

在叶面或切除叶片的叶柄直接饲喂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蔗糖,(2)也可以用含有放

射性碳同位素的CO饲喂特定叶片,214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将放射性同位素

引入植物体内。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饲喂C同位素214CO的方法。经植物叶光合作用

固定CO的作用,放射性同位素C被转化到光合同化物中,因22

此光合同化物的运输可以通过对其放射性的监测进行研究。对于同位素的监测

有放射性测定仪和放射性自显影(组织切成薄片,与感光胶片放在一起,暗中暴

光,显影定影)等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已经证明同化物的运输是在植物

韧皮部进行的(见图11-1)。

二、韧皮部的结构

韧皮部的结构是阐明韧皮部运输功能的基础,在其结构被充分阐明之前,韧皮

部执行运输功能的过程和机制是无法得到解释的。虽然很早就已经了解同化物是在

韧皮部进行运输,但是由于筛管处于较大的压力的状态下(我们将在以后进行讨

论),在材料的处理和化学固定过程中极易造成其超微结构的改变,因此对于韧皮

部,特别是筛管分子超微结构的阐明还是较近期的事。

韧皮部通常位于初生和次生维管组织之间,主要包括筛分子,伴胞和薄壁细胞

(见图11-2)。在有些情况下还有纤维、石细胞和乳管等。在维管束的外周常包围

着一层鞘(bundlesheath)。这层鞘在叶片中将维管束和叶的其他组织隔离开,可

能会减少水分从木质部的泄漏,有利于水的运输。此外,维管束鞘细胞在C植物的

光合作用中有特殊的意义。4

(一)筛分子

韧皮部中同化物运输的主要通道是筛分子(sieveelement)。筛分子是一个统

称,其中包括被子植物的筛管分子(sievetubeelement)和裸子植物的筛胞

(sievecell)。但也有人认为筛分子即筛管分子。

1、筛管分子的结构

被子植物的筛管分子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见多媒体图)。

成熟的筛管分子是细长的筒状细胞,直径约20,40,m,长度为100,500,m。

成熟筛管分子中缺少许多正常细胞具有的细胞器,例如细胞核、高尔基器、液

泡、核糖体以及微管和微丝等,但是筛管分子仍然有一些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具

有完整质膜,在膜上有许多载体进行着活跃的物质运输,它的细胞壁也不象导管那

样木质化。筛管分子的生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它相邻的伴胞。

筛管分子首尾相接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管道”,称为筛管(sievetube)。筛

管分子的端壁上形成多孔的特化筛域叫筛板(sieveplate)。筛板是在筛管分子分

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筛管分子的分化过程中,相邻筛管分子间胞间连丝扩大,

胞间连丝扩大的部位会发生胼胝质的沉积并逐步突破细胞壁的中胶层形成穿孔,即

筛孔。筛孔的孔径可达0.5,m或更宽,筛孔面积约占筛板总面积的50%。筛管分子

的这种“中空”的结构非常适合于汁液的集体流动,这对于它的运输

2

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筛管分子的功能可以维持数年之久,在某些棕榈树中筛管的寿命甚至可能长达

百年。

2、P-蛋白

在所有的双子叶植物以及许多单子叶植物的筛管分子中都存在一类韧皮部特有

的蛋白质,称作P-蛋白(phloemprotein)。

,1,P-蛋白的形态和结构P-蛋白在筛管分子中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例如管

状、丝状、颗粒状、结晶状等等,这些存在形式往往与植物种类和筛管分子的成熟

程度相关。在幼嫩的筛管分子中,P-蛋白在细胞质中形成扭曲盘绕的球形或纺锤形

蛋白结构,称为P-蛋白体(P-proteinbody)。细胞成熟后,P-蛋白形成管状或丝

状的结构。在葫芦科(Cucurbita)植物中P-蛋白主要有PP1和PP2两种,PP1是筛

管中的丝状蛋白,PP2是筛管中的植物凝集素(lectin)。由于筛管分子不具备核糖

体因而无法合成蛋白质,因此筛管蛋白可能都是在伴胞中进行合成并通过胞间连丝

转运到筛管分子,而后在筛管中装配成P-蛋白丝或P-蛋白体。利用种间嫁接的方

法观察到在砧木中表达的P-蛋白可以运输到接穗,说明P-蛋白可以在筛管中进行

运输。

,2,P-蛋白的功能P-蛋白的功能可能是防止筛管中汁液的流失。在筛管中通常

需要维持较大的压力用于筛管的集流运输。当筛管发生破裂或折断时,筛管内的压

力会将筛管汁液挤出筛管因而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如果不把受伤的筛管堵住,植

物就可能会因“血流不止”而死亡,因此,筛管的及时堵漏是很重要的。在筛管发

生断裂时,P-蛋白会随汁液流动并在筛板处堵塞通道从而防止汁液的进一步流失。

3、胼胝质

筛管中另一种重要物质是胼胝质(callo)。胼胝质是一种,1,3-葡聚糖。合成

胼胝质的酶位于质膜上,它的合成以一种“向量”的方式进行,即反应底物在细胞

质一侧而反应的产物则在细胞壁一侧,合成的胼胝质沉积在质膜和细胞壁之间。正

常条件下,只有少量胼胝质沉积在筛板表面和筛孔四周。(前面已经提到,胼胝质

的合成在筛管分子发育过程中对筛孔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筛管断裂时

的进一步补漏需要胼胝质的参与。)当筛管的伤害刺激会引发胼胝质的聚合反应;其

他胁迫如机械、高温等也可以引发胼胝质的形成;植物休眠时也会发生筛管的胼胝

质合成。胼胝质的形成可以有效地将受破坏的筛管分子与周围完整组织隔离开来。

当筛管分子恢复以后,胼胝质又会消失。

4、筛胞

裸子植物中的筛分子是筛胞。筛胞的特化程度不如被子植物的筛管分子。筛胞

也是细长的筒形细胞(见多媒体图),长度可达1mm,筛胞的两端成斜面,不具备筛

板,筛孔区通常在两侧。筛胞中没有P-蛋白存在。由于筛胞间没有直接的通道相

连,因此同化物在裸子植物筛胞内的运输机制可能与被子植物筛管分子的运输机制

完全不同。

(二)伴胞

1、伴胞的形态和结构

每个筛管分子周围都有一个或数个伴胞(companioncell)。组成筛管—伴胞复

合体(sieveelement-companioncellcomplex,SE—CC复合体)。伴胞通常具有

浓厚的细胞质和大量的线粒体。在筛管分子和伴胞之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特别是

有一些分叉的胞间连丝存在。伴胞与筛管间的胞间连丝比其它部位细胞间胞间连

丝具有运输更大分子量物质的能力(SEL>10kD,size

3

exclusionlimit),为蛋白质从伴胞向筛管运输提供途径。伴胞中有大量线粒

体存在,线粒体中产生的大量能量有助于韧皮部的装载和卸出。

2、伴胞的类型

在成熟叶片的小叶脉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伴胞,这些伴胞在光合产物从光合细胞

输送到筛管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成熟叶片的小叶脉伴胞至少具有三种类型,

普通伴胞(ordinarycompanion

cell)、转移细胞(transfercell)和中间细胞(intermediarycell)(图11-

4)。

,1,普通伴胞普通伴胞具有叶绿体,叶绿体中有发育完好的类囊体。普通伴胞

除了与筛管分子之间有大量胞间连丝之外,在其他部位很少有胞间连丝。这样,除

了筛管分子之外普通伴胞与周围其他细胞之间没有共质体的通道,因此这些细胞中

的物质必须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伴胞,再进一步进入筛管。

,2,转移细胞转移细胞与普通伴胞类似,也仅与筛管分子间具有大量胞间连

丝,但是转移细胞具有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转移细胞的细胞壁向内形成许多指状

内突,特别是那些不与筛管分子相邻的壁。细胞壁的这种内突使转移细胞与质外体

空间的接触面积极为扩大,增加了细胞跨膜运输的能力,加速物质分泌与吸收。

转移细胞和普通伴胞的这种仅与筛管分子间富集胞间连丝的结构特征,以及转

移细胞壁的内突结构特征是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目前认为,转移细胞和普通伴

胞是专事从质外体或细胞壁间隙吸收溶质的特化细胞。在木质部的薄壁细胞也可能

特化为转移细胞,这种转移细胞可能负责从木质部转移溶质,同样是从质外体吸收

物质。

,3,中间细胞第三类伴胞是中间细胞。中间细胞的叶绿体不含淀粉,类囊体常

发育不完全,细胞中有大量的小液泡。中间细胞最重要的特征是与周围细胞,特别

是和鞘细胞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相联系。因此中间细胞的功能是通过共质体途径吸

收溶质。

此外还发现源端和库端筛管周围的伴胞体积大于运输中间途径中的伴胞,而且

细胞质浓厚,线粒体密度大,可能与同化物的装载和卸出有关,

(三)薄壁细胞

韧皮部中的薄壁细胞与其他组织中的薄壁细胞类似,细胞壁较薄,液泡很大,

但是通常比普通薄壁细胞更长一些。韧皮部薄壁细胞可能有溶质和水的储存和运输

的功能。

(四)小叶脉

叶片中的小叶脉(minorvein)在韧皮部的装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典型

的叶片中维管束类似树叉状逐级分布,维管束的末梢即小叶脉遍布整个叶片。在叶

片中所有叶肉细胞距离小叶脉一般不会超过几个细胞(图11-5)。小叶脉中仅有一

或两个筛管,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生产的同化物主要在小叶脉被装载进入筛管,以

后逐级汇入主叶脉向植物体全身运输。

第二节韧皮部运输的机制(2学时)

