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
古代汉语
第一单元目录: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第二单元目录
战国策
《冯缓客孟尝君》《赵威后顺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
第三单元目录
论语
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
阳货微子子张
礼记
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
第四单元目录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齐桓公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
仲子》《奕秋》《舜发于畎畞之中》
第五单元目录
墨子非攻
老子
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
荀子劝学
吕氏春秋察传
韩非子五蠹
第六单元目录
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
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
第七单元目录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
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
第八单元
史记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霍光传
第一单元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3]。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
曰“寤生”,遂恶之[5]。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6]。及庄公即位[7],
为之请制[8]。公曰:“制,岩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请京,使居
之,谓之京城大叔[12]。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中五之
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3]。君将不堪[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5]?”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6]?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8],蔓难图也[9];蔓草犹不
可除[1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1],子姑待之[1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13]。公子吕曰[14]:“国不堪贰[15],君将若之何
[16]?欲与大叔,臣请事之[17];若弗与[18],则请除之。无生民心[19]。”公曰:“无
庸,将自及[20]。”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公
曰:“不义不昵,厚将崩[24]。”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2]夫。公闻其期[3],曰:“可
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4]。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5]。五月辛丑
[6],大叔出奔共[7]。遂寘姜氏于城颍[8],而誓之曰[9]:“不及黄泉,无相见也[10]”。
--既而悔之[1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1]闻之,有献于公[2]。公赐之食。食舍肉[3]。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4],皆尝小人之食矣[5],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6]。”公曰:“尔有母遗,
繄我独无[7]!”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公语之故,且告之悔[9]。对曰:“君
何患焉[10]?若阙地及泉[11],隧而相见[12],其谁曰不然[13]?”公从之。公入而赋
[14]:“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15]。”遂为
母子如初[16]。
君子曰[1]:颍考叔,纯孝也[2]。爱其母,施及庄公[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
尔类[4]。”其是之谓乎[5]?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
叫“寤生”,于是姜氏就很讨厌他。而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即
位的时候,武姜首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
的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先王的制度:大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
之一,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这个地方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
话,国君将不能忍受。”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又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给
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
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又使(郑国)西部和北部的两个边邑一面属于庄公,一面属于自己。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
家不能经得起两个君主,您要(对他)怎么办呢?若(想把君位)给予太叔,我请求去臣事他;如果不给他,我请求
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自己赶上灾祸。”太叔又收起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
郡邑,(领土一直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行了!共叔段的底盘要再扩大,就会失去民众。”郑庄公说:“对兄弟不
亲,地盘再扩大,就必将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
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
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
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
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
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理
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
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
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
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1]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蔡溃[3],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4]:“君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
处北海,寡人处南海[5],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7],何故?”管
仲对曰[8]:“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9]召:’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10]。’赐我先君履[11]: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2]。尔贡
包茅不入[13],王祭不共[14],无以缩酒[15],寡人是征[16];昭王南征而不复[17],
寡人是问[18]。”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9],敢不共给[20]?昭王之不复,
君其问诸水滨[21]!”
师进,次于陉[22]。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师退,次于召陵[2]。
齐侯陈诸侯之师[3],与屈完乘而观之[4]。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5]!与不谷同好[6],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7],辱收寡君[8],寡
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9],谁能御之[10]!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11],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12],汉水以为池[13],
虽众,无所用之[14]!”
屈完及诸侯盟[15]。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
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
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
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
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
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
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
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
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
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1]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2]。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3]。虢亡,虞必从之。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
[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1],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大伯
不从,是以不嗣[3]。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4];为文王卿士[5],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6]。将虢是灭,何爱于虞[7]?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8]?桓庄之族何罪,而以
为戮[9]?不唯偪乎[10]?亲以宠偪[11],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2]?”
公曰:“吾享祀丰絜[1],神必据我[2]。”对曰:“臣闻之[3]:鬼神非人实亲,惟
德是依[4]。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5]。’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6]。’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7]。’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8],
将在德矣。若晋取虞[9],而明德以荐馨香[10],神其吐之乎[11]?”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1]。曰:“虞不腊矣[2]。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3]。”
冬,十二月丙子朔[4],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5]。师还,馆于虞[6]。遂袭虞,灭
之[7]。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
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
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依从太
王,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
约的官府。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
国的话?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以他们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
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以国家对国家呢?”
虞公说,“我祭祀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过,鬼神不是亲近个人,只是依据
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
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德行可以充当祭物。’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
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
它们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
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
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晋[3],且贰于楚也[4]。晋军函陵,秦军泛南[5]。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6]:“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壮也[7],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8]。”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9]。然郑亡[10],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1]。
夜缒而出[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君知其难也[5];焉用亡郑以陪邻[6]?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行李之往来[8],共其乏困[9],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2],
又欲肆其西封[1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5]。”
秦伯说[16],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7],乃还。
子犯请击之[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
失其所与,不知[4];以乱易整,不武[5]。吾其还也[6]。”亦去之[7]。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
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
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
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
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
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
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
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
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
撤离郑国。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1]
冬,晋文公卒。庚辰[2],将殡于曲沃[3]。出绛[4],柩有声如牛[5]。卜偃使大夫
拜[6],曰:“君命大事[7],将有西师过轶我[8]。击之,必大捷焉。”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2],若潜师以来[3],国可得
也。”穆公访诸蹇叔[4]。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6]?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8]?”公辞焉[9]。召孟明、西乞、白乙[10],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11],曰: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2]。”公使谓之曰[1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
木拱矣[14]!”
蹇叔之子与师[1]。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2]。殽有二陵焉[3]:其南陵,
夏后皋之墓也[4];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5]。必死是间[6],余收尔骨焉[7]。”
秦师遂东[8]。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
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
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
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
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
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
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
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
吧!”
秦国军队接着向东进发了。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1]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宰夫胹熊蹯不孰[4],
杀之,寘诸畚[5],使妇人载以过朝[6]。赵盾、士季见其手[7],问其故而患之[8]。将
谏,士季曰:“谏而不入[9],则莫之继也[10]。会请先[11],不入,则子继之[12]。”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13]。曰:“吾知所过矣[14],将改之。”稽首而对曰[15]:“人
谁无过?过而能改[16],善莫大焉[17]。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8]。’夫如是
[19],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20],岂惟群臣赖之[21]。又曰:‘衮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
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22]。’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23]。”
犹不改[1]。宣子骤谏[2]。公患之,使锄麑贼之[3]。晨往,寝门辟矣[4]。盛服将
朝[5],尚早,坐而假寐[6]。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
忠;弃君之命,不信[7]。有一于此[8],不如死也。”触槐而死[9]。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伏甲将攻之[2]。其右提弥明知之[3],趋登曰[4]:“臣
侍君宴,过三爵[5],非礼也。”遂扶以下[6]。公嗾夫獒焉[7]。明搏而杀之[8]。盾曰:
“弃人用犬,虽猛何为[9]!”斗且出[10]。提弥明死之[11]。
初,宣子田于首山[1],舍于翳桑[2]。见灵辄饿[3],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4],舍其半[5]。问之,曰:“宦三年矣[6],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7]。”
使尽之[8],而为之箪食与肉[9],寘诸橐以与之[10]。既而与为公介[11],倒戟以御公
徒[12],而免之[13]。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14],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15]。
乙丑[1],赵穿攻灵公于桃园[2]。宣子未出山而复[3]。大史书曰[4]:“赵盾弑其
君[5]。”以示于朝[6]。宣子曰:“不然[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8],反
不讨贼[9],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10]!‘我之怀矣,自诒伊戚[11]’,其我之
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1],书法不隐[2]。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3]。惜也,越竟乃免[4]。”
晋灵公不行君道。增加赋税来往墙上涂饰彩绘。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弓并以次为乐。厨师炖熊
掌因为不熟,被杀后,放于畚(植物枝条编成的筐篓器物)中,命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赵盾,土季看到厨师的手,
问明原因后担心灵公无道杀人的事。准备进忠言,土季说:“劝告而不接受柬言,就没有人继续向您进柬了。”我(土
季)先去劝柬,如果不行,你再去。(土季)往前走一步,伏地行一次礼,这样走三次,来到檐下,灵公先是假装没看
见,后来不得已才理睬他,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会改掉的。”土季恭敬的行礼后说:“谁不犯错误呢!知道错误而进
行改正,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了。诗中说‘没有哪个事没有开始,但很少有终。’如果您象这样,能够弥补过
错的人很少。你如果能够有始有终,则国家社稷进而稳固,岂仅仅是群臣有所依靠。又比如‘周宣王有了过错,只有
仲山甫来弥补。’如果您(天子)能够补救过失,您的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仍然不进行改正。宣子多次进柬。灵公讨厌赵盾,谴使刺客杀赵盾。早晨,寝室的门打开后,穿戴好朝服
准备上朝,看时间还早,和衣闭目养神。刺客退出后,感叹说:“不能不恭敬啊,百姓的好官,杀一个好官,是不忠;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
不完成天子的命令,是不信。在这不忠不信中占有一样,不如死啊!”撞槐树自杀了。
在九月的秋天,晋灵公赏赐赵盾喝酒,埋伏的兵丁准备将其击杀。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知道后,快步走上殿堂说:“做
臣子的侍灵公饮酒已经超过三杯,再多将有失礼数了。”就扶者赵盾走下殿堂了。晋灵公呼唤猛犬咬赵盾。提弥明徒手
同猛犬进行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废弃忠良,用猛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呢。”一边打一边出去,提弥明为
赵盾而死。
年初,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见到了饥饿的灵辄,问他得的是什么病,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吃
完饭后,留下了一半。问他为什么,说:“给贵族做奴仆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在,现在离家近了,留下的一半给
她吃。赵盾让他都吃了。并且该他预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放在口袋了给了他。不久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把兵器倒过
来挡住了灵公的卫兵们。使赵盾免于受害。问他是什么原因,说:“翳桑的那个饿人。”问他姓名住处,不肯把姓名住
址告诉给赵盾,就走了,于是逃亡了,因为他是晋灵公的卫兵,不能再呆下去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院杀了灵公。赵盾出奔还没有走出晋国,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
说:“赵穿杀了君”。要宣示给别人看。宣子说:“不一定”。对话说:“你是正卿,逃亡不出国境,返回朝廷后不讨伐杀
死国君的人,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说“呜呼!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了后患。大概就是指我这样的人
说的吧!”
孔子说:“董狐,是一个好的良史,只述事实。赵盾,是好的正卿啊,只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啊!可惜,没有避免
了弑君的名号啊!
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1]
癸酉[2],师陈于鞌[3]。邴夏御齐侯[4],逢丑父为右[5]。晋解张御却克,郑丘缓
为右[6]。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7]!”不介马而驰之[8]。却克伤于矢[9],流
血及屦,未绝鼓音[10]。曰:“余病矣[11]!”张侯曰:“自始合[12],而矢贯余手及
肘[13];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4]。岂敢言病?吾子忍之[15]。”缓曰:“自始合,苟
有险[16],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7]?--然子病矣[18]。”张侯曰:“师之耳目,在
吾旗鼓,进退从之[19]。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20]。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21]?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2];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3]!”左并辔[24],右援桴而鼓[25],
马逸不能止[26],师从之[27]。齐师败绩[28]。逐之,三周华不注[29]。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1]:“旦辟左右[2]。”故中御而从齐侯[3]。邴夏曰:“射其御
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4]。”射其左,越于车下[5];射其
右,毙于车中[6]。綦毋张丧车[7],从韩厥曰:“请寓乘[8]。”从左右,皆肘之[9],
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10]。
逢丑父与公易位[1]。将及华泉[2],骖絓于木而止[3]。丑父寝于轏中[4],蛇出于
其下,以肱击之[5],伤而匿之[6],故不能推车而及[7]。韩厥执絷马前[8],再拜稽首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0
[9],奉觞加璧以进[10],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11],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12]。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13],无所逃隐[14],且惧奔辟而忝两君[15]。臣辱戎士[16],敢
告不敏,摄官承乏[17]。”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18]。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19],
载齐侯以免[20]。韩厥献丑父,却献子将戮之。呼曰[21]:“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22],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23]?”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24],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25]。”乃免之[26]。
六月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鞌地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坐在车右做了齐侯的护卫。晋军解张替却克
驾车,郑丘缓做了却克的护卫。齐侯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驱车进击晋军。却克被箭射伤,
血一直流到鞋上,但是进军的鼓声仍然没有停息。却克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穿了我的
手和胳膊肘,我折断箭杆照样驾车,左边的车轮被血染得殷红,哪里敢说受了重伤?您就忍耐它一点吧。”郑丘缓说:
“从开始交战以来,如果遇到险峻难走的路,我必定要下来推车,您是否知道这种情况呢?——不过您的伤势确实太
严重了!”解张说:“全军的人都听着我们的鼓声,注视着我们的旗帜,或进或退都跟随着我们。这辆车只要一人镇守,
就可以凭它成事。怎么能因受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受了重伤还
没有到死,您还是努力地干吧!”于是左手一并握住缰绳,右手取过鼓槌击鼓。马狂奔不止,全军跟着他们冲锋。齐军
溃败。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头天夜里)韩厥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早晨不要站住兵车的左右两侧。”因此他就在车当中驾车追赶
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认为他是君子反而射他,这不合于礼。”射韩厥的车左,车
左坠掉在车下;射他的车右,车右倒在车中。綦毋张的兵车坏了,跟着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你的车。”上车后,綦毋
张站在兵车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站在身后。韩厥低下身子放稳当被射倒的车右。
逢丑父乘机同齐侯互换了位置。将要到华泉,骖马被树木绊住不能再跑了。头天晚上,丑父在栈车里睡觉,
一条蛇爬在他身子下边,他用手臂去打蛇,手臂被咬伤,却隐瞒了这件事,所以今天不能推车而被韩厥追上。韩厥拿
着拴马的绳子站在齐侯的马前,拜两拜,然后稽首,捧着酒杯加上玉壁献上,说:“我国国君派群臣替鲁、卫两国请求,
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领土。我不幸恰巧遇上你们兵车的行列,没有逃避隐藏的地方,而且怕因为逃跑躲避会给两
国的国君带来耻辱。我不称职地当了个战士,冒昧地向您禀告,我迟钝不会办事,只是人材缺乏充当了这个官职。”冒
充齐侯的丑父叫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喝。郑周父驾御副车,宛筏为车右,载着齐侯逃走而免于被俘。韩厥献上丑父,
却克准备杀掉他。丑父大喊道:“从今以后再没有替代他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这样的人,还要被杀掉吗?”却克说:
“一个人不把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看作难事,我杀掉他是不吉利的。赦免他,用来鼓励侍奉国君的人。”于是不
杀他。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1]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2],以求知罃[3]。于是荀首佐中军
矣,故楚人许之[4]。
王送知罃曰[1]:“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2],臣不才,不胜其任[3],
以为俘馘[4]。执事不以衅鼓[5],使归即戮[6],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7]?”
