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牛虻》教案北师大
版
课前预习:
1.了解“牛虻”一词。
2.阅读全文,了解课文牛虻的形象。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体现出来的革命家所具有的革命精神。
3.体会革命者的精神品质、精神境界。
评价任务:
1.能积累文中的词语。
2.用一些词语概括主人公的形象。
3.能和《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形象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坚强的伏契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表现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那么在敌人枪口下
的牛虻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块来感受一下。
二、作者简介
艾塞尔·丽连·伏尼契英国女作家。原名艾捷尔·丽莲·布尔,是著名的英国数学家乔
治·布尔的第五个女儿,出生在爱尔兰的科克市,幼年丧父,家境贫困。1885年毕业于柏
林音乐学院。1897年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出版了小说《牛虻》,这部小说在中国影响巨大。
三、牛虻的来源
原来“牛虻”一词出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临刑时的
一句话。苏格拉底因从事哲学研究而被法庭处以死刑,临刑时,他说:“假如诸位提出条件
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释放我,让我活着的话,那我要回答说,只要我
活着,我说坚决不放弃哲学研究。真正有意义的行动是不应该考虑生命的危险的。我被神
派遣到这个城市里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苏格拉底用
“牛虻”这一比喻,表现了他的胆识和坚持真理、毫不动摇的崇高品质。
苏格拉底定罪以后,他的朋友曾为他安排了一个逃跑计划,他拒绝了。这一切都使伏尼契非
常敬佩,为这赞叹不已。苏格拉底忠于信仰、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不能不在她热爱的主
人公身上有所反映。于是她把小说的主人公取名为“牛虻”。
.
2
四、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谈一谈阅读感受:试着给课文标题加个修饰语,力求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的牛虻()就义
指导:学生再次浏览文本,感受牛虻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大义凛然、从容无畏、意志坚强、机智勇敢、慷慨赴义、笑对死亡
3、读本文让你感到最震撼最动人的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找相关的内容分
析?
指导:学生找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反复揣摩,反复阅读。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用从容无畏、沉着乐观、机智勇敢、慷慨赴死等词语谈自己的感受。
五、精读讨论
.1、学生在文中找出多次描写“牛虻的微笑”的句子,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例句:“他走过时,低着头微笑着看了看那个……闻闻那新翻泥土的芳香。”
“靠近大树……牛虻带着最欢欣的微笑回头看了看”“牛虻面对他们站好,现在牛虻还站
在那里,冲着他们微笑。”他们看到牛虻吃力地用……依然在对士兵们发笑。”等
明确:这些神态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正面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为了信仰,
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本文既从正面描写主人公,也从侧面描写了士兵的表现。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并体
会其作用。
例句:“统领、他的侄子……他们都有些局促不安”“牛虻面对他们,微笑着站好,枪在士
兵们的手中不住地抖动着。”“士兵们不由得呻吟起来。……他们被突如其来的恐惧抓住……
他们神情沮丧地听着……一边还呆呆地、惊恐地看着那个被他们开枪射杀但不知怎么回事
还没死的人。”“
统领……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变得异常沮丧,不敢看一眼那个可怕的人形站着。”“又是一阵
乱七八糟的枪响,那排士兵竟乱作一团,簌簌发抖。他们眼睛发狂……”等
明确:这里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不厌其烦的描写正是要突出主人公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崇
高品质和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革命信仰的力量。
五、小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牛虻的形象,学习了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
·
板书设计:
一、人物形象:大义凛然、从容无畏、笑对死亡、慷慨赴死
二、写作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教学反思:
3
1.同学分析牛虻形象时自由讨论的方式调动了课堂气氛,反应不错。
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比较的到位。
3.由于时间原因比较阅读的内容未能完成。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20:2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8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