一韧皮部运输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形式

1(收集韧皮部汁液的方法

要证明同化物是以何种化合物形式进行运输首先要收集足够的筛管汁液,但

要得到筛管汁液并非易事。(1)首先切断韧皮部收集筛管汁液的方法会由于伤口处

破坏的薄壁细胞造成收集液

4

的污染;(2)其次当筛管被切断后由于筛管分子的堵漏机制筛管中的运输会立即

停止,无法收集到足够量的汁液。某些种属的植物在韧皮部被切断后筛管汁液仍然

可以继续分泌,特别是当用钙离子的螯合物EDTA处理切口,可以增加分泌速率。

这是因为胼胝质的合成需要钙的存在,当钙被去除后胼胝质的合成会受阻,因此筛

管伤口无法封闭;(3)再者筛管的切断会造成筛管内压力的降低因而水势降低,水会

从周围进入筛管分子,这样筛管中汁液会被稀释。

蚜虫吻针技术是较为理想的收集筛管汁液的方法。蚜虫进食的方法是将其口器

刺入植物的筛管,由于筛管中存在压力因而筛管汁液会被挤入蚜虫体内,蚜虫将其

中的氨基酸吸收后筛管汁液被排出蚜虫体外。如果用CO将蚜虫麻醉,再用激光进

行切割将蚜虫身体和口器分离,由于蚜2

虫口器依然插在筛管中,筛管汁液会继续从口器的切口处泌出。筛管汁液的泌

出可以持续数天之久,收集泌出的汁液即可作为分析之用。蚜虫吻针技术不会造成

污染和筛管的封闭,因此在韧皮部运输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韧皮部汁液的成分

韧皮部汁液分析结果表明:韧皮部汁液干物质占10-25%,其中主要是碳水化合

物,其余为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一些无机离子。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在筛管中糖通常总是以非还原态进行运输,这可能是因

为糖的非还原态形式的反应活性低于它的还原态形式。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筛管

中最主要的非还原糖是蔗糖,筛管中蔗糖浓度可以达到0.3到0.9M,可以占干物

质的90,。除了蔗糖之外,蔗糖还可以与半乳糖(galacto)分子结合形成其他化

合物进行运输,如棉子糖(raffino)是蔗糖结合一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水苏糖

(stachyo)是蔗糖结合两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毛蕊花糖(verbasco)则由蔗糖

和三分子半乳糖组成。在筛管中运输的还有甘露醇(mannitol)和山梨醇(sorbitol)

等糖醇。

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还有其他的有机物(10%):

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酰胺形式,特别是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它们

的酰胺,

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都可以在韧皮部进行运输。

虽然生长

素可以在木质部进行极性运输,但是长距离的激素运输至少部分是在筛管中进

行。

核苷酸、蛋白质和RNA等。筛管中还有一些与基本的细胞功能相关的蛋白质,

例如进

行蛋白质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参与二硫化合物还原的硫氧还原蛋白、降解蛋白

的泛素、指导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等等。

无机离子:有钾、镁、磷和氯,但是硝酸、钙、硫和铁则存在较少。

二韧皮部运输的方向和速率

1、韧皮部运输的方向

韧皮部中物质运输方向是从源向库进行。

2、韧皮部运输的运输速率

,1,运输量的表示方法物质在韧皮部的运输量是很大的。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

表示韧皮部的运输量:运输速率(velocity)和比集运量(masstransferrate)。

运输的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运动的距离,用m/h或mm/s表示。在不同植物

中测到的运输速率有很大差异,大约范围在0.3,1.5m/h之间,平均约1m/h。但

是由于参与运输的韧皮部或筛管的截面积在不同物种和不同植株间变化很大,运输

速率并不能真正反映运输的数量,运输的数量一般用比集运量来表示。比集运量是

指单位截面积韧皮部或筛管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

-2-1-2-1质量,常用gmh或表示。

5

,2,运输速率的估算和测定早期比较粗略的测定运输能力的方法是根据某个库

器官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重来估算运输速率。进一步测定韧皮部的截面积,即可经计

算得到其比集运量。如果要估算筛管中溶液的运输速度,则可根据物质的密度和溶

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来进行估算。即:筛管中溶液的运输速度,质量运输速率?物质的

密度?物质的浓度。

14运输速率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进行测定。但是由于C的放射性半衰期

较长不适合用

11于运输速率的测定,因此用放射性半衰期较短的C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定。

三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本节主要介绍同化物在筛管中的运输机制。

韧皮部运输是经过活细胞的运输,运输速度快,量大,其机制一直是倍受关注

的课题。曾提出多种学说解释韧皮部运输机理,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主动运输机

制,认为在源端的装载和库端的卸出,以及溶质在筛管中的运输过程都是需要能量

的。另一类学说是被动运输机制,认为虽然源端装载和库端卸出需要能量,但是筛

管运输本身是不需要能量的,这个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是用于维持运输细胞功能的完

整性,或者将渗漏的糖重新运回细胞。目前广泛被接受的是被动运输机制,既压力

流动学说。

(扩散对于在韧皮部运输中溶质的运动速度而言,速度是太慢了。筛管中溶质

运动的平均速度可达1m/h,而扩散1米距离所需的时间要32年,因此扩散不可能

是韧皮部运输的主要方式。)

1(压力流动学说

压力流动学说提出:是ErnstMunch在1930年首先提出的,该学说认为筛管的

液流是靠源端和

库端渗透势所引起的膨压差所建立的压力梯度来推动的(图11-7)。

源库间压力差的建立过程是这样的:在源端韧皮部进行溶质的装载,溶质进入

筛管分子后细胞渗

透势下降同时水势也下降,于是木质部的水沿水势梯度进入筛管分子,筛管分

子的膨压上升;

另一方面,在运输系统的库端,由于韧皮部的卸出,库内筛管分子的溶质减

少,细胞渗透势

提高,同时细胞水势也提高,这时韧皮部的水势高于木质部,因此水沿水势梯

度从筛管分子

回到木质部,引起筛管分子膨压的降低。这样就在源端和库端形成膨压差。由

于源,库端的

膨压差,筛管中的汁液沿压力梯度从源向库运动。筛管中汁液的运动本身并不

需要能量,但

是在源库端进行的装载和卸出则是消耗能量的。能量主要用于建立和维持源库

两端的压力

差。

在韧皮部的运输系统中,筛板极大地增加了筛管对水流的阻力。但是这种阻力

对于建立和维持源

,库两端的膨压差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筛板的阻力,筛管两端的膨

压会很快达到

平衡,因而无法建立起源,库两端的膨压差,也就不能形成筛管汁液的集流。

值得注意的是,韧皮部集流的运动是逆水势梯度进行的。由于水在筛管中的运动是

集流而非渗透

(筛管分子间无细胞膜),因此渗透势在此不是水运动的动力,而压力差才是水

运动的动力。

同化物是随水的集流而被带动在筛管中进行运输的。

压力流动学说的实验证据

植物韧皮部的运输机制如果符合压力流动学说,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筛管间的筛孔必须是开放的

如果筛孔发生堵塞(如P-蛋白或其他物质),会对集流产生很大的阻力,以致集

流无法产生,因此如果筛管中汁液是以集流形式运动则筛孔必须是开放的。

6

但是早期的电镜观察结果是不支持压力流动学说的。在这些观察中常发现筛管

分子的孔道是被堵塞的。其原因可能就是由于无法在筛管分子的保护反应发生之前

将细胞的结构固定下来。因为筛管分子具有防止泄漏的保护机制,当切割或固定植

物材料筛管发生断裂或渗漏时,筛管分子间的筛孔会迅速被P-蛋白和胼胝质堵

塞。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快速冷冻和固定技术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对筛管分子的观察结

果。利用这些技术得到的电镜结果表明筛管分子中P-蛋白常位于筛管分子的外周

或者分布在整个管腔,位于筛孔的P-蛋白沿孔道或以疏松的网状分布。在葫芦

科、甜菜、豆类等许多植物中都观察到这样的筛孔的开放状态。这些观察结果是符

合压力流动学说的。对于活体植株中韧皮部运输的直接观察是说明筛管分子间是否

开放的最有力的证据。最近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蚕豆(Viciafaba)中筛管分子