王曰:“然则德我乎[8]?”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9],各惩其忿以相宥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1
也[10],两释累囚以成其好[11]。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2],其谁敢德[13]?”王曰:
“子归,何以报我[14]?”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15],无怨无德,不知
所报[16]。”王曰:“虽然,必告不谷[17]。”对曰:“以君之灵[18],累臣得归骨于
晋[19],寡君之以为戮[20],死且不朽[21]。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22],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23],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24],而使嗣宗职[25],次及于
事[26],而帅偏师以修封疆[27],虽遇执事,其弗敢违[28];其竭力致死[29],无有二
心,以尽臣礼[30],所以报也[31]。”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32]。
晋国人将公子谷臣连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担任中军佐了,
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你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用兵,下臣无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作了俘虏。
君王的侍从不以我的血涂鼓,使我回国就刑,这是君王的恩惠。下臣实在无能,又敢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
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谋求宽缓自己的百姓,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双方释放战俘,
以实现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敢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怎样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
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
楚王说:“虽然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知罃回答道:“凭借君王的威灵,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敝国
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后将会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将会
请示敝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会不朽。如果得不到敝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祖宗的职位,
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维护疆界,那时即使遇到君王的侍从,也不敢回避。将竭尽全力去拼死,
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君王的。”楚王说:“晋国不可与它相争。”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
然后放他回国。
祁奚荐贤(襄公三年)[1]
祁奚请老[2]。晋侯问嗣焉[3],称解狐[4]——其雠也[5]。将立之而卒[6]。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7]。”于是羊舌职死矣[8]。晋侯曰:“孰可以代之[9]?”对曰:“赤
也可[10]。”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11],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1]。称其雠,不为谄[2];立其子,不为比[3];举其偏,
不为党[4]。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5]”,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
位,伯华得官[6]: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7]。夫唯善,故能举其类[8]。诗云:“惟
其有之,是以似之[9]。”祁奚有焉。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人选。他称道解狐,这是他的仇人。晋侯打算任命解狐,他却死了。
晋侯又问祁奚。祁奚回答说:“午可以胜任。”当时羊舌职死了,晋侯说:“谁可以接替他?”祁奚回答说:“赤可以胜
任。”由于这样就派遣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职为副职。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2
君子认为祁奚为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
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这说的就是祁奚啊。解狐能被推举,祁午
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好人的缘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
类似他的人。《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的。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1]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2]。然明谓子产曰[3]:“毁乡校,何如[4]?”子产曰:
“何为[5]?夫人朝夕退而游焉[6],以议执政之善否[7]。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
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8],不闻作威以防怨[9]。岂
不遽止[10]?然犹防川[11]:大决所犯[12],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3],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4]。”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5],小人实不才
[16]。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17],岂唯二三臣[18]?”仲尼闻是语也[19],曰:“以
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
“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
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
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
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
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第二单元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齐策)[1]
齐人有冯谖者[2],贫乏不能自存[3],使人属孟尝君[4],愿寄食门下[5]。孟尝君
曰:“客何好[6]?”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
笑而受之,曰:“诺[7]。”左右以君贱之也[8],食以草具[9]。居有顷[10],倚柱弹
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11],食无鱼!”左右以告[12]。孟尝君曰:“食之,比门
下之客[13]。”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3
告。孟尝君曰:“为之驾[14],比门下之车客[15]。”于是乘其车,揭其剑[16],过其
友曰[17]:“孟尝君客我[18]!”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
家[19]!”左右皆恶之[20],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
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21],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1],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3]?”冯谖
署曰[4]:“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5]。”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6],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7]:“文
倦于事[8],愦于忧[9],而性懧愚[10],沉于国家之事[11],开罪于先生[12]。先生不
羞[1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14]?”冯谖曰:“愿之[15]。”于是约车治装[16],
载券契而行[17]。辞曰:“责毕收[18],以何市而反[19]?”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
有者。”
驱而之薛[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2],悉来合券[3]。券徧合[4],起,矫命以责赐
诸民[5],因烧其券[6],民称万岁。长驱到齐[7],晨而求见[8]。孟尝君怪其疾也[9],
衣冠而见之[10],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
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11],狗马实外厩[12],美
人充下陈[13],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14]。窃以为君市义[15]。”孟尝君曰:“市义奈
何[16]?”曰:“今君有区区之薛[17],不拊爱子其民[18],因而贾利之[19]。臣窃矫
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20]。”孟尝君不说[21],
曰:“诺。先生休矣[22]!”
后期年[1],齐王谓孟尝君曰[2]:“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3]!”孟尝君就国于
薛[4]。未至百里[5],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6]。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
者,乃今日见之[7]!”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1];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2]。请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4
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3],金五百斤,西游于梁[4],谓惠王曰[5]:“齐
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6],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7],以故相
为上将军[8],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9]。冯谖先驱[10],诫孟尝君曰
[11]:“千金,重币也[12];百乘,显使也[13]。齐其闻之矣[14]。”梁使三反[15],
孟尝君固辞不往也[16]。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传赍黄金千斤[1],文车二驷[2],服剑一[3]。封书谢孟
尝君曰[4]:“寡人不祥[5],被于宗庙之祟[6],沉于谄谀之臣[7],开罪于君。寡人不
足为也[8];愿君顾先王之宗庙[9],姑反国统万人乎[10]!”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
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11]!”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12],君姑高枕为
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13],冯谖之计也。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
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
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谈饭他吃。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
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
客那样给他吃吧。”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
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
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
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谩母亲的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丁。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
“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
“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
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
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
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
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
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
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
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
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
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
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5
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
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
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
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
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
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
不去魏国.
齐闵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
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
围,所以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冯谖又告诫孟
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齐王果然照办。)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
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赵威后问齐使(齐策)[1]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书未发[3],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4]?民亦无恙
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5],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
贱而后尊贵者乎[6]?”威后曰:“不然[7]。苟无岁[8],何以有民[9]?苟无民,何以
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10]?”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1],无恙耶?是其为人也[2],有粮者亦
食[3],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4],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5],何以至今不业
也[6]?叶阳子无恙乎[7]?是其为人,哀鳏寡[8],恤孤独[9],振困穷[10],补不足[11]。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12],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13]?彻其环瑱[14],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15],胡为至今不朝也[16]?此二士弗
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17]?于陵子仲尚存乎[18]?是其为人也,上不
臣于王[19],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20]。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21],何为至今不
杀乎?”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
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
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
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
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6
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she)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
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引导百姓一起去
尽孝心的人,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
母呢?於(wu)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
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
江乙对荆宣王(楚策)[1]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2],果诚何如[3]?”群臣莫对[4]。江
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5],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6]!天帝使我长百兽[7],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8],吾为子先行[9],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
我而敢不走乎[10]?’虎以为然[11],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12],带甲百万[13],而专属之昭奚恤[14]。故北方之
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15]——犹百兽之畏虎也[16]。”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
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
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
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
队,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庄辛说楚襄王(楚策)[1]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2],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3],专淫逸侈
靡[4],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5]!”襄王曰:“先生老悖乎[6]?将以为楚国祅祥乎
[7]?”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8],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9],
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10],淹留以观之[11]。”
庄辛去之赵[1],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2]。襄王流揜于城阳
[3]。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4]。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
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5]?”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6]:‘见兔而顾犬
[7],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8],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9],桀纣以天下亡
[10]。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11],犹以数千里[12],岂特百里哉[13]?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7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1]?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2],俛啄蚊虻而食之[3],仰
承甘露而饮之[4]。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5],加
己乎四仞之上[6],而下为蝼蚁食也[7]。
“夫蜻蛉其小者也[1],黄雀因是以[2]。俯噣白粒[3],仰栖茂树[4],鼓翅奋翼[5]。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6],左挟弹[7],右摄丸[8],将加己乎十仞
之上,以其类为招[9]。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10]。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11]。
“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1]。游于江海,淹乎大沼[2],俯噣鳝鲤[3],仰啮
䔖衡[4],奋其六翮[5],而凌清风[6],飘摇乎高翔[7],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
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8],治其矰缴[9],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㔋磻[10],引微缴
[11],折清风而抎矣[12]。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13]。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1]。南游乎高陂[2],北陵乎巫山[3],饮茹
溪之流[4],食湘波之鱼[5],左抱幼妾,右拥嬖女[6],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7],而不
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8],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9]。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饭封禄之粟[1],而载方府之金[2],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3],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
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4],填黾塞之内[5],而投己乎黾塞之外[6]。”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7],身体战栗[8]。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9],与淮北
之地也[10]。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边州侯,右边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一味放纵无度,不管政事,郢都肯定危
险了!”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以为我这样就是不详之兆吗?”庄辛说:“臣确实看出你这样做的必然结果了,不敢
以为是国家的不详之兆。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楚国一定要亡国了。臣请求到赵国避难留在那里看楚国的变故。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在赵国住了五个月。秦果然攻破了鄢郢。巫郡、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亡躲避到城阳。
於是派遣骑从到赵国请庄辛。庄辛说:“行。”
庄辛到了城阳,襄王说:“我没有听你的话,事已经到了这一步,怎么办呢?”庄辛说:“俗话说:‘看见兔子再放
狗去追,不算晚,丢了羊再去补羊圈不算迟。’臣听说:‘从前商汤、周武王只有百里而兴盛,夏桀、纣王拥有天下而
灭亡。今楚国虽小,截长补短,也有数千里,岂只是一百里呢!
大王难道没看见那蜻蜓吗?六脚四翅,飞翔在天地之间。低头吃蚊虻,仰头接露喝,自己以为没有忧患,和人也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8
没有争执。不知那五尺孩童正在调和糖浆粘在丝线上,把它在三丈高的地方粘住,拽下来作了蝼蚁的食物。
蜻蜓的事是小事,黄雀也是这样。俯身啄食白米,仰身栖息茂树。鼓起翅膀,抖动羽翼自以为没有忧患,也不与
人争执。不知道王孙公子左手挟弹弓,右手捏弹丸瞄准黄雀的脖颈射向八丈高空。黄雀白天还在树林游荡,晚上就加
上佐料作了美食。
那黄雀的事是小事,天鹅也是这样。在江海中游荡,在沼泽地停留,低头啄食鳝鱼鲤鱼,仰头撕咬菱角荇草。展
开翅膀,凌风直上,在空中飘摇高翔。自以为没有忧患,与人也没有争执。不知道射箭者,已准备好利箭黑弓,将射
向八十丈的高空,黄鹄将带着箭拖着轻细的丝线,从清风中落了下来。白天还游荡在江海中,傍晚就烹调在锅鼎中。
那黄鹄的事是小事,蔡灵侯的事也是这样。他南游高陂,北登巫山,喝茹溪的水,吃湘水的鱼;左抱着年轻的侍
妾,右搂着宠爱的美女。和他们驰骋在高蔡之中,而不管国家大事。不知道那个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命令,用红绳子
把他绑上去见楚灵王。
蔡灵侯的事是小事,君王的事也是这样。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吃的是封地
收取的赋税,用的是地方上贡的金银,与他们驰骋在云梦大泽,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不知道那穰侯正受命于
秦王,在塞南布满军队,而把君王抛在塞北。“
襄王听了,脸色大变,浑身发抖。於是把执圭的爵位授予庄辛封为阳陵君。不久庄辛为楚襄王收复了淮北的土地。
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1]
秦围赵之邯郸[2]。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3],畏秦,止于荡阴[4],不进。魏
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5],因平原君谓赵王曰[6]:“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愍
王争强为帝[7],已而复归帝,以齐故[8];今齐愍王已益弱[9],方今唯秦雄天下[10],
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11],秦必喜,罢兵去[12]。”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1],会秦围赵[2],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
将奈何矣[3]?”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4],今又内围邯郸而不
去[5]。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6]。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7]:
“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8],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9]。梁客辛垣衍
安在[10]?吾请为君责而归之[11]!”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12]。”平
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13],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
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14]。衍,人臣也,使事有职[15],吾不愿
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16]。”辛垣衍许诺[17]。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1]?”鲁连曰: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9
“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2]。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3]。彼秦者[4],弃礼义
而上首功之国也[5],权使其士[6],虏使其民[7];彼则肆然而为帝[8],过而遂正于天
下[9],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10],吾不忍为之民也[11]!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12]。”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
之矣[13]。”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14];若乃梁[15],则吾乃梁人也,先生
恶能使梁助之耶[16]?”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17];使梁睹秦称帝之害
[18],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
仁义矣[19],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20],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21],
周烈王崩[22],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23]:’天崩地坼[24],天子下席
[25],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26],则斮之[27]!'威王勃然怒曰[28]:’叱嗟[29]!而母
[30],婢也!'卒为天下笑[31]。故生则朝周[32],死则叱之[33],诚不忍其求也[34]。
彼天子固然[35],其无足怪[36]。”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1]?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2]?
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3],若仆耶[4]?”辛垣衍曰:“然[5]。”鲁仲
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6]!”辛垣衍怏然不悦[7],曰:“嘻[8]!亦太甚矣,
先生之言也[9]!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10]!待吾言之:昔
者鬼侯、鄂侯、文王[11],纣之三公也[12]。鬼侯有子而好[13],故入之于纣[14]。纣
以为恶[15],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16],故脯鄂侯[17]。文王闻之,喟然而叹
[18],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19],而欲令之死[20]。——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
醢之地也[21]?
“齐闵王将之鲁[1],夷维子执策而从[2],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3]?’鲁
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4]。’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5]?彼吾君
者,天子也。天子巡狩[6],诸侯避舍[7],纳筦键[8],摄衽抱几[9],视膳于堂下[10];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0
天子已食[11],退而听朝也[12]。’鲁人投其钥[13],不果纳[14],不得入于鲁。将之
薛[15],假涂于邹[16]。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17]:‘天
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18],设北面于南方[19],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
‘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20]。’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21],死则
不得饭含[22],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23]。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
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24]。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
臣[25],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且秦无已而帝[1],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2],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
其所憎而与其所爱[3];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4],处梁之宫[5],梁王安得晏
然而已乎[6]?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7]?”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8],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1]。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2],秦军引而
去[3]。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4],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5],
酒酣[6],起,前[7],以千金为鲁连寿[8]。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
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9];即有所取者[10],是商贾之人也[11]。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12]。
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国王安釐王派将军晋鄙救赵国。害怕秦国,停留在汤阴,不敢前进。
魏王派从别的国家来到魏国做将军的辛垣衍暗暗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秦国军队突然围攻赵国,原
因是以前秦昭王和齐闵王争强相约要称帝,后来因为齐的缘故废掉称帝。如今齐闵王的势力日益衰弱。当今只有秦国
称雄天下,此次围城并不是贪图占领邯郸,本意是迫使别国承认秦国的帝王地位。赵国诚恳的派使者表明尊从秦昭王
称帝,秦国必定高兴,就会退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决。
魯仲連正好游历赵国,遇上秦国军队围城。听到魏国将军想令赵国尊从秦国为帝国。就见平原君说:“事情怎么样
了?”平原君说:“胜怎么敢说呢?百万之众死于外,今又围困邯郸不退兵,魏王派将军辛垣衍令赵国承认秦国称帝,
现在人在这里,我怎敢定这件事呢?”魯仲連说:“原先我以为你是天下的贤公子,我从今天看你不是天下的贤公子。
梁国客人辛垣衍在哪?让我为你责备他回去。”平原君说:“让我召他来见先生。”
平原君於是见辛垣衍说:“東國魯連先生在这里,让胜介绍给将军见个面。”辛垣衍说:“我听说魯連先生是齐国的
高士,衍,身为人臣,因事出使,职务在身,我不想见鲁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你在这儿的消息泄露给他了。”
於是辛垣衍答应见魯仲連。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1
魯仲連见了辛垣衍没开口。辛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围城之中的人,都是有事求平原君的。如今看先生的貌相,
不是有事找平原君的,为什么长时间留在围城中不离开呢?”魯連说:“世人以为鲍焦死的没有作为,并不对。现在一
般人也不理解鲍焦,以为他仅是为个人而死。那秦国是抛弃礼仪而崇尚杀敌国的人头论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使用卿
士,象奴隶一样使用人民。让他肆无忌惮的称了帝王,进一步统治了天下,那么,仲连只能是投东海死掉了,我不甘
心做他们的臣民。所以要见将军您,想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先生如何帮助呢?”鲁连说:“我会使梁国和燕国帮
助赵国,齐国、楚国也一定会帮助的。”辛垣衍说:“燕国已听从梁国的约请,尊秦为帝,至于梁国,那我就是梁国人,
先生怎么使梁国帮助赵国呢?”魯連说:“原因是梁国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如果使梁国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就
必然帮助赵国了。”辛垣衍说:“秦称帝会带来什么害处?”魯仲連说:“从前,齐威王够仁义了,率领天下的诸侯朝拜
周王朝。周贫穷弱小,诸侯们都不愿朝拜周王朝,只有齐国独自朝拜周王朝。过了一年,周烈王驾崩。诸侯们都去吊
丧,齐国最后才去。周国大怒,訃告齐国说:“天崩地裂,天子下席祭奠,東蕃的使臣田婴齐迟到,则斩首。”威王勃
然大怒,说:“哼,呸,婢女养的。”最终被天下人笑话,那周王生时齐王朝拜他,死以后齐王叱责他,确实是难以忍
受周王朝苛刻的要求。那天子本来就是那样,这也不足为怪。
辛垣衍曰:“先生难道没有看见那仆人吗?十人伺奉一人,岂是力量不過人,智慧不如人呢?害怕啊。”魯仲連
曰:“那对于秦国来说,梁国如同仆人吗?”辛垣衍曰:“是的。”魯仲連曰:“那我就使秦王把梁王剁成肉酱烹煮!”辛
垣衍骤然很不高兴,说:“亨!太过分了,先生的话!先生又怎么能使秦王把梁王剁成肉酱烹煮呢?”魯仲連说:“本
来嘛,等我慢慢说来。从前,鬼侯以及鄂侯、文王是纣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很美,於是进献给纣王,纣王认
为丑恶,就把鬼侯剁成肉酱烹煮。鄂侯见此急忙为鬼侯争辩,辩词激烈。以此纣王烹煮鄂侯,文王听了喟然长叹,因
此被囚禁在牖里的監牢一百天,想令他死掉。为什么与人都称帝王,最终却落到被剁成肉酱烹煮的地步呢?