在活体状态下荧光分子的运输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筛管孔道在活体中是开放

的。

(2)、在同一筛管中没有双向运输的发生

根据压力流动学说,在同一个筛管分子中不可能发生双向运输(bidirectional

transport)。因为溶质在筛管中是随集流而运动的,而集流在一个筛管中只能有一

个方向。虽然早期有实验说明物质可以在韧皮部进行双向运输,但是溶质在韧皮部

的双向运输可能是在不同的维管束或不同的筛管分子中进行的。

对于筛管分子中运输方向的观察一般是通过在筛管中装入示踪物如荧光染料,

然后根据示踪物的运动方向来确定筛管集流的方向。常常可以观察到示踪物在茎的

不同维管束中沿不同方向的运动;在叶柄的同一维管束中也可以观察到邻近的不同

筛管分子中示踪物沿不同方向的运动,特别是当叶片处于库,源转变过程的时候。

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观察证据表明在同一个筛管分子中存在双向的物质运输。因

此目前对筛管分子中物质运输方向的观察结果是支持压力流动学说的。

(3)、筛管运输本身并不需要能量

虽然能量对于维持筛管分子的结构和膜的完整性以及将渗漏的糖重新装回筛管

需要一定的能量,但是在筛管中的运输本身并不需要能量,因此限制ATP的供应,

例如低温、缺氧、代谢抑制剂等不会中止运输。

一些可以耐受短期低温的植物比如甜菜,使其叶柄的一段处于1?的低温,这时

组织的呼吸被抑制了90,,而韧皮部的运输在受到暂短的抑制后可以逐步恢复到正

常水平。把南瓜(Cucurbitapepo)叶柄置于100,的氮气和黑暗条件下,运输部位

的有氧呼吸被完全抑制但是运输过程依然进行。因此,韧皮部运输本身并不是一个

耗能的过程。对于一些非耐寒的植物如豆类,低温处理叶柄或用呼吸抑制剂处理会

抑制韧皮部运输,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处理会造成筛管分子间筛孔的堵塞,因

此造成运输抑制的原因可能是筛孔的堵塞而非不能满足运输的能量需求。

(4)、在源端和库端存在膨压差

压力流动学说要求正的压力梯度,在源端的筛管分子的膨压应该大于库端筛管

分子的膨压,而且压力差应足以克服筛管的阻力并使汁液流速达到已观察到的水

平。

对源端和库端筛管分子的膨压可以进行直接测定,测定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将针

刺入筛管分子并把和针相连的压力感受装置和细胞内部连通从而直接测定出细胞的

膨压。早期比较粗糙的测定装置是由注射针和简单的气压计组成,当然这样的装置

是很难得到准确数据的。以后又采用蚜虫吻针的方法,让蚜虫将吻针刺入筛管分

子,然后将吻针与虫体分离后再与微压力计或压力传感器连结,测定筛管分子的膨

压。因为蚜虫的吻针只刺入单个筛管分子并且不会造成泄漏,所以这一方法可以得

到准确可靠数据,但是它的技术难度比较大。根据目前所得到的源库端膨压的测定

值,我们可以发现源端总是具有比库端更高的膨压值。

7

源端和库端筛管分子的膨压值也可以通过从渗透势和水势计算得到。根据这样

的计算,源库端膨压的压力差值大约是0.41MPa,而根据筛管集流的速率、筛管的

阻力和长度等计算得到的源库两端所需的膨压差值是0.12到0.46MPa。因此源库

端存在的膨压差是足以推动筛管集流的运行的。

2(其他韧皮部运输机制(略)

在较早期的对韧皮部运输机制的研究中还曾提出过若干其他的假说。

胞间连络束和胞质泵动

在对筛管的活体观察中曾发现在筛管中存在一些束状的结构贯穿筛孔,并且有

胞质颗粒沿这些束状结构运动。根据这样的观察结果提出:在筛管中有束状的胞间

连络束经筛孔穿越一系列的筛管分子,筛管中可以有多个这样的连络束,一些束可

以向一个方向移动而另一些束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束间的溶液是蔗糖的储藏库,

束移动的能量来自筛管中的蔗糖浓度梯度。蔗糖在源端不断加入而在库端不断卸

出,因此形成蔗糖的浓度梯度,这个浓度梯度越陡运输的速率就越快。

P-蛋白收缩推动

这个假说认为筛管中存在的大量P-蛋白可以在筛管中形成可以收缩的管状纤丝

并组成索状的网络结构,P-蛋白纤丝是中空的管状丝并可成束穿过筛孔,在其中可

以发生微蠕动现象推动溶液的主动运输。

这些假说推测的成分较多,缺少实验的证据。目前被普遍接受的韧皮部运输机

制仍然是压力流动学说。

虽然目前被子植物的大部分实验结果支持压力流动学说,但是在裸子植物中却

有所不同。裸子植物的筛胞间并不具有开放的筛孔,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筛胞的筛

孔中有大量的膜并与细胞的滑面内质网相连,因此裸子植物筛胞的结构显然不符合

压力流动学说的要求。也许在不同植物中韧皮部运输具有不同的机制。

第三节同化物的装载与卸出

碳水化合物在源端的装载和库端的卸出是韧皮部运输动力的来源,同时碳水化

合物的运输及其分配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源端装载对叶的光合作用和库端卸

出对果实和籽粒的产量等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韧皮部装载

(一)皮部装载的过程和途径

韧皮部装载(phloemloading)包括光合产物从成熟叶片中叶肉细胞的叶绿体运

送到筛管分子-

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其中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光合作用产物从叶绿体外运到细胞质。在白天,光合作用生产的

磷酸丙糖从叶

绿体外运到细胞质,然后转化为蔗糖;在夜里,叶绿体中的淀粉水解为葡萄

糖,之后被

运送到细胞质并转化为蔗糖;