齐闵王将要到鲁国去,夷維子策马跟从。对鲁人说:‘你们怎么接待我们的国君呢?’鲁人说:‘十太牢接待你们
的国君。’维子又说:‘你们用什么礼仪接待呢?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巡视狩猎,诸侯要离开宫殿,交出钥匙,提
起衣襟,搬设几案,堂下伺侯,待天子用膳完毕,方可退出听朝。’鲁人闭门下锁,拒绝接纳,齐王不得进入鲁国。齐
闵王要去薛国,借道邹国。那时,邹君死,閔王要前去吊丧,夷維子对邹國新即位的君主说:‘天子吊丧,主人必须把
棺柩背转过来,居南朝北,使天子朝南吊丧。’邹国的群臣说:‘如果必须这样做,我们就伏劍而死。’所以齐闵王不敢
进入邹国。邹、鲁的臣子,对于国君生不能尽伺奉供养的职责,死不能行饭含之礼的仪式,然而,齐王对邹鲁之臣要
行天子之礼,不被接纳。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也万乘之国,都是万乘之国,互相有称王的名分,只是看到對方打了一
次胜仗,就服从称帝,这样做就使三晋大臣连邹、鲁的仆人和姬妾也不如了。
况且如不加以制止而终于使秦称帝,那秦就会任意变换各国诸侯的大臣。他将要剥夺他们以为所谓的不肖的权利,
给予他们所谓的贤良。剥夺所憎恨的人的利益,给予他们所亲近的人。他们还要把他们的子女和善于进谗的姬妾派来
做诸侯的妃子,居住在梁的宫殿里,梁王能安然的过度吗?将军又如何能得到原有的宠信呢?”
於是辛垣衍站起身,拜了俩拜,感谢说:“以前以为先生是平庸之人,我通过今日才知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现在
请求离开,不敢再说称秦为帝的话了。”
秦国听了这件事,退军五十里。这时正好魏国公子无忌夺得晋鄙的军权,出兵营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退去。
於是,平原君要封赏魯仲連,魯仲連多次谢绝,不肯接受。平原君為魯仲連置办酒宴。酒兴正浓,起身上前,赠
予千斤黄金为魯仲連祝福。魯仲連笑了笑说:“天下之士最重要的是为别人排忧患,释疑难,解纷乱而不要报酬。如果
有索取报酬的也就成了商贾之人了,仲連不能那样做。於是辞别平原君离开赵国,终身没再见过面。
触龙说赵太后(赵策)[1]
赵太后新用事[2],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3],兵乃
出[4]。”太后不肯,大臣强谏[5]。太后明谓左右[6]:“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7],
老妇必唾其面[8]。”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1]。入而徐趋[2],至而自谢曰:“老臣病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2
足[3],曾不能疾走[4],不得见久矣,窃自恕[5],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6],故愿
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7]?”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8],乃自强步[9],日三四里,少益耆食[10],和于身[11]。”
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12]。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1],最少,不肖[2];而臣衰[3],窃爱怜之[4],愿令
得补黑衣之数[5],以卫王宫。没死以闻[6]。”太后曰:“敬诺[7]!年几何矣[8]?”
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9]。”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10]?”对曰:“甚于妇人[11]。”太后笑曰:“妇人异甚[12]!”对曰:“老臣窃以
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14]。”曰:“君过矣[15]!不若长安君之甚[16]!”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17]。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8],念
悲其远也[19],亦哀之矣。已行[20],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21]!’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2]?”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至于赵之为赵[2],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3]?”曰:“无有。”曰:“微独赵[4],诸侯有在者乎?[5]?”曰:“老妇不闻也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
厚而无劳[7],而挟重器多也[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9],而封之以膏腴之地[10],多予
之重器[11],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1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13]?老臣
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15]。”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16]!“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1],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2],无劳之奉,
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
说:“老臣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3
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
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
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
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
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
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
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
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
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
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
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
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
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
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
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第三单元
论语
(一)学而[1]
(1)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2)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4]?”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2],就有道而正焉[3],
可谓好学也已[4]。”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
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
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
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二)为政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4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3)子曰:“由[1],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之[2]。”曾子曰:“唯[3]!”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
(3)子曰:“君子喻于义[1],小人喻于利。”
(4)子曰:“见贤思齐焉[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四)公冶长[1]
(1)宰予昼寝[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3],粪土之墙,不可杇也[4]。于予与何
诛[5]!”子曰:“始吾于人也[6],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7]。”
(2)子贡问曰[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
[4],是以谓之文也。”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闻之曰:“再[2],斯可矣[3]。”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尔志[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
朋友共[4],敝之而无憾[5]。”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5
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
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
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
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
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
关怀。”
(五)雍也
(1)哀公问[1]:“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2],不迁怒,不贰
过[3]。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1],在陋巷,人不堪其忧[2],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3)冉求曰[1]:“非不说子之道[2],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3],
今女画[4]。”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
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
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
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六)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2)子曰:“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6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1],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
公西华曰[3]:“正唯弟子不能学也[4]!”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
忧虑的事情。”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
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
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
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
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七)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3],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
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八)子罕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不舍昼夜[2]!”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1],匹夫不可夺志也。”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九)乡党
厩焚[1],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十)先进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1]?”子曰:“师也过[2],商也不及[3]。”曰:“然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7
则师愈与[4]?”子曰:“过犹不及[5]。”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
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2)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
而攻之可也[3]!”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
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冉有
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
退[3],故进之[4];由也兼人[5],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
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
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
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4)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
居则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子路率尔而对曰[7]:
“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
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夫子哂之[14]。“求,尔何如?”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17]。”“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如会
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点,尔何如?”鼓瑟希[23],铿尔,舍
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
[27]!”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
风乎舞雩[32],咏而归[33]。”夫子喟然叹曰[34]:“吾与点也[35]。”
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子曰:“亦各言其志也
已矣[2]!”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是故哂之[4]。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8
唯求则非邦也与[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
同,非诸侯而何[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
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
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
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
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
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
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
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
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
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
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
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十一)颜渊
(1)司马牛问君子[1]。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
乎?”子曰:“内省不疚[2],夫何忧何惧?”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子夏曰:“商闻之矣[2]:‘死生有
命,富贵在天’[3]。君子敬而无失[4],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5]--君子何
患乎无兄弟也?”
(3)子贡问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3],于斯三者何先[4]?”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
(4)棘子成曰[1]:“君子质而已矣[2],何以文为[3]?”子贡曰:“惜乎!夫子之
说君子也[4],驷不及舌[5]!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6]。”
(5)哀公问于有若曰[1]:“年饥,用不足[2],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3]?”
曰:“二[4],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5]?百姓不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29
足,君孰与足?”
(6)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2],使无讼乎!”
(7)季康子患盗[1],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2],虽赏之不窃[3]。”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
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
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
呢?”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
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
毛的犬、羊皮一样。”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
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十二)子路
(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
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3]!奚其正[4]?”子曰:“野哉由也[5]!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7]。事不成,则礼乐不兴[8]。礼乐
不兴,则刑罚不中[9]。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
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4)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无欲速[2],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3],见
小利则大事不成。”
(5)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1],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0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
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
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
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
“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
就做不成大事。”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
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
厌恶他。”
(十三)宪问
(1)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2],世叔讨论之[3],行人子羽修饰之[4],东里
子产润色之[5]。”
(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曰[2]:“未仁乎[3]?”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4],不以兵车[5],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
(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
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2],民到于今受其赐[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5]?”
(4)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5)子曰:“君子道者三[1],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
曰:“夫子自道也[2]。”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
(7)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曰[2]:“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4]。”曰:“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
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1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
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
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
“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
还要去做的人吗?”
(十四)卫灵公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有杀身以成仁。”
(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1],不以人废言[2]。”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3]。”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子曰:“当仁[1],不让于师。”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
别人。”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十五)季氏[1]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4]。”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
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
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颠而不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2
扶[14],则将焉用彼相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6],龟玉毁于椟中[17],是
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
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1]。盖均无贫[22],和无寡[23],安无倾[24]。夫如是[25],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6]。既来之,则安之[2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8],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0],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1]。”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
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
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
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
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
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
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
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
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十六)阳货
(1)阳货欲见孔子[1],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遇诸
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5]:怀其宝而迷其邦[6],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7]?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8]。”孔子
曰:“诺!吾将仕矣。”
(2)子曰:“乡原[1],德之贼也[2]。”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
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
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
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
我将要去做官了。”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十七)微子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3
(1)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孔子行。
(2)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1]:“凤兮[2]!凤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谏[4],
来者犹可追[5]。已而[6]!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7]!”孔子下[8],欲与之言。趋而
辟之,不得与之言。
(3)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3]?”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4]!”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5]?”对曰:
“然[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7],而谁以易之[8]?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辍[10]。子路行以告[11]。夫子怃然[12],曰:“鸟
兽不可与同群[1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5]。”
(4)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莜[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
人曰:“四体不勤[4],五谷不分[5],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6]。子路拱而立[7]。
止子路宿[8],杀鸡为黍而食之[9],见其二子焉[10]。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
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13]。”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
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
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
“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
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
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
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
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
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
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
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4
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
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十八)子张
(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1]。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
与之[2],其不可者拒之[3]。’”子张曰:“异乎吾所闻[4]。君子尊贤而容众[5],嘉
善而矜不能[6]。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7]?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
人也?”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
(3)卫公孙朝问于子贡[1],曰:“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
于地,在人[4]。贤者识其大者[5],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6]?”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
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
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
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
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
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礼记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1]
有子问于曾子曰[2]:“问丧于夫子乎[3]?”曰:“闻之矣。'丧欲速贫[4],死欲
速朽'[5]。”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
“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
之也[6]。”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1]!昔者,夫子居于宋,
见桓司马自为石椁[2],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3],死不如速朽之愈也[4]。’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5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5]。南宫敬叔反[6],必载宝而朝[7]。夫子曰:‘若是其
货也[8],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何
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1],以斯知不欲速朽也[2]。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3],将之荆[4],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5],以斯知不欲速
贫也。”
有子问曾子道:“向先生(孔子)问过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
望丧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
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有子说:“的确(说过)。但先生是
有针对(某事)而说这话的。”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子游说:“太神啦!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
三年还没完成。先生说:‘像这样奢靡,(人)不如死了赶快腐烂掉越快越好啊。’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
司马而说的。南宫敬叔(他原来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回国,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先生说:‘像这样对待钱财(行
贿),丧(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希望丧后迅速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啊。”
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啊。我就说了不是先生的话吗。”曾子说:“您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
“先生给中都制定的礼法中有:棺材(板)四寸,椁(板)五寸。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人死后)迅速腐烂啊。
从前先生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就先让子夏去(打听),又让冉有去联系接洽。依据这知道(先生)
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贫穷。”
战于郎(檀弓下)[1]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2]。曰[3]:“使之虽病也[4],任之虽重也[5],
君子不能为谋也[6],士弗能死也[7],不可,我则既言矣[8]!”与其邻重汪踦往[9],
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10],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11],以卫社稷,虽
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鲁国人在“郎”这个地方与齐国的军队作战。(参加这次战斗的)公叔禺人碰到有的战士背着武器进入堡垒休息,
说:“让老百姓服役他们纵然劳累极了,叫老百姓缴赋税他们纵然负担繁重,(但是,他们仍在为保卫国土而战斗。)当
官的不能筹划计谋(保卫国土),士人不能为国牺牲,这是不可以的!我既然是这样说的呀,(那么,也就要这样去做。)
(公叔禺人)与他邻居家的孩子汪踦奔赴前线投入战斗,都壮烈牺牲了。(战斗结束后)鲁国人想不用安葬未成年人的
礼节安葬汪踦,请教孔子(能不能这样做),孔子说:“(汪踦)能拿起武器保卫国家,(而且为国献身,你们)即使想不
用安葬未成年人的礼节安葬汪踦,(而把他与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将士一起公葬,)难道不可以吗?”
苛政猛于虎(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1]。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子
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6],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6
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7]。”夫子曰:“小子识之
[8],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经过泰山旁,有个妇人在墓前痛苦地哭着。孔子扶着车上的横木听那哭声,叫学生子路问她说:“你这样
哭啊,很像有深深愁苦的样子?”她回答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死在虎口里,接着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
我的儿子还是这样死了!”孔子听了问道:“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暴政的统治。”孔子教训
他的学生道:“你们要记住这件事,暴政比老虎更凶恶啊!”