第二个步骤是蔗糖从叶肉细胞运输到叶片小叶脉的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附

近。这个过程往

往只涉及几个细胞的距离,因此也称为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

transport);第三个步骤

8

是筛管分子装载(sieveelementloading),即蔗糖进入筛管分子-伴胞复合

体的过程。蔗糖和其他溶质进入筛管后,就会随集流被运出源器官,称之为输出

(export)。而通过维管系

统从源向库的运输则称为长距离运输(long-distancetransport)。

韧皮部装载的途径

光合产物的韧皮部装载可以通过质外体途径(apoplasticpathway),也可以通

过共质体途径

(symplasticpathway)(图11-8)。不同植物可能采用不同的途径。由于韧皮部

装载是指从

叶肉细胞到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的全过程,涉及许多细胞,对于共质体途径

来说,首

要条件是参与此途径的细胞间都具有大量的胞间连丝;而质外体途径并不意味

着全过程

都是在质外体中进行,只要在此途径中任何步骤必须经过质外体,那么这个途

径就是质

外体途径的韧皮部装载,因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某个韧皮部装载是质外体途

径的,而

筛管分子装载却是通过共质体的。

(二)韧皮部装载的类型

韧皮部装载类型是和小叶脉伴胞类型、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与周围细胞间胞

间连丝的密度

以及糖的运输形式等因素相关的。

韧皮部装载的途径首先取决于伴胞类型和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与周围细胞胞

间连丝的密

度。在本章有关伴胞的内容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伴胞的三种类型,即普通伴胞、

转移细胞

和中间细胞。普通伴胞和转移细胞除了与筛管分子间有大量胞间连丝外,与周

围的其他

细胞缺少胞间连丝的连络,因此光合产物进入筛管必须经过共质体的途径。而

中间细胞

与周围细胞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存在,因此光合产物可以经过共质体的途径进

入筛管。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与周围细胞胞间连丝的密度在不同植物种属中有相

当大的差异。一般

可以根据其密度的大小分为类型1、类型2a和类型2b,即有大量胞间连丝存

在,有中

等密度的胞间连丝存在和几乎无胞间连丝存在三种类类。不同类型间胞间连丝

的密度差

异约有10倍,从类型1到类型2b的差异可达1000倍。

除了结构特征外,韧皮部装载的途径还与所运输糖的形式有关。以蔗糖为同化

物运输形式的

植物种属大多数都利用质外体韧皮部装载途径,这些植物在小叶脉的伴胞类型

通常为普

通伴胞或转移细胞,在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与周围细胞间很少有胞间连丝,

为类型2b。

例如甜菜,许多豆科植物等。而具有共质体韧皮部装载途径的植物种属除蔗糖

外还运输

棉子糖、水苏糖等多聚糖,这类植物的小叶脉通常具有中间细胞类型的伴胞,

在筛管分

子-伴胞复合体与周围细胞之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为类型1,例如锦紫苏

(Coleus

blumei)、西葫芦(Cucurbitapepo)和甜瓜(Cucurnismelo)等。

当然,这样的区分特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另外还存在许多中间的类型。许多

植物在小叶脉

的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与周围细胞间有大量胞间连丝,但是所运输的糖却不

是棉子糖

或水苏糖,它们的伴胞类型也不是中间细胞。在同一植物中可以有混合的装载

途径,例

如寡糖通过共质体装载而蔗糖通过质外体装载,不同的糖通过不同途径平行地

进入不同

的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不同的韧皮部装载途径还可以发生在不同等级的叶

脉中,质

外体途径的韧皮部装载发生在较高等级的叶脉中,共质体途径的韧皮部装载发

生在较低

等级的叶脉。因此,韧皮部的装载可能还有其他的类型和装载机制有待我们去

揭示。韧皮部和周围细胞的联系程度具有很强的种属特性。例如在双子叶植物的

科中大约只有10,

的科,其中的植物具有两种以上的韧皮部和周围细胞的联系类型;而大多数的

科,其中

的植物都采用同一的联系类型。在韧皮部和周围细胞间有大量胞间连丝的植物

通常是树

木、灌木或藤本植物;而草本植物是比较典型的韧皮部和周围细胞之间缺少胞

间连丝的

9

植物。从全球的植物分布来看,在韧皮部和周围细胞间有大量胞间连丝的植物

往往分布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在韧皮部和周围细胞间不具胞间连丝的植物则常生活

在寒冷和

干燥的气候条件。因此有人认为:低温和水分亏缺会引起的共质体运输受阻,

质外体装

载是植物对这种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反应。

(三)过质外体途径的韧皮部装载

(1)在韧皮部的装载中存在经过质外体途径的实验证据。

,a,质外体中存在被运输的糖如果韧皮部需要经过质外体,那么在质外体中就

应该检测到被运输的糖。实验表明在甜菜、大豆等以蔗糖为主要运输形式的植物中

质外体中的糖以蔗糖

14为主,如果改变蔗糖的向外输出也相应地改变蔗糖在质外体的水平或者流速;

利用C同位素方

14法证明,当用CO饲喂甜菜叶片后,放射性很快出现在质外体中,因此质外

体中的蔗糖来自光2

合细胞。

,b,质外体的糖可以进入筛管分子在甜菜、蚕豆、豌豆、蓖麻叶秋海棠

(Ricinuscommunis)等多种植物中都观测到:当在作为库的叶片施加外源糖时,糖

会汇聚到小叶脉中的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中。因此质外体中的糖是可以被吸收进

入筛管的。

(c)跨膜运输的抑制作用对氯高汞苯磺酸(p-chloromercuribenzenesulfonic

acid,PCMBS)是抑制蔗糖跨膜运输的抑制剂,但是它自身不能跨膜进入共质体。如

果用PCMBS抑制某些植物,例如甜菜、蚕豆、豌豆等对质外体糖的吸收,同样也会

抑制叶片的糖的输出。因此在这些植物中,蔗糖从光合细胞到筛管分子,伴胞复合

体的短距离运输可能涉及了蔗糖从质外体进入共质体的过程。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蕃茄质外体中产生蔗糖的裂解酶,蔗糖酶,结果植株的生长

很慢,夜间淀粉的转化受阻,表明蔗糖在质外体的水解会抑制蔗糖的运输,因此这

些植物的蔗糖运输有质外体途径的参与。

(2)质外体途径的蔗糖吸收是需能的过程

在输出蔗糖的叶片中,蔗糖在筛管-伴胞复合体的浓度要高于叶肉细胞中蔗糖

的浓度。在甜菜中,叶肉细胞的渗透势大约是-1.3MPa,而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的

渗透势大约是-3.0MPa。这种渗透势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蔗糖浓度的差别造成的。但

是蔗糖运输方向是从叶肉到筛管-伴胞复合体,同时蔗糖又是不带电荷的分子,因

此蔗糖的短距离运输是一个逆化学势梯度的富集、浓缩过程。从理论上讲这个过程

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估计作为能源(提供ATP)所消耗的蔗糖可能占其运输总量

的1.4,。外加ATP可以促进蔗糖的输出量,提高蔗糖在质外体的转换率。如果用

呼吸抑制剂,如二硝基苯酚(DNP)抑制植物呼吸,降低ATP水平,外源蔗糖的装载

就会受阻。

(C)运输机制:质子,蔗糖共运输

[蔗糖的跨膜运输是需能的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通常利用代谢产生的ATP,

可以有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两种方式。主动运输中膜蛋白通过水解ATP产

生的能量直接将溶质逆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运输。在植物中,初级主动运输的ATP酶

是质子泵。对于次级主动运输,溶质的逆电化学势的跨膜运动并非直接利用ATP水

解的能量,而是利用初级主动运输的ATP酶或质子泵所建立的质子梯度进行运输。]

伴细胞或筛细胞膜上存在ATPa—质子泵(图),质子泵将质子泵出细胞,在质

外体中形成较高的质子浓度,建立起细胞内外的质子梯度。质外体中的质子趋向于

向细胞内扩散,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载体可以利用质子的顺电化学梯度的扩散将细胞

外的溶质蔗糖与质子共同转运至细胞内,这种运输方式称为蔗糖,质子同向运输

(sucro-protonsymport)或共运输(cotransport)(图

10

11-9)。负责这样运输的载体称为蔗糖,质子共运载体(sucro-proton

symporter)。从质外体向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的装载就是通过这样的运输方式进

行的。例如,在蚕豆中如果提高质外体中的pH会减少外施蔗糖向筛管分子和伴胞

的运输。这结果是和蔗糖,质子同向运输的假说相符的。因为质外体pH的提高意味

着质外体中质子浓度的降低,这样就会降低跨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因而减小推动

蔗糖,质子共运输的能量。

质子共运输证据:1伴胞-筛管质外体偏酸,共质体偏碱。2蚕豆,调质外体下

降,蔗糖向伴胞筛管复合体运输减少。3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确定了这一

假说。用免疫学方法确定了质子泵存在于伴胞和转移细胞的质膜上。在转移细胞

中,质子泵主要集中于细胞内摺的质膜面上,这些部位主要面向维管束鞘和维管薄

壁细胞,正是蔗糖从质外体向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运输的界面。在拟南芥菜中已

经克隆得到一种蔗糖,质子共运载体SUC2,这个载体是和质子泵在韧皮部伴胞中共

同定位的。这种位置上的相关性可能表明,质子泵形成质子梯度而蔗糖,质子共运

载体则利用质子梯度运输蔗糖。在车前草(Plantagomajor)叶片逐步成熟的过程

中,叶片由尖向基逐步发生从库到源的转变,而蔗糖,质子共运载体SUC2也同步进

行表达,说明叶细胞光合产物的输出需要SUC2的参与。SUC2已在多种植物中克隆

并定位在韧皮部的伴胞。除了SUC2之外,在烟草、马铃薯和番茄中还发现另一种

蔗糖,质子共运载体,称为SUT1。这种蔗糖,质子共运载体不是定位于伴胞而是定

位在筛管分子的质膜,但是由于筛管分子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因此SUT1只能在

伴胞中合成。

调节:蔗糖,质子共运载体从质外体向筛管分子运输蔗糖受到筛管分子的渗透

势或者膨压的调节。当筛管分子中膨压降低到一定值时就会补偿性地促进装载(因

为蔗糖浓度的提高可以促进水分吸收从而提高细胞膨压)。蔗糖的装载也受到蔗糖

浓度的调节,质外体蔗糖浓度提高时会增加蔗糖共运载体的装载。植物激素影响装

载,IAA,CTK,GA,Fc促进,ABA抑制。

蔗糖从叶肉细胞外运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已知并不是所有细胞都都参与蔗糖

的释放,只有临近SE—CE的细胞才参与蔗糖的释放,其它细胞的同化物需经胞间

连丝运输到这些细胞。蔗糖外运可以被质外体中的钾所促进,因此适当施肥可以增

加向库的运输从而促进库器官的生长。

(四)通过共质体途径的韧皮部装载

1、存在共质体途径韧皮部装载的证据

a在共质体的装载途径中,细胞间存在胞间连丝是共质体运输的前提条件。在

前述的韧皮部伴胞类型一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中间细胞与周围细胞间有大量胞间

连丝存在。因此具有中间细胞类型伴胞的植物中,韧皮部装载可能利用共质体途

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许多植物中筛管分子和伴胞之间以及筛管分子,伴胞复合

体与周围细胞间都具有大量的胞间连丝。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不能跨膜扩散的荧

光染料注射到叶肉细胞,发现荧光染料可以从叶肉细胞扩散到小叶脉,或者反过来

从中间细胞到维管束鞘和叶肉细胞,但是,还没有证明荧光染料是否能够通过共质

体进入筛管分子。当然,细胞间有胞间连丝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光合产物的运输一定

通过共质体的途径。

在锦紫苏属(coleus)中,内源糖装载对PCMBS抑制剂的处理不敏感,而外施糖

装载进入筛管分子过程却被PCMBS所抑制,说明光合作用生产的糖并不是通过质外

体途径进入筛管。南瓜

14的维管束鞘细胞和伴胞间存在大量胞间连丝,同时它的主要运输糖是水苏

糖,利用C标记分析质外体糖分,表明质外体缺少水苏糖,因此糖可能是在共质体

进行运输。

2、糖共质体装载的机制

筛管汁液的组成和韧皮部中其他组织的溶质的组成是不同的,因此被运输的糖

在源中必定要进行选择。在质外体装载途径中,如果假设被运输的糖从叶肉细胞运

出和从质外体运入筛管分子

11

,伴胞复合体都是通过膜上的特异性的载体,那么糖的选择性运输是可以理解

的。但是对于共质体途径的装载就比较难以理解,由于胞间连丝只是细胞间非特异

的运输通道(对小分子来说),很难解释胞间连丝如何对被运输糖进行选择,此外筛

管分子,伴胞复合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膨压和糖浓度,而向其运输同化物的细胞却具

有较低的膨压和糖浓度,细胞如何维持糖通过胞间连丝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

度进行运输也是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在共质体的韧皮部装载途径中还存在一

个利用特异性膜载体以外的控制机制。

RobertTurgeon提出一个非运输糖在伴胞和筛管分子中转变为运输糖的模型,

用以解释通过胞间连丝的共质体韧皮部装载的选择性和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

称之为聚合物陷阱模型(polymer-trappingmodel)(图11-10)。聚合物陷阱模型

认为: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中产生的蔗糖和肌醇半乳糖苷通过胞间连丝从维管束鞘细

胞扩散进入中间细胞后,在中间细胞中蔗糖被用于合成棉子糖和水苏糖因而被消耗

掉,这样就维持了蔗糖从维管束鞘细胞到中间细胞的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同时由于

合成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具有较大的分子量而无法通过扩散经胞间连丝回到维管束鞘

细胞,而中间细胞和筛管分子间的胞间连丝的较大通透性可以允许中间细胞中合成

的棉子糖和水苏糖扩散进入筛管分子,这样被运输的糖(棉子糖和水苏糖)在中间细

胞和筛管分子中就会提高。按照聚合物陷阱模型:(1)蔗糖在叶肉细胞中的浓度应该

高于中间细胞;(2)棉子糖和水苏糖合成所需的酶应该位于中间细胞;(3)分子量大

于蔗糖的分子不能通过维管束鞘细胞和中间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大量生物化学的和

免疫学的实验证明,所有的棉子糖和水苏糖合成所需的酶是定位在中间细胞的。

Gamalei和AartvanBel提出另一模型。认为大多数水苏糖是在叶肉细胞中进

行合成,然后运送到细胞的内质网腔,内质网可以通过胞间连丝从叶肉细胞沿伸到

中间细胞。

二韧皮部的卸出

韧皮部卸出(phloemunloading)是指韧皮部进行输出的同化物在库端被运出韧

皮部并被邻近生长或储存组织所吸收的过程。韧皮部的卸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韧皮

部装载的逆过程。将同化物运输到库,例如新生的嫩叶、生长的根、种子、储藏茎

等等的过程叫输入(import)。

(一)韧皮部卸出的过程

同化物将经历以下步骤进行韧皮部卸出:

首先,蔗糖等运输糖被输送出筛管分子,称为筛管分子卸出(sieve-element

unloading);糖被运出筛管分子后,经过一个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

transport)被运输到库细胞,这一过程也称之为筛管分子后运输(post-sieve

element-transport),库组织中接收被运输糖的细胞叫接收细胞(receiver

cell)。最后,糖被库细胞存储或代谢。整个全过程统称为韧皮部卸出。

(二)韧皮部卸出的质外体和共质体途径

在库端,同化物从筛管分子到接收细胞既可以通过质外体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共

质体的途径。但是同化物的卸出比同化物的装载要复杂得多。这是由于卸出可以发

生在成熟韧皮部的任何地方,此外不同库的结构和功能变化非常大,它可以是幼嫩

的生长叶或根,可以是储藏茎或根,也可以是种子和果实,因此对于植物来说并没

有固定的卸出模式。

不同植物以及不同组织器官可能具有不同的韧皮部卸出类型(图11-11)。一些

双子叶植物如甜菜、烟草的幼叶的细胞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用抑制糖质外体吸收

的抑制剂如PCMBS和缺氧都不能抑制这些组织的糖的卸出,因此它们的韧皮部卸出

可能采用共质体的途径。但是在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中,筛管和伴胞与周围细胞间缺

少胞间连丝,因此可能采用质外体途径进行韧皮部的

12

卸出。在初生根的分生组织和伸长区可能是共质体途径的韧皮部卸出。而在其

他库器官,韧皮部卸出则可能是质外体途径的。

韧皮部卸出过程中的质外体的步骤可能发生在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的部位,

也可能发生在远离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例如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胎组织和母

体组织间缺少共质体的连接,因此韧皮部的卸出过程中必然有质外体的运输步骤,

但是糖从筛管的卸出却是共质体的,糖从共质体进入质外体并非在筛管分子-伴胞

复合体而是在韧皮部到胚胎组织的过程中的其他部位。在甜菜的根和甘蔗的茎等储

存库中也可能有质外体的韧皮部卸出步骤。在这些储藏组织中植物积累了大量的

糖,形成很高的细胞膨压,这对于共质体的运输是不利的,因为糖可能沿浓度梯度

和压力梯度返回筛管,而质外体途径则可以避免蔗糖通过共质体的回流。在甜菜

中,用标记方法证明糖在主根中进入质外体,说明存在质外体的步骤。

在共质体的韧皮部卸出中,蔗糖从筛管分子通过胞间连丝直接进入库组织的细

胞,在那里蔗糖被代谢产生能量或形成储存和生长所需的物质。但是在质外体的途

径中,被运输的糖在质外体中可能发生部分地转化。例如蔗糖可以被转化酶水解成

葡萄糖和果糖,然后进入细胞。在库组织中存在许多单糖的载体,这似乎是和上述

假设吻合的。对于有些植物来说,质外体中蔗糖的水解维持了质外体中低的蔗糖浓

度这样以利于蔗糖向质外体的扩散。

(三)同化物进入库是依赖于代谢活性的

同化物的进入库是需能的过程。在幼叶和伸长的根,以及以淀粉和蛋白等多聚

体为储存方式的储藏库是利用共质体为韧皮部卸出途径的。在这些细胞中必须进行

活跃的呼吸代谢将输入的糖降解或转化以产生能量以及生长和储存所需的物质,从

而降低细胞中输入糖的浓度,维持韧皮部和库之间的输入糖的浓度梯度。在共质体

途径的韧皮部卸出中糖沿其浓度梯度通过胞间连丝在细胞间进行扩散,因此共质体

途径的韧皮部卸出本身是一个被动运输的过程,并不直接依赖于细胞的代谢,但是

这个浓度梯度的维持是直接依赖于细胞代谢的。在有些韧皮部卸出的质外体中,代

谢形成的糖浓度梯度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较低的质外体浓度有利于糖向质外体的输

送。

对于质外体韧皮部卸出,糖需要进行跨膜的运输。在输出的细胞要跨膜进入质

外体;在接收细胞需要从质外体跨膜吸收;在一些细胞中糖还要跨液泡膜进入液泡。

在以前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提到,糖跨膜运动的载体运输常是主动运输过程因此是需

要代谢能量的。

对种子发育过程的研究证明,蔗糖进入质外体和被吸收进入胚胎都可能通过主

动的载体进行运输。麦谷类(如小麦)作物胚胎从质外体吸收糖是主动过程而糖从植

物母体外流进入质外体则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质外体中糖的低浓度主要依靠胚胎

对糖的迅速吸收。在玉米的质外体中,蔗糖被转化酶迅速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维

持了质外体中蔗糖的低浓度。一般来说,在发育的种子中胚胎也采用了蔗糖,质子

共运输的机制从质外体吸收蔗糖。

许多植物例如甜菜和甘蔗的储藏组织中,库细胞往往积累很高浓度的蔗糖,这

些细胞从质外体跨膜吸收蔗糖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代谢能量。在有些植物

的储藏细胞中,蔗糖被运入液泡储存起来,蔗糖跨液泡膜的运输是通过蔗糖,质子

反向运输(sucro-protonantiport)的机制进

+行的。(见章)液泡膜上的H-ATPa(质子泵)将质子运入液泡形成跨液泡膜的

质子梯度,然后液泡膜上的反向运输载体利用跨液泡膜的质子梯度将液泡外的蔗糖

与液泡内的质子交换,把蔗糖输送到液泡内。

(四)库,源转变中的装载和卸出途径

幼小的叶片是接收同化物的库,在叶片发育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源。双子叶植

物的叶片的这种转变大约在叶片生长到其最后大小的25,时开始,并逐步进行直到

生长到其最后大小的

13

40,,50,时达到完成。叶片输出最早开始于叶的尖端,以后逐渐向叶片的基部

发展,直到整个叶片转变为输出同化物的源。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同化物的输出和

输入可以并存,叶尖进行输出而叶基进行输入。

在叶片的成熟过程中发生着许多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中许多是和库源的转变

有关的。在幼叶中同化物的输入通常是共质体途径的,因此以共质体为韧皮部装载

途径和以质外体为韧皮部装载途径两类植物的转变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以质外体

为韧皮部装载途径的植物,必须有一个从共质体输入到质外体输出的转变过程。

对于以质外体为最终韧皮部装载途径的植物,停止输入和开始输出是两个分离

的过程。烟草的白化叶片由于不具备叶绿体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也不能进行同

化物的输出,但是白化叶片如同绿色叶片一样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止输入。因

此在叶片的发育阶段一定发生了某种事件使同化物的输入停止。由于双子叶植物幼

叶的输入途径是共质体的,如果输入途径中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被关闭,胞间连丝密