大同(礼运)[1]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2],事毕,出游于观之上[3],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4]。言偃在侧曰[5]:“君子何叹[6]?”孔子曰:“大道之行也[7],与三代之英[8],
丘未之逮也[9],而有志焉[1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选贤与能[2],讲信修睦[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5],壮有所用[6],幼有所长[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
男有分[9],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1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12]。是故谋闭而不兴[13],盗窃乱贼而不作[14],故外户而不闭[15],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2],
城郭沟池以为固[3],礼义以为纪[4],以正君臣[5],以笃父子[6],以睦兄弟[7],以和
夫妇[8,以设制度,以立田里[9],以贤勇知[10],以功为己[1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2]。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1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
其义[14],以考其信[15],着有过[16],刑仁讲让[17],示民有常[18]。如有不由此者
[19],在埶者去[20],众以为殃[21],是谓小康[22]。”
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并且担任助祭。祭祀完毕,走到宫门外两边的望楼上参观,非常感慨地叹息起
来。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了鲁国而慨叹。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得
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贤君当政的时代,我没能赶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况。」
“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成为公共所有的:人们选拔有贤德的,推举有才能的,彼此讲求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
们不仅仅奉养他的父母,也不仅仅抚育他们自己的孩子,而且使老年人能有所善终,壮年人都能有事做,幼年人都能
健康成长,丧妻丧夫无父无子和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人都有职分,女人都有夫家。财物,恨它扔在地上,但不
一定藏在自己家里;力气,恨它不从自己身上发挥出来,但不一定要为了自己。因而(各种)阴谋奸邪之事闭塞而不
出现,偷窃、作乱和害人的事也就不会发生,所以门户大开而不须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如今大道既然再无法行,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生产财货和
付出劳力,都只为了自己而已。在上位的将爵位传给自己子弟,成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筑起内外城郭、挖掘壕沟,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7
来保卫一己的领土。并且按照礼义来定出法度,去确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相亲,令夫妻和谐
相处。由此而设立各种制度,划定田里强界;以此推许勇敢和聪明的人,奖励为自己效力的人。这样一来,一切阴谋
诡计就产生了,而战争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这时代的代表人物。这六
位贤君,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地运用礼制治国的。他们以此来确立行事的是非标准,养成百姓诚实守信的风气,又
明白地指出人们的过错所在,标榜仁爱,讲求互相推让,使老百姓能有法规可去遵从。如果有人不按照这样做的话。
即使是有权有势的,也会被罢免,而民众都会视之为祸根。这就叫做『小康』世界。」
教学相长(学记)
虽有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故曰
教学相长也[8]。兑命曰:“学学半[9]”,其此之谓乎[10]?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
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博学(中庸)
博学之[1],审问之[2],慎思之[3],明辨之[4],笃行之[5]。有弗学,学之弗能,
弗措也[6]。有弗问,问之弗知[7],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8],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9];人十能之,己
千之。果能此道矣[10],虽愚必明[11],虽柔必强[12]。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
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
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
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诚意(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1],毋自欺也,如恶恶臭[2],如好好色[3]。此之谓自谦[4]。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5]。小人闲居为不善[6],无所不至[7],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
其善[8]。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9],则何益矣[10]?此谓诚于中,形于外[11]。故
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12]!”富润屋[13],德
润身,心宽体胖[14]。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
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
自己的内心。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8
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
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
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
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
的意念真诚。
第四单元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3],则移其民于河东[4],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5]。察邻国之政[6],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1]。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3],弃甲曳兵而走[4],
或百步而后止[5],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
百步耳[6],是亦走也[7]。”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不违农时[2],谷不可胜食也[3]。数
罟不入洿池[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7]。“五
亩之宅[8],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9]。鸡豚狗彘之畜[10],无失其时[11],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12],申之
以孝悌之义[1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5],
然而不王者[16],未之有也[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9],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1],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22],斯天下之民至焉[23]。”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
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
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39
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
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
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
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
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
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
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
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
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
来了。”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1]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
之事者[3],是以后世无传焉[4],臣未之闻也[5]。无以,则王乎[6]?”曰:“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8]?”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9]?”曰:“臣闻之胡龁曰[10]:‘王坐于
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3],若无罪而就死地[14]。”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15]?”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6]?”曰:“有之。”曰:“是
心足以王矣[1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1]。诚有百姓者[2]。齐国虽褊小[3],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4]。以小易大,彼
恶知之[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6],则牛羊何择焉[7]?”王笑曰:“是诚何心哉[8]?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9]。”曰:“无伤也[10]。是乃仁术也
[11],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2]。”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
求之,不得吾心[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4],何也?”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0
曰:“有复于王者曰[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6];明足以察秋豪之末,
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之乎[8]?”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者[9],独何与[10]?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1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
不能者之形[13],何以异[14]?”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5],语人曰[16]:‘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17],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
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8];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天下可运于掌[2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
家邦[21]。’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2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2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24]。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25],无他焉[26],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27];度,然后知长短[28]。物皆然,心为甚[29],
王请度之[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32],构怨于诸侯[33],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轻暖不足于体与[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
与[4]?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
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6]:欲辟土地[7],
朝秦楚[8],莅中国[9],而抚四夷也[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11],犹缘木而求鱼也
[12]。”王曰:“若是其甚与[13]?”曰:“殆有甚焉[14]。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
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15],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16]?”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17],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18],方千里者九[19],齐集有其
一[20];以一服八[21],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22]?今王发政施仁[23],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24],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25],行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1
旅皆欲出于王之涂[2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27]。其若是,孰能御之
[28]?”
王曰:“吾惛[1],不能进于是矣[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3]。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4]。”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5],惟士为能[6]。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7]。
苟无恒心[8],放辟邪侈[9],无不为已[10]。及陷于罪[11],然后从而刑之[12],是罔
民也[1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15],乐岁终身饱[16],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17],故民之从之
也轻[18]。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
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9],奚暇治礼义哉[20]?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
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
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
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
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
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
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
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
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
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
“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孟子说:“没有关系,
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
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
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
政合拍呢?”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
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齐宣王说:“不,不会。”孟子紧接上
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
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
不肯做,不是不能做。”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
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2
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
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
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
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
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
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
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难道大王您要兴
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孟子问道:“大王您
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而不答。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
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
的是这些么?”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
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
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
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
会留下灾祸在后头。”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
谁会得胜呢?”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
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
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又
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
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
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
试看。”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
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
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
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
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
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
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
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
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
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
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
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文王之囿(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2]。”曰:
“若是其大乎[3]?”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
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4],雉兔者往焉[5]。与民同之[6],民
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7],问国之大禁[8],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9],有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3
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10],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11],民以为大,
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
记载。”(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
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
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物。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
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
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
吗?”
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1]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王无亲臣
矣[3],昔者所进[4],今日不知其亡也[5]。”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1]?”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2],将使卑逾
尊,疏逾戚[3],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
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4]。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
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
可以为民父母[5]。”
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通常所说的故国,不是指那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它有累代的功勋之臣。你眼下
没有亲近的臣子了。过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罢免而不知去向。”
宣王问:“我怎样才能辨识不称职之臣而不用他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臣,如果迫不得已(而选用新臣)将
会使卑贱者超过尊贵者,使疏远者超过亲近者,怎能够不慎重对待呢?(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贤能,还
不成;大夫们也都说贤能,还不成;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贤能,然后再任用他。(如果)左
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不行,不必听信;大夫们也都说不行,人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不行,
然后才罢免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某人)该杀,不必理睬;大夫们都说该杀,也不必理睬;全国的人都说该杀,
然后去考察他,证明他的确该杀,然后才处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判他死刑。──做到这些,才称得起是百姓的
父母。”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
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
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夫子当路于齐(公孙丑上)[1]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4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
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
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
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
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
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
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
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
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
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
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
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
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
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
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
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
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
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5
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
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
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
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
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
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
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
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
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
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
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许行(滕文公上)[1]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2],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3]:“远方之人,闻君行仁
政,愿受一廛而为氓[4]。”文公与之处[5]。其徒数十人,皆衣褐[6],捆屦织席以为食
[7]。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
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
诚贤君也;虽然[2],未闻道也[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4],饔飧而治[5];今也,滕有
仓廪府库[6],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7]!”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
“否。许子衣褐[1]。”“许子冠乎[2]?”曰:“冠。”曰:“奚冠[3]?”曰:“冠素
[4]。”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5]?”曰:
“害于耕[6]。”曰:“许子以釜甑爨[7],以铁耕乎[8]?”曰:“然。”“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1];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
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2]?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3]?何许子之不惮烦
[4]?”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5]?有大
人之事,有小人之事[6]。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7],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6
下而路也[8]。故曰:或劳心[9],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0];治于人者
食人[11],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12]。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洪水横流[2],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3],禽兽逼人[4]。兽蹄鸟迹之道[5],交于中国[6]。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
焉[7]。舜使益掌火[8],益烈山泽而焚之[9],禽兽逃匿。禹疏九河[10],瀹济漯[11],
而注诸海[12];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13];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14]。当是时也,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15]?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1],五谷熟而民人育[2]。人之有道也[3],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4],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5],使契为司徒[6],教以人伦[7]: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8]。放勋曰:‘劳之来之[9],匡之直
之[10],辅之翼之[11],使自得之[12],又从而振德之[13]。’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
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1]。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
夫也[2]。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3];是故以天下与
人易,为天下得人难[4]。孔子曰[5]:‘大哉,尧之为君[6]!惟天为大,惟尧则之[7],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8]!君哉,舜也[9]!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10]!’尧舜之治
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1]。陈良,楚产也[2],悦周公、仲尼之道[3],
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4]。彼所谓豪杰之士也[5]。子之兄弟,事之
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6]。昔者,孔子没[7],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8],入揖于子
贡,相向而哭,皆失声[9],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10],然后归。他日,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11]。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12],秋阳以暴之[13],皓皓乎不可尚已[14]!’今也,南蛮鴃舌之人[15],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7
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16],未
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17]。’周公方且膺之[18],
子是之学[19],亦为不善变矣[20]。”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1];虽使五尺之童适市[2],莫之或欺[3]。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4];麻缕丝絮轻重同[5],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6]: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
相千万[7]。子比而同之[8],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9]?从许子之道,
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
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
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
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
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但他还是没真正认识圣人之道啊。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
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
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是的。”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
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
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
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
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
夫吗?况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
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
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
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
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
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
威胁人们。鸟兽践踏出来的道路,纵横交错,遍布在中原大地。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
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
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的人民才能够正常耕种,赖以生活。
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
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
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
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8
“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
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
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来行事。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
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拥有天下却不把它据为私有!’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
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
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
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
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
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
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
洁白无瑕。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
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
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
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
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
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
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
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
哪里能治好国家!”
攘鸡(滕文公下)
戴盈之曰[1]:“什一,去关市之征[2],今兹未能[3];请轻之[4],以待来年然后
已[5]。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6],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
之[7],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8],何待来年?”
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先减轻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实行,
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居一只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便说:‘预备减少一些,先每
个月偷一只,等到下年就完全不偷了。’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正当,便应赶快停止下来,为什么要等到下年呢?”
陈仲子(滕文公下)[1]
匡章曰[2]:“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3]!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4]。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5],匍匐往将食之[6],三咽[7],然后耳有闻,目有
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1]。虽然,仲子恶能廉[2]!充仲子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49
之操[3],则蚓而后可者也[4]。夫蚓,上食槁壤[5],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
所筑与[6]?抑亦盗跖之所筑与[7]?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8]?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9]。”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1],妻辟纑[2],以易之也[3]。”曰:“仲子,齐之
世家也[4]。兄戴,盖禄万钟[5]。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
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于于陵[6]。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䳘者[7];己频顣曰[8]:‘恶
用是鶃鶃者为哉[9]!’他日,其母杀是䳘也,与之食之[10]。兄自外至,曰:‘是鶃鶃
之肉也!’出而哇之[11]。以母则不食[12],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
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13]?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
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
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孟子说:“在齐国人中间,我一定把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他么能叫做廉洁?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
变成蚯蚓之后能办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仲子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
筑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路那样
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还是不知道的。”
匡章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草鞋,他妻子绩麻练麻,用这些去交换其它生活用品。”孟子说:“仲子是
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的俸禄便有几万石之多。可他却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去吃,认
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去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有一天他回家里去,正好看到有人
送给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呢?’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
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来,看见后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跑出门去,‘哇’地一声便呕吐
了出来。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陵,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的操守吗?像他
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才能够办到。’
弈秋(告子上)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2],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3],吾退而寒之者至矣[4],吾如有萌焉何哉[5]!今夫弈之
为数[6],小数也。不专心致志[7],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8]。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10],思
援弓缴而射之[1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2]。为是其智弗若与[13]?曰:非然也
[14]。”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0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
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
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告子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管
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8],行拂乱其所为[9],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10]。”
“人恒过[1],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6]!”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
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
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
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
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
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1
第五单元
墨子
非攻[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2],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3],上为政者得则罚之[4]。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5]。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6]。是何故也?以亏
人愈多,其不仁兹甚[7],罪益厚[8]。至入人栏厩[9],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
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10],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
[11],扡其衣裘[12],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
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13],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
义。今至大为攻国[14],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说往[2],杀十人,十重不义[3],必有
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
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4],故书其
言以遗后世[5];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6]?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1];少尝苦曰苦,
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2
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
不义之乱也[2]。
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
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
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
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
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
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
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
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
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
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必会有十条
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德,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
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进行不道德的事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
说是道德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德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
德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
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
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
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德与不道德上是多么混乱啊。”
老子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2],难易相
成[3],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8],
行不言之教[9],万物作焉而不辞[10],生而不有[11],为而不恃[12],功成而弗居[13]。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14]。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
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相互体现,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的圣人
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
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二)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埏埴以为器[3];当其无,有器之用[4]。凿
户牖以为室[5];当其无,有室之用[6]。故有之以为利[7],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木辐共一个轮毂,当木辐和轮毂的个性用处没有了,就立刻有了木辐和轮毂的整体利益——车。人做泥胚烧制瓷器,当人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3
做、烧的动态行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静态行动——瓷器。封闭的室屋配上门窗,当门窗原有的砖木没有了,就立刻有了室屋内空间与室
屋外空间直通的用处。所以有车、有器、有室是为了整体的利益,消除众多个体的个性是为了让众多个体全部有用。
(三)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3]: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5]。其不欲见贤邪[6]!
天道运行就如我们拉弓射箭?目标高了便压低一点,明标低了便升高一些;多余的补向不足的,不足的则补向多
余的。天道,是减少多余的来供应不足的,但人类不自认的道切不是这样,他们减少不足来给有多余的,谁能会有多
余的来改造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道。因此圣人有大成就切不自恃,功勋卓著也不争其位,不会去炫耀自己的
贤能。
(四)
小国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5];使民复结绳而用之[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工具(指当时的机械)而不使用,使百姓看重死(即不愿轻易死)
而不远途迁徙。虽然有船有车,却没有必要乘坐它们;虽然有铠甲、兵器,没有必要陈列(指从武库中取出使用)它
们。干脆取消文子,重新用结绳来记事。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衣服好看,认为他们的居住安适,认为他
们的风俗满意。邻国相互遥望,鸡犬之声相互听闻,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来往
庄子
北冥有鱼(逍遥游)[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3],其翼若垂天之云[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5]。南冥
者,天池也[6]。齐谐者[7],志怪者也[8]。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9],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去以六月息者也[11]。"野马也[12],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13]。天之苍苍[14],其正色邪[15]?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17],亦若是则
已矣[1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1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0]。覆杯水於坳堂之上[21],则芥
为之舟[22]。置杯焉则胶[23],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
万里则风斯在下矣[24],而后乃今培风[2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6],而后乃今将图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4
南[27]。蜩与学鸠笑之曰[28]:"我决起而飞[29],抢榆枋[30],时则不至[31],而控於地
而已矣[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3]?"适莽苍者[34],三餐而反[35],腹犹果然[36];
适百里者,宿舂粮[37];适千里者,三月聚粮[38]。之二虫又何知[39]?小知不及大知[40],
小年不及大年[41]。奚以知其然也[42]?朝菌不知晦朔[43],蟪蛄不知春秋[4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4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46],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47],众人匹之[48],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1]:"穷发之北[2],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3],
未有知其修者[4],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
角而上者九万里[5],绝云气[6],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7]。斥鴳笑之曰[8]:'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9],翱翔蓬蒿之间[10],此亦飞之至也[11]。而
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12]。
故夫知效一官[1],行比一乡[2],德合一君[3],而徵一国者[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5]。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7],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8],定乎内外之
分[9],辩乎荣辱之境[10],斯已矣[11]。彼,其於世[12],未数数然也[13]。虽然,犹有未
树也[14]。夫列子御风而行[15],泠然善也[16],旬有五日而后反[17]。彼於致福者[18],
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19],犹有所待者也[2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1],
以游无穷者[22],彼且恶乎待哉[23]?故曰:至人无己[24],神人无功[25],圣人无名[26]。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
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
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
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
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
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
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
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
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
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5
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
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
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
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
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
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
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
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
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
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
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
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
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
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
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不龟手之药(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2],我树之成[3],而实五石[4]。以盛水浆,
其坚不能自举也[5]。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6]。非不呺然大也[7],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8]。"庄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9]。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0],世世以洴澼絖
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
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14]。越有难[15],吴王使之将[16],冬,
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龟手一也[18],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
[19],则所用之异也[20]。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21],而浮乎江湖,而忧其
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2]!"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
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
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
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
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
侵犯吴国,吴王让他统帅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
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
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庖丁解牛(养生主)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6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2],肩之所倚[3],足之所履[4],膝之所踦[5],砉然
向然[6]。奏刀騞然[7],莫不中音[8]:合於桑林之舞[9],乃中经首之会[10]。
文惠君曰:"譆,善哉[1]!技盖至此乎[2]?"