度降低,或者其他共质体连续性的破坏都会使同化物的输入和卸出受到阻碍。如果

使成熟叶片处于黑暗中并除去其他库就可以诱导其他成熟叶片向该叶片输出,利用

标记糖的实验结果表明,输入叶片的糖停留在小叶脉而无法卸出,说明成熟叶片中

卸出的途径被阻断。

当韧皮部装载在筛管积累足够量的同化物,输出就会开始。在质外体韧皮部装

载的叶片中,当满足下列条件时输出就会启动:

1.共质体的卸出卸出途径关闭;

2.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足够量的同化物并可输出;

3.蔗糖合成的基因已经表达;

4.在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的质膜上已具有蔗糖,质子共运载体。

14开始库,源转变后,叶片就获得将外源糖(如外施C蔗糖)积累到筛管分子-伴

胞复合体的能力,这种积累需要蔗糖,质子共运载体参与。如前所述,叶片的库,源

转变是从叶尖向叶基逐布进行的。在拟南芥叶片发生库,源转变过程中,蔗糖,质子

共运载体的表达也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光合作用同化物的输出能力也同样按照这

样的模式。因此对于进行质外体韧皮部装载的植物,蔗糖,质子共运载体的表达和

活性是叶片获得同化物输出的重要因素。在库,源转变中负责输出的小叶脉只有在

输入完全停止后才能发育成熟。因此,叶片中装载和卸出的途径在解剖上是分开

的。

关于最终进行共质体韧皮部装载的植物叶片是如何进行库,源转变的,目前所

知甚少。也许作为库时的共质体途径在库,源转变时仍然维持,只是运输的方向从

输入变为输出。在锦紫苏(coleus)的杂色的叶片中有绿色的和白化的区域,成熟叶

片白化区域保留着许多库的特征。绿色区域可以运输同化物到白化区域;如果去除

绿色部分,白化区可以从其他成熟叶片输入和卸出同化物,但是却不能从质外体装

载外源的蔗糖。

(五)空胚珠技术

空胚珠(emptyovuletechnique)是研究蔗糖在库端卸出机制的重要技术。空

胚珠方法通常用于豆科植物的豆荚。在这类植物中胚囊组织和周

围细胞间没有胞间连丝的连接,胚囊和种荚的内皮(endothelium)间没有共质

体的连接。在胚囊发育过程中,哺育组织向胚囊运输的营养物质只能通过质外体途

径。因此可以通过适当手术将胚珠的胚囊部分除去而留下一个“空胚珠”。由于胚

囊从种子中除去,这样就可以对糖从种皮进入质外体的过程进行研究而不会受到胚

囊的干扰;同样也可以分别对胚囊吸收糖的过程进行研

14

究。

在“空胚珠”中可以加入琼脂或缓冲液,在短时间的恢复之后向库器官的同化

物卸出会仍然继续进行,卸出的物质将留在琼脂或缓冲液中,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

小时(图11-12)。这样,实验者可以通过琼脂或缓冲液的置换和分析,以及通过改

变pH,加入其他溶质和抑制剂等等对卸出过程进行研究。

空胚珠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豆科植物和玉米的种子发育过程中同化物卸出的研

究。在豆科植物中,向胚囊的卸出对缺氧、低温,代谢抑制剂以及PCMBS敏感,因

此蔗糖可能是通过需能的膜载体卸出到质外体的,这个载体可能就是蔗糖,质子共

运载体。但是在玉米中蔗糖向胚囊的卸出则相反,其对缺氧、低温,代谢抑制剂以

及PCMBS不敏感。因此不同植物种属的蔗糖向胚囊的卸出存在不同的机制,如前所

述,在豆科植物中卸出是需能的过程而在玉米中则是被动的过程。

第四节同化物的配置和分配(1学时)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CO中的碳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固定碳,叶片中可

利用的固定2

碳的总量是由光合作用的速率决定的,但是固定碳可以被用于光合细胞自身以

满足其结构和功能的需要,也可以被输送到不同的库器官以提供其生长的养料或用

于储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被用于哪些方面将取决于光合以后的代谢过程。植物

将光合固定的碳转移到不同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称为配置(allocation)。光合同化

物需要通过维管束运送到各种不同的库,例如幼叶、生长的根、发育的种子、果实

等等。虽然在许多植物中维管束相互连结形成一个开放的网络,似乎作为源的成熟

叶片可以把光合同化物输送到所有的库,但是实际上植物光合同化物的输送是有规

律受控制的。植物体中有规律的光合同化物向各库器官输送的模式称为分配

(partitioning)。

一、同化物的配置

(一)配置包括光合同化碳的储存、利用和输出

1、光合叶片中的配置

光合所固定的碳在光合细胞中可以经配置进入以下三种途径:

,1,光合固定的碳可以合成储存化合物,光合固定的碳可以合成作为储存用的化

合物。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白天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并将其储存在那里,夜间淀粉

被动员用于输出,这样的植物被称之为淀粉储存植物(starchstorer)。但是在某

些植物例如大麦(Hordeumvulgare)中固定的碳主要被储存在蔗糖中以备夜间使

用,这样的植物称为蔗糖储存植物(sucrostorer)。而在某些草本植物的器官

中,果聚糖是主要的储存形式。

,2,光合固定的碳可以被光合细胞所利用,光合固定的碳可以用于光合细胞自

身所需的能量或者合成光合细胞的结构化合物。

,3,光合固定的碳可以合成用于运输的化合物,光合固定的碳可以合成被运输

的糖然后被输出到各种库组织中。被运输的糖的一部分还可以暂时储存在液泡中。

这样储存方式是一种临时的措施,它是作为蔗糖合成发生短期变化因而发生蔗糖短

缺时的一个缓冲库。

2、库的配置

配置在库中也是非常关键的,库细胞配置能力的强弱常决定了库的强度。

一旦运输的糖被卸出并进入接收细胞,它们可以保持原样或者转变为其他的化

合物。在储藏的库中固定的碳可以蔗糖或己糖形式储存在液泡中或者以淀粉形式储

存在淀粉体(amyloplast)中。在生长的库中,糖可以被用于生长所需要的呼吸和其

他分子的合成。

15

(二)配置的调节

配置是由源叶的关键酶所调节的。

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可用于输出的蔗糖依赖于光合细胞的光合速率、光合后的

代谢反应以及跨膜的运输等等许多过程。虽然光合速率的提高可以增加蔗糖的输

出,但是光合固定的碳中可输出的比例,或者运输库(transportpool)比例的大小

是由其他过程所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控制点是磷酸丙糖。磷酸丙糖的配置包

括:(1)加入光合C3循环;(2)进行淀粉合成;(3)进行蔗糖合成。许多酶参与磷酸丙

糖的加工,对其配置的控制是相当复杂的。

在白天光合细胞同时进行叶绿体中的淀粉合成(用于储存)和细胞质中的蔗糖合

成(用于运输),它们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除了维持光合C循环和细胞其他过

程所需外,光合C循33环中产生的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3-

phosphate和磷酸二羟丙酮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可以用于淀粉和蔗糖的合成。控制磷酸丙糖从叶绿体的输出是协调

叶绿体中淀粉合成和细胞质中蔗糖合成的重要环节。磷酸丙糖从叶绿体的输出需要

位于叶绿体内膜上的磷酸转运器(phosphatetranslocator)(见章)。在细胞质中

合成蔗糖需要从叶绿体输出磷酸丙糖,而叶绿体中则需要磷酸供ATP合成,在蔗糖

的合成过程中又会释放出磷酸,磷酸转运器在运出一分子磷酸丙糖的同时运入一分

子磷酸,这样就平衡了叶绿体中淀粉的合成和细胞质中蔗糖的合成(图11-13)。当

细胞质中合成蔗糖时释放出磷酸;磷酸通过磷酸转运器与叶绿体中磷酸丙糖发生交

换;叶绿体中淀粉的合成由于磷酸丙糖外运因而减少。因此当输出蔗糖增加时,光

合固定的碳进入储存淀粉的比例就会减少。

细胞质蔗糖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是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phosphate

syntha,SPS)和果糖1,6,二磷酸酶(fructo-1,6-biphosphata)。叶绿体淀

粉合成中的关键酶是ADPG焦磷酸酶(ADP-glucopyrophosphoryla)。这些酶的

活性受关键底物的控制。在光照条件下,SPS的活性是和蔗糖的输出相关的。SPS

催化磷酸蔗糖的合成,磷酸蔗糖再进一步水解形成蔗糖和磷酸。库组织对蔗糖需求

的增加会增加蔗糖的输出,进而促进反应的进行。反应过程产生的磷酸会通过磷酸

转运器增加叶绿体磷酸丙糖的输出,磷酸丙糖合成的葡萄糖-6-磷酸会刺激SPS的

活性,增加蔗糖的合成以满足库组织的需要。

但是对于以淀粉为碳储存形式的植物,淀粉中可以转移出去的碳是有限制的。

对于在不同条件下淀粉和蔗糖之间配置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通常优先保持其在

24小时中的输出速率比较恒定。大豆在短日照长度(7小时光照,17小时黑暗)条

件下减少输出并同时增加淀粉合成;而当长日照(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时淀粉

合成的速率则降低。植物在短日时通过增加储存物质以备长夜时输出的需要。现在

还不清楚其生物化学的机制。

植物通过非常精细的控制,以保持供输出的蔗糖合成和供储存的淀粉合成之间

的平衡。在日间光合作用处于低水平或停止时,淀粉将发生降解以提供碳源合成输

出的蔗糖。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夜间叶绿体是以葡萄糖而非磷酸丙糖为碳输出的的

形式供蔗糖合成。因此,在白天和夜间植物可能采用不同的控制机制来调节蔗糖的

合成和输出。在淀粉合成缺陷型的突变体烟草中,植物成倍增加了蔗糖的合成和输

出,并且将生长“移”到白天。而白天淀粉合成增加的植物夜间的输出也增加。

二、同化物的分配

在植物体内同化物的生产和利用是相互依赖的。虽然同化物的根本来源是植物

的光合作用,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也受到同化物运输和利用的控制,植物是根

据同化物的需求来进行同化物的生产的。同时,同化物进入不同组织的分配并不取

决于同化物的生产量,库器官对同化物的

16

竞争能力,或者说对同化物的利用能力可能决定了植物体内同化物的分配。一

个库的储存和代谢输入糖的能力越强,其从源争夺输出同化物的能力也就越强。这

种竞争就决定了运输糖在各种库组织的间的分配。

在经济产量的形成中,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具有决定的作用。试图提高光合速

率以提高作物产量的办法到目前并不成功,通过改善作物的配置和分配也许是提高

作物产量的另一途径。如果能够搞清楚作物配置和分配的规律,我们也许能够减少

“无谓”的消耗,增加向经济器官的分配,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

(一)库器官的特点

1、使用库和储藏库

库器官可以分为使用库和储藏库两类。

,1,使用库使用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物被用于生长的组织,如分生组织。

例如在大麦须根中,输入的蔗糖大约有40,被用于呼吸,55,被用于细胞结构的构

建。在大部分使用库中,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韧皮部与周围细胞有较多的胞间

连丝,韧皮部的卸出通常采用共质体的途径。由于在库组织中蔗糖不断地用于细胞

分裂和生长而被消耗掉,在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与库组织间就形成了一个较高的

蔗糖浓度梯度,推动了蔗糖从韧皮部向库组织的运输。因此这些库的运输速率是和

库的呼吸速率有关的,同时同化物的输入也受到库中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调节。

,2,储藏库储藏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物用于储藏的组织和器官,如果实、

块茎、块根等。同化物可以以不同形式进行储藏,例如在甜菜根中以蔗糖形式,而

在小麦籽粒胚乳中以淀粉形式进行储藏。在许多储藏库中,韧皮部与周围细胞间有

许多胞间连丝存在,因此在韧皮部卸出过程中,筛管分子卸出是通过共质体的,但

是其后的筛管分子后运输则涉及质外体的运输。同化物输入可能受储藏过程的控

制。同化物储藏的缺陷会导致运输的抑制。在玉米的一个单基因突变体中,由于谷

粒淀粉合成中的一个酶有缺陷,因而突变体输入谷粒的同化物比正常植株减少。在

储藏淀粉的库中,如小麦胚乳,淀粉的积累速率通常不受蔗糖供应的限制,而是受

淀粉合成酶的限制。

2、库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在植物体中有一些储藏库,如果实总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储藏,而在另一些

库,如变态茎,需要不时地重新动用其储藏物质。前者不可逆地输入同化物,其韧

皮部的卸出途径是共质体的,称为不可逆库;而后者是可逆的输入同化物,韧皮部

的卸出方式可以从共质体的转变为质外体的,称为可逆库。可逆库和不可逆库之间

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它们的韧皮部卸出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可逆库通常具有完全

的共质体卸出方式,而可逆库则需要减少共质体卸出从而可以由输入转变为输出。

(二)库组织对同化物的竞争

如前所述,同化物从源向库的运输与库组织和源间的相互位置以及源库间有无

维管束直接连接等因素有关。库组织对源输出的同化物的竞争是决定同化物运输方

向的另一重要因素。例如,生殖器官通常比生长的幼叶和根对同化物有更强的竞争

力。

切去一个库组织后,常可观察到与之相竞争的库组织中同化物的输入增加。反

过来,如果改变源而仍保留库组织的完整,也可观察到不同库组织间的竞争现象。

例如,如果将植株的其他叶片遮光只保留一个叶片,这样植株只有一个源,此叶片

在短期内同化物的输出变化不会很大,此

17

时对不同库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叶比根可以获得更多的同化物,说明叶

是比根更强的库。

竞争能力比较强的库可能具有比较强的从库区筛管分子的汁液中卸出溶质的能

力,这样库端筛管分子的膨压就比较低,源库间的膨压差也就比较大,因此具有较

强的吸引从源输出的同化物的能力。用短期降低库端水势方法也可以人为地促进同

化物向该库运输。例如用甘露醇处理豌豆

14苗的根尖可以增加C蔗糖的输入,350mM甘露醇的处理可以增加约30,的蔗

糖输入。虽然提高源端筛管分子的膨压同样可以达到提高源库间膨压差的目的,但

是过高的源端膨压不利于光合细胞向筛管的装载,因此更可能的途径是降低库端筛

管分子的膨压。

(三)库强度

库的竞争能力可以用库强度来表示。库强度(sinkstrength)指库组织动员,

输入同化物的能力。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

库强度(sinkstrength),库容量(sinksize)×库活力(sinkactivity)

库活力是指单位重量的库组织吸收同化物的速率;而库容量是指库组织的总重

量。改变库活力或者库容量都会改变运输的样式。例如一个豆荚输入蔗糖的能力不

仅与豆荚吸收同化物的活力有关而且取决于那个豆荚的干重占整个生殖器官(全部

豆荚)干重的比例。

库活力用相对生长速率表示,是一个复杂因素,输入速率受库组织的代谢活性

所调节。这些代谢活性涉及韧皮部卸出、细胞壁内的代谢活动、同化物的重新吸

收、器官的生长潜势和储藏功能等等许多因素。如果低温处理库组织会使其代谢活

动降低因而降低该库组织的输入速率。库活力与酸性蔗糖酶和蔗糖合成酶的存在和

活性有关,因为它们催化蔗糖使用的第一步反应。酸性蔗糖酶催化蔗糖降解为葡萄

糖和果糖的不可逆反应,它在酸性条件(pH3.5到pH5.0)下活性高,它可以有两

种形式:结合到细胞壁或以可溶形式存在于液泡。蔗糖合成酶催化可逆的反应,它

常催化蔗糖的降解,在UDP存在的条件下产生UDP,葡萄糖和果糖。这些酶参与了

蔗糖的分配、利用和储存,它们的作用取决于植物器官和发育阶段。库细胞中的蔗

糖酶参与库的早期生长和扩张;而蔗糖合成酶则在库发育的储存阶段的多聚糖合成

过程中起作用。

这些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植物的分配,如前所述,加强库组织从筛管分子

卸出同化物的能力可以增加向该库的运输。这些酶可以加强蔗糖的水解来促进蔗糖

的卸出。当库是质外体途径的韧皮部卸出时,结合在细胞壁上的蔗糖酶可以水解蔗

糖,降低共质体中蔗糖的浓度,使筛管分子内外的蔗糖浓度梯度加大,因而促进蔗

糖的卸出。对于库是共质体途径的韧皮部卸出时,在接收细胞中的蔗糖酶和蔗糖合

成酶可以通过降解蔗糖来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的蔗糖浓度,在筛管分子和接收细胞间

形成较陡的蔗糖浓度梯度,促进筛管分子沿胞间连丝向接收细胞的扩散,也就促进

了蔗糖的卸出。由于卸出能力的加强,这些库就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植物是否通过这些酶来控制库的库强度或者这些酶只是伴随库细胞代谢的改变