庖丁释刀对曰[3]:"臣之所好者,道也[4];进乎技矣[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
非牛者[6];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7]。方今之时[8],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9],官知止
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
[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折也[18]。今臣之刀十九年
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19]。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20];以无厚入
有闭,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21]!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每至於族
[2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3],视为止,行为迟[24]。动刀甚微[25],謋然已解[26],
如土委地[27]。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28];善刀而藏之[29]。"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0]。"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
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騞(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
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
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
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
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
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
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
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
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
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
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2]
胠箧(节录)[1]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2],则必摄缄縢[3],固扃鐍[4],此世俗之所谓
知也[5]。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7
谓知者[7],不乃为大盗积者也[8]?
夫川竭而谷虚[1],丘夷而渊实[2];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3]。圣
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4],则是重利盗跖也[5]。为之斗斛以量之[6],则
并与斗斛而窃之[7];为之权衡以称之[8],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9],则并
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1],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
仁义圣知邪[2]?故逐於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3],虽有轩冕之赏
弗能劝[4],斧钺之威弗能禁[5]。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7]。
故绝圣弃知[1],大盗乃止;擿玉毁珠[2],小盗不起;焚符破玺[3],而民朴鄙[4];掊
斗折衡[5],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6],而民始可与论议[7]。擢乱六律[8],铄绝竽瑟
[9],塞瞽旷之耳[10],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11];灭文章[12],散五采[13],胶离朱之目[14],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15];毁绝钩绳[16],而弃规矩[17],攦工倕之指[18],而天下始人有
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19],钳杨墨之口[20],攘弃仁义[21],而天下之
德始玄同矣[22]。
彼人含其明[1],则天下不铄矣[2];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3];人含其知[4],则天
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5]。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
爚乱天下者也[6],法之所无用也[7]。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
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
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
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不盗守卫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
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
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
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而田成子虽然
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那
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8
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象上面
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
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
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
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
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
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
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
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
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
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
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
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
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
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
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
用来明示天下的。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
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
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
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
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䲡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
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
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䲡、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
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你唯独不知道那盛德的时代吗?从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
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民靠结绳的办法记事,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
作美服,把纯厚的风俗认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百姓直至老死
也互不往来。像这样的时代,就可说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可是当今竟然达到使百姓伸长脖颈踮起脚跟说,“某个地方
出了圣人”,于是带着干粮急趋而去,家里抛弃了双亲,外边离开了主上的事业,足迹交接于诸侯的国境,车轮印迹往
来交错于千里之外,而这就是统治者追求圣智的过错。统治者一心追求圣智而不遵从大道,那么天下必定会大乱啊!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弓弩、鸟网、弋箭、机关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鸟儿就只会在空中扰飞;钩饵、渔网、
鱼笼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鱼儿就只会在水里乱游;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野兽就只会在草泽里乱
窜;伪骗欺诈、奸黠狡猾、言词诡曲、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等权变多了,那么世俗的人就只会被诡辩所迷惑。所以
天下昏昏大乱,罪过就在于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都知
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经赞同的,因此天下大乱。所以对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辉,对下而言
销解了山川的精华,居中而言损毁了四时的交替,就连附生地上蠕动的小虫,飞在空中的蛾蝶,没有不丧失原有真性
的。追求智巧扰乱天下,竟然达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情况就是这样啊,抛弃那众多淳朴的百姓,而
喜好那钻营狡诈的谄佞小人;废置那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说教。喋喋不休的说教已经搞乱了天下
啊!
百川灌河(秋水)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59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2],不辩牛马[3]。於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於北海;东面而视[5],不见水端[6]。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10],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
之难穷也[12],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13]。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14]。"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
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
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
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
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
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庄子钓於濮水(秋水)
庄子钓於濮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愿以境内累矣[3]!"庄子持竿不
顾曰[4]:"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5]。此龟者,宁其死
为留骨而贵乎[6]?宁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7]?"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
"往矣[8],吾将曳尾於涂中。"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愿意以国内政事托付于你,
劳累你了。”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
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拖着尾
巴在烂泥里爬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庄子说:“请回吧!我将要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了。”
惠子相梁(秋水)
惠子相梁[1],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
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2],子知之乎?夫鵷鶵,发
於南海[3],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4],非练实不食[5],非醴泉不饮[6]。於是鸱得腐鼠
[7],鵷鵷过之,仰而视之曰:'吓[8]!'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9]?"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
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
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类似)‘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运斤成风(徐无鬼)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0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2]。使匠石斫
之[3]。匠石运斤成风[4],听而斫之[5],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6]。宋元君闻之[7],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8]。'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9]!'自
夫子之死也[10],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11]!"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他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人在干活的时候,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
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于是他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很快地砍过
去,削去鼻尖上的白泥,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脸色毫无改变。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找来匠人对他说:‘你再给我砍一下
试试。’匠人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尽管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
子离开了人世,我也没有搭档了,没有与我争辩的人了。”
曹商使秦(列御寇)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1],益车百乘[2]。反於宋
[3],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4],困窘织屦[5],槁项黄馘者[6],商之所短也[7];一悟
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8],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9],得
车一乘,舐痔者[10],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11]。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
多也?子行矣[12]!"
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
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
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
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奖
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
荀子
劝学(节录)[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3];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
中绳[4],輮以为轮[5],其曲中规[6],虽有槁曓[7],不复挺者[8],輮使之然也[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0],君子博学而旧参省乎己[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13],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14],不
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15],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16]:"嗟尔君子[17],无恒安息[18],靖共尔位[19],好是正直[20]。神之听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1
之[21],介尔景福[22]。"神莫大於化道[23],福莫长於无祸[24]。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吾尝跂而望矣[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
登高而招[4],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7],而致千里[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9],而绝江河[10]。君子生非
异也[11],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2]。风至苕折,卵
破子死。巢非不完也[3],所系者然也[4]。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5],茎
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6],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7],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8],其渐之滫[9],君子不近,庶
人不服[10]。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11],所以防邪
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1];荣辱之来,必象其德[2]。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
身,灾祸乃作[3]。强自取柱,柔自取束[4];邪秽在身,怨之所构[5]。施薪若一,火就
燥也[6];平地若一,水就湿也[7]。草木畴生,禽兽群焉[8],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
张而弓矢至焉[9];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10]。故言有
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1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3],圣
心备焉[4]。故不积蹞步[5],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6],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7],功在不舍[8]。锲而舍之[9],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
螾无爪牙之利[11],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2]。蟹六跪而二螯[13],
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14],用心躁也[15]。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
之事者,无赫赫之功[16]。行衢道者不至[17],事两君者不容[18]。目不能两视而明[19],
耳不能两听而聪[20]。螣蛇无足而飞[21],梧鼠五技而穷[22]。诗曰[23]:"尸鸠在桑,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2
其子七兮[24]。淑人君子[25],其仪一兮[26]。其仪一兮,心如结兮[27]。"故君子结於
一也[28]。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
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
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
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
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
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
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
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但听的人都听得清楚。借助车
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
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
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
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
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
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
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
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
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
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
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
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
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
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
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
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
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
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
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
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
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
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
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
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3
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
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
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
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
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
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
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
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
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
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
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
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
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
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
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
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
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
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
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
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
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
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
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
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
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吕氏春秋
察传[1]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2],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3],玃似母猴[4],
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5]。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6]。齐桓公闻管子於鲍叔[7],楚庄
闻孙叔敖於沈尹筮[8],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於太宰嚭[9],智伯
闻赵襄子於张武[10],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4
凡闻言必熟论[1],其於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2],信
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3],舜以
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4],和五声[5],以通八风[6]。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
人[7],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8],得失之节也[9]。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10]。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11],若夔者一而足矣[1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
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13],常一人居外[14]。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15]。宋君令人问
之於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16],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
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17]:"晋师三豕涉河[18]。"子夏曰:"非也,是
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19]。"至於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1],是非之经[2],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
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3]。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
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
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
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
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
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
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
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
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
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
“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
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
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
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
到真实的情况了。
韩非子
五蠹(节录)[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5
儒以文乱法[2],侠以武犯禁[3],而人主兼礼之[4],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5],而
诸先生以文学取[6];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7]。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
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8]。虽有十黄帝[9],不能治也。故行仁义
者非所誉[10],誉之则害功[11];工文学者非所用[12],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13],其
父窃羊而谒之吏[14]。令尹曰:"杀之[15]。"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16],报而罪之[17]。以
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18]。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19],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
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20]。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21]。故令
尹诛而楚奸不上闻[22],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
之行[23],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24]。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1],自环者谓之"私"[2],背私谓之"公"[3]。公私之相背也,乃苍
颉固以知之矣[4]。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5]。然则为匹夫计者[6],莫如修行义而习
文学[7]。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8];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9]。此匹夫之
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
不两立也[10]。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11];拔城者受爵禄[12],而信廉爱之说;坚
甲厉兵以备难[13],而美荐绅之饰[14];富国以农,距敌恃卒[15],而贵文学之士;废敬
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16]:举行如此[17],治强不可得也[18]。国平养儒侠[19],
难至用介士[20],所利非所用[21],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22],而游学者日众,
是世之所以乱也。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1],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2]。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3],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4]。故明主用
其力,不听其言[5];赏其功[6],必禁无用[7];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
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8];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6
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
人事智而一人用力[9]。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
主之国,无书简之文[10],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11],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12],以
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於法[13],动作者归之於功[14],为勇者尽之於军
[15]。是故无事则国富[16],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17]。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18],
超五帝侔三王者[19],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於内[1],言谈者为势於外[2]。外内称恶[3],以待强敌,不亦殆
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患,而借力於国也[4]。从者,
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5]。今人臣之言衡者,
皆曰:"不事大[6],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7],则举图而委[8],效玺而请兵矣[9]。
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
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10],失天下则国危,国危
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11],有
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
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於内[1];救小,则以内重求利於外[2],国利未立,封土厚
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3],事败则以富
退处[4]。人主之听说於其臣,事未成而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
用矰缴之说[5],而徼幸其后[6]?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7]?是人
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8],而诛罚不必其后也[9]。皆曰:"外事,大可以王,
小可以安[10]。"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
也。治强不可责於外,内政之有也[11]。今不行法术於内,而事智於外,则不至於治强矣
[12]。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1],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2]。今近习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7
之请行[3],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於市[4],则商人不
少矣。聚敛倍农[5],而致尊过耕战之士[6],则耿介之士寡[7],而高价之民多矣[8]。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1],盛容服而饰辩说[2],以疑当世
之法[3],而贰人主之心[4]。其言古者[5],为设诈称[6],借於外力,以成其私[7],而遗社
稷之利[8]。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9],而犯五官之禁[10]。其患御者[11],积
於私门[12],尽货赂[13],而用重人之谒[14],退汗马之劳[15]。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
器[16],聚沸靡之财[17],蓄积待时[18],而侔农夫之利[19]。--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
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20],亦勿怪矣。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
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
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
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
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
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
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
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
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
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
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
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
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
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
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
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
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在山上居住却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节日都把水作礼物相互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
工开挖渠道排水。所以荒年的春天,自己的小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这不是疏
远骨肉兄弟而爱护过路客人,而是由于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相同。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
物多;现在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
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
策。所以说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现在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
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古时周文王住在丰、镐一带,土地只有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用安抚的手段使西戎归附了自己,终于统一
了天下。徐偃王住在汉水以东,土地有五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向他献地朝贡的国家有三十六国;楚文王怕他
危害到自己,起兵攻打徐国,便灭掉了它。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的政治终于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治却亡掉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8
了自己的国家,这说明仁义的政治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变了,情况也变了。
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顺,禹准备去征伐它,舜说:“不行。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
国的方法。”于是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德教,手持盾牌大斧等兵器作为道具跳起舞来,苗族才归顺了。在共工战斗的时候,
短兵器都能及敌人之身,铠甲不坚固就会伤到身体,这说明持盾牌大斧跳舞来降服敌人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
用于今天。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变。
上古时在道德上争胜,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现在便在军事实力上竞争了。
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国。齐国人说:“你的话不是说得没有道理,可是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
你这些话所说的道理。”便起兵攻打鲁国,直到距离鲁国都门十里的地方划为边界线。所以说偃王施行仁义而徐国灭亡
了,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国的国土削减了。从这方面来讲,施行仁义和机智善辩,都不是用来保持国家的办法。抛掉偃
王的仁义,废弃子贡的机变,凭借徐国、鲁国自己的实力,用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齐、楚两国的欲望不
可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古今社会风俗不同,新旧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
和鞭子却要去驾驭烈马一样,这就会产生不明智的祸害。现在,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说他们博爱天下一切人,就
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用什么证明先王如此呢?他们说:“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停止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
的报告后,君主难过得流下眼泪。”这就是他们所赞美的先王。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
好,由此推论开去,就不会存在父子之间发生纠纷的事了。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
然而大家都一样疼爱子女,家庭却未必就和睦。君主即使深爱臣民,何以见得天下就不会发生动乱呢?何况先王的爱
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一定不背弃父母,那么民众何以就能靠仁爱治理好呢?再说按照法令执行刑法,而君
主为之流泪;这不过是用来表现仁爱罢了,却并非用来治理国家的。流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爱;然而不得不
用刑,这是国家的法令。先王首先要执行法令,并不会因为同情而废去刑法,那么不能用仁爱来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就
明白无疑了。
况且人们一向就屈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感化的。孔子是天下的圣人,他修养身心,宣扬儒道,周游列国,可
是天下赞赏他的仁、颂扬他的义并肯为他效劳的人才七十来个。可见看重仁的人少,能行义的人实在难得。所以天下
这么大,愿意为他效劳的只有七十人,而倡导仁义的只有孔子一个。鲁哀公是个不高明的君主,面南而坐,统治鲁国,
国内的人没有敢于不服从的。民众总是屈服于权势,权势也确实容易使人服从;所以孔子反倒做了臣子,而鲁哀公却
成了君主。孔子并不是服从于鲁哀公的仁义,而是屈服于他的权势。因此,要讲仁义,孔子就不会屈服于哀公;要讲
权势,哀公却可以使孔子俯首称臣。现在的学者们游说君主,不是要君主依靠可以取胜的权势,而致力于宣扬施行仁
义就可以统治天下;这就是要求君主一定能像孔子那样,要求天下民众都像孔子门徒。这在事实上是肯定办不到的。
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
他也不改变。拿了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这三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受感动,
丝毫不肯改邪归正。直到地方上的官吏拿着武器,依法执行公务,而搜捕坏人的时候,他这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
变易恶行。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
见到威势就屈服的缘故。因此,七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太陡;干丈高的大山,就是瘸
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十几尺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
得放手;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即使是盗跃也不会伸手去拿。不一定受害的时候,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掉;肯定会烧
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所以明君—定要严格执行刑罚。因此,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兑,使人们有所
贪图;进行刑罚最好严厉而且肯定,使人们有所畏惧;法令最好是一贯而且固定,使人们都能明白。所以君主施行奖
赏不随意改变,执行刑罚不轻易赦免。对受赏的人同时给予荣誉,对受罚的人同时给予谴责。这样一来,不管贤还是
不贤的人,都会尽力而为了。
现在就不是这样。正是因为他有功劳才授予他爵位的,却又鄙视他做官;因为他从事耕种才奖赏他,却又看不起
他经营家业;因为他不肯为公干事才疏远他,却又推祟他不羡慕世俗名利;因为他违犯禁令才给他定罪,却又称赞他
勇敢。是毁是誉,是赏是罚。执行起来竞如此自相矛盾;所以法令遭到破坏,民众更加混乱。现在假如自己的兄弟受
到侵犯就一定帮他反击的人,被认为是正直;知心的朋友被侮辱就跟随着去报仇的人,被认为是忠贞。这种正直和忠
贞的风气形成了,而君主的法令却被冒犯了。君主推崇这种忠贞正直的品行,却忽视了他们违犯法令的罪责,所以人
们敢于逞勇犯禁,而官吏制止不住。对于不从事耕作就有吃有穿的人.说他有本事;对于没有军功就获得官爵的人,
说他有才能。这种本事和才能养成了,就会导致国家兵力衰弱、土地荒芜了。君主赞赏这种本事和才能,却忘却兵弱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69
地荒的祸害;结果谋私的行为就会得逞,而国家的利益就要落空。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
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
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
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
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
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
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君土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
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
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
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
望的。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
颉就已经知道厂的。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那么为个人打算的话,没有什么
比修好仁义、熟悉学术的办法更好了。修好仁义就会得到君主信任。得到君主信任就可以做官;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
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显荣。对个人来说。这是最美的事了。然而没有功劳的就能做官。没有爵位就能显
荣,形成这样的政治局面。国家就一定陷入混乱,君主就一定面临危险了。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
杀敌有功的人本该受赏,却又崇尚仁爱慈惠的行为;攻城大功的人本该授予爵禄。却又信奉兼爱的学说:采用坚固的
铠甲、锋利的兵器来防备战乱,却又提倡宽袍大带的服饰;国家富足靠农民。打击敌人靠士兵,却又看重从事于文章
学术事业的儒生;不用那些尊君守法的人,而去收养游侠刺客之类的人。如此理政,要想使国家太平和强盛足不可能
的。国家太平的时候收养儒生和游侠,危难来临的时候要用披坚执锐的士兵;国家给予利益的人并不是国家所要用的
人.而国家所要用的人又得不到任何好处。结果从事耕战的人荒废了自己的事业,而游侠和儒生却—天天多了起来,
这就是社会陷于混乱的原因所在。
况且社会上所说的贤。是指忠贞不欺的行为;所说的智,是指深奥玄妙的言辞。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就连最聪
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现在制定民众都得遵守的法令,却采用那些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的言辞,那么民众就无从弄
懂了。所以,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追求精美饭菜的;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会期望华丽衣衫的。治
理社会事务,如果紧急的还没有办好,那么可从缓的就不必忙着去办。现在用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措施,凡属民间习以
为常的事。或普通人明知的道理不加采用,却去期求连最聪明的人都难以理解的说教,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了。所
以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并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至于推崇忠贞信义的品行。必将尊重那些诚实不欺的人;而诚实不欺
的人,也没有什么使人不行欺诈的办法。平民之间彼此交往,没有大宗钱财可以互相利用,没有大权重势可以互相威
胁。所以才要寻求诚实不欺的人。如今君主处于统治地位,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完全有条件掌握重赏严罚的权力,
可以运用法术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么即使有田常、子罕—类的臣子也是不敢行欺的,何必寻找那些诚实不欺的人呢?
现今的忠贞信义之十不满十个。而国家需要的官吏却数以百计;如果一定要任用忠贞信义之士。那么合格的人就会不
敷需要;合格的人不敷需要,那么能够把政事治理好的官就少,而会把政事搞乱的官就多了。所以明君的治国方法,
在于专实行法治,而不寻求有智的人;牢牢掌握使用官吏的权术。而不欣赏忠信的人。这样,法治就不会遭到破坏而
官吏们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现在君主对于臣下的言论。喜欢悦耳动听而不管是否恰当;对于臣下的行事,仅欣赏他的名声而不责求做出成效。
因此天下很多人说起话来总是花言巧语,却根本不切合实用,结果弄得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人充满朝廷,而政局仍
不免于混乱;立身处世的人竞相标榜清高,不去为国家建功立业。结果有才智的人隐居山林,推辞俸禄而不接受,而
兵力仍不免于削弱。兵力不免于削弱。政局不免于混乱,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因为民众所称赞的,君主所优待的,
都是些使国家混乱的做法。现在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国,每家每户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国家却越来越穷,
原因就在于空谈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农具种地的人太少。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打仗,每家每户都藏有孙子
和吴起的兵书,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所以明君只
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耕
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印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外危险的事情。
而民众却愿意去于。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出此获得显贵。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0
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
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
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
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
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
的资本。既拥有称五天下的资本,义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
现在却不是这样。儒士、游侠在国内恣意妄为,纵横家在国外大造声势。内外形势尽行恶化,就这样来对付强敌。
不是太危险了吗?所以那些谈论外交问题的臣子们,不是属于合纵或连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怀有借国家力量来报私仇
的隐衷。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大国家;所谓连衡,就是依附于一个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
这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好办法。现在那些主张连衡的臣子都说:“不依附大国,一遇强敌就得遭殃。”侍奉大国不一定有
什么实际效应,倒必须先献出本国地图,呈上政府玺印,这样才得以请求军事援助。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
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侍奉大国实行连衡。还来
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丧失了国土,搞乱了政治。那些主张合纵的臣子都说:“不救援小国去进攻大国,就失了各国
的信任;失去了各国的信任,国家就面临危险;国家面临危险。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什么实惠可言。
倒要起兵去和大国为敌。援救小国木必能使它保存下来。而进攻大国未必就不失误一有失误,就要被大国控制了。出
兵的话,军队就要吃败仗;退守的话,城池就会被攻破。援救小国实行合纵。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使国土被
侵吞,军队吃败仗。所以,侍奉强国,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凭借外国势力在国内捞取高官;援救小国,只能使那些
搞合纵的人凭借国内势力从国外得到好处。国家利益没有确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禄都弄到手了。尽管君主
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尽管国家土地削减了,而私家却变富了。事情如能成功.纵横家们就会依仗权势长
期受到重用;事情失败的话,纵横家们就会凭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听信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就已给
了他们很高的爵位俸禄,事情失败得不到处罚;那么,那些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猎取名利的言辞不断去进行投机活动
呢?所以国破君亡局面的出现,都是因为听信了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
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公正确,事败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纵横家们都说:“进行外交活动,收效大的可以统—
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证安全。”所谓统—天下,提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兵强
就能打败别国。国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国家的强盛和安定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现在不在
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下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
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
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
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
件大不相同。所以西周背弃秦国参予合纵,只一年工夫就被吞灾了;卫国背离魏国参与连衡,仅半年工夫就被消灭了。
这就是说合纵灭了西周,连衡亡了卫国。假使西周和卫国不急于听从合纵连横的计谋,而将国内政治严加整顿,明定
法律禁令,信守赏罚制度,努力开发土地来增加积累,使民众拼死去坚守城池;那么.别的国家夺得他们的土地吧,
好处不多。而进攻这个国家吧,伤亡很大。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不敢自我拖累在坚城之下,从而促使强敌自己去衡量
其中的害处,这才是保证本国必然不会灭亡的办法。丢掉这种必然不会亡国的办法,却去搞势必会招致亡国的事情,
这是治理国家的人的过错。外交努力陷于困境,内政建设陷于混乱,那么国家的灭亡就无法挽救了。
人们的习惯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私利而避开危险和穷苦。如果让他们去打仗。前进会被敌人杀死,后退要受军
法处置,就处于危险之中了。放弃个人的家业,承受作战的劳苦,家里有困难而君主不予过问,就置于穷困之中了。
穷困和危险交加,民众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们投靠私门贵族,求得免除兵役,兵役免除了就可以远离战争,远离战
争也就可以得到安全了。用钱财贿赂当权者就可以达到个人欲望,欲望一旦达到也就得到了实际利益。平安有利的事
情明摆在那里,民众怎能不去追求呢?这样一来,为公出力的人就少了,而依附私门的人就多了。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闭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
于工商业的人多。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行贿托情的风气很流行,这样官爵就可以用钱买到;官爵可以用钱买
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他们搜
括到的财富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几倍,他们获得的尊贵地位也远远超过从事耕战的人,结果刚正不阿的人就越来越少,
而经营商业的人就越来越多。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1
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称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
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
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那些逃避兵
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
积累奢侈资财。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图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
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为怪
了。
第六单元
诗经
国风
关雎(周南)[1]
关关雎鸠[2],在河之洲[3]。窈窕淑女[4],君子好逑[5]。
参差荇菜[6],左右流之[7]。窈窕淑女,寤寐求之[8]。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9]。悠哉悠哉[10],辗转反侧[1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2]。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3]。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4]。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美男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卷耳(周南)[1]
采采卷耳[2],不盈顷筐[3]。嗟我怀人[4],寘彼周行[5]。
陟彼崔嵬[6],我马虺隤[7]。我姑酌彼金罍[8],维以不永怀[9]。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10]。我姑酌彼兕觥[11],维以不永伤[12]。
陟彼砠矣[13],我马瘏矣[14]。我仆痡矣[15],云何吁矣[16]!
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岗,我的马儿多踉跄。我且斟满斗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的山头,我的马儿已难行。我的仆人疲困不堪了,多么忧伤啊。
桃夭(周南)[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2
桃之夭夭[2],灼灼其华[3]。之子于归[4],宜其室家[5]。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6]。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7]。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芣苢(周南)[1]
采采芣苢[2],薄言采之[3]。采采芣苢,薄言有之[4]。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5]。采采芣苢,薄言捋之[6]。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7]。采采芣苢,薄言襭之[8]。
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北门(邶风)[1]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2]。终窭且贫[3],莫知我艰。已焉哉[4]!天实为之,谓之何哉[5]!
王事适我[6],政事一埤益我[7]!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8]。已焉哉!天实为之,
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9],政事一埤遗我[10]!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11]。已焉哉!天实为之,
谓之何哉!
我从北门出,忧心深重重。生活贫且窘,无人知我辛。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爷差遣重,公府事更多。忙完家中去,家人多斥呵。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事做不完,府上差役重。做完家中去,家人斥责多。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静女(邶风)[1]
静女其姝[2],俟我於城隅[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4]。
静女其娈[5],贻我彤管[6]。彤管有炜[7],说怿女美[8]。
自牧归荑[9],洵美且异[10]。匪女之为美[11],美人之贻[12]。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3
柏舟(鄘风)[1]
泛彼柏舟[2],在彼中河[3]。髧彼两髦[4],实维我仪[5]。之死矢靡它[6]。母也天只[7]!
不谅人只[8]!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9]。之死矢靡慝[10]。母也天只!不谅人
只!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发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亲我的天,为
何对我不相信!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边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发誓至死不变心!我的母亲我的天,为
何对我不相信!
墙有茨(鄘风)[1]
墙有茨[2],不可埽也[3]。中勾之言[4],不可道也[5];所可道也[6],言之丑也[7]。
墙有茨,不可襄也[8]。中勾之言,不可详也[9];所可详也,言之长也[10]。
墙有茨,不可束也[11]。中勾之言,不可读也[12];所可读也,言之辱也[13]。
墙上长蒺藜,不可扫掉呀。宫中秘密话,不可相告呀。如能相告呀,说出丑死了呀。
墙上长蒺藜,不可除光呀。宫中秘密话,不可张扬呀。如能张扬呀,说来话很长呀。
墙上长蒺藜,不可捆住呀。宫中秘密话,不可讲述呀。如能讲述呀,说起真羞辱呀。
相鼠(鄘风)[1]
相鼠有皮[2],人而无仪[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4]?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5]。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6],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7]?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却见有人无廉耻,活着不死等何时!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却见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死去
氓(卫风)[1]
氓之蚩蚩[2],抱布贸丝[3],匪来贸丝,来即我谋[4]。送子涉淇[5],至于顿丘[6],匪
我愆期[7],子无良媒。将子无怒[8],秋以为期[9]。
乘彼垝垣[1],以望复关[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4]。尔卜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4
尔筮[5],体无咎言[6]。以尔车来[7],以我贿迁[8]。
桑之未落[1],其叶沃若[2]。于嗟鸠兮[3],无食桑葚[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5]!士
之耽兮,犹可说也[6];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自我徂尔[2],三岁食贫[3]。淇水汤汤[4],渐车帷裳[5]。女
也不爽[6],士贰其行[7]。士也罔极[8],二三其德[9]。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1];夙兴夜寐[2],靡有朝矣[3]!言既遂矣[4],至于暴矣[5];兄
弟不知,咥其笑矣[6]!静言思之[7],躬自悼矣[8]!
及尔偕老[1],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总角之宴[3],言笑晏晏[4],信誓
旦旦[5],不思其反[6]。反是不思[7],亦已焉哉[8]!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
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
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
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传说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这句话比
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
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
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
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
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
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木瓜(卫风)[1]
投我以木瓜[2],报之以琼琚[3]。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
投我以木桃[5],报之以琼瑶[6]。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7],报之以琼玖[8]。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她将木瓜赠送我,我拿琼琚回赠她。此非回赠想报答,欲结深情永爱她。
她将木桃赠送我,我拿琼瑶回赠她。此非回赠想报答,欲结深情永爱她。
她将木李赠送我,我拿琼玖回赠她。此非回赠想报答,欲结深情永爱她。
黍离(王风)[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5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2]。行迈靡靡[3],中心摇摇[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5]。悠悠苍天[6]!此何人哉[7]?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
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
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
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
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君子于役(王风)[1]
君子于役[2],不知其期[3]。曷至哉[4]?鸡栖于埘[5],日之夕矣[6],羊牛下来[7]。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8]!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9]。曷其有佸[10]?鸡栖于桀[11],日之夕矣,羊牛下括[12]。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13]!
君子远出服役,不知它的限期。何时才能归里?鸡儿回窠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下山歇息。君子远出服役,
如何能不相思?
君子远出服役,不知日月程期。何时才能重聚?鸡儿回栏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缓缓归至。君子远出服役,
该是没捱渴饥?
风雨(郑风)[1]
风雨凄凄[2],鸡鸣喈喈[3]。既见君子[4],云胡不夷[5]?
风雨潇潇[6],鸡鸣胶胶[7]。既见君子,云胡不瘳[8]?
风雨如晦[9],鸡鸣不已[10]。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伐檀(魏风)[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6
坎坎伐檀兮[2],寘之河之干兮[3],河水清且涟猗[4]。不稼不穑[5],胡取禾三百廛兮
[6]?不狩不猎[7],胡瞻尔庭有县貆兮[8]?彼君子兮[9],不素餐兮[10]!
坎坎伐辐兮[1],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3]?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4]?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1],寘之河之漘兮[2],河水清且沦猗[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4]?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5]?彼君子兮,不素飧兮[6]!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
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貉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
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
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硕鼠(魏风)[1]
硕鼠硕鼠[2],无食我黍!三岁贯女[3],莫我肯顾[4]。逝将去女[5],适彼乐土[6]。乐
土乐土,爰得我所[7]。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8]。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9]。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10]。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11]?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
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
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
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鸨羽(唐风)[1]
肃肃鸨羽[2],集于苞栩[3]。王事靡盬[4],不能艺稷黍[5]。父母何怙[6]?悠悠苍天!
曷其有所[7]?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8]。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7
[9]?
肃肃鸨行[10],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11]。父母何尝[12]?悠悠苍天!