而改变,这是一个目前研究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蔗糖酶和蔗糖合成酶的基因表达

是受碳水化合物供应所调控的。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与光合作用、储

备动员和输出过程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而碳水化合物的过剩则促进储存和利用过程

的基因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多基因编码的不同类型的蔗糖酶和蔗糖合成酶能够

以相反的方式受蔗糖供应的调节以满足植物的不同需要。例如,一种蔗糖合成酶基

因的mRNA在玉米根组织中广泛分布,当蔗糖含量丰富时表达水平最高;另一种蔗糖

合成酶基因的mRNA在表皮和根的外部组织中含量丰富,但是却在蔗糖被消耗的情

况下表达最高。这样,当蔗糖输出较高时在所有组织中蔗糖的利用都比较高,而当

蔗糖供应较少时蔗糖被逐渐限制在对水分和矿质吸收最关键的部位。此外,蔗糖酶

和蔗糖合成酶在库发育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进行表达。在豆荚和玉米谷粒中蔗糖酶

活性的变化发生在同化物输入发生变化之前。因此,蔗糖酶和蔗糖合成酶可能无论

在基因控制的发育过程,或者是对逆境的反应中都对输入模式起着控制的作用。

在玉米和柑橘装载和卸出端的伴胞中都具有另一类常位于液泡的蔗糖合成酶,

推测这种酶在

18

这里起生产ATP用于装载以及生产UDP葡萄糖用于胼胝质的合成。

三、源库的协调

在源库间的事件应该是同步的。分配决定了生长,而生长又必须在茎叶生长

(进行光合生产)和根生长(水分和矿质吸收)之间进行平衡。因此在供需的相互作用

之间必须有一个控制机制。(一)库需求对源的调节

1、源叶的代谢受库需求的调节

虽然库器官对同化物的需求最终要依赖于源叶的光合作用,但是库的需求对源

叶的代谢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只对植株的一片成熟叶进行照光而将其他叶

进行较长期的遮光(例如一周),这种处理对于保留的叶片(源)来说相当于库需求的

增加,结果源叶代谢会发生许多的变化,如淀粉的含量下降,光合速率提高,核酮

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合酶(rubisco)活性提高,蔗糖含量提高,源输出增加,

磷酸(orthophosphate)含量增加等等。因此虽然短期改变源库的比例只会引起同化

物的分配发生变化(如我们在库组织竞争中所介绍的遮光实验),但长期的源库比例

的变化会使源的代谢发生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反之,当库需求减少时光合速

率会随之减少。对于淀粉储存植物来说,在白天库需求的减少会强烈抑制光合作

用。

2、库需求调节源叶代谢的机制

光合叶中同化物(淀粉、蔗糖和己糖)是否发生积累可能是联系库需求和光合作

用的重要因素。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磷酸的可利用性当库需求降低时,光合作用可能会由于叶绿体中磷酸浓度

的降低而受到限制。当库需求低时,蔗糖的合成会降低,可用于通过磷酸转运器与

叶绿体中磷酸丙糖交换的磷酸就会减少。虽然淀粉合成可以释放磷酸

(orthophosphate),但是如果淀粉合成不能很快地循环磷酸,ATP合成就会减少进

而CO的固定减少,光合作用也就受到限制。有实验证据支持2

这一假说。在马铃薯中转化磷酸转运器的反义DNA,使转化植物中磷酸转运器

活性降低,表现出光合固定的碳在配置比例上更多地进入淀粉而较少地进入蔗糖。

这一效应伴随着植株光合作用的光和CO饱和速率的降低,表明光合作用也受到抑

制。2

,2,糖的调节作用高水平的糖会使许多光合作用的酶的转录速度和基因表达降

低。如前所述,较长期源库比例的改变会引起源细胞代谢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时间

进程是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相一致的。当抑制菠菜(Spinaciaoleracea)成熟叶的输

出,造成碳水化合物积累时,一些光合作用酶的mRNA水平下降。虽然转录在处理

后很快下降,但是光合作用酶活性的改变只是在数天后才明显起来。因此光合作用

的抑制除了有磷酸缺乏的原因之外基因表达的调控也可能是另一重要原因。

(二)长距离传递信号可能协调源和库的活性

源库关系也可能通过一些长距离的信号传递进行协调。源和库之间的信号可以

是物理的(如膨压)或者化学的(如激素或碳水化合物)。

1、膨压变化

膨压的变化可以作为信号非常迅速地通过相互连通的筛管分子从库传递到源。

例如当库端筛管分子进行迅速的卸出时会降低库端筛管分子的膨压,这个膨压的变

动可以很快传递到源端。如果源端装载受筛管分子膨压的部分控制,当这个信号会

使源的装载增加;反之,当库端卸出减少

19

时源端的装载也就减少。细胞膨压会改变膜上质子泵ATPa的活性影响跨膜

的运输。例如把甜菜根浸入甘露醇溶液,使细胞的膨压下降,结果刺激质子的排

出。

2、激素

植株芽产生的生长调节物质,如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迅速运输到根;根产生

的细胞分裂素则从木质部运输到芽;赤霉素和脱落酸也是通过维管束在植物整体运

输的。植物激素在源,库关系的调节中至少起间接的作用。它们控制库的生长、叶

的衰老和其他发育过程,因而调节同化物的分配。

质外体装载和卸出途径中跨膜的主动运输载体是激素可能的调节位点。用外源

激素的实验结果支持这一假说。蓖麻种籽的蔗糖装载被外源IAA所刺激,被ABA抑

制;而甜菜主根组织的蔗糖吸收则被ABA所促进,被IAA抑制。其他卸出中的可能

激素调节位点包括液泡膜的载体、利用输入的糖进行代谢的酶、细胞壁的可延展性

以及胞间连丝的通透性等等。

3、糖

在前已经提及,糖水平会影响光合作用基因和糖水解酶的基因的表达。而细胞

中许多酶对糖的消耗和富集是敏感的。这样,糖不仅在韧皮部进行运输,而且糖或

它们的代谢物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源和库的活性。在一些源,库系统,糖和其

他代谢物可以与激素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

(三)胞间连丝可能是整体植物运输的控制位点

对于韧皮部运输中装载和卸出的共质体短距离运输来说,胞间连丝的重要性是

显而易见的。胞间连丝有着动态的复杂结构,可以控制小分子在细胞间的扩散。当

细胞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差时它们间的胞间连丝会关闭,并且关闭的程度是和细胞间

压力差的大小相关的。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可以调节胼胝质的沉积,封闭胞间连丝。

植物激素,如IAA和ABA可以通过磷酸肌醇第二信使系统改变细胞内的钙浓度,进

而控制胞间连丝的通透水平。

某些信息大分子如RNA和蛋白质也可以通过胞间连丝在细胞间运输。植物病毒

编码的运动蛋白可以改变胞间连丝的通透性帮助病毒核酸通过胞间连丝。用烟草花

叶病毒的运动蛋白的基因转化烟草和马铃薯,转化植株源叶的配置和整体植物的分

配都发生了改变。转化植株源叶中淀粉和蔗糖的水平较正常植株低。

(四)同化物的再利用和再分配

虽然光合作用是植物同化物的最主要来源,但是植物体在一定发育时期常发生

同化物的再分配和再利用。细胞的内含物,无论是无机离子或是有机物质,甚至细

胞器也可以发生降解然后被运输出细胞并转移到植物体的生长部分或储藏器官,被

重复利用以避免浪费。例如在植物叶片衰老时,叶中的同化物可以进行“撤退”,

转移到其他储藏或生长组织中去。

在生殖生长的植物中,营养体细胞的内含物会向生殖体转移。例如小麦籽粒在

达到其最终饱和满度的25,时,植株对氮和磷的吸收已经完成90,,因此籽粒在其

后的充实中主要是依靠营养体中物质的再利用和再分配。小麦叶片在衰老过程中,

有85,的氮和90,的磷会转移到穗中去。在果实、鳞茎、块茎、根茎等延存器官发

育成熟过程中,营养体中的同化物也会再分配向延存器官转移,结果是营养器官的

衰老。如果去除生殖器官常可延缓营养器官的衰老。因此同化物在植物体内的再利

用和再分配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

同化物的再利用和再分配在作物的产量形成中也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北方农民

所用的“三蹲

20

棵”的作法,在霜冻之前将玉米连杆带穗收割,竖立成垛,使茎叶不致冻死,

这样茎叶中的同化物会继续向穗转移,据测可提高玉米千粒重5,10,。小麦、水稻

等作物适当延迟脱粒也可能有增加粒重的作用。)

小结(5min)

韧皮部的运输是光合作用产物从成熟叶向生长或者储藏组织的运动过程。植物

体中同化物的重新分配也是通过韧皮部进行的。糖和其他有机物在韧皮部主要是经

由筛管分子组成的筛管运输到植物的各部分。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是韧皮部适应

其运输功能的高度特化的结构。同化物的运输是在筛管中以集流的方式进行的,目

前被普遍接受的有关韧皮部运输机制的假说仍然是压力流动学说。一般而言,韧皮

部运输的的基本模式是从源到库。源是指生产同化物以及向其他器官提供营养的器

官,而库则是指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接纳器官。韧皮部中运输的主要溶质是碳水化

合物。蔗糖是最通常的运输形式。韧皮部汁液也含有其他分子如氨基酸、植物激素

和无机物等。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和库端的卸出都存在质外体的和共质体的途径。

植物通过配置协调各代谢过程对同化物的需求,而通过分配协调同化物向各库器官

的输送。源库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源的同化物输出依赖于库器官的形成和代

谢,而库器官不仅从源器官获得同化物同时也对源器官的同化物输出进行调节。同

化物还可以被植物再分配和再利用。

21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20:3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8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桦怎么读
下一篇:乌龟英语
标签:韧皮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