曷其有常[13]?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
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
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
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蒹葭(秦风)[1]
蒹葭苍苍[2],白露为霜。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4]。溯洄从之[5],道阻且长[6]。溯
游从之[7],宛在水中央[8]。
蒹葭萋萋[1],白露未晞[2]。所谓伊人,在水之湄[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4]。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坻[5]。
蒹葭采采[1],白露未已[2]。所谓伊人,在水之涘[3]。溯洄从之,道阻且右[4]。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沚[5]。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
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
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
险阻弯曲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黄鸟(秦风)[1]
交交黄鸟[2],止於棘[3]。谁从穆公[4]?子车奄息[5]。维此奄息[6],百夫之特[7]。
临其穴[8],惴惴其栗[9]。彼苍者天,歼我良人[10]!如可赎兮,人百其身[11]。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1]。临其穴,惴惴
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1]。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2]。临其穴,惴
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8
黄雀叽叽,酸枣树上息。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说起这位奄息,一人能把百人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
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黄雀叽叽,飞来桑树上。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说起这位仲行,一个抵得五十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
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黄雀叽叽,息在牡荆树。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说起这位针虎,一人当百不含糊。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
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无衣(秦风)[1]
岂曰无衣[2]?与子同袍[3]。王于兴师[4],修我戈矛[5],与子同仇[6]。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7]。王于兴师,修我矛戟[8],与子偕作[9]。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10]。王于兴师,修我甲兵[11],与子偕行[12]。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月出(陈风)[1]
月出皎兮[2]。佼人僚兮[3],舒窈纠兮[4]。劳心悄兮[5]。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6]。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7]。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七月(豳风)[1]
七月流火[2],九月授衣[3]。一之日觱发[4],二之日栗烈[5]。无衣无褐[6],何以卒岁
[7]?三之日于耜[8],四之日举趾[9]。同我妇子[10],饁彼南亩[11]。田畯至喜[12]。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1],有鸣仓庚[2]。女执懿筐[3],遵彼微行[4],爰求
柔桑[5]。春日迟迟[6],采蘩祁祁[7]。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8]。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蚕月条桑[2],取彼斧斨[3],以伐远扬[4],猗彼女桑[5]。七
月鸣鵙[6],八月载绩[7]。载玄载黄[8],我朱孔阳[9],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1],五月鸣蜩[2]。八月其获[3],十月陨蘀[4]。一之日于貉[5],取彼狐貍[6],
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7],载缵武功[8]。言私其豵[9],献豣於公[10]。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79
五月斯螽动股[1],六月莎鸡振羽[2]。七月在野[3],八月在宇[4],九月在户,十月蟋
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5],塞向墐户[6]。嗟我妇子,曰为改岁[7],入此室处[8]。
六月食郁及薁[1],七月亨葵及菽[2]。八月剥枣,十月获稻[3]。为此春酒[4],以介眉
寿[5]。七月食瓜,八月断壶[6],九月叔苴[7]。采荼薪樗[8],食我农夫[9]。
九月筑场圃[1],十月纳禾稼[2]:黍稷重穋[3],禾麻菽麦[4]。嗟我农夫,我稼既同[5],
上入执宫功[6]。昼尔于茅[7],宵尔索綯[8]。亟其乘屋[9],其始播百谷[10]。
二之日凿冰冲冲[1],三之日纳于凌阴[2]。四之日其蚤[3],献羔祭韭[4]。九月肃霜[5],
十月涤场[6]。朋酒斯飨[7],曰杀羔羊[8]。跻彼公堂[9],称彼兕觥[10],万寿无疆[11]。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十一月(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十二
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一月(周历三月)修理耜类工具,二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
子,送饭到那农田。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夏历三月开始暖和,黄莺鸣叫。年轻姑娘手
持深筐,沿着那小路(行走),在这儿寻找嫩桑叶。春天的昼长日落晚,采摘众多白蒿。女子内心悲伤,恐怕遇到国君
之子,被公子胁迫同归。
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八月收取萑苇。养蚕采取桑枝,取那斧子,去砍伐旁出过度的桑枝(因妨行路,故
须砍去),拉住那柔桑。七月伯劳鸣叫,八月开始把麻的纤维织成纱线(以备织布)。(染成)又黑红色又黄色,我的大
红色很鲜明,为公子做裳。
四月植物抽穗开花,五月蝉鸣叫。八月收获庄稼,十月草木枯黄落叶。十一月捕兽,取那狐狸,为公子做皮衣。
十二月会猎,继续围猎。我私人占有小兽,献大兽给统治者。
五月斯螽发声,六月莎鸡发声。七月在田野里,八月在檐下,九月在房内,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把鼠穴都找到了
堵塞,用烟熏的办法把老鼠赶出杀死。堵塞朝北的窗子,用泥涂抹门隙(御寒)。可叹我的妻子和孩子,算是过年了,
进入这个房屋居住(周代农忙季节时人们一般都住在野外田地上,至东时才入室内居住)。
六月吃郁李和薁(一种野葡萄),七月蒸冬葵(蔬菜名)和豆叶。八月打枣,十月收获稻谷。以此做冬天酝酿,经
春始成的酒,以此祈求长寿。七月吃瓜,八月截断葫芦,九月拾取麻籽。采苦菜,将臭椿当柴烧,养活我们农夫。
九月夯土“打谷场”(使结实),十月(将)谷物输入粮仓。小米、稷(指不黏者,小米的一种)、早种晚熟的谷、
晚种早熟的谷,禾麻豆麦。可叹我们农夫啊!把打下的谷物集中到粮仓里,还要到统治者家中服修缮房屋的劳役。白
天割茅草,晚上搓绳子,赶忙登上屋顶(修理住房),岁始(春初)播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发出)冲冲声,一月放入冰窖。二月早朝(一种祭祀司寒神的仪式),献羔羊祭韭菜。九月秋高气爽,
十月天地肃清,两樽酒聚会宴飨,屠宰羔羊。登上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举起那犀牛角做的酒器,(祝贺)长寿
没有止境。
小雅
节南山[1]
节彼南山[2],维石岩岩[3]。赫赫师尹[4],民具尔瞻[5]。忧心如惔[6],不敢戏谈[7]。
国既卒斩[8],何用不监[9]?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0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1]。赫赫师尹,不平谓何[2]?天方荐瘥[3],丧乱弘多[4]。民言
无嘉[5],憯莫惩嗟[6]。
尹氏大师[1],维周之氐[2]。秉国之均[3],四方是维[4],天子是毗[5],俾民不迷[6]。
不吊昊天[7],不宜空我师[8]。
弗躬弗亲[1],庶民弗信[2]。弗问弗仕[3],勿罔君子[4]。式夷式已[5],无小人殆[6]。
琐琐姻亚[7],则无膴仕[8]。
昊天不佣[1],降此鞠訩[2]。昊天不惠,降此大戾[3]。君子如届[4],俾民心阕[5];君
子如夷[6],恶怒是违[7]。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1]。式月斯生[2],俾民不宁[3]。忧心如酲[4],谁秉国成[5]?不
自为政,卒劳百姓[6]。
驾彼四牡[1],四牡项领[2]。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3]。
方茂尔恶[1],相尔矛矣[2];既夷既怿[3],如相酬矣[4]。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1],覆怨其正[2]。
家父作诵[1],以究王訩[2]。式讹尔心[3],以畜万邦[4]。
那嵯峨终南山上,巨石高峻而耸巅。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民众都唯你俩是看。忧国之心如火炎炎,谁也不敢随
口乱谈。国脉眼看已全然斩断,为何平时竟不予察监!
那嵯峨终南山上,丘陵地多么广阔。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执政不平究竟为何?苍天正又一次降下饥疫,死丧和
祸乱实在太多。民众言论中不再有好话,你们竟还不惩戒自我!
你们史尹和太师二人,原该是咱周室的柱石。掌握了国枢的钧轮,四方诸侯靠你们维系,大周天子靠你们辅佐,
也使人民踏实心不迷。老天爷实在太不良善,不该断绝人民的生机。
处事不诚心不亲自办理,百姓对你们就不相信。不咨询耆旧不晋用少俊,岂不是欺罔了君子正人?施政应当平等
应当躬亲,不应该与那些小人接近;瓜葛不断的裙带姻亲,不应该偏袒而委以重任!
老天爷真是不光明,降下如此的大祸乱。老天爷实在不聪慧,降下如此的大灾难。君子执政如临渊履冰,才能使
民众心安。君子执政如碗水持平,憎恶忿怒才能被弃捐。
老天爷实在太不良善,祸乱从此再无法平定。一月连着一月竞相发生,使庶民从此无法安宁。忧国之心如醉酒般
难受,有谁能掌好权平理朝政?如不能躬亲去施政,悴劳的仍是众百姓。
驾上那四匹久羁的公马,这四马都有肥大的脖颈。我举目四望到处是祸乱,局促狭小无处可以驰骋。
当你们之间恶感正烈,你们彼此就倾轧不歇。既已怒火平息回嗔作喜,又像宾主般互相酬酢。
老天以灾祸显示不平,我王天子也不得康宁。太师史尹不自惩邪心,反而怨怒人们对其规正。
我家父作此一篇诗诵,以追究王朝祸乱的元凶。该改变改变你们的邪心,以求德被四方万邦齐同。
大雅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1
公刘[1]笃公刘[2]!匪居匪康[3]。迺埸迺疆[4];迺积迺仓[5]。迺裹糇粮[6],于橐于
囊[7],思辑用光[8]。弓矢斯张[9],干戈戚扬[10],爰方启行[11]。
笃公刘!于胥斯原[1]。既庶既繁[2],既顺迺宣[3],而无永叹[4]。陟则在巘[5],复降
在原[6]。何以舟之[7]?维玉及瑶[8],鞞琫容刀[9]。
笃公刘!逝彼百泉[1],瞻彼溥原[2]。迺陟南冈,乃觏于京[3]。京师之野[4],于时处
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5]。
笃公刘!于京斯依[1]。跄跄济济[2],俾筵俾几[3],既登乃依[4]。乃造其曹[5],执豕
于牢[6],酌之用匏[7]。食之饮之[8],君之宗之[9]。
笃公刘!既溥既长[1],既景迺冈[2],相其阴阳[3],观其流泉[4]。其军三单[5],度其
隰原[6],彻田为粮[7]。度其夕阳[8],豳居允荒[9]。
笃公刘!于豳斯馆[1]。涉渭为乱[2],取厉取锻[3]。止基迺理[4],爰众爰有[5]。夹其
皇涧,溯其过涧[6]。止旅迺密[7],芮鞫之即[8]。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
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
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
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
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
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
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
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
颂
噫嘻(周颂)[1]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2],率时农夫,播厥百谷[3]。骏发尔私,终三十里[4]。亦服尔
耕[5],十千维耦[6]。
啊,英明伟大周成王,已经诚心祭上天。率领这些农夫们,播种百谷要争先。赶快开发你私田,三十里内都种遍。
大家一起来耕作,万人成对在田间。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2
第七单元
楚辞
离骚(节录)[1]
帝高阳之苗裔兮[2],朕皇考曰伯庸[3]。摄提贞于孟陬兮[4],惟庚寅吾以降[5]。皇览
揆余初度兮[6],肇锡余以嘉名[7]。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8]。纷吾既有此内美兮[9],
又重之以脩能[10]。扈江离与辟芷兮[11],纫秋兰以为佩[12]。汩余若将不及兮[13],恐年
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14],夕揽洲之宿莽[15]。日月忽其不淹兮[16],春与秋其
代序[17]。惟草木之零落兮[18],恐美人之迟暮[19]。不抚壮而弃秽兮[20],何不改乎此度
[21]?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道夫先路[22]!
昔三后之纯粹兮[1],固众芳之所在[2]。杂申椒与菌桂兮[3],岂维纫夫蕙茝[4]?彼尧
舜之耿介兮[5],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6],夫唯捷径以窘步[7]。惟夫党人之偷
乐兮[8],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9]。忽奔走以先后兮[10],及
前王之踵武[11]。荃不察余之中情兮[12],反信谗而齐怒[13]。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14],
忍而不能舍也[15]。指九天以为正兮[16],夫唯灵脩之故也[17]。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
道而改路[18]。初既与余成言兮[19],后悔遁而有他[20]。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
数化[21]。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1],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2],杂杜衡与芳芷[3]。冀枝
葉之峻茂兮[4],愿俟时乎吾将刈[5]。虽萎绝其亦何伤兮[6],哀众芳之芜秽[7]。
众皆競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1]。羌内恕己以量人兮[2],各兴心而嫉妬[3]。忽
驰鹜以追逐兮[4],非余心之所争。老冉冉其将至兮[5],恐脩名之不立[6]。翰饮木兰之坠
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7]。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8],长顑颔亦何伤[9]。擥木根以结茝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3
兮[10],贯薛荔之落蕊[11]。矫菌桂以纫蕙兮[12],索胡绳之绩绩[13]。謇吾法夫前脩兮[14],
非世俗之所服[15]。虽不周於今之人兮[16],愿依彭咸之遗则[17]。
长太息以掩递兮[1],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2],謇朝谇而夕替[3]。既
替余以蕙攘兮[4],又申之以揽茝[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6]!
怨灵脩之浩荡兮[1],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2],谣诼谓余以善淫[3]。固
时俗之工巧兮[4],偭规矩而改错[5];背绳墨以追曲兮[6],競周容以为度[7]。忳郁邑余侘
傺兮[8],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9],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乌之不群兮[1],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2],夫孰异道面相安!屈心而抑
志兮,忍尤而攘诟[3];伏清白以死直兮[4],固前圣之所厚[5]。
悔相道之不察兮[1],延伫乎吾将反[2]。回朕车以复路兮[3],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
於兰皋兮[4],驰椒丘且焉止息[5]。进不入以离尤兮[6],退将复脩吾初服[7]。制芰荷以为
衣兮[8],集芙蓉以为裳[9]。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10],长
余佩之陆离[11]。芳与泽其杂糅兮[12],唯昭质其犹未亏[1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
乎四荒[14]。佩缤纷其繁饰兮[15],芳菲菲其弥章[1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
常。难体解吾犹未变兮[17],岂余心之可惩[18]!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的父亲字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
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
加强自已的修养。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
慌。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我想到草
木已由盛而衰,害怕君王逐渐衰老。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
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唐尧虞舜多
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他
们的前途黑暗而险阻。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
脚步。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上指苍
天请他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社稷的缘故。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我并不难于与你别
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我希望他们
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获的那一天。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大家都拼命争着向上爬,利
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已,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的
东西。只觉得老年在渐渐来临,担心美好名声不能成立。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只要我的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4
情感坚贞不移,形销骨立又有什么关系。我用树木的根结成茝草,再把薜荔花瓣穿在一起。我拿菌桂枝条联结惠草,
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我向古代的圣贤学习啊,不是世间俗人能够做到。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我却愿依照彭咸
的遗教。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已,早晨进谏晚上又丢官。他们攻击我佩
戴惠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
终不体察我的心情。那些庸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
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
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方与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
向不同何以彼此相安。宁愿委屈心志压抑情感,暂时忍受罪过,等待将来除去耻辱.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本来是古
代圣贤所推崇的!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我打马在兰
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去把我旧服重修。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
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把我的帽子加的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
悠悠。(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四望,我要游观四面遥远地方。佩戴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着一阵阵浓郁清香。人生各有各的乐
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山鬼[1]
若有人兮山之阿[2],被薜荔兮带女萝[3]。既含睇兮又宜笑[4],子慕予兮善窈窕[5]。
乘赤豹兮从文狸[1],辛夷车兮结桂旗[2]。被石兰兮带杜衡[3],折芳馨兮遗所思[4]。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5],路险难兮独后来[6]。
表独立兮山之上[1],云容容兮而在下[2]。杳冥冥兮羌昼晦[3],东风飘兮神灵雨[4],
留灵脩兮憺忘归[5],岁既晏兮孰华予[6]?
采三秀兮於山间[1],石磊磊兮葛蔓蔓[2]。怨公子兮怅忘归[3],君思我兮不得间[4]。
山中人兮芳杜若[1],饮石泉兮荫松柏[2]。君思我兮然疑作[3]。靁填填兮雨冥冥[4],
猿啾啾兮狖夜鸣[5]。风飒飒兮木萧萧[6],思公子兮徒离忧[7]。
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
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
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
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雷声滚滚啊细雨
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国殇[1]
操吴戈兮被犀甲[2],车错毂兮短兵接[3]。旌蔽日兮敌若云[4],矢交坠兮士争先[5]。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5
凌余阵兮躐余行[1],左骖殪兮右刃伤[2]。霾两轮兮絷四马[3],援玉桴兮击鸣鼓[4]。
天时坠兮威灵怒[5],严杀尽兮弃原壄[6]。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1]。带长剑兮挟秦弓[2],首身离兮心不惩[3]。诚
既勇兮又以武[4],终刚强兮不可凌[5]。身既死兮神以灵[6],魂魄毅兮为鬼雄[7]。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
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
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哀郢[1]
皇天之不纯命兮[2],何百姓之震愆[3]?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4]。
去故乡而就远兮[1],遵江夏以流亡[2]。出国门而轸怀兮[3],甲之晁吾以行[4]。发郢
都而去闾兮[5],怊荒忽其焉极[6]?楫齐扬以容与兮[7],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
兮[8],涕淫淫其若霰[9]。过夏首而西浮兮[10],顾龙门而不见[11]。心婵媛而伤怀兮[12],
眇不知其所蹠[13]。顺风波以从流兮[14],焉洋洋而为客[15]。凌阳侯之泛滥兮[16],忽翱
翔之焉薄[17]。心絓结而不解兮[18],思蹇产而不释[19]。
将运舟而下浮兮[1],上洞庭而下江[2]。去终古之所居兮[3],今逍遥而来东[4]。
羌灵魂之欲归兮[1],何须臾而忘反[2]?背夏浦而西思兮[3],哀故都之日远[4]。登大
坟以远望兮[5],聊以舒吾忧心[6]。哀州土之平乐兮[7],悲江介之遗风[8]。
当陵阳之焉至兮[1]?淼南渡之焉如[2]?曾不知夏之为丘兮[3],孰两东门之可芜[4]?
心不怡之长久兮[5],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6],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
兮[7],至今九年而不复[8]。惨郁郁而不通兮[9],蹇侘傺而含戚[10]。
外承欢之汋约兮[1],谌荏弱而难持[2]。忠湛湛而愿进兮[3],妬被离而鄣之[4]。尧舜
之抗行兮[5],瞭杳杳而薄天[6]。众谗人之嫉妬兮,被以不慈之伪名[7]。憎愠惀之脩美兮
[8],好夫人之慷慨[9]。众踥蹀而日进兮[10],美超远而逾迈[1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6
乱曰[1]:曼余目以流观兮[2],冀壹反之何时[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4]。信
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5]?
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在甲日的早上开始上道。离开旧
居,从郢都出发,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
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却不能见其模样。
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
船儿行驶在滚滚的波浪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
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
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可叹楚地的土地宽平广博、人民富裕安乐啊,江汉盆地
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凌阳不知到何处去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荒废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么可以
再度让郢都东门荒芜?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时光飞逝
的使人难以相信啊(另:神志恍惚地仿佛梦中不可信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
怅然失意满怀悲伤。
群小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没有坚定操守。有人忠心耿耿愿被进用为国效力啊,却
遭到众多嫉妒者的障蔽。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而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竟
然在他们的头上加以“不慈”的污蔑之名。楚王讨厌那些不善言辞的忠贤之臣啊,却喜欢听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激昂慷
慨。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贤臣却越来越被疏远。
尾声
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
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我的故乡!
卜居[1]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2]。竭知尽忠,而蔽鄣於谗[3]。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
往见太卜郑詹尹曰[4]:"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5]。"詹尹乃端策拂龟[6],曰:"君将
何以教之[7]?"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1]?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2]?宁诛锄草茅以力耕
乎[3]?将游大人以成名乎[4]?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5]?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6]?宁超
然高举以保真乎[7]?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8]?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9]?将
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10]?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11]?将泛泛若水中之凫[12],与
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13]?将随驽马之迹乎[14]?宁与黄鹄比翼乎
[15]?将与难鹜争食乎[16]?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17]:蝉翼为重,千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7
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18];谗人高张[19],贤士无名[20]。吁嗟默默兮,谁知吾
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2];
数有所不逮[3],神有所不通[4]。用君之心,行君之意[5]。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见(到国王)。(他)竭尽智慧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他)心情烦闷思
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
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
屈原说:“我是宁愿忠实诚恳,朴实地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而使自己不会穷困呢?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
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
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
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是宁愿昂然(自傲)
如同(一匹)千里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偷生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是宁愿和良马一起
呢,还是跟随驽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应该何去
何从?(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
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可叹啊沉默吧,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
詹尹便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
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
法知道这些事啊!”
渔父[1]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2],行吟泽畔[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5]?何故至於斯[6]?"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1]。"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1],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2]?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
物之汶汶者乎[2]?宁赴湘流,葬身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
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1]。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2];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3]。"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
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8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
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
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
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
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
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第八单元
史记
淮阴侯列传[1]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89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2],贫,无行[3],不得推择为吏[4];又不能
治生商贾[5]。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6],数月,亭长
妻患之,乃晨炊蓐食[7]。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於城下,
诸母漂[8],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9]。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10],吾哀王孙而进食[11],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
者,曰:“若虽长大[12],好带刀剑,中情怯耳[13]。”众辱之曰[14]:“信能死,刺我;不
能死,出我裤下[15]!”於是信孰视之[16],免出裤下,蒲伏[17]。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
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
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
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
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
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
为他胆小。
及项梁渡淮[1],信仗剑从之,居戏下[2],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3],羽以为
郎中[4]。数以策干项羽[5],羽不用。汉王之入蜀[6],信亡楚归汉[7]。未得知名,为连敖
[8]。坐法当斩[9],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10],曰:“上不欲
就天下乎[11]?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12],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13],何奇之。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
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
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
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
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
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2],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
亡,不及以闻[3],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
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0
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
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4]。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5];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6]!”王曰:“吾亦欲东耳[7],安能郁
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8],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9]。”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10],设坛场[11],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
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
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
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
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
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
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
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
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
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
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
“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
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
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
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1]。因问王
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2]?”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
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
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3],千人皆废[4],然不能任属贤将[5],此特匹
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6];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
封爵者,印刓敝[7],忍不能予[8]。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
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9],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
[10],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1
於威[11],强耳[12]。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
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13],何所不散
[14]!且三秦王为秦将[15],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
安[16],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17],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
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
民约法三章耳[18],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
之。大王失职入汉中[19],秦民无不恨者[20]。今大王举而东[21],三秦可传檄而定也[22]。”
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
趁势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
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
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
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
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
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违背
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
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
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
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
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
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到没法计算,又欺
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
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
们。而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
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
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
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1],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2],韩、殷王皆
降[3]。合齐赵共击楚[4]。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5],
复击破楚京索之间[6]。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
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
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2
视亲疾[1],至国[2],即绝河关反汉[3],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4],不下[5]。其八月,
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6],塞临晋[7],信乃益为疑兵[8],陈船欲渡临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9],袭安邑[10]。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
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11],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12],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13]。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14]。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国和赵国也背叛汉王跟楚国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
望老母疾病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汉王,与楚军订约讲和。汉王派郦
生游说魏豹,没有成功。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
渡口临晋关。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
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置为河东郡。汉王派张耳和韩
信一起,领兵向东进发,向北攻击赵国和代国。这年闰九月打垮了代国军队。在阏与生擒了夏说。韩信攻克魏国,摧
毁代国后,汉王就立刻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抵御楚军。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1]。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
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2]:“闻汉将韩信涉西河[3],虏魏王,禽
夏说,新喋血阏与[4],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
闻‘千里馈粮[5],士有饥色;樵苏后爨[6],师不宿饱[7]。’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8],
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9]。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
儒者也[10],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11],倍则战之’,今
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12],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
者,何以加之[13]!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14]。”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
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
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可是,我听说
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
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
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
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
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3
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
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1],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
井陉口三十里,止舍[2]。夜半传发[3]。选轻骑二千人[4],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
赵军[5]。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6],若疾入赵壁[7],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
裨将传飧[8],曰:“今日破赵会食[9]。”诸将皆莫信,详应曰[10]:“诺。”谓军吏曰:“赵
已先据便地为壁[11],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
人先行,出,背水陈[12]。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13],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14]。水上军开入之[15],复
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16],不
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17],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
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
[18],禽赵王歇。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
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
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
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
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
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
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
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
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全
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
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
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
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杀死成安君,
生擒赵王。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1]。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
解其缚,东乡坐[2],西乡对,师事之。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
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4
诸将效首虏[1],休[2],毕贺[3],因问信曰:“兵法‘右陪山陵,前左水泽[4]’。今者
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
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5]’?且信非得
素拊循士大夫也[6],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7];今予之
生地[8],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
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
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
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
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於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
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
乎[1]?”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2],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
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
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3],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
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
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4],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
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5],诛成安君,名闻海
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6],倾耳以待命者[7]。若此,将军之所长
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8],欲战恐久,
力不能拔,情见势屈[9],旷日粮竭[10]。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11]。燕齐相持
而不下[12],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13]。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14]。
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15]?”广武君对曰:“方今
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16],镇赵,抚其孤[17],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
兵[18]。北首燕路[19],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20],暴其所长於燕[21],燕必不敢不听从。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5
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22],齐必从风而靡[23],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
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
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
为赵王。
于是韩信问广武君说:“我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办才能成功呢?”广武君推辞说:“我听说‘打
了败仗的将领,没资格谈论勇敢,亡了国的大夫没有资格谋划国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败国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计
议大事呢?”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
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国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果真让成安君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
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您啊。”韩信坚决请教说:“我倾心听从你的计谋,希望您不要
推辞。”广武君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俗话说:‘狂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选
择’。只恐怕我的计谋不足以采用,但我愿献愚诚,忠心效力。成安君本来有百战百胜的计谋,然而一旦失掉它,军队
在鄗城之下战败,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将军横渡西河,俘虏魏王,在阏与生擒夏说,一举攻克井陉,不到一早
晨的时间就打垮了赵军二十万,诛杀了成安君。名声传扬四海,声威震动天下,农民们预感到兵灾临头,没有不放下
农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发日子,专心倾听战争的消息,等待死亡的来临。像这些,都是将军在策略上
的长处。然而,眼下百姓劳苦,士卒疲惫,很难用以作战。如果将军发动疲惫的军队,停留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
要战恐怕时间过长,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实情暴露,威势就会减弱,旷日持久,粮食耗尽,而弱小的燕国不肯降服,
齐国一定会拒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两国坚持不肯降服,那么,刘项双方的胜负就不能断定。像这样,就是将军
战略上的短处。我的见识浅薄,但我私下认为攻燕伐齐是失策啊。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
的长处,而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说:“虽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广武君回答说:“如今为
将军打算,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送来的牛肉美酒,用以
犒劳将士。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必不敢不听从。
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服。即使有聪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
如果这样,那么,夺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谋求了。用兵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而后采取实际行动的,我说的就是这种
情况。”韩信说:“好。”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于是派人报告汉王,并请
求立张耳为赵王,用以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封张耳为赵王。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1],发兵诣汉。楚方
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2],得黥布[3]。走入城皋[4],楚又复急围之。六
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5]。至,宿传舍[6]。晨,自称汉
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7],易置之[8]。信、
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9],收赵
兵未发者击齐[10]。
楚国多次派出奇兵渡过黄河攻击赵国。赵国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在行军中安定赵国的城邑,调兵支援汉王。楚
军正把汉王紧紧地围困在荥阳,汉王从南面突围,到宛县、叶县一带,接纳了黥布,奔入成皋,楚军又急忙包围了成
皋。六月间,汉王逃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只有滕公相随,去张耳军队在修武的驻地。一到,就住进客馆里。第二
天早晨,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臣,骑马奔入赵军的营垒。韩信、张耳还没有起床,汉王就在他们的卧室里夺取了他们的
印信和兵符,用军旗召集众将,更换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为震惊。汉王夺取了他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6
二人统率的军队,命令张耳防守赵地,任命韩信为国相,让他收集赵国还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去攻打齐国。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1],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
曰[2]:“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3]?何以得毋行也!且郦
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4],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
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
酒,罢备汉守御[5]。信因袭齐历下军[6],遂至临菑[7]。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8],
而走高密[9],使使之楚请救。
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范阳说客蒯
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
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
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
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齐王听从郦生的规劝以后,挽留郦生开怀畅饮,撤除了防备汉军的设施。韩信乘机突袭
齐国属下的军队,很快就打到国都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被郦生出卖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
国求救。
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齐王广、
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1],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2],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
其地战,兵易败散[3]。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
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
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4]。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
得[5],何为止!”遂战,与信夹潍水陈[6]。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
引军半渡[7],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
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8],齐王广
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9],皆虏楚卒。
韩信平定临菑以后,就向东追赶田广,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国也派龙且率领兵马,号称二十万,前来救援齐国。
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
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
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
齐国城邑的人都纷纷起来反叛他们,那势必得不到粮食,这就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
为人,容易对付他。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
为什么不打?”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
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7
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
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
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汉四年,遂皆降[1]。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2]。
不为假王以镇之[3],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4]。”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
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
陈平蹑汉王足[5],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
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
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
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
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
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
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
击秦[2]。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3],
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
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4],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
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
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5],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
右投则汉王胜[6],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
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於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
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7],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
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
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
力攻打它。秦朝破灭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境界,掠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8
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
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况且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
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
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
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
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
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
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
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
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1]:“仆
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於骨法[2],忧喜在於容色,
成败在於决断,以此参之[3],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
少间[4]。”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5],
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一呼[6],天
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7],熛至风起[8]。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
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9],父子暴骸骨於中野[10],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
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11],三年於此
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12],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13],
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
内府[14],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15]。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
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16]。足下为汉则汉胜[17],与楚则楚胜[18]。臣愿披腹
心[19],输肝胆[20],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
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21],
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22],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23],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24],
孰敢不听!割大弱强[25],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26],
有胶泗之地[27]。怀诸侯之德,深拱揖让[28],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
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29]。愿足下孰虑之!”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99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
学过看相技艺。”韩信说:“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
成功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韩信说:“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蒯通回答说:“希望随从
人员暂时回避一下。”韩信说:“周围的人离开吧。”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
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
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正当这时,关心的只
是灭亡秦朝罢了。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楚国人从
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后军队被困在京、
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
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
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
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
祸乱。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
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
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
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
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
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
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受反而会受
到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
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30];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
时,相与为刎颈之交[31]。后争张黶、陈泽之事,二人相怨[32]。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
头而窜[33],逃归於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34],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
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35];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汉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於张黶、陈泽。故臣
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36],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
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
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
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
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
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37]。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
古代汉语(王力)课文全文翻译,原文对照(考研必备)
100
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
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38]!”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
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
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
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
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
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
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
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
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
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
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
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请让我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您横渡西河,
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
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
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
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
为您感到危险。”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1];计者,事之机也[2];听过计失而能
久安者[3],鲜矣。听不失一二者[4],不可乱以言[5];计不失本末者[6],不可纷以辞。夫
随厮养之役者[7],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8],阙卿相之位[9]。故知者,决之断也[10];
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11],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12],百事
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13];骐骥之局躅[14],不如驽马之安步[15];
孟贲之狐疑[16],不如庸夫之必至也[17];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18],不如喑聋之指
麾也[19]。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20]。
愿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
说不听,已详狂为巫[21]。
此后过了数日,蒯通又对韩信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反复思考,就能把握
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的人,实在少有。听取意见很少判断失误的人,
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惑乱他;计谋筹划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愿做劈柴喂马差事的人,
就会失掉争取万乘之国权柄的机会;安心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
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
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所以俗话说:“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
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
本文发布于:2022-12-08 20:1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